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移位骨折19例临床分析

莫新发;何仲佳;卓新明;刘先银;曾昕明;郭建恩;周雪明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外科治疗, 骨折固定术, 肱骨头坏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老年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移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骨折6例,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治疗.结果二部分骨折术后优良率为76.9%,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三部分骨折术后优良率为66.7%,肱骨头坏死率16.7%.结论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骨折应尽量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选择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TP方案治疗难治性晚期食管鳞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紫杉醇(TAX)联合顺铂(PDD)组成的TP方案治疗难治性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64例经PF方案化疗2周期后无效的难治性Ⅳ期食管鳞癌患者,应用TP方案化疗,即紫杉醇175 mg/m2,静脉恒速滴注3 h,d1;顺铂30 mg/d,静脉滴注,避光,d2~6;28 d为1个周期,连用3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64例患者共完成TP方案化疗192周期,均可评价疗效,共获得CR 9例、PR 29例、SD 12例、PD 14例,客观有效率为59.4%,中位缓解期为4.8个月,中位TTP为4.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9.8个月(4~2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TP方案治疗难治性晚期食管鳞癌近期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义明;张水兰;宋华勇;李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血管内皮细胞中ABCA1的表达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意义

    目的以人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为靶点,研究Ox-LDL和8-Br-cAMP对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阐明ABCA1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复苏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静止12 h后,分别加入Ox-LDL(30ng/ml)、8-Br-cAMP(0.5 mmol/L)刺激3、6、12、24 h,设未加刺激同时孵育24h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以RT-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ABCA1、ICAM-1及MCP-1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在给予Ox-LDL刺激后,ABCA1、ICAM-1、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增高,ICAM-1的高峰时间在12 h,其余高峰时间在6 h;在8-Br-cAMP的刺激下,ABCA1、ICAM-1、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也增高,高峰时间均在6h.结论公认的致AS因素Ox-LDL可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中炎性细胞因子ICAM-1、MCP-1 mRNA及蛋白质水平增加,参与AS的形成,同时抗AS基因ABCA1在Ox-LDL刺激下代偿增加,具有AS保护作用.cAMP不仅可增加ABCA1的表达,而且可增加ICAM-1、MCP-1表达.

    作者:李建华;郭志刚;吴平生;杨永红;赖文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移位骨折1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老年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移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骨折6例,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治疗.结果二部分骨折术后优良率为76.9%,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三部分骨折术后优良率为66.7%,肱骨头坏死率16.7%.结论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骨折应尽量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选择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

    作者:莫新发;何仲佳;卓新明;刘先银;曾昕明;郭建恩;周雪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球海绵体悬吊术治疗男性尿道括约肌损伤后尿失禁

    目的探讨球海绵体悬吊术治疗男性尿道括约肌损伤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用球海绵体悬吊术治疗男性尿道括约肌损伤后真性尿失禁患者18例,总结、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34月,16例患者能完全自控排尿,2例患者尿失禁明显改善.结论球海绵体悬吊术是治疗男性尿道括约肌损伤后尿失禁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传印;周兴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手助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筛选的第Ⅱ、Ⅲ、Ⅵ段或边缘型的原发性肝癌6例,在腹腔镜辅助下,应用手助器、超声刀、切割器等特殊器械进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包括肝Ⅱ、Ⅲ段切除,Ⅵ段切除及非规则性肝段切除术,手术时间8¨130min,术后住院6~9d,手术出血150~700 ml,无中转开腹手术,无并发症.术后随访6~15个月,2例分别于手术后3和4个月肝内复发,其余4例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在经过临床选择的病例中,手助腹腔镜下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作者:苏树英;费凛;甄作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转染人pIgR的小鼠鼻咽上皮细胞在EBV感染前后基因表达谱差异

    目的应用cDNA阵列技术研究转染人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hpIgR)的二亚硝基哌嗪(n,n'-dinitrosoperazine,DNP)转化的小鼠鼻咽上皮(TMNE)细胞系在EBV感染前后基因表达谱差异,探索EBV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鼻咽癌的发病机制.方法提取转染hpIgR的TMNE细胞在EBV感染前后的总RNA,逆转录成α-32p-dATP标记的cDNA探针,与AtlasTM mouse cancerarray1.2阵列膜进行杂交.利用AtlasImageTM软件分析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共有25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有23个基因表达上调,2个基因表达下调.结论EBV感染可使转染细胞的多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这些基因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王爽;吕丽春;李虹;江培洲;姚开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放大内镜及实体镜检查结肠肿瘤性病变(附139例报告)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2001年8月~2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5例,ⅡC病变1例.LST直径10~50 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镜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V型腺管开口时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作者:韩宇晶;赖卓胜;王亚东;姜泊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胃窦部异位胰腺1例报告

