学术投稿

腹腔镜在腹透植管中的临床研究

章俊;汤珣;范应方;方驰华

关键词:腹腔镜,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管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外科技术在腹膜透析植管方面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择1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中9例曾腹部多次手术、2例腹膜透析后因反复感染致腹透管拔除、3例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在腹腔镜引导下行腹膜透析植管术或再植管术和将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末端重新植入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结果18例患者腹透管均放植成功,手术时间30~45min,均成功进行了腹膜透析,患者术后1周内出院.结论腹腔镜引导下放植和复位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具有创伤小、对腹腔及大网膜情况了解清楚、腹透管放置定位准确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习惯性流产的病毒病因探讨

    目的用多种技术方法研究探讨柯萨奇B组病毒(CBV)与习惯性流产的病毒病因.方法采用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对86例习惯性流产和40例人工流产妇女进行了CBV-IgM抗体、病毒RNA和病毒粒子检测.结果检测结果表明习惯性流产和人工流产两组妇女柯萨奇B组病毒IgM阳性率分别为87.2%和35.0%,血淋巴细胞CBVRNA阳性率则为53.5%和17.5%;而胎盘组织中病毒RNA阳性率各为59.3%和17.5%,胎盘组织中病毒分离阳性率在两组妇女各为41.9%和6.9%.其各项指标经x2检验,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柯萨奇B组病毒可能是习惯性流产的发生因素之一.

    作者:蒋文玲;刘钊;杨占秋;徐顺先;罗宪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全血细菌污染调查及预防措施

    目的调查我站流动献血车上采集的血液污染情况及其来源,并探讨去除初采集的少量血液对预防血液细菌污染所起的作用.方法用具有小型转移袋的血袋采集血液,以小型转移袋中的初血液为研究样本,用Bacter/Alert3D进行细菌培养检测,ATBExpress及其配套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总共培养样本932份.培养阳性的样本相对应的所有血液成分立即找出并进行培养鉴定.对采血环境、采血员和献血者的菌检样本用普通平皿培养并鉴定.结果932份全血样本中,有2份(119号和454号)培养结果为阳性,菌种鉴定分别为头葡萄球菌和G+杆菌,污染率为0.2%.两个阳性样本相对应的血液成分培养显示全无细菌生长.通过对空气、采血员手指和献血者进针区的检查,119号样本污染来源很可能是献血者的皮肤正常菌群;454号样本污染来源还不能确定.结论本组全血细菌污染率处于国外类似报道结果的低限值,并且通过去除初采集的平均12.9ml血液,防止了细菌污染其他血液成分.这一措施在预防全血细菌污染方面能起到有效作用.

    作者:余晋林;卢瑾;罗海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白藜芦醇促进Ca2+介导的线粒体Ca2+转运发生

    目的为探讨白藜芦醇(Tesveratrol,Res)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的作用,Res对线粒体通透性的影响,研究了Res对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及Ca2+诱导的线粒体内Ca2+释放(CICR)发生的影响.方法提取大鼠肝线粒体.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Res作用下线粒体的膨胀,借此测定线粒体PTP的开放状态;采用双波长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Res作用下测试体系内Ca2+浓度的变化引起的D(λ)值的变化,以反映线粒体Ca2+的转运情况(即CICR).结果Res能促进Ca2+诱导的鼠肝线粒体PTP开放;并且Res可以加速Ca2+介导的线粒体Ca2+的转运(CICR);而Ca2+通道抑制剂trifluoperazine和钌红(RR)能分别部分或完全抑制Res的这种促进作用.结论Res能促进Ca2+诱导的鼠肝线粒体CICR过程.并且Res对PTP的作用依赖于Res对线粒体CICR的影响,Res促进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可能是Res诱导细胞凋亡的一种途径.

    作者:田雪梅;马晓冬;晏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图像分类数的自适应估计准则与优分割算法

    在图像分割算法中,将图像灰度分为多少类是首先需要决定的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分割的终结果.因此,必须合理地估计图像分类数,它在理论分析和应用上都是很重要的一步.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场的图像分类数的自适应估计准则.当该准则达到小时对应的类数就是图像正确分割所要求的分类数.准则中各参数由期望大法和大伪似然法来估计.试验表明,本文的算法能通过自适应的调整参数而正确地找到图像的分类数,并且在此分类数下能自动得到图像的大后验分割.

