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张双全;詹鸿
目的 分析益母草属4种植物nrDNA ITS序列,探讨其在益母草药材DNA分子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对4种益母草属植物分别进行ITS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并运用CLUSTRALX和MEGA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测得4种植物的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全长序列以及18S、26S部分序列;益母草及其易混淆的3种植物ITS1、ITS2序列的差异性分别为7.2%~18.8%和14.2%~27%.根据ITS序列特征所构建的系统树与传统分类有所不同.结论 ITS序列特征可作为益母草种间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作者:杨志业;晁志;霍克克;吴炳义;潘胜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环氧化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化学致癌剂7,12-二甲基苯蒽(DMBA)化学诱发的大鼠乳腺癌形成的影响.方法 DMBA油剂灌胃复制大鼠乳腺癌模型,90只大鼠分为3组:单纯诱癌组作为阴性对照、三苯氧胺组作为阳性对照和塞来昔布组,观察塞来昔布对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和COX-2、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三苯氧胺组(48.15%)和塞来西布组(50.00%)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诱癌组(85.7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P=0.004).塞来昔布组COX-2蛋白表达率(28.57%)低于单纯诱癌组(83.33%)和三苯氧胺组(69.2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P=0.035).塞来昔布组VEGF蛋白表达率(42.86%)低于单纯诱癌组(79.17%)(P=0.023);和三苯氧胺组(46.15%)无显著性差异(P=0.863).结论 塞来昔布能抑制DMBA诱发的大鼠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下调COX-2和VEGF蛋白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康华峰;王西京;刘小旭;代志军;薛锋杰;薛兴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钙调磷酸酶Aα基因(AdCnAα)过表达对缺血/再灌注和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心肌凋亡中的作用及p38MAPK的变化.方法 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分别给予Iso(10 μmo1/L)+缺氧24h/复氧4 h(Iso+H/R)及感染重组腺病毒(AdCnAα)+Iso+H/R处理,观察AdCnAα对Iso+H/R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用DNALadder法及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法(PI标记)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CaNmRNA及蛋白表达,用Westernblot法检测p38、p-p38MAPK的变化.结果 CnAα过表达组(AdCnAα+Iso+H/R)的心肌细胞凋亡率比Iso+H/R组明显增加(14.247±0.525 vs 10.763±1.554,P<0.01),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p-p38MAPK的表达也比正常对照组增加(2.42±0.19 vs 1.60±0.22,P<0.01);p38MAPK的表达在干预前后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变化(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CnAα过表达可使Iso+H/R共同作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p38MAPK可能参与了CaN促进Iso+H/R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过程.
作者:沈小梅;张巨艳;成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氨酮复合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应用于老年病人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并与单纯芬太尼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行胸腹部手术后老年(年龄≥65岁)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氯氨酮-芬太尼组(联合组):氯氨酮0.5 mg/ml+芬太尼5.0 μg/ml+咪唑安定50μg/ml;单纯芬太尼组:芬太尼7.5 μg/ml+咪唑安定50μg/ml.各组镇痛泵中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ml.观察各组患者术后镇痛48 h内的静息镇痛评分、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幻觉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用药总量及PCA量均相似(P>0.05).两组术后各时段静息镇痛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在各时段的镇静效果明显地优于单纯芬太尼组(P<0.05).在术后镇痛48 h内,联合组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幻觉发生.结论 小剂量氯氨酮用于老年病人术后镇痛可明显减少芬太尼的剂量,并使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降低,而镇痛效果并无差异.
作者:梁仕伟;陈晔明;林春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CXC趋化因子Mig的表达水平及其与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的相关性.方法 以实时PCR法动态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Mig mRNA的表达水平,以趋化因 子与GAPDH比值为其终含量.以ELISA法定量检测患者外周血中Mig蛋白含量.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PBMC内Mig mRNA表达水平为0.6883±0.069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Mig血清浓度为(609.6±73.8)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PBMC内Mig mRNA与其外周血中Mig含量显著相关(r=0.7157,P<0.001),外周血中Mig含量与血清ALT水平显著相关(r=0.7220,P<0.001),外周血中Mig含量与血清中HBV-DNA含量显著相关(r=0.7266,P<0.001).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Mig mRNA及血清Mig含量表达均增高,Mig介导了肝脏炎症细胞浸润,参与了乙肝慢性化病程.
