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一;雷毅;徐世元;王晓军;赵涛;赵华;彭铖;李杉
目的 研究石杉碱甲对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脑内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的影响.方法 30名拟接受全身麻醉复合连续腰麻的老年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石杉碱甲2 ml计0.3 mg;Ⅱ组空白对照,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两组病人均在蛛网膜下腔置管完成、手术结束后5 h两个时点抽取脑脊液1.5ml,测定脑脊液胆碱酯酶活力及乙酰胆碱含量.结果 各组术后5 h脑脊液乙酰胆碱含量均低于全麻前(P<0.01),组间比较石杉碱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石杉碱甲组病人术后5h脑脊液胆碱酯酶活力低于全麻前(P<0.01);组间比较石杉碱甲组术后5 h脑脊液胆碱酯酶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石杉碱甲可以抑制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脑内胆碱酯酶活性,增加脑内乙酰胆碱含量,促进胆碱能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刚;张双全;詹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CXC趋化因子Mig的表达水平及其与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的相关性.方法 以实时PCR法动态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Mig mRNA的表达水平,以趋化因 子与GAPDH比值为其终含量.以ELISA法定量检测患者外周血中Mig蛋白含量.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PBMC内Mig mRNA表达水平为0.6883±0.069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Mig血清浓度为(609.6±73.8)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PBMC内Mig mRNA与其外周血中Mig含量显著相关(r=0.7157,P<0.001),外周血中Mig含量与血清ALT水平显著相关(r=0.7220,P<0.001),外周血中Mig含量与血清中HBV-DNA含量显著相关(r=0.7266,P<0.001).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Mig mRNA及血清Mig含量表达均增高,Mig介导了肝脏炎症细胞浸润,参与了乙肝慢性化病程.
作者:赵金红;王健;江水清;项桂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自新生大鼠心脏中分离得到心肌干细胞,体外培养并观察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 无菌操作取下新生鼠心脏,经反复消化后,弃去消化液,所得残余组织块进行培养,视生长情况进行传代.传代细胞采用诱导分化培养液进行培养,细胞生长至镜下可见搏动细胞时,分别对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鉴定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从消化后残留心肌组织块中成功培养出原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型为c-kit、CD31阳性,CD34、CD45阴性,心肌钙蛋白T(CTnT)阴性.细胞经传代培养两周后,单个细胞开始出现搏动,亦可见成团细胞的同步收缩.再次流式鉴定,表型有所改变,主要是CD31转阴性,CTnT阳性,而c-kit、CD34、CD45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再次证实,原代细胞并不表达心肌细胞结构蛋白CTnT,而在部分传代细胞内可见CTnT表达.结论 成功自心脏中分离得到一类表型为c-kit+CD31+CD34-CD45-CTnT-的细胞,经使用不同成分培养液传代培养,可分化为可搏动的心肌细胞,并表达心肌结构蛋白.