    作者:颜刚;陈武凡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不同运动强度与骨骼肌细胞凋亡的时序性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与骨骼肌细胞凋亡时序性关系,探讨运动与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速度跑台训练,以力竭运动训练建立骨骼肌运动损伤动物模型,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骼肌细胞凋亡率.结果正常运动量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在运动第1、3、7、14天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等运动量组和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在运动第1、3、7、14天之间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安静组与正常运动量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正常运动量组骨骼肌细胞凋亡率变化不明显;中等运动量组、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在运动训练前3d迅速升高,随后相对稳定;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高.结论运动可引起细胞凋亡和加速机体对凋亡细胞清除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之间调控失衡,可能是造成骨骼肌运动损伤原因之一,说明运动具有双向性.

    作者:蔡保塔;余斌;赵江萍;张幸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QT间期延长综合征病人ankyrin-B基因突变的解析

    目的确定ankyrin-B基因突变在日本人群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中的发病率以及ankyrin-B基因突变与QT间期延长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对相互之间无血缘关系的日本人群已确诊的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78例(男28例,女50例)进行了研究.在征得患者的同意之后,从其白细胞中提取纯化基因组DNA并行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随即对扩增的DNA行单链构像多态性(SSCP)分析.而后将突变或异常的SSCP产物分离后,采用自动荧光测序仪检测DNA序列.后再用150例正常健康人的DNA作为对照,对上述经测序确认的误义点突变进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以进一步证实误义点突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结果我们在一例确诊的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的ankyrin-B基因的4603碱基位点上发现了从T到A的突变(T4603A).出现于基因的第40号外显子上的该误义点突变,导致了氨基酸序列第1535位点上的色氨酸残基被精氨酸残基所取代(W1535R).而该氨基酸序列正位于ankyrin-B基因高度保守的调节区域.结论新发现的位于ankyrin-B基因调节区域的误义点突变可能是导致4型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原因之一,而该突变似乎并不是导致日本人群4型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作者:周翔;清水贤巳;今野哲雄;井野秀一;藤野阳;内山胜晴;马渊智仁;金田朋也;藤田崇志;舜田英一;加藤大雅;舟田晃;马渊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田基黄药材指纹图谱研究

    本研究构建了田基黄药材HPLC指纹图谱,获得了其指纹特征.利用指纹图谱特征可全面监控田基黄药材的质量,保证其稳定、均一、可控.

    作者:王永刚;杨立伟;苏薇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培养的人癌细胞株(系)pot1基因exon12突变筛选

    目的对培养的人癌细胞株(系)中pot1(protectiom of telomeres1)基因exon12进行突变筛选.方法从27株培养的人癌细胞株(系)提取染色体组DNA,用PCR方法扩增hpot1基因exon12,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和NCBI数据库中pot1基因的数据比较,对培养的人癌细胞株(系)中hpot1基因exon12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和人卵巢癌细胞株(高转移)HO8910-PM等5个来源于女性生殖系统癌细胞株中的4个,在hpot1基因exon12区有相同的置换突变(G17722→C),为错义突变,对应于cDNA的G1385→C,多肽链的Leu454→Phe;而其余23个不同来源的癌细胞株(系)均无突变.结论提示hpot1基因exon12(17722碱基)是突变热点区,并且这种突度可能具有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特异性.

    作者:侯敢;黄迪南;姜英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表达结核杆菌ESAT-6基因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

    目的构建表达结核分枝杆菌ESAT-6基因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并对其免疫功能进行研究.方法采用PCR技术克隆结核分枝杆菌ESAT-6基因,构建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质粒pMV-ESAT6,经酶切分析和DNA测序证实连接片断的正确性后,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染到耻垢分枝杆菌mc2155中.以SDS-PAGE检测ESAT-6蛋白在重组耻垢分枝杆菌中的表达.以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ANA-1,半定量RT-PCR检测ANA-1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水平,裂解巨噬细胞,计数胞内存活细菌数.结果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构建成功,经热诱导后可以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000的蛋白,与预期值一致.重组耻垢分枝杆菌能够诱导ANA-1细胞活化表达iNOS,并增强巨噬细胞的杀伤活性,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在胞内存活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达结核分枝杆菌ESAT-6基因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具有免疫原性,为构建新型结核疫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岩;鲍朗;张会东;李娅莎;朱海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用自体心包行静脉周支持对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体心包外周支持对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取犬一侧颈外静脉,对半剪成两段后分别吻合在双侧股动脉上,其中一侧静脉移植物外包裹自体心包(实验组),另一侧为单纯的静脉移植(对照组).术后2、4周分别切除移植静脉,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内膜厚度、内膜面积,进行扫描电镜检查,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静脉移植物平滑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静脉移植术后2、4周内膜厚度和内膜截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静脉移植物术后2、4周的PCNA指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扫描电镜检查显示实验组静脉移植物内皮层破坏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心包外周支持能抑制静脉移植物内膜的增生.

