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忠;刘金耿;魏益平;吴澄;曹永科;王梅
目的 总结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稳定模型的规范和提高成功率的措施,比较经门静脉灌注和经腹主动脉灌注对移植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进行10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并依据灌注方式分组:经门静脉灌注和经腹主动脉灌注组(n=50).检测术后肝功能,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两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同.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49/50)和96%(48/50),3月存活率分别为93.5%(29/31)和93.3%(28/30),术后肝功能、手术成功率和3月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供肝经门静脉灌注和经腹主动脉灌注均可采用,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肝移植模型.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规范细致的手术操作、缩短无肝期时间是提高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许赤;杨扬;易述红;李玺;张琪;陈规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CXC趋化因子Mig的表达水平及其与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的相关性.方法 以实时PCR法动态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Mig mRNA的表达水平,以趋化因 子与GAPDH比值为其终含量.以ELISA法定量检测患者外周血中Mig蛋白含量.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PBMC内Mig mRNA表达水平为0.6883±0.069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Mig血清浓度为(609.6±73.8)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PBMC内Mig mRNA与其外周血中Mig含量显著相关(r=0.7157,P<0.001),外周血中Mig含量与血清ALT水平显著相关(r=0.7220,P<0.001),外周血中Mig含量与血清中HBV-DNA含量显著相关(r=0.7266,P<0.001).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Mig mRNA及血清Mig含量表达均增高,Mig介导了肝脏炎症细胞浸润,参与了乙肝慢性化病程.
作者:赵金红;王健;江水清;项桂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MC)的病因,分析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和病理确诊为MC的17例患者的临床、内镜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有便秘症状者16例,服泻药15例,病变累及全结肠9例,合并腺瘤性息肉3例,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合并直肠癌1例.结论 MC主要与便秘和长期服泻药有关;年龄与MC发病密切相关;有恶变倾向,临床上应予重视.
作者:黄聪武;詹海勇;李壁宏;李国平;郑宗茂;吴灵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石杉碱甲对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脑内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的影响.方法 30名拟接受全身麻醉复合连续腰麻的老年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石杉碱甲2 ml计0.3 mg;Ⅱ组空白对照,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两组病人均在蛛网膜下腔置管完成、手术结束后5 h两个时点抽取脑脊液1.5ml,测定脑脊液胆碱酯酶活力及乙酰胆碱含量.结果 各组术后5 h脑脊液乙酰胆碱含量均低于全麻前(P<0.01),组间比较石杉碱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石杉碱甲组病人术后5h脑脊液胆碱酯酶活力低于全麻前(P<0.01);组间比较石杉碱甲组术后5 h脑脊液胆碱酯酶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石杉碱甲可以抑制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脑内胆碱酯酶活性,增加脑内乙酰胆碱含量,促进胆碱能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刚;张双全;詹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羊水注入猕猴、山羊血循环后对动物血液动力学和呼吸的影响,确立羊水栓塞是否存在种属差异性.方法 选择非孕猕猴2只和孕末期山羊16只,2只猕猴予注入人原羊水,山羊根据注入液体性质不同随机分成4组:原羊水组、过滤羊水组,胎粪污染的羊水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在液体注入前、注入后10、30、60、90、180 min进行观察.结果 在羊水注入后,2只猕猴血液动力学和呼吸与羊水注入前无明显差异.孕羊实验组羊水注入后,实验组所有动物都出现了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以胎粪组改变为明显,各实验组心率无明显改变;除胎粪组有明显呼吸改变外,原羊水组和过滤羊水组各有1只动物出现呼吸频率改变.结论 羊水注入山羊体内都出现了血液动力学改变,而猕猴未发生血液动力学变化,提示羊水栓塞发生存在种属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说明使用猕猴制备羊水栓塞动物模型是不合适的.
