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离子导入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

周丰慧;赵明杰;赵海燕

关键词:骨折, 中药, 直流电, 离子导人
摘要:目的探讨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将12只新西兰种兔造成双侧腓骨骨折模型,采用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基础上采用同种疗法对102例(其中50例为对照组)临床胫骨骨折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总有效率100%.与对照组比较,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提前10d.临床随访4~12个月,全部病例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直流电中药离子导人能改善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加速骨痂生长,为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的影响.方法选择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92例,按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分为治疗组(2周内,48例)和对照组(6个月,44例);康复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和FIM,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及其他物理因子治疗.康复治疗为期6个月.结果治疗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FI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提高了39.23+8.69,FIM评分提高了44.02±9.32;而对照组则分别提高了15.59±10.75和20.88±9.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

    作者:邓爱文;魏东;张建宏;冉春风;王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三袖套法与经典血管吻合法在大鼠异位小肠移植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三袖套血管吻合法行大鼠小肠移植的效果.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作为受体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给予三袖套法血管吻合法,对照组给予经典血管吻合法,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三袖套法血管吻合法的手术时间、动脉吻合时间、移植肠温缺血时间3项指标均优于经典血管吻合法.结论与经典血管吻合法比较,三袖套血管吻合法更安全、省时,值得推广.

    作者:孙家乾;李国新;黄祥成;邓海军;余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术对冠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术对冠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ADM)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33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冠脉造影前后即刻、球囊扩张(PTCA)后即刻、支架置入后即刻、术后10 min采集冠状静脉窦血,同时采集股动脉血,采用放免法测定ADM、TNF-α浓度.结果冠脉造影前后ADM及TNF-α无明显变化(P>0.05);PTCA后即刻冠状窦内ADM和TNF-α明显升高(P<0.01);支架后即刻ADM有上升趋势(P>0.05);术后10minADM降至术前水平.结论冠脉造影对冠脉循环血管活性物质基本不影响;PTCA及支架术后冠脉循环中ADM和TNF-α升高,可能与球囊损伤内皮、支架对管壁的机械压迫及刺激有关,两者可能参与了PTCA及支架术后急性闭塞、再狭窄的调节.

    作者:刘海潮;刘映峰;李志樑;吴宏超;李公信;叶文胜;魏向荣;陆青;唐朝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预防性给予阿司匹林对大鼠中暑休克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中暑休克大鼠的血压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及预先给予阿司匹林(ASA)可能具有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ASA处理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中暑休克模型,连续记录动脉压、结肠温度(T∞)、心电图(ECG).另取对照组及ASA组大鼠(n=7)处理同前,测热暴露(HE)0及60min时大鼠血浆IL-1β水平.结果 (1)两组大鼠平均动脉压在HE0~50 min无显著差异,在55~60 min时开始下降,对照组血压较ASA组下降更显著(P<0.01),HE后K值及重搏切迹高度(hD/H)逐渐下降,尤其在HE 40 min后对照组K值较ASA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2)T∞在HE后升高,两组未见显著差异;(3)两组中暑休克形成时间无显著差异,ASA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4)ECG显示随着HE时间增加,两组心率、QT间期增加,PR间期降低;(5)HE后两组IL-1β水平均升高,对照组较ASA组在HE60min后IL-1β水平上升更高(P<0.05).结论预防性给予抗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对中暑休克出现的血压降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IL-1β而实现的.

    作者:宋旭东;陈爱华;罗炳德;邹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糖尿病病案数据库的系统设计

    分析糖尿病病案数据的设计方案,为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基础.分析系统需求,建立功能模块,得到系统设计.建立了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思想,设计了分布式对象.