    作者:杨红伟;吴若彬;郭惠明;郑少亿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葡萄糖-6-磷酸酶多克隆抗体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葡萄糖-6-磷酸酶多克隆抗体(G-6-PpAb)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VBE)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脑水肿、脑水肿甘露醇、脑水肿G-6-PpAb共4组.Wistar大鼠腹腔注射苯肾上腺素造成VBE模型,然后分别股静脉注射甘露醇、腹腔注射G-6-PpAb,用Evansblue(EB)法测定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并以远红外水分分析仪分别测定各组脑灰、白质水分含量百分比.结果G-6-PpAb组同甘露醇组相比对降低BBB通透性及大脑白质水分含量均有显著效果(P<0.01),对灰质的脱水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6-P活性与VBE中BBB的通透性改变有关,G-6-PpAb对VBE尤其是脑白质水肿有选择性治疗作用.

    作者:陶珍;陆兵勋;张运周;程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油酸肺损伤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钠水通道的研究

    目的测定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状态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上AOPs的表达量以及全细胞钠电流的大小,以评估病理状态下ATⅡ细胞钠水主动转运能力的状况.方法急性分离纯化油酸ARDS模型大鼠的ATⅡ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电镜以及Westernb lotting方法测定AQP1的表达;用膜片钳技术的全细胞模式测定全细胞钠电流并观察应用特布他林对它的影响.结果ARDS模型组ATⅡ细胞免疫细胞化学AQP1呈阳性,免疫电镜结果细胞膜上可见高电子密度阳性反应,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AQP1蛋白条带较对照组明显减弱.全细胞钠电流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对特布他林仍旧敏感.结论ARDS状态下,ATⅡ细胞的钠水主动转运能力明显受损,但并未完全丧失,钠通道激动剂特布他林可以促进钠的转运.ATⅡ细胞钠水通道在肺水的清除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涛平;申海燕;刘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经尿道等离子体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经尿道等离子体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BPH68例.结果前列腺质量30~75g,手术时间45~110min,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发生,术后留置尿管4~6d,术后住院时间6~8d,术后3个月大尿流率由术前平均9.2ml/s升至19.6ml/s.前列腺症状评分由术前平均30.8分降至8.2分(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效果好,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易于推广.

    作者:李学;陈新;廖国强;罗建军;王志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总结中国小型猪非转流条件下原位肝移植的手术特点,探索建立成熟、稳定的移植模型.方法通过18例次非转流条件下中国小型版纳猪原位肝脏移植术,结合手术特点进行技术改进,观察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及重要代谢指标的变化,观察手术技术改进及术后处理对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无术中死亡,术后7d存活率88.9%.平均手术时间(179.6±14.3)min,平均无肝期(27.3±3.4)min.无肝期血液动力学及生化代谢波动明显.术后当天麻醉清醒,术后3~5h左右开始自行排出小便,术后第3天正常进食.结论无肝期手术时间的缩短及血液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是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潘明新;李爱辉;高毅;谢金敏;张翌;张新建;张鸿飞;郭跃虎;张会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33眼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病例的临床资料,晶体囊外摘除+一体式人工晶体植入术8眼,联合取出硅油3眼;单纯晶体囊外摘除术+硅油取出3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18眼,联合取出硅油1眼;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4眼,比较两种方法术后视力、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囊外摘除术¨眼中,8眼视力有提高,占72.73%;超声乳化术22眼中,16眼视力提高,占72.73%.囊外摘除术6眼硅油溢出,高达45.55%,超声乳化术仅2眼后囊破口.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术后的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晶体超声乳化具有更安全、稳定的优点,是目前首选的手术方式;熟练、轻巧的手术操作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周斌兵;臧晶;张少冲;林文雄;韩钟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磁共振灌注成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3只恒河猴的25个胫骨上制备20mm的骨膜与骨缺损,依据填充的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五组,A组:β-磷酸三钙(β-TC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血管束;B组:β-TCP+血管束;C组:β-TCP+BMSCs;D组:β-TCP;E组:空白对照.术后4、8、12周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的大线性斜率(SSmax)和基线值(SIbaseline),拍摄恒河猴胫骨X线片并计算其透光度,同时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术后4、8、12周A组的SSmax值高,术后8周与4周相比SSmax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03).术后8周A组5个样本的同位素计数比值与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的SSmax呈正相关关系(rs=0.899,P=0.038),术后12周A组5个样本的SSmax与X线片透光度呈负相关(rs=-0.892,P=0.042).结论SI-T曲线的SSmax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情况,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高灵敏度和可定量分析的优点.