作者:陆东风;吴昊;黄璟;李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MR-DTI技术行三维脑白质成像,评价脑肿瘤对白质束的改变,探讨脑肿瘤对白质的改变与瘤周部分各向异性值(FA值)改变的量化对应关系.方法 12例脑内恶性肿瘤患者被成功地完成了常规MR检查及DTI检查,分别获得各自的常规MR图、相应感兴趣区(ROI)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脑白质三维示踪图、脑肿瘤侧和对侧内囊区的FA值.结果 彩色编码张量图、三维示踪图可清楚地显示目标脑白质的位置,走行和受损状况.将患者患侧FA1值与对侧FA2值之比从0~1等分为4个区间,相应地将肿瘤致脑白质束的改变分为4种,Ⅰ:两侧FA值之比>75%,脑白质正常或基本正常;Ⅱ:FA值之比>50%,但<75%,脑白质移位或/和轻度受损;Ⅲ:FA值之比>25%,但<50%,脑白质中度受损但未完全破坏;Ⅳ:FA比值<25%,此时相应脑白质束未见显示.结论 MR-DTI技术可进行脑白质纤维示踪,使其清晰地可视化.FA值的改变程度与脑白质纤维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李贻卓;黄子林;魏大年;谢传森;何浩强;魏一飞;陈林;吴沛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RhoC和OP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二步法)检测8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RhoC和OPN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食管鳞癌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RhoC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25%,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rs=-2.115,P<0.05),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无关(P>0.05);RhoC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较阴性表达组短,(P<0.001);(2)OPN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OP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χ2=10.766,P<0.05)及淋巴结转移有关(rs=-2.289,P<0.05),而与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无关(P>0.05);OPN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越短(P<0.05);(3)RhoC蛋白和OPN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s=0.408,P<0.001).结论 食管鳞癌组织RhoC和OPN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RhoC蛋白和OPN蛋白可作为食管鳞癌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惠忠;刘金耿;魏益平;吴澄;曹永科;王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63例SA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AE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均有神经局灶体征,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多缓慢起病,临床症状呈阶梯样进展.58例CT扫描在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及半卵圆中心可见不同程度大致对称的低密度影,均合并腔隙性梗死.44例做MRI检查,T2加权像均表现为环绕侧脑室周围对称、大片融合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腔隙性梗死灶数目明显多于CT,呈点条状高信号影.结论 SAE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卒中样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CT及MRI表现为侧脑室周围广泛融合成片的脑白质病变,并有脑室周围白质的明显萎缩及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
作者:高国栋;莫建伟;徐书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扩增片段<130bp,包括CSF1PO、TH01和TPOX及性染色体amelogenin基因座的miniCTTA扩增系统.方法 采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引物,通过PCR扩增,利用ABI3100遗传分析仪进行片段长度分析,对100份无关个体血样,10个家系样本以及30份高度降解检材进行检测.结果 miniCTTA系统DNA分型结果与AmpFLSTR(R)Identifiler(R)试剂盒完全一致.结论 miniCTTA系统可以应用于个人识别和亲权鉴定,为降解DNA样本分型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刘超;王会品;孙宏钰;王慧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早孕妇女生殖道中胎儿细胞的存在情况,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确证胎儿细胞来源,寻找无创或微创的产前诊断取材方法及时机.方法 将健康早孕妇女宫颈取材标本分为两组:HE染色组(Ⅰ)和免疫细胞化学组(Ⅱ);选择通水术中输卵管通畅的健康妇女为对照,分为两组:HE染色组(Ⅲ)和免疫细胞化学组(Ⅳ).无菌棉拭子术、宫颈粘液吸引术、宫颈管灌洗术和官腔内灌洗术采集标本,HE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观察滋养细胞存在情况.结果 (1)早孕妇女经宫颈细胞中存在可代表胎儿细胞的滋养细胞;(2)宫颈管灌洗术和官腔内灌洗术取材方法较好,获得胎儿细胞较多;(3)取材时机为妊娠50~79 d.结论 早孕妇女生殖道中存在胎儿细胞,在妊娠50~9 d用宫颈灌洗术或官腔内灌洗术取材,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产前诊断技术.
作者:黄莺莺;余艳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广州市危险化学品监控与应急救援体系建立的现状.方法 分析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东路危险化学品工厂事故发生的原因、应急处置的方式.结果 事故发生的原因为企业经营者及其员工缺乏防范化学事故的意识;事故单位违反国家、行业有关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选址规定;事故发生后广州市能及时启动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科学应对、社会联动、相关部门协同作战是成功控制事态扩大、避免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关键.结论 广州市已具备科学应对和处置突发化学事故的能力,但应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内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监控工作,以期能从源头上遏制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的发生.
