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分析

陈国明;蔡涛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 脑积水/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诊治经过.结果12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8%(46/125),其中分流管梗阻24例、感染9例、颅内血肿4例、腹部并发症5例,其他4例.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发生,除与患者身体状况和疾病的性质有关外,主要与医源性因素有关,对并发症以及引起的原因分析与讨论有助其预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Intel RNG的真随机数生成器研究

    目的构建基于特定Intel芯片组中random number generator(RNG)单元的真随机数生成器.方法在Intel 815E芯片组的个人电脑上安装Intel Security Driver(ISD)后,使用Microsoff Visual C++6编程,通过寄存器读取的方式获取RNG中的随机数.结果生成的500个随机数通过的NIST FIPS 140-1和x2拟合优度检验(α=0.05),表明本方法所生成的随机数满足独立性和分布均匀性的要求.生成7500个随机数经域值变换后与随机数表中的同等数目的随机数进行了统计学比较,结果显示前者的均值偏移、SD,SE和CV均小于后者.结论基于IntelRNG的真随机数生成器可以生成满足独立性和分布均匀性的真随机数,生成的随机数效果与随机数表中的随机数没有显著性区别.但是基于IntelRNG的真随机数生成器能解决使用随机数表获取随机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作者:黄枫;申洪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TP方案治疗难治性晚期食管鳞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紫杉醇(TAX)联合顺铂(PDD)组成的TP方案治疗难治性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64例经PF方案化疗2周期后无效的难治性Ⅳ期食管鳞癌患者,应用TP方案化疗,即紫杉醇175 mg/m2,静脉恒速滴注3 h,d1;顺铂30 mg/d,静脉滴注,避光,d2~6;28 d为1个周期,连用3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64例患者共完成TP方案化疗192周期,均可评价疗效,共获得CR 9例、PR 29例、SD 12例、PD 14例,客观有效率为59.4%,中位缓解期为4.8个月,中位TTP为4.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9.8个月(4~2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TP方案治疗难治性晚期食管鳞癌近期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义明;张水兰;宋华勇;李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珍珠层/聚乳酸重组人工骨修复动物骨干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珍珠层/聚乳酸重组人工骨(NPCB)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情况及成骨特点,评价其性能,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NPCB随机植入成年新西兰白兔1.5 cm的桡骨缺损内,并设立不植入任何材料的空白对照,观察NPCB植入后动物的局部反应,检测动物术后1周、4周的血钙值,并与术前1天比较;于术后6、8、12、16周取材,作X线、骨矿含量、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不同时期组织反应、骨缺损修复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NPCB植入后无明显的局部不良反应,术后1周、4周血钙值与术前1天相比无明显差异.植入NPCB的骨缺损内骨矿含量在6~12周时升高幅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但12周后植入NPCB的骨缺损内骨矿含量出现下降.X线检查、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NPCB的成骨方式主要是骨传导成骨,至术后16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NPCB与宿主骨结合紧密,而空白对照骨缺损断端仅有少量骨修复,形成骨不连.NPCB植入后即开始其降解过程,12周以后材料周围出现较多吞噬有材料颗粒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16周时仍有部分材料未降解吸收.结论NPCB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能力,可以在体内逐渐发生生物降解.

    作者:刘金标;廉维;陈建庭;金大地;权毅;潘显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胼周胼缘动脉起始部双动脉瘤1例

    颅内动脉瘤以单发多见,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常发生在多个动脉上,而在1个动脉分叉部同时发生2个动脉瘤尚未见报道.近我科收治1例胼周胼缘动脉起始部双动脉瘤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冯文峰;黄胜平;漆松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血管内皮细胞中ABCA1的表达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意义

    目的以人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为靶点,研究Ox-LDL和8-Br-cAMP对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阐明ABCA1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复苏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静止12 h后,分别加入Ox-LDL(30ng/ml)、8-Br-cAMP(0.5 mmol/L)刺激3、6、12、24 h,设未加刺激同时孵育24h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以RT-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ABCA1、ICAM-1及MCP-1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在给予Ox-LDL刺激后,ABCA1、ICAM-1、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增高,ICAM-1的高峰时间在12 h,其余高峰时间在6 h;在8-Br-cAMP的刺激下,ABCA1、ICAM-1、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也增高,高峰时间均在6h.结论公认的致AS因素Ox-LDL可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中炎性细胞因子ICAM-1、MCP-1 mRNA及蛋白质水平增加,参与AS的形成,同时抗AS基因ABCA1在Ox-LDL刺激下代偿增加,具有AS保护作用.cAMP不仅可增加ABCA1的表达,而且可增加ICAM-1、MCP-1表达.