    作者:殷颀;卢广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抗吗啡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评价

    目的评价吗啡及琥珀酰化吗啡半酯两种交联物作为抗原免疫小鼠而产生的免疫效果及其中和阿片类物质的能力.方法吗啡及吗啡半酯在碳二酰亚胺催化下分别与Blue carrier载体蛋白交联,用其免疫小鼠,ELISA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抗体滴度及抗体6个月内效价维持状况,通过竞争性抑制实验检测抗体对吗啡及海洛因的体外结合能力,与其他阿片及非阿片类化学物质的交叉反应.结果两种交联物免疫小鼠第9周血清中平均抗吗啡抗体滴度均超过1:8000,其中M-6-S-Blue组效价强度较M-Blue组高,且效价维持时间较久;两组抗体对较低浓度吗啡及海洛因的抗血清抑制率均达50%以上,抑制率与吗啡或海洛因的浓度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两种载体蛋白交联物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高滴度的抗吗啡抗体,其体内及体外实验观察均能产生中和吗啡的作用,提示其对控制复吸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琳;赵文忠;杨淑琴;富宁;徐江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ABC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汉族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及对血脂的影响

    目的研究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中国汉族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对血脂的影响.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113例中国汉族正常人ABC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 SNP三种基因型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ABC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 SNP存在于中国汉族正常人群中;其基因型分布为:CC基因型37.2%(42例),CT基因型46.9%(53例),TT基因型15.9%(18例).三种基因型间比较,TT基因型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CC基因型(P<0.05),而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等指标在三种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正常人群中,TT基因型可明显影响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作者:刘胜林;郭志刚;赖文岩;屠燕;陈建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及评价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Ⅲ或Ⅳa期)的疗效.方法 80例确诊为Ⅲ、Ⅳa期的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期放化疗组(A组)和单纯放疗组(B组),每组40例.A组给予甲酰四氢叶酸+5-氟脲嘧啶+顺铂联合化疗,4周后给予第二程化疗;B组只给单纯放射治疗.两组放疗方法相同,为常规分割剂量,鼻咽放疗剂量为66~76Gy/6.6~7.6周,颈淋巴结放疗剂量为60~72 Gy/6.0~7.2周.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既定治疗方案.A组同B组治疗结束时鼻咽原发灶和颈淋巴结消退率分别是77.5%vs 60.0%(P>0.05)和92.5%vs 70.0%(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鼻咽原发灶和颈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92.5%vs 72.5%(P<0.05)和100%vs 85.0%(P<0.05).毒副作用:A组胃肠道反应、骨髓毒性高于B组(P<0.01);两组口腔粘膜及皮肤反应程度相当.结论同期放化疗可以提高中晚期(Ⅲ或Ⅳa期)鼻咽癌患者的肿瘤消退率,其毒性反应可以耐受,不影响放疗的顺利完成.放疗前诱导化疗能缩短治疗时间,是鼻咽癌综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作者:冯正富;潘辉林;宋慧胜;刘灼梅;黄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小型医院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内出血经验(附7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输卵管妊娠合并内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76例输卵管妊娠合并内出血经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76例均使用腹腔镜手术成功,未发现并发症.结论异位妊娠内出血腹腔镜手术治疗,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及腹腔镜设备有关,并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邹辉璋;曹扬;徐洁萍;罗小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PET/CT图像融合对骨转移瘤放射治疗肿瘤区勾画的影响

    目的评价PET/CT图像融合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骨转移瘤肿瘤靶区勾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例病理证实原发灶为肺癌、肝癌和肾癌且合并全身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选择腰椎、胸椎、肋骨、髂骨、肩胛骨、股骨转移病灶各1处,标记为BM1~6,由8位放射肿瘤学医师分别在治疗计划CT上勾画6处骨转移瘤的肿瘤区体积(GTV),比较依据CT和PET/CT图像融合资料勾画GTv的差异.结果有骨皮质破坏的病灶BM1~5,依据CT勾画的GTV较依据PET/CT勾画的GTV大(P<0.05),而无明显骨皮质破坏的病灶BM6则相反(P<0.05).依据PET/CT勾画GTV时,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差异小于依据CT勾画GTV时的差异.结论 PET/CT图像融合能提高骨转移瘤GTV勾画的精确性和重复性,从而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而增加放射治疗的增益比.