作者:葛长荣;于德宪;俞守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蝶海绵窦(CS)手术中相关静脉腔隙的解剖位置和形态特点.方法 取血管灌注的尸头标本10例,经蝶入路暴露鞍底硬膜和CS下壁并切开,确定前、下海绵间窦在鞍底的相对位置.对CS静脉腔隙进行观察和测量,分析可利用的静脉空间.结果 4例标本有明显的前海绵间窦,5例有下海绵间窦,前海绵间窦位于视神经隆突下方,而下海绵间窦位于鞍底隆突向斜坡压迹转折处.CS分为内侧、下外侧和背外侧静脉腔,内侧和下外侧腔在经蝶手术中能方便使用,但背侧腔由于鞍旁段颈内动脉上水平部的阻挡,对经蝶入路影响较大.结论 经蝶海绵窦手术时,了解海绵间窦在鞍底的相对位置,并合理利用各CS静脉腔隙,能减少不必要的静脉出血,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
作者:陆云涛;黄传平;潘军;漆松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羊水注入猕猴、山羊血循环后对动物血液动力学和呼吸的影响,确立羊水栓塞是否存在种属差异性.方法 选择非孕猕猴2只和孕末期山羊16只,2只猕猴予注入人原羊水,山羊根据注入液体性质不同随机分成4组:原羊水组、过滤羊水组,胎粪污染的羊水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在液体注入前、注入后10、30、60、90、180 min进行观察.结果 在羊水注入后,2只猕猴血液动力学和呼吸与羊水注入前无明显差异.孕羊实验组羊水注入后,实验组所有动物都出现了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以胎粪组改变为明显,各实验组心率无明显改变;除胎粪组有明显呼吸改变外,原羊水组和过滤羊水组各有1只动物出现呼吸频率改变.结论 羊水注入山羊体内都出现了血液动力学改变,而猕猴未发生血液动力学变化,提示羊水栓塞发生存在种属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说明使用猕猴制备羊水栓塞动物模型是不合适的.
作者:黄神姣;余艳红;盛超;吴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分析sCD40L检测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风险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ACS患者200例,随访全部病例为时6个月,以发生死亡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为试验观察终点.在发病72 h内空腹状态下采取病例前臂静脉血并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sCD40L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方法测定cTnI水平.结果 200例观察对象中108例血清sCD40L水平高于5.0μg/L.随访观察6个月后,发现高水平的sCD40L、CRP及cTnI与ACS患者发生死亡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相关(P=0.001,P=0.02及P=0.001).结论 血清sCD40L、CRP及cTnI水平升高可用于独立预测ACS患者高风险心血管病事件.三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和预测ACS的灵敏度,并有望取代现有的心肌酶检测而成为新一代心血管病诊断和风险预测的临床实验室项目.
作者:徐邦牢;贝春花;王蓉;雷秀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益母草属4种植物nrDNA ITS序列,探讨其在益母草药材DNA分子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对4种益母草属植物分别进行ITS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并运用CLUSTRALX和MEGA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测得4种植物的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全长序列以及18S、26S部分序列;益母草及其易混淆的3种植物ITS1、ITS2序列的差异性分别为7.2%~18.8%和14.2%~27%.根据ITS序列特征所构建的系统树与传统分类有所不同.结论 ITS序列特征可作为益母草种间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作者:杨志业;晁志;霍克克;吴炳义;潘胜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克隆mTLR-2基因氨基端序列,并表达和纯化N端融合蛋白,制备抗mTLR-2 N末端的多克隆抗体.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编码mTLR-2N端1~153氨基酸的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ET32A载体中,测序验证;用大肠杆菌表达融合蛋白,并以Probond树脂柱纯化;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及间接ELISA检测抗体特异性及效价.结果 成功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pET-N,表达和纯化了相应的融合蛋白,所制备多克隆抗体可与pGEX-N表达的融合蛋白反应,并可结合表达TLR-2的RAW264.7及转染mTLR-2全长基因的CHO细胞.结论 获得了mTLR-2 N末端重组融合蛋白及其可与天然mTLR-2结合的多克隆抗体.