    作者:王学明;裴国献;金丹;魏宽海;江汕;唐光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52例拔毛癖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拔毛癖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现状,丰富国内拔毛癖临床研究的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1余年在我院就诊的52例拔毛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拔毛癖占脱发病人的0.91%,男:女为1:2.06,各年龄段均女性占优势.90.4%的患者年龄<18岁,初发年龄(10.20±7.11)岁,94.2%发病年龄<18岁.病程中位数为6月,73.1%的患者病程1年.头顶部受累占63.6%,颞部40.9%;单个和多个拔发斑各占一半.34例为(68.0%)表现为脱发斑,15例(30.0%)为毛发稀松斑,75.0%的患者有断发.90.9%的患者承认和/或被家人发现有拔发行为.18例随访到疗效,半数完全治愈,其余愈后复发或拔发减少,82.7%的患者就诊1~2次.结论拔毛癖以儿童和女性多见,多发于青春期前;表现为脱发斑和毛发稀松斑,常伴断发,顶部多见;多数患者承认和/或被家人发现有拔发行为;患者复诊率低.医生、病人及其家人均应提高对拔毛癖的认识,重视该病治疗,密切配合以提高疗效,皮肤科医生应承担起拔毛癖诊疗中的主要作用.

    作者:熊春萍;张滨岳;侯显曾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体外反搏提高切应力调节NO和cGMP机制的探讨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心肌梗死犬头背干切应力和信号转导物质一氧化氮(NO)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影响,探讨体外反搏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方法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缺血+反搏组(反搏组)3组,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体外反搏前后头背干切应力的变化,用改良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体外反搏前后心肌缺血犬血浆和主动脉NO含量,采用放免法检测心肌缺血前后血浆和主动脉cGMP的含量.结果体外反搏可提高因心肌缺血而造成的切应力降低,并使之恢复正常.同时也发现体外反搏可提高缺血组犬血浆和主动脉NO和cGMP水平.结论体外反搏能提高切应力,促进NO和cGMP的产生,这可能是其抗心肌缺血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钱孝贤;陈燕铭;吴伟康;刘勇;周彬;陈璘;郑振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PCR介导嗜肺军团菌疫苗候选基因lvgA和Hsp60的融合及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采用PCR法进行嗜肺军团菌lvgA和Hsp60二基因的拼接融合,克隆并检测该融合基因在原核系统中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性能作必要的准备.方法采用重组聚合酶链反应,设计引物首先分别从嗜肺军团菌基因组DNA中扩得待融合端互补的军团菌毒力基因(lvgA)和热休克蛋白60基因(Hsp60),经琼脂糖电泳纯化回收,再以适量lvgA和Hsp60为模板变性、退火、重叠延伸,实现二基因的PCR水平融合,随后采用外引物进行新一轮扩增,扩得足量lvgA/Hsp60融合基因的PCR产物,继而将其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BL21,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IPTG诱导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免疫印迹分析等鉴定.结果扩增出了约2292bp的lvgA/Hsp60融合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lvgA/Hsp60,并检测到Mr约117000的GST-lvgA-Hsp60融合蛋白表达条带.结论采用PCR法实现了嗜肺军团菌lvgA和Hsp60二基因的融合,构建了其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使该融合蛋白在原核系统中得到了有效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融合基因的免疫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明杰;陈建平;王涛;廖涛;陈宪;芦殿香;田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腹腔镜在腹透植管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腹腔镜外科技术在腹膜透析植管方面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择1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中9例曾腹部多次手术、2例腹膜透析后因反复感染致腹透管拔除、3例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在腹腔镜引导下行腹膜透析植管术或再植管术和将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末端重新植入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结果18例患者腹透管均放植成功,手术时间30~45min,均成功进行了腹膜透析,患者术后1周内出院.结论腹腔镜引导下放植和复位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具有创伤小、对腹腔及大网膜情况了解清楚、腹透管放置定位准确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章俊;汤珣;范应方;方驰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