    作者:朱晓霞;陈永清;陈龙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海水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犬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构建海水型呼吸窘迫综合征(SW-RDS)的犬模型,为研究海水淹溺后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表现和治疗提供平台.方法选择12只健康犬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n=4)和模型组(n=8).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电解质等指标和肺组织细胞学变化,并检测支气管肺泡液和血液乳酸脱氢酶(LDH-L)、碱性磷酸酶(ALP)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血气和乳酸的变化,病理结果显示肺组织损伤明显,LDH-L和ALP持续显著升高.上述变化符合SW-RDS的诊断标准.结论 SW-RDS犬模型能够反映海水淹溺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和SW-RDS的病理特征.

    作者:傅卫军;古妙宁;陈仲清;肖金仿;黄毅然;周伟;陈晔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术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对肾移植术后的影响.方法比较86名HCV感染和86名非HCV感染病人肾移植术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和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对死亡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在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人/肾的存活率分别为:术后1年(94.2%/90.7%和96.8%/96.0%);术后3年(88.4%/79.1%和90.7%/87.2%);术后5年(74.4%/73.3%和87.2%/81.4%).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1.3%和21.2%,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2.5%和6.5%.其中HCV感染组5年人存活率低于非HCV感染组(P<0.05),而其他各项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病为感染组的首位死亡原因(36.4%).结论 HCV感染对肾移植受者术后长期存活存在负面影响,HCV感染应作为肾移植手术的相对禁忌证.

    作者:于立新;王志鹏;付绍杰;王亦斌;杜传福;徐健;邓文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神经导航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面神经管的解剖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的作用,为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保护面神经管提供解剖研究.方法 8具16侧成人汉族尸头模拟在神经导航指引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的手术操作,测量乳突外点到面神经管各段的距离,解剖面神经管,观测面神经管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 (1)所在面神经管均成功导航,成功率100%,总体误差<0.9 mm.(2)面神经管岩骨段可划分为三段:前庭段(迷路段)短,长径(3.6±1.2)mm、管径(1.2±0.3)mm;鼓室段居中,长径(11.2±2.5)mm、管径(1.4±0.1)mm;乳突段(垂直段)长,长径(16.1±3.6)mm、管径(1.7±0.2)mm.结论神经导航可应用指导保护面神经管;熟悉面神经管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

    作者:林爱龙;秦尚振;龚杰;徐国政;李俊;姚国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X射线照射后鼻咽癌细胞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

    目的通过检测射线照射前后鼻咽癌CNE1细胞多药耐药基因(mdrl基因)及其编码产物P糖蛋白(P-gp)的表达和功能为临床鼻咽癌放化疗顺序提供参考.方法利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射线照射前后CNEl细胞的mdrl基因和P-gp的表达及对柔红霉素的外排功能.结果鼻咽癌CNE1细胞射线照射前mdrl基因、P-gp不表达:照射后较长时间内mdrl基因、P-gp均明显表达;对柔红霉素的摄取较射线照射前低.结论鼻咽癌CNEl细胞射线照射后化疗敏感性降低,提示临床对于中晚期鼻咽癌的治疗应考虑先化疗再放疗即诱导化疗的治疗方案.

    作者:卜俊国;袁亚维;陈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肝细胞性肝癌18F-FDG PET显像与血清甲胎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葡萄糖代谢与血清甲胎蛋白(AFP)之间的关系.方法 45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HCC患者行全身18F-FDGPET显像.测定肿瘤病灶的葡萄糖标准摄取值(SW)、肿瘤与非肿瘤区SUV比值,分析二者同AFP之间的关系.结果 45例HCC患者中,43例肝内原发病灶及转移的淋巴结其PET显像表现为异常放射性浓聚灶,2例高分化HCC显像结果阴性.线性结果分析表明,AFP同SVU、SUV比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426(P<0.05)和0.532(P<0.001).结论 HCC18F-FDG PET显像测得的SUV及SUV比值同血清AFP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AFP同肿瘤细胞的增殖及代谢有相关性.