    作者:李建华;郭志刚;吴平生;杨永红;赖文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诊治经过.结果12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8%(46/125),其中分流管梗阻24例、感染9例、颅内血肿4例、腹部并发症5例,其他4例.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发生,除与患者身体状况和疾病的性质有关外,主要与医源性因素有关,对并发症以及引起的原因分析与讨论有助其预防.

    作者:陈国明;蔡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胃窦部异位胰腺1例报告

    异位胰腺多见于上消化道,但异位至胃窦致术前误诊为胃窦肿瘤者少见.我科近期收治1例胃窦部异位胰腺,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景龙;黎镭;吴承堂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重症产后尿潴留1例报告

    产后尿潴留如能及时得当处理,甚至可不必留置尿管.本例患者因未能早期诊断,延误了治疗,致使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困难,反复留置尿管长达50d之久,应引起医务人员警惕.

    作者:苏桂栋;宋天蓉;万淑梅;张莉英;余艳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绿茶多酚抑制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观察绿茶多酚对低密度脂蛋白(LDL)刺激下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p44/42MAPK表达的影响.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在LDL(100μg/ml)刺激时,应用不同剂量的绿茶多酚作用24 h后,采用MTS/PES法确定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状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p44/42磷酸化抗MAPK抗体的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MAPK蛋白表达.与未经LDL处理的平滑肌细胞相比,LDL可以明显刺激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绿茶多酚对LDL刺激下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绿茶多酚可以使LDL刺激下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大部分处于G0/G1期,与LDL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LDL对磷酸化p44/42MAPK蛋白表达有显著的增强作用,此作用可被绿茶多酚抑制.绿茶多酚可明显抑制LDL刺激下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磷酸化p44/42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

    作者:欧阳平;彭文烈;赖文岩;徐安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远程胎儿监护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前监测

    目的探讨远程胎儿监护网络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前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远程胎儿监护网络,对50例GDM孕妇进行产前无负荷试验(NST)监测(试验组),同期随机选择常规胎动计数和定期到医院进行NST检查的GDM孕妇5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分析两组胎儿监护结果和妊娠结局.结果试验组NST异常率(34.6%)较对照组(25.5%)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9.58±0.77)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8.70±1.23)(P<0.05).试验组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12.0%和8.0%,低于对照组的24.0%和22.0%(P<0.05).两组剖宫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用远程胎儿监护进行GDM产前监测,可改善围产儿预后,是GDM孕妇自我监护的新选择.

    作者:詹瑛;相尧美;齐卫红;王爱敏;陈维萍;邵东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移位骨折1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老年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移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骨折6例,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治疗.结果二部分骨折术后优良率为76.9%,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三部分骨折术后优良率为66.7%,肱骨头坏死率16.7%.结论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骨折应尽量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选择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

    作者:莫新发;何仲佳;卓新明;刘先银;曾昕明;郭建恩;周雪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基因芯片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初步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方法抽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细胞株、SW480细胞株、LoVo细胞株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18 816种人类基因及LST片段PCR产物用Biorobotics公司的BG600点样仪点样于纤维膜上,制成基因芯片.将3个样品的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探针并33P标记,同芯片杂交.严格洗片后Fuji film公司FLA 3000扫描仪扫描芯片信号图象,ArrayGauge1.0软件分析比较3种细胞株中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和结论在18 816种人类基因中存在着一系列LST同普通大肠癌细胞株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本研究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97个,其中共上调58个,共下调39个.表明其可能存在不同的肿瘤发生机制,故进一步研究其相关基因,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其发生机制及与大肠癌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新颖;姜泊;赖卓胜;马文敏;耿焱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较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38例,测算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病例分心肌梗死发病6 h内(72例)和6 h以上(66例)两组.结果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 h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2%和7.6%(P=0.394).结论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介入治疗施行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的效果越好.

    作者:贝春花;罗义;李广镰;潘宜智;曾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小剂量G-CSF联合GM-CSF动员外周血CD34+细胞

    目的探讨小剂量粒单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效率.方法20例成人恶性血液病按统计学配对方法等分为2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患者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2.0 g/d,静脉滴注,第1~2天,足叶乙甙0.2 g/d,静脉滴注,第1~3天;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用阿糖胞苷2.0g/d,静脉滴注,第1~3天,足叶乙甙用法同NHL.当白细胞低于1.0×109/L时研究组10例应用GM-CSF2.5 μg/d·kg ·b.w.联合G-CSF 2.5 μg/d·kg·b.w.;对照组单用G-CSF 5 μg/d·b.w.,全部皮下注射5~6d.白细胞5.0×109/L以上时应用CS-3000 pluse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计数CD34+细胞.结果产品细胞分类计数单个核细胞占95%~99%,在研究组CD34+细胞平均采集9.4(8.4~10.2)×106/kg·.w.,CFU-GM 42.4(21.9~72.8)×104/kg·b.w.,对照组平均采集CD34+细胞4.8(4.1~8.3)×106/kg·b.w.,CFU-GM 28.1(7.1~60.2)x104/kg·b.w.,2组差异显著(P<0.05).副作用2组相似.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应用G-CSF联合GM-CSF动员CD34+细胞的效果优于单用G-CSF.

