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氧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的影响

颜晓慧;陈雪梅;邹飞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 缺氧, 缺氧时间
摘要:目的研究缺氧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及损伤的影响,确定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的佳缺氧时间点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通以5%CO2+95%N2混合气体造成缺氧,分别观察缺氧不同时间段星形胶质细胞光镜下的形态变化,死亡细胞数目,培养上清液的氧分压、葡萄糖和乳酸盐的浓度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变化.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在缺氧条件下,随着时间延长,细胞逐渐出现肿胀、漂浮和坏死.与对照组相比,缺氧10 h组死亡细胞数、葡萄糖和乳酸盐的浓度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变化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与缺氧时间呈正相关,其中缺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葡萄糖浓度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而乳酸盐浓度和LDH活性则明显升高,而缺氧8 h组虽然葡萄糖和乳酸盐的浓度及LDH活性的变化明显,但星形胶质细胞保存着多突触的形态.结论缺氧可致体外培养的鼠脑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甚至死亡,缺氧8 h可作为以体外培养的鼠脑星形胶质细胞为研究对象的缺氧生物学研究的佳时间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缺氧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的影响

    目的研究缺氧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及损伤的影响,确定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的佳缺氧时间点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通以5%CO2+95%N2混合气体造成缺氧,分别观察缺氧不同时间段星形胶质细胞光镜下的形态变化,死亡细胞数目,培养上清液的氧分压、葡萄糖和乳酸盐的浓度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变化.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在缺氧条件下,随着时间延长,细胞逐渐出现肿胀、漂浮和坏死.与对照组相比,缺氧10 h组死亡细胞数、葡萄糖和乳酸盐的浓度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变化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与缺氧时间呈正相关,其中缺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葡萄糖浓度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而乳酸盐浓度和LDH活性则明显升高,而缺氧8 h组虽然葡萄糖和乳酸盐的浓度及LDH活性的变化明显,但星形胶质细胞保存着多突触的形态.结论缺氧可致体外培养的鼠脑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甚至死亡,缺氧8 h可作为以体外培养的鼠脑星形胶质细胞为研究对象的缺氧生物学研究的佳时间点.

    作者:颜晓慧;陈雪梅;邹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比较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冷冻镇痛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在开胸术后的止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开胸手术患者,均分为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L组)和PCEA组.L组于关胸之际分别将手术切口、切口上、下各一肋间及放置胸管部位的肋间神经于根部游离出来,置于冷冻探头上,在-40~-89℃下冷冻90 s;PCEA组用0.20%罗派卡因+0.003%吗啡混合液,通过患者自控镇痛(PCA)泵,按负荷剂量+持续剂量+PCA模式给药.分别观察视觉摸拟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差异无显著性,而在ST-T波改变、心律失常、高血压改善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术后镇痛方式,与PCEA法比较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尧永华;宁雪;张平;谭平;郑映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绒毛活检应用于产前诊断3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孕期经宫颈吸取绒毛术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采用超声引导下经宫颈吸取绒毛术,取得绒毛标本送实验室进行相关检测.结果1次取材成功为27例,2次取材成功为7例,总成功率94.4%.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阴道少量流血.无1例早期发生流产.选择继续妊娠的22例孕妇中有21例足月产出正常活婴,1例于妊娠25周因胎膜早破而流产.结论早期产前诊断手段,能避免孕中期的引产手术,减少缺陷儿的出生,有助于优生优育.

    作者:陈翠华;钟梅;苏桂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抗恶性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目的制备抗恶性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GDH)的单克隆抗体(McAb),将其标记胶体金,建立一种诊断恶性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方法用基因重组的GDH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McAb,测定其免疫球蛋白亚类及其亲和力.用protein-G亲和层析纯化抗体并用胶体金标记,建立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选择佳反应模式对疟疾血样进行检测.结果筛选出6株能稳定分泌抗GDH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单抗亚类均为IgG1,亲和常数(κ)介于1×10-8~2.82×10-10.以镜检法为参照,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检测恶性疟的敏感性为86.66%,特异性为96.43%.结论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检测恶性疟快速、简便、可靠,有望开发成为恶性疟快速诊断试剂盒.

    作者:李妍;宁云山;李莉;彭丹丹;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分析(附36例报告)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办法.方法通过分析我院10年间3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和诊治经验.结果36例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包括胰瘘3例、胆瘘1例、腹腔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2例,死亡率5.6%.结论提出防治胰瘘、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腹腔感染的具体措施.