作者:赵金红;王健;江水清;项桂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白细胞介素-1β(IL-1β)激活后的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复合培养构建人工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缺损.方法 体外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经IL-1β激活前、后与细胞外基质凝胶修饰的人发角蛋白进行三维方向的共培养而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移植入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许旺细胞,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共培养情况,原位杂交法观察人发角蛋白降解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坐骨神经内的表达,移植术4周后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结果 经IL-1β激活后的许旺细胞能更好地黏附于人发角蛋白表面,进行分裂、增殖.3~4周,桥接体内的人发角蛋白开始降解,其周围可见IL-1β激活后的处于增殖分裂期的许旺细胞NGF表达强阳性,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提前.结论 经IL-1β激活后的许旺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凝胶修饰的人发角蛋白复合培养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具有修复神经缺损的同时还能够加速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的恢复.
作者:杨俊;邱小忠;余磊;朴英杰;秦建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克隆和表达人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HuNSE)基因,制备HuNSE多克隆抗体,以期用于朊病毒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 经RT-PCR扩增HuNSE基因和测序验证后,将其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QE30,在大肠杆菌M15中诱导表达HuNSE蛋白,蛋白经Ni-NTA亲和纯化后,免疫兔子,所制备的抗血清用ELISA、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 所表达的HuNSE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000,以其为抗原制备的HuNSE特异性抗血清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抗血清可识别重组和不同哺乳动物脑组织中的NSE蛋白.结论 NS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所制备的NSE特异性抗血清可用于朊病毒病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作者:肖新莉;韩俊;张琳;陈岚;张瑾;陈新林;周伟;姜惠英;张宝云;刘勇;董小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培养大鼠触须毛乳头细胞的方法.方法 将大鼠触须毛囊完整拔出后,在37℃缓慢搅拌的条件下加入0.2%胶原酶Ⅰ消化3 h,间断吹打使毛乳头游离,收集上清低速离心(300r/min)后收集毛乳头进行培养,计算其贴壁率,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结果 全毛囊消化法能显著降低工作强度,减少污染机会,具有毛乳头贴壁快和细胞迁出时间短的优点.α-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阳性.结论 全毛囊消化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培养大鼠触须毛乳头细胞的方法.
作者:孙锡金;胡志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溶瘤病毒与丝裂霉素联合应用对膀胱癌T-24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抑制效应和机制.方法 将溶瘤病毒不同的感染复数或与丝裂霉素(0.1 mg/L)联合应用,通过细胞生长抑制实验及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其对膀胱癌T-24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 与单独应用相比,溶瘤病毒与低剂量的MMC联合可明显抑制T-24细胞体外生长,诱导T-24细胞凋亡,裸鼠体内肿瘤发生时间延迟,4周后肿瘤体积与单独应用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体外处理结果一致.结论 溶瘤病毒与MMC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MMC对T-24细胞的杀伤作用,进一步提高膀胱癌的疗效.