    作者:孟凡义;徐兵;孙竞;杨艺;牛京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非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与血清胰岛素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测定42例非高血压LVH患者的血清胰岛素、血糖和空腹血脂水平;用超声测定并计算心脏左室质量(LVM)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按心脏超声测定分为非高血压LVH和左室正常组.结果LVH组的空腹血甘油三酯和胰岛素分别高于左室正常组,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法)高于左室正常组.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非高血压LVH组HOMA指数与LVM、LVMI正相关(r=0.38、P<0.01及r=0.29、P<0.01).结论非高血压LVH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与LVH有密切相关,高胰岛素血症可能参与非高血压LVH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王旭开;杨成明;王燕;王红勇;付春江;方玉强;石伟彬;张晔;杜文华;李陶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精子基因表达谱研究初探

    目的应用限制性显示技术,收集正常成年男性的精子基因表达谱探针,制备相应的精子表达谱芯片,以对成年男性正常精子的基因表达情况有一全面、系统的了解.方法提取成年男性正常精子的总RNA,逆转录为cD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加接头、PCR扩增、转化、克隆、鉴定等操作,收集成年男性正常精子的基因表达谱探针,制备相应的精子表达谱芯片,并进行初步的杂交分析.结果收集了1 859个基因片段,取其中368个基因探针制备芯片,进行了小量初试.结论证实在精子中有大量基因表达;提示我们自行制备的精子基因表达谱探针也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可信性.

    作者:毛向明;马文丽;冯春琼;邹亚光;郑文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放大内镜及实体镜检查结肠肿瘤性病变(附139例报告)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2001年8月~2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5例,ⅡC病变1例.LST直径10~50 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镜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V型腺管开口时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作者:韩宇晶;赖卓胜;王亚东;姜泊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阿司匹林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磷酸化p44/42 MAPK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磷酸化p44/42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应用1、2、5、10mmol/L的阿司匹林分别作用并设立对照进行比较,采用MTS/PES法确定ECV304细胞的增殖状态.利用p44/42磷酸化抗MAPK抗体的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磷酸化p44/42MAPK蛋白表达.结果各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对照组1.533±0.286,阿司匹林1 mmol/L组1.253±0.225,2mmol/L组0.953±0.149,5 mmol/L组0.708±0.125,10mmol/L组0.459±0.107.统计分析显示低至1 mmol/L的阿司匹林仍能明显抑制ECV304细胞的增殖(P<0.05),并呈现剂量依赖性.阿司匹林对ECV304细胞的磷酸化p44/p42 MAPK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阿司匹林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内皮细胞中磷酸化p44/42MAPK的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卉;欧阳平;刘振华;赖文岩;许顶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内含子和5'非翻译区对人血小板生成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基因组中内含子及5'非翻译区对TPO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含TPO基因组中不同内含子的各类TPO真核表达质粒,在cos-1细胞中进行了瞬间表达,并采用高灵敏定量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人血小板生成素的含量.结果在转染48 h后,各类TPO重组质粒在cos-1细胞中表达顺序为:TPOintron v>TPOcDNA>△TPOintronI>TPO intron l>TPO gDNA.结论在TPO基因组中,后一个内含子可显著提高TPO的表达水平,表明其可能含有特殊的增强序列;同时进一步证实,在TPO基因组中可能存在抑制TPO高水平表达的结构元件,造成TPO基因组在细胞中不表达或低水平表达.

    作者:宁云山;李妍;周明乾;李明;曾溢滔;王小宁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钩吻总生物碱中钩吻素子的提取与分离

    目的研究钩吻中总生物碱的提取、总量测定方法及其中主要成分钩吻素子的分离、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提取与氯仿萃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总生物碱;采用碱性硅胶柱层析、梯度洗脱法分离钩吻素子并用薄层层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鉴别.结果从钩吻中分离得到了无色棱柱状钩吻素子晶体.结论本实验所采用的提取钩吻总生物碱及分离钩吻素子的方法行之有效.

    作者:张兰兰;王志睿;黄昌全;张忠义;林敬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