    作者:伍联华;张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鸸鹋油对烫伤大鼠创面的抗炎及促愈合作用

    目的从炎症反应的角度探讨外用鸸鹋油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大鼠模型,将1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分别外用生理盐水、碘伏、鸸鹋油治疗,观察创面的大体变化及愈合情况,分别留取不同时相的创面和血液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含水量测定(干湿重法)、ELISA法检测组织和血浆TNFα含量.结果外用鸸鹋油可使创面肿胀、渗出减轻,创面无感染迹象,未见任何副作用;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鸸鹋油可使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减轻,与A、B组相比较,以伤后1、3 d差异为明显;C组伤后3 d组织含水量及TNF-α含量明显减少(P<0.01),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可使创面愈合时间缩短(P<0.01),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结论在浅Ⅱ度烫伤创面外用鸸鹋油具有抗炎作用,可能与局部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降低有关;并能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与其抑制局部组织的继发性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邱学文;王甲汉;方小文;龚震宇;李志清;易朝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卡托普利和洛沙坦对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2 mRNA和尿液水通道蛋白-2的影响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和洛沙坦对正常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2(AQP2)mRNA表达的影响及尿液水通道蛋白-2浓度的改变.方法3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卡托普利组,洛沙坦组.经用药后观察血Na+、尿量以及尿渗量水平,用RT-PCR半定量检测肾内髓质AQP2及血管加压素2型(V2)受体mRNA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尿液AQP2浓度.结果卡托普利组与洛沙坦组大鼠尿量均较正常组显著增多,卡托普利组尿渗量低于洛沙坦组和正常组,但尿液中AQP2浓度却高于洛沙坦组和正常组.RT-PCR半定量显示卡托普利组AQP2 mRNA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V2受体mRNA没有显著差别.结论卡托普利可以抑制正常大鼠肾内髓质AQP2 mRNA的表达,同时促进肾内AQP2经尿液排出.

    作者:江荣炎;许顶立;赖文岩;任昊;沈倩波;邵亚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发热与Brugada综合征(21例报告)

    目的对1997~2004年入住我们医院的21例Brugada综合征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探讨发热与Brugada综合征之间的关系.结果21例(男20例,女1例)确诊为Brugada综合征的患者中有4例(均为男性)为发热性疾病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起病.结论发热作为Brugada综合征的常见诱发因素,在临床诊疗过程当中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特别注意.

    作者:彭健;崔英凯;阮发晖;易绍东;陈哲明;孟素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胸片及CT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收集6例经胸片、CT检查、病理活检及肺泡灌洗术证实的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影像分析.结果胸片和胸部CT均显示两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影,两肺散在分布的斑片状或大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CT还可显示磨玻璃影中的网格状影(碎石路征)和充气支气管征.结论胸片可发现病变,但不能确诊.CT尤其是高分辨率扫描可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特征性改变:既边界清楚的地图样分布的磨玻璃影、斑片影及分布其中的网格状影,结合临床可做出诊断.

    作者:蔡欣;曾庆思;关玉宝;邓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梗塞CT表现与梗塞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坏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实验性缺血性脑梗塞早期CT表现与神经细胞损伤的相关性及与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经颈总动脉注入PVA栓子栓塞大脑中动脉,在不同的时间点(2~36 h)对兔脑进行CT扫描,并取脑组织经HE染色、Nissle染色、免疫组化(TUNEL法)进行观察.结果CT分期Ⅰ期(脑梗塞后2~8 h),神经细胞首先出现缺血改变,随后细胞周围出现水肿;基底节周围及大脑皮质可见少量TUNEL阳性细胞.CT分期Ⅱ期(梗塞后12~18 h),以神经细胞溶解消失为主;基底节周围及大脑皮质可见较多TUNEL阳性细胞.CT分期Ⅲ期(梗塞后24~36h),脑水肿改变十分显著,基底节呈明显的坏死区,神经细胞坏死,结构消失,大脑皮质可见大量TUNEL阳性细胞.神经元具有凋亡及坏死的双重形态学特征.结论缺血性脑梗塞后神经细胞损伤形态上有水肿、凋亡及坏死等多样性,CT扫描显示缺血性脑梗塞的进展与实际病理变化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冯长征;李扬彬;谭理连;孙卫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血药浓度的测定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中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后,以乙腈∶醋酸钠缓冲液pH(15∶85)为流动相,使用LiChroCART LiChrospher RP-18(250 mm×4 mm,5 μm)色谱柱分离;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65 nm.结果血浆中丝裂霉素C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04~1.00μg/ml,线性方程为:Y=16388X-17.17,r=0.9998.结论该方法简单实用,结果准确,适用于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制剂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刘炜;陈建海;任非;郭云波;阎玺庆;刘焰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体外实验探讨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starch,HES)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21例慢性肝病患者作为实验组,两组均随机分为HES组(11例)及林格氏液R-L组(10例).每个实验对象采集贵要静脉血12 ml,等分为4个亚组,每组3 ml;亚组1为全血基础值,亚组2、3、4分别以6%HES和R-L稀释,使红细胞压积分别降到30%、25%、20%.测定各样本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实验组全血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ES稀释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全血粘度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HES组相比,R-L组全血粘度下降趋势更为显著.HES稀释后,实验组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下降(P<0.05),亚组3、4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R-L稀释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上升(P<0.05).HES稀释后,对照组红细胞刚性指数无显著改变,实验组呈升高趋势,但只有亚组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L稀释后,两组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肝病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增高,用6%HES给肝病患者作适度的血液稀释可降低其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率.