作者:赵国志;谭万龙;郑少斌;吴远东;谢毅;朱文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相位对比法(PC)在颅内静脉窦病变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颅内静脉窦病变52例,包括硬膜静脉窦血管畸形21例、硬膜动静脉瘘7例[其中6例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静脉窦血检5例、脑膜瘤侵犯静脉窦19例.MR检查用Siemens公司1.5T扫描仪.扫描序列用PC和时间飞逝(TOF)两种方法.其中28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结果 PC显示21例硬膜静脉窦血管畸形的瘤巢、输入动脉、输出静脉及静脉窦均为高信号,但瘤巢信号不均匀.PC和TOF两种方法对其输入动脉显示率均为95.2%(20/21),而对输出静脉显示率90.5%(19/21)及76.2%(16/21).6例CCF表现为患侧海绵窦扩张,眼上静脉增粗.4例横窦和1例上矢状窦的静脉窦血栓PC表现为窦内信号消失,MRI表现为静脉窦内高信号,还可伴有脑叶出血及水肿.19例脑膜瘤侵犯静脉窦,PC显示为静脉窦移位、狭窄及闭塞.结论 MRAPC能很好地显示静脉窦结构及其病变.
作者:张雪林;邱士军;张研;张玉忠;文戈;陈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乙酰胆碱(ACh)对大鼠慢性压迫背根节(DRG)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纤维记录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方法,在DRG慢性压迫模型上观察ACh对受损DRG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 受损DRG神经元有丰富的自发放电,77.9%有自发放电的受损DRG神经元对ACh有反应,其中反应类型有单纯兴奋和先兴奋后抑制两种形式,而且反应的幅度随ACh浓度的延长而逐渐增大.结论 在慢性压迫DRG神经元有大量的自发放电,ACh可明显影响受损DRG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作者:杨红军;胡三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儿茶素对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 采用6MVX直线加速器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儿茶素加照射组以200mg/kg·d儿茶素灌服动物10 d后施行照射.比较两组小鼠体质量变化、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平均存活时间及30d生存率.结果 儿茶素加照射组小鼠体质量减轻低于照射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照射组,30 d存活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而且儿茶素能加快单纯受照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恢复.结论 儿茶素对受照射小鼠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
作者:石卫民;赵新萍;芦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石杉碱甲对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脑内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的影响.方法 30名拟接受全身麻醉复合连续腰麻的老年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石杉碱甲2 ml计0.3 mg;Ⅱ组空白对照,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两组病人均在蛛网膜下腔置管完成、手术结束后5 h两个时点抽取脑脊液1.5ml,测定脑脊液胆碱酯酶活力及乙酰胆碱含量.结果 各组术后5 h脑脊液乙酰胆碱含量均低于全麻前(P<0.01),组间比较石杉碱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石杉碱甲组病人术后5h脑脊液胆碱酯酶活力低于全麻前(P<0.01);组间比较石杉碱甲组术后5 h脑脊液胆碱酯酶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石杉碱甲可以抑制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脑内胆碱酯酶活性,增加脑内乙酰胆碱含量,促进胆碱能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刚;张双全;詹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以下简称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以下简称官缩)和产程特点,为分娩镇痛产程观察与处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1)自然临产宫口开大3 cm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213例,由专人在分娩镇痛前和镇痛显效后30、60、120min时,应用美国惠普公司M135lA型胎儿监护仪,分别监测宫缩周期、持续时间、强度、宫缩曲线类型,研究分娩镇痛的宫缩特点.(2)比较分娩镇痛421例与非分娩镇痛237例产妇第1产程活跃期、第2和第3产程时间的差异,研究分娩镇痛的产程特点.结果 (1)镇痛前与镇痛显效后不同时间段宫缩各项客观指标与镇痛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镇痛后宫缩减弱有统计学意义;(2)镇痛后不同时间段宫缩各项客观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镇痛组平均第1产程活跃期短于对照组(P<0.05),严密监测下合理使用催产素,平均第2、3产程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4)分娩镇痛组产钳助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娩镇痛对宫缩和产程有一定的影响,正确认识分娩镇痛的宫缩和产程特点、进行积极有效的产程处理是分娩镇痛成功的关键.