作者:黄神姣;余艳红;盛超;吴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白细胞介素-1β(IL-1β)激活后的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复合培养构建人工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缺损.方法 体外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经IL-1β激活前、后与细胞外基质凝胶修饰的人发角蛋白进行三维方向的共培养而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移植入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许旺细胞,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共培养情况,原位杂交法观察人发角蛋白降解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坐骨神经内的表达,移植术4周后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结果 经IL-1β激活后的许旺细胞能更好地黏附于人发角蛋白表面,进行分裂、增殖.3~4周,桥接体内的人发角蛋白开始降解,其周围可见IL-1β激活后的处于增殖分裂期的许旺细胞NGF表达强阳性,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提前.结论 经IL-1β激活后的许旺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凝胶修饰的人发角蛋白复合培养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具有修复神经缺损的同时还能够加速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的恢复.
作者:杨俊;邱小忠;余磊;朴英杰;秦建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体检及问卷调查,初步探讨老年人牙周病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3-2005年西安市新城区和阎良区离退休老干部662名,其中男589名、女73名,平均年龄(72.5±8.9)岁,分为冠心病组357例(病例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1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34例及急性心肌梗死(AMI)82例和非冠心病组305例(对照组),均设计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牙周指数(PI)及牙齿缺失数的差异.结果 (1)冠心病组P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脂饮食习惯、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后,PI仍与冠心病显著相关(P<0.01).(2)AMI、UAP和SAP组的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和P<0.01);牙齿缺失数在冠心病各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3)吸烟(OR=0.638,P<0.01)和心脑血管病家族史(OR=0.678,0.01<P<0.05)亦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牙周病与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高中;徐琳;权正良;寇植;蔡乐农;苏联珍;李秀燕;种永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正常豚鼠及庆大霉素致耳聋豚鼠在清醒和麻醉两种状态下的听性脑干反应(ABR),比较两种状态下ABR波形、反应阈及潜伏期等的差别.方法 杂色豚鼠40只(正常组和庆大霉素致耳聋组各20只)分别在麻醉前后记录ABR各数据,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豚鼠在清醒和麻醉状态下ABR波形,反应阈,Ⅰ、Ⅲ波峰潜伏期,Ⅰ-Ⅲ波峰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庆大霉素致耳聋豚鼠在清醒和麻醉状态下ABR各参数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豚鼠(正常或耳聋)在清醒或麻醉状态下测试ABR无显著差异,因此为保证实验成功和减少误差可采用非麻醉方法.
作者:陈浩;李永贺;钱宇虹;郭梦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儿茶素对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 采用6MVX直线加速器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儿茶素加照射组以200mg/kg·d儿茶素灌服动物10 d后施行照射.比较两组小鼠体质量变化、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平均存活时间及30d生存率.结果 儿茶素加照射组小鼠体质量减轻低于照射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照射组,30 d存活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而且儿茶素能加快单纯受照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恢复.结论 儿茶素对受照射小鼠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
作者:石卫民;赵新萍;芦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MR-DTI技术行三维脑白质成像,评价脑肿瘤对白质束的改变,探讨脑肿瘤对白质的改变与瘤周部分各向异性值(FA值)改变的量化对应关系.方法 12例脑内恶性肿瘤患者被成功地完成了常规MR检查及DTI检查,分别获得各自的常规MR图、相应感兴趣区(ROI)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脑白质三维示踪图、脑肿瘤侧和对侧内囊区的FA值.结果 彩色编码张量图、三维示踪图可清楚地显示目标脑白质的位置,走行和受损状况.将患者患侧FA1值与对侧FA2值之比从0~1等分为4个区间,相应地将肿瘤致脑白质束的改变分为4种,Ⅰ:两侧FA值之比>75%,脑白质正常或基本正常;Ⅱ:FA值之比>50%,但<75%,脑白质移位或/和轻度受损;Ⅲ:FA值之比>25%,但<50%,脑白质中度受损但未完全破坏;Ⅳ:FA比值<25%,此时相应脑白质束未见显示.结论 MR-DTI技术可进行脑白质纤维示踪,使其清晰地可视化.FA值的改变程度与脑白质纤维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李贻卓;黄子林;魏大年;谢传森;何浩强;魏一飞;陈林;吴沛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的总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10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直径大小3.6~15.5 cm,平均9.6 cm.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83、16和5例.结果 10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后生存期59.5%(3~6个月)、38.7%(12个月)和25.6%(24个月).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肿瘤大小、数目,是否转移,高强度聚焦超声前AFP,高强度聚焦超声前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和TNM分期.按规范化方案治疗,联合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其中,肝功能在生存率分析中为危险度高的影响因素.结论 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保护肝功能,治疗前全面影像学检查,重视规范化治疗和辅助治疗将有助于提高肝癌患者生存期.