    作者:商健彪;李彦豪;刘方颖;曾庆乐;王江云;何晓峰;陈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环孢酶素A对缺氧大鼠右心室心肌CaN活性及血浆NO、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抑制剂对缺氧大鼠右心室心肌CaN活性及血浆一氧化氮合酶(iNOS)、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探讨CaN在慢性缺氧性右心室心肌肥厚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置于氧浓度为(10.0±0.5)%的大型玻璃舱中,每天24h缺氧,持续7 d,建立大鼠慢性缺氧模型.实验大鼠分3组,即正常组、缺氧组、环孢酶素(CsA)处理组,每组各8只.缺氧组持续缺氧14d,处理组在缺氧的同时腹腔内注射CsA(20mg/kg@d).第14天处死大鼠,取血,测NO、ET-1、iNOS水平,分离心脏称质量,并留右心室测CaN活性水平.结果 (1)缺氧组右室与左室加室间隔的质量比、右室质量/体质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CsA处理组(P<0.01).(2)缺氧组右心室心肌CaN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CsA处理组则明显低于缺氧组(p<0.01).(3)缺氧组血浆NO、iNOS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ET-1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CsA处理后血浆NO、iNOS水平明显高于缺氧组(P<0.01),ET-1水平则明显低于缺氧组(p<0.01),与正常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N抑制剂CsA对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CaN活性,调节血NO、iNOS和ET-1水平,改善肺动脉压力等有关.

    作者:谭建新;刘郴州;揭育丽;王优;黄宇戈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新型重组海葵毒素hk2a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

    目的观察新型基因重组海葵毒素rhk2a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rhk2a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L型钙电流和钠-钙交换电流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新型重组海葵毒素rhk2a能够明显减慢大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的时间依赖性失活(Th)(14.15±4.6 ms vs 2.03±0.30ms,P<0.05),而rhk2a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钙通道电流(-8.86±0.35 PA/PF vs-8.99±0.64 PA/PF,P>0.05)和钠-钙交换电流(-0.65±0.2 PA/PF vs-0.69±0.15 PA/PF,P>0.05)无明显直接作用.结论 rhk2a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的时间依赖性失活的减慢是rhk2a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效应的重要机制.

    作者:欧阳平;邓春玉;刘文华;王磊;粱东;钱卫民;徐安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报告

    恶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part sarcoma,ASPS)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临床容易误诊漏诊,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标准,预后不一.现报告1例ASPS如下.

    作者:邓群峰;肖建秋;许辉;杨先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针刺配合超声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目的比较针刺配合超声波治疗与超短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TM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针刺配合超声波治疗与单纯超短波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超声波治疗TMD方法简单、见效快、疗程短,可迅速消除疼痛症状.

    作者:周丰慧;赵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启动子驱动CD自杀基因重组腺病毒的制备及其体外杀伤作用观察

    目的应用AdEasier-1系统高效制备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启动子驱动CD自杀基因重组腺病毒并观察其体外肿瘤杀伤作用.方法以JM109细菌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出含HindⅢ/BamH Ⅰ酶切位点的CD基因,亚克隆到pREP8,继而用HindⅢ/XbaⅠ切出含pA加尾信号的CD基因,插入到预先构建的含VEGF启动子的转移质粒pAdtrack-VEGFP构建pAdtrack-VEGFP-CD.经Pme Ⅰ线性化后转化AdEasier-1细菌,用25 μg/ml卡那霉素筛选阳性克隆,先后进行琼脂糖电泳和Pac Ⅰ酶切鉴定,筛选出正确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VEGFP-CD.经293细胞包装、扩增获得重组腺病毒Ad-VEGFP-CD,行PCR鉴定.通过测定细胞克隆形成率和细胞存活率观察重组腺病毒对体外培养的LoVo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成功率为70%(7/10).包装扩增后重组腺病毒的滴度为4.8×1012CFU/ml,PCR扩增结果与预期相符.在前药5-氟胞嘧啶存在下,重组腺病毒对LoVo具有明显杀伤作用,细胞克隆形成率和细胞存活率都明显下降.结论应用AdEasier-l系统可以成功制备含VEGF启动子驱动CD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该重组体具有明显的肿瘤杀伤作用.

    作者:陈建发;黄宗海;俞金龙;厉周;车小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