    异位胰腺多见于上消化道,但异位至胃窦致术前误诊为胃窦肿瘤者少见.我科近期收治1例胃窦部异位胰腺,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景龙;黎镭;吴承堂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B超诊断双侧甲状旁腺腺瘤1例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病人大部分有甲状旁腺腺瘤,但95%发生在一侧,双侧同时发生甲状旁腺腺瘤者较为少见.1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因无明显诱因感全身乏力、行走乏累、上楼时更加明显,左足底疼痛、以足底骨部位明显、碰到硬物时加重而来院就诊.查体未发现颈部包块,实验室检查:血钙增高,血磷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明显增高.

    作者:王春美;郑晓娴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胼周胼缘动脉起始部双动脉瘤1例

    颅内动脉瘤以单发多见,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常发生在多个动脉上,而在1个动脉分叉部同时发生2个动脉瘤尚未见报道.近我科收治1例胼周胼缘动脉起始部双动脉瘤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冯文峰;黄胜平;漆松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动静脉内瘘缝合术的改进

    目的探讨连续锁边缝合法吻合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分别在其不同的部位,采用连续锁边缝合法施行了动静脉内瘘吻合术.结果缩短了血管吻合时间,提高了一次性吻合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连续锁边缝合法是一种良好的动静脉内瘘缝合技术,适应于不同部位的内瘘吻合,特别适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作者:丰贵文;赵显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新生大鼠磷脂酶C-γ1 mRNA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早期各主要脏器磷脂酶C-γ1(PLCγ1,基因为PLCG1)的mRNA表达状况.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大鼠出生后1、3、5、7 d及2、3、5周等7个时期肝、肺、肾和脑等4种脏器共28例样本的PLCG1的表达变化,以看家基因磷酸甘油脱氢酶(GAPDH)为内参照,同步逆转录PLCG1特异性片段和内参片段,以二者积分吸光度比值作为PLCG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肝、肺、肾和脑4种脏器组织PLCG1在出生后早期的不同时期均有较强表达,并且各时期之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第1天肝脏组织中PLCG1几乎没有表达,第7天脑组织的表达高;而在同一时期4种不同的组织间PLCG1的表达也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同种脏器组织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及在同一时期不同脏器组织之间PLCG1的差异性表达提示,PLCG1可能参与了大鼠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作者:刘忠英;罗深秋;邓凡;赵永忠;李西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较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38例,测算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病例分心肌梗死发病6 h内(72例)和6 h以上(66例)两组.结果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 h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2%和7.6%(P=0.394).结论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介入治疗施行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的效果越好.

    作者:贝春花;罗义;李广镰;潘宜智;曾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重组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对结肠粘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rHpCAT)对大鼠结肠粘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在分离培养正常大鼠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基础上,利用FeSO4+H2O2反应产生羟自由基攻击制备结肠粘膜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同时预先加入rHpCAT并观察损伤减轻程度.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5-氨基水杨酸给药组(0.1 mmo1/L)、重组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给药组(1×105、1×106、1×107U/kg·b.w.).培养一定时间后,取上清测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进行测定,并同时测定上述各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上皮细胞MDA、LDH和MPO水平增高,CAT、GSH-Px和SOD含量减少.不同单位rHpCAT呈剂量依赖性的减少LDH释放,抑制MDA和MPO的形成,而使CAT、GSH-Px及SOD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重组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对大鼠结肠粘膜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武金宝;王继德;王群英;吕永慧;徐俊;叶方鹏;南清振;李良仁;任玥欣;张亚历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紫杉醇和吉西他滨对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作用