作者:薛净;李瑜元;聂玉强;沙卫红;周永键;王红;张亚历;周殿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早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峰值变化的关系,进而通过BNP来定量评价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及时再通.方法 63例AMI患者根据PCI时间分为直接组和非直接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入院后4、24、48 h测定BNP水平.CK-MB峰值测定:入院即时采血检查CK-MB,入院第1天每3 h测一次,第2天每6 h测一次,第3天每12 h测一次.结果 患者BNP水平在入院后缓慢上升,并于第24小时达到高峰值,第48小时开始下降.非直接PCI组BNP水平相对于直接PCI组显著增高(P<0.01).直接PCI组达CK-MB峰值时间明显比非直接PCI组前移.结论 血浆BNP水平测定是评价AMI早期PCI后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及时再通的客观指标,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肖长华;杨希立;谭海斌;陈军;许兆延;张健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 对2002~2005年的40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 平均总失血量1538 ml,其中显性失血量747 ml (49%),隐性失血量是791 ml(51%).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650 ml,其中显性失血量903ml(52%),隐性失血量是786 ml(48%);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370 ml,其中显性失血量572 ml(42%),隐性失血量是798ml(58%).结论 TKA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作者:罗吉伟;金大地;黄美贤;廖华;徐达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型术的麻醉方法及麻醉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0月~2005年10月786例全麻下行悬雍垂腭咽成型术的麻醉情况.结果 6例因术前存在严重上呼吸道梗阻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后实施麻醉;5例麻醉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后仍出现呼吸道梗阻;2例手术后2~3 h口咽腔水肿导致上呼吸道不完全梗阻行紧急气管切开.以上麻醉并发症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无一例产生不良后果.结论 悬雍垂腭咽成型术麻醉诱导应充分估计呼吸道梗阻及气管插管的难易程度,麻醉复苏应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方可拔除气管导管,且应常规准备正压通气和气管插管设备.
作者:李申一;雷毅;徐世元;王晓军;赵涛;赵华;彭铖;李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蝶海绵窦(CS)手术中相关静脉腔隙的解剖位置和形态特点.方法 取血管灌注的尸头标本10例,经蝶入路暴露鞍底硬膜和CS下壁并切开,确定前、下海绵间窦在鞍底的相对位置.对CS静脉腔隙进行观察和测量,分析可利用的静脉空间.结果 4例标本有明显的前海绵间窦,5例有下海绵间窦,前海绵间窦位于视神经隆突下方,而下海绵间窦位于鞍底隆突向斜坡压迹转折处.CS分为内侧、下外侧和背外侧静脉腔,内侧和下外侧腔在经蝶手术中能方便使用,但背侧腔由于鞍旁段颈内动脉上水平部的阻挡,对经蝶入路影响较大.结论 经蝶海绵窦手术时,了解海绵间窦在鞍底的相对位置,并合理利用各CS静脉腔隙,能减少不必要的静脉出血,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
作者:陆云涛;黄传平;潘军;漆松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后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1999年9月~2005年12月施行全肺切除手术的5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全肺切除术后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1例(21%)术后出现严重心肺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时,胸膜外全肺切除、依据核素肺显像预测的术后FEV1.0%及MVV%是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当预测的术后FVC%、FEV1.0%或MVV%<50%时,严重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接近50%.多因素分析时,胸膜外全肺切除是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忽略手术性质的影响时,预测的术后FEV1.0%和MVV%是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结论 胸膜外全肺切除是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后严重心肺并发症密切的相关风险因素;不考虑胸膜外全肺切除因素时,预测的术后FEV1.0%及MVV%是严重心肺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