作者:杨翠兰;赵文忠;刘艳君;朱平;富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乙酰胆碱(ACh)对大鼠慢性压迫背根节(DRG)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纤维记录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方法,在DRG慢性压迫模型上观察ACh对受损DRG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 受损DRG神经元有丰富的自发放电,77.9%有自发放电的受损DRG神经元对ACh有反应,其中反应类型有单纯兴奋和先兴奋后抑制两种形式,而且反应的幅度随ACh浓度的延长而逐渐增大.结论 在慢性压迫DRG神经元有大量的自发放电,ACh可明显影响受损DRG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作者:杨红军;胡三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早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峰值变化的关系,进而通过BNP来定量评价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及时再通.方法 63例AMI患者根据PCI时间分为直接组和非直接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入院后4、24、48 h测定BNP水平.CK-MB峰值测定:入院即时采血检查CK-MB,入院第1天每3 h测一次,第2天每6 h测一次,第3天每12 h测一次.结果 患者BNP水平在入院后缓慢上升,并于第24小时达到高峰值,第48小时开始下降.非直接PCI组BNP水平相对于直接PCI组显著增高(P<0.01).直接PCI组达CK-MB峰值时间明显比非直接PCI组前移.结论 血浆BNP水平测定是评价AMI早期PCI后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及时再通的客观指标,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肖长华;杨希立;谭海斌;陈军;许兆延;张健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MC)的病因,分析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和病理确诊为MC的17例患者的临床、内镜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有便秘症状者16例,服泻药15例,病变累及全结肠9例,合并腺瘤性息肉3例,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合并直肠癌1例.结论 MC主要与便秘和长期服泻药有关;年龄与MC发病密切相关;有恶变倾向,临床上应予重视.
作者:黄聪武;詹海勇;李壁宏;李国平;郑宗茂;吴灵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白细胞介素-1β(IL-1β)激活后的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复合培养构建人工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缺损.方法 体外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经IL-1β激活前、后与细胞外基质凝胶修饰的人发角蛋白进行三维方向的共培养而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移植入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许旺细胞,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共培养情况,原位杂交法观察人发角蛋白降解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坐骨神经内的表达,移植术4周后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结果 经IL-1β激活后的许旺细胞能更好地黏附于人发角蛋白表面,进行分裂、增殖.3~4周,桥接体内的人发角蛋白开始降解,其周围可见IL-1β激活后的处于增殖分裂期的许旺细胞NGF表达强阳性,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提前.结论 经IL-1β激活后的许旺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凝胶修饰的人发角蛋白复合培养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具有修复神经缺损的同时还能够加速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的恢复.
作者:杨俊;邱小忠;余磊;朴英杰;秦建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的总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10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直径大小3.6~15.5 cm,平均9.6 cm.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83、16和5例.结果 10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后生存期59.5%(3~6个月)、38.7%(12个月)和25.6%(24个月).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肿瘤大小、数目,是否转移,高强度聚焦超声前AFP,高强度聚焦超声前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和TNM分期.按规范化方案治疗,联合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其中,肝功能在生存率分析中为危险度高的影响因素.结论 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保护肝功能,治疗前全面影像学检查,重视规范化治疗和辅助治疗将有助于提高肝癌患者生存期.
作者:薛净;李瑜元;聂玉强;沙卫红;周永键;王红;张亚历;周殿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培养大鼠触须毛乳头细胞的方法.方法 将大鼠触须毛囊完整拔出后,在37℃缓慢搅拌的条件下加入0.2%胶原酶Ⅰ消化3 h,间断吹打使毛乳头游离,收集上清低速离心(300r/min)后收集毛乳头进行培养,计算其贴壁率,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结果 全毛囊消化法能显著降低工作强度,减少污染机会,具有毛乳头贴壁快和细胞迁出时间短的优点.α-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阳性.结论 全毛囊消化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培养大鼠触须毛乳头细胞的方法.
作者:孙锡金;胡志奇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