    作者:劳建新;古妙宁;肖金舫;吕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皮肤软组织重复扩张术治疗头面部大面积病变缺损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软组织重复扩张术治疗18例头面部大面积病变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对已扩张一、两次后的头面部正常皮肤组织进行1-2次重复扩张,利用扩张皮瓣分次修复头面部病变软组织缺损.结果共治疗18例,头面部病变组织均完全切除,头皮瓣毛发分布较均匀,但比较稀疏,面部有一例切口疤痕较明显,随访6个月,头面部外观及功能修复满意.结论皮肤软组织的重复扩张术是修复头面部大面积病变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罗盛康;高建华;姜平;颜玲;胡志奇;张立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cyclin E基因siRNA抑制K562细胞生长的研究

    目的应用RNAi技术,研究cyclin E基因小干扰RNA(siRNA)对K56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针对cyclin EmRNA设计siRNA序列,经PCR方法体外扩增,得到含有U6启动子以及siRNA序列的PCR产物,以LipofectamineTM2000脂质体法转染K562细胞,分别设置为干扰组、阴性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转染48 h后进行细胞计数、RT-PCR及通过PI染色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其干扰效果.结果干扰组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活细胞计数减少约80%,G1期细胞百分比增高30%,细胞基本停止增殖.干扰组cyclin E mRNA表达明显减弱,相对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干扰组mRNA表达下降70%.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RNAi技术可以有效地干扰cyclinE基因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细胞的生长,但对于干扰的长期有效性尚无实验结论,需通过长效表达载体实验验证.

    作者:宋海星;马文丽;宋艳斌;张宝;郑文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附258例报告)

    目的探讨影响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1992年1月~2003年12月间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258例,选取性别、年龄、术式等指标进行统计,对其进行单因素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发生并发症19例(20例次),发生率为7.4%;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相关的主要因素有瘫痪情况和手术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瘫痪情况是决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瘫痪情况对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有显著影响,做好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健;梁芳果;瞿东滨;金大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肥胖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中国人的肥胖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人瘦素蛋白.方法用RT-PCR从培养的中国人脂肪细胞提取的总RNA中扩增出肥胖基因,与TA载体连接后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并将该基因定向克隆至高效表达质粒pBV220,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克隆出中国人肥胖基因,其cDNA序列与文献报道的一致,构建了重组质粒pBV220-OB,并成功地实现了人肥胖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结论人肥胖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在脂肪代谢与脂肪细胞分化中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祝骥;马文丽;毛向明;李凌;宋艳斌;郑文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左心室穿透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回顾总结连续6例左心室穿透伤的诊断和抢救治疗经验.方法连续6例胸部锐器外伤患者,男5例、女1例,伤后0.5~3 h送入我院急诊科,6例均有不同程度休克,3例有明显的心包压塞,均行左心室裂口修补,胸腔内自血回输和心包低位开窗引流.结果6例均被治愈,1例因胸腔内广泛渗血而二次开胸,2例术后心电图提示ST段改变,1例留有非特异性心室内传导迟延,T波倒置.结论提高心脏损伤诊断和抢救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是对心脏损伤的警惕和认识.左心室穿透伤病情凶险,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心包压塞征象,建立建全急诊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快捷通道是抢救成功的基础,急诊开胸止血、解除心包压塞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吴兆红;谢伟国;王戈菲;陈岗东;关国森;高锦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新基因LX3与白细胞介素-6诱导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功能未知新基因LX3[1]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为研究IL-6的作用机制寻找新的靶基因.方法反转录-PCR(RT-PCR)分析不同浓度IL-6处理的U937细胞及同一浓度IL-6诱导不同时间的U937细胞中新基因LX3的表达差异;Northern Blot分析IL-6诱导前后U937细胞中新基因LX3表达的变化.结果LX3基因在U937细胞中的表达量随IL-6诱导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IL-6浓度为500 ng/m1时表达量高,而在0ng/ml时不表达;时间表达谱分析显示在IL-6刺激8h时新基因LX3的表达量高;Northern印迹分析显示新基因LX3在IL-6诱导后的U937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结论LX3是与IL-6诱导紧密相关的新基因.

    作者:夏荣;黎燕;冯建男;兰炯采;沈倍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脊柱推拿时咔哒声响的测量技术分析与设计

    目的为研究脊柱推拿时所发出咔哒声响,提供一套可采集、定位和分析的检测仪器.方法在回顾咔哒声响测量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实现声响测量的技术路线,设计了由时钟脉冲发生器、发送/接收接口、校准波发生器、复合传感器、计算机、测定分析软件以及输出部件等组成的声响测量系统.结果经初步试验,在40 cm的距离上测到了关节发出的咔哒声响,说明技术上基本可行.结论本仪器可以作为脊柱推拿所致咔哒声响的采集、定位和分析系统使用.

    作者:李义凯;陈建华;邱桂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国蝮蛇蛇毒中小肽SV-PP-3的分离及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目的研究中国蝮蛇蛇毒中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小肽.方法采用低温离心、Sephadex G-75凝胶层析、高效液相C-18反相层析从蛇毒中分离纯化小肽,并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分离的小肽在体外对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SV-PP-3是从中国蝮蛇蛇毒中分离出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234.557的新的小肽.SV-PP-3在体外能显著抑制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SV-PP-3对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徐伟;吴少瑜;张嘉杰;李志琴;吴曙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