作者:翁毅敏;谷力加;钟文昭;黄邵洪;廖洪映;张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自新生大鼠心脏中分离得到心肌干细胞,体外培养并观察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 无菌操作取下新生鼠心脏,经反复消化后,弃去消化液,所得残余组织块进行培养,视生长情况进行传代.传代细胞采用诱导分化培养液进行培养,细胞生长至镜下可见搏动细胞时,分别对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鉴定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从消化后残留心肌组织块中成功培养出原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型为c-kit、CD31阳性,CD34、CD45阴性,心肌钙蛋白T(CTnT)阴性.细胞经传代培养两周后,单个细胞开始出现搏动,亦可见成团细胞的同步收缩.再次流式鉴定,表型有所改变,主要是CD31转阴性,CTnT阳性,而c-kit、CD34、CD45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再次证实,原代细胞并不表达心肌细胞结构蛋白CTnT,而在部分传代细胞内可见CTnT表达.结论 成功自心脏中分离得到一类表型为c-kit+CD31+CD34-CD45-CTnT-的细胞,经使用不同成分培养液传代培养,可分化为可搏动的心肌细胞,并表达心肌结构蛋白.
作者:陆东风;吴昊;黄璟;李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肝癌耐药细胞株的增殖和凋亡情况,以及对阿霉素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人肝癌耐药细胞系SMMC-7721/ADM分为脂质体转染组、阿霉素组、正义寡核苷酸转染组、正义寡核苷酸转染+阿霉素组、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组、反义寡核苷酸转染+阿霉素组共6组.MTT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变化,RT-PCR和Westemblot印迹法检测细胞surviv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survivin-ASODN作用后的人肝癌耐药细胞SMMC-7721/ADM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survivin mRNA和survivin蛋白表达:脂质体转染对照组、阿霉素组、正义寡核苷酸转染对照组、正义寡核苷酸转染对照+阿霉素组之间survivin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400ng/ml surviving ASODN组和400ng/mlASODN+阿霉素组survivinmRNA较其他4组显著降低(P<0.05),但其两组之间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能降低肝癌耐药细胞survivin表达,增强人肝癌耐药细胞对阿霉素的化疗敏感性.
作者:高鹏;方驰华;张刚庆;颜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三脑室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156例病人分别采用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裂入路、胼胝体一侧脑室一室间孔入路、终板-翼点联合入路等6种不同的术式,均在显微镜下操作,术后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 采用不同的显微手术方法,其肿瘤手术全切除率为56.41%,次全切除率为25.64%,部分切除率为12.82%,死亡8例,死亡率为5.13%.结论 对三脑室区肿瘤的手术,要根据肿瘤所在的不同位置,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且在显微镜下操作,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术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陈立一;王东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RhoC和OP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二步法)检测8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RhoC和OPN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食管鳞癌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RhoC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25%,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rs=-2.115,P<0.05),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无关(P>0.05);RhoC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较阴性表达组短,(P<0.001);(2)OPN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OP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χ2=10.766,P<0.05)及淋巴结转移有关(rs=-2.289,P<0.05),而与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无关(P>0.05);OPN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越短(P<0.05);(3)RhoC蛋白和OPN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s=0.408,P<0.001).结论 食管鳞癌组织RhoC和OPN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RhoC蛋白和OPN蛋白可作为食管鳞癌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惠忠;刘金耿;魏益平;吴澄;曹永科;王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