作者:尹春艳;周敬珍;吕小燕;黄小鹏;何桂华;陈建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RhoC和OP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二步法)检测8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RhoC和OPN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食管鳞癌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RhoC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25%,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rs=-2.115,P<0.05),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无关(P>0.05);RhoC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较阴性表达组短,(P<0.001);(2)OPN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OP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χ2=10.766,P<0.05)及淋巴结转移有关(rs=-2.289,P<0.05),而与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无关(P>0.05);OPN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越短(P<0.05);(3)RhoC蛋白和OPN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s=0.408,P<0.001).结论 食管鳞癌组织RhoC和OPN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RhoC蛋白和OPN蛋白可作为食管鳞癌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惠忠;刘金耿;魏益平;吴澄;曹永科;王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克隆mTLR-2基因氨基端序列,并表达和纯化N端融合蛋白,制备抗mTLR-2 N末端的多克隆抗体.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编码mTLR-2N端1~153氨基酸的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ET32A载体中,测序验证;用大肠杆菌表达融合蛋白,并以Probond树脂柱纯化;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及间接ELISA检测抗体特异性及效价.结果 成功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pET-N,表达和纯化了相应的融合蛋白,所制备多克隆抗体可与pGEX-N表达的融合蛋白反应,并可结合表达TLR-2的RAW264.7及转染mTLR-2全长基因的CHO细胞.结论 获得了mTLR-2 N末端重组融合蛋白及其可与天然mTLR-2结合的多克隆抗体.
作者:杨翠兰;赵文忠;刘艳君;朱平;富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症脾亢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提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巨噬细胞和正常脾巨噬细胞的总RNA,分别用标有荧光素的dCTP反转录制备cDNA探针,将探针与含有14112点cDNA的Biostar-H140s cDNA表达谱芯片杂交后扫描荧光强度.上述方法重复3次,从而筛选出恒定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3张芯片分别检测到896、1330和898个差异表达基因,恒定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21个,占总基因数的0.86%.其中表达上调的已知基因有21个,表达下调的已知基因有73个.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细胞周期蛋白类、细胞骨架和运动、细胞受体、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代谢、免疫相关等多个方面.这些基因可能与门静脉高压症脾亢的发病机制有关.结论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闫峰;李威;陈君填;曾永明;郭毓文;章斐然;李宗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三脑室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156例病人分别采用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裂入路、胼胝体一侧脑室一室间孔入路、终板-翼点联合入路等6种不同的术式,均在显微镜下操作,术后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 采用不同的显微手术方法,其肿瘤手术全切除率为56.41%,次全切除率为25.64%,部分切除率为12.82%,死亡8例,死亡率为5.13%.结论 对三脑室区肿瘤的手术,要根据肿瘤所在的不同位置,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且在显微镜下操作,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术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陈立一;王东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 对2002~2005年的40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 平均总失血量1538 ml,其中显性失血量747 ml (49%),隐性失血量是791 ml(51%).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650 ml,其中显性失血量903ml(52%),隐性失血量是786 ml(48%);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370 ml,其中显性失血量572 ml(42%),隐性失血量是798ml(58%).结论 TKA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作者:罗吉伟;金大地;黄美贤;廖华;徐达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早孕妇女生殖道中胎儿细胞的存在情况,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确证胎儿细胞来源,寻找无创或微创的产前诊断取材方法及时机.方法 将健康早孕妇女宫颈取材标本分为两组:HE染色组(Ⅰ)和免疫细胞化学组(Ⅱ);选择通水术中输卵管通畅的健康妇女为对照,分为两组:HE染色组(Ⅲ)和免疫细胞化学组(Ⅳ).无菌棉拭子术、宫颈粘液吸引术、宫颈管灌洗术和官腔内灌洗术采集标本,HE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观察滋养细胞存在情况.结果 (1)早孕妇女经宫颈细胞中存在可代表胎儿细胞的滋养细胞;(2)宫颈管灌洗术和官腔内灌洗术取材方法较好,获得胎儿细胞较多;(3)取材时机为妊娠50~79 d.结论 早孕妇女生殖道中存在胎儿细胞,在妊娠50~9 d用宫颈灌洗术或官腔内灌洗术取材,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产前诊断技术.
作者:黄莺莺;余艳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