    目的观察紫杉醇(PA)协同吉西他滨(GE)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的体内外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约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光镜形态学、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了10-6、10-7、10-8 mol/L浓度PA和10-7、10-8、10-9mo1/L浓度GE在体外单药或协同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的作用、对细胞DNA含量及cyclinD1表达的影响.观察PC-3细胞荷瘤裸鼠单独及协同使用PA和GE前后的体质量、肿瘤质量、血清PSA和肿瘤PSA免疫组化的变化.结果10-8mol/L以上浓度GE作用48 h,可增强10-7mol/L以上浓度PA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系的生长抑制[抑制率≥(50.8±4.2)%,P<0.05],增强诱导凋亡作用[凋亡率≥(22.9±2.3)%,P<0.05],下调Cyclin D1的表达[表达率≤(9.6±1.6)%],与阳性对照组cyclinD1表达率(25.5±4.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GE使PA所致的G2/M期细胞周期阻滞比例由(70.3±9.7)%减至(38.2±4.2)%,部分地逆转了其G2/M期细胞周期阻滞(P<0.01).协同治疗前后裸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但肿瘤质量(3.2.±0.5 g)、血清PSA[(51±14)ng/ml]和肿瘤PSA免疫组化的表达率[(30±3.7)%]在协同治疗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或0.01).结论PA和GE可以在体内外协同增强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显示了PA和GE协同用于治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并部分地解释了其作用机制.

    作者:孙明;杨宇如;李虹;陈一戎;王志平;卢一平;魏强;岳中瑾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tbOOH致PC12 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活性氧叔丁基脂氢过氧化物thOOH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分离、纯化的SD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制备的条件培养液培养tbOOH应激的PC12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形态观察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用巴比妥酸法评估细胞内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tbOOH可诱导PC12细胞凋亡,而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降低其凋亡;同时,巴比妥酸法显示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显著性降低PC12细胞丙二醛含量(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有提高PC12细胞抗氧化能力,可抑制活性氧tbOOH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莫永炎;邢飞跃;张宝;陈瑗;姜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两株诺瓦克样病毒新亚型的鉴定

    目的对在广州检出的人类杯状病毒(HuCVs)毒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确定其是否为新亚型.方法选择检出的HuCVs进行克隆、转化和序列分析,使用PHYLIP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经Treeview1.5绘制进化树.结果206份病毒性腹泻标本检出HuCVs18份,检出率为8.74%(18/206),经序列分析证实均为NVs GⅡ毒株.任选其中6株进行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与GenBank中的参考株比较并绘制遗传进化树,其中HuCV/NVGⅡ003/2003/CHN(32282)、HuCV/NVGⅡ004/2003/CHN(32283)与基因文库中病毒的高同源性分别为83%和87%.结论广州存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没有报道过的诺瓦克样病毒新亚型毒株.

    作者:戴迎春;聂军;刘翼;李志峰;白杨;李建栋;俞守义;江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绿茶多酚抑制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观察绿茶多酚对低密度脂蛋白(LDL)刺激下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p44/42MAPK表达的影响.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在LDL(100μg/ml)刺激时,应用不同剂量的绿茶多酚作用24 h后,采用MTS/PES法确定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状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p44/42磷酸化抗MAPK抗体的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MAPK蛋白表达.与未经LDL处理的平滑肌细胞相比,LDL可以明显刺激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绿茶多酚对LDL刺激下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绿茶多酚可以使LDL刺激下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大部分处于G0/G1期,与LDL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LDL对磷酸化p44/42MAPK蛋白表达有显著的增强作用,此作用可被绿茶多酚抑制.绿茶多酚可明显抑制LDL刺激下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磷酸化p44/42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

    作者:欧阳平;彭文烈;赖文岩;徐安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钩吻总生物碱中钩吻素子的提取与分离

    目的研究钩吻中总生物碱的提取、总量测定方法及其中主要成分钩吻素子的分离、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提取与氯仿萃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总生物碱;采用碱性硅胶柱层析、梯度洗脱法分离钩吻素子并用薄层层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鉴别.结果从钩吻中分离得到了无色棱柱状钩吻素子晶体.结论本实验所采用的提取钩吻总生物碱及分离钩吻素子的方法行之有效.

    作者:张兰兰;王志睿;黄昌全;张忠义;林敬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远程胎儿监护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前监测

    目的探讨远程胎儿监护网络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前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远程胎儿监护网络,对50例GDM孕妇进行产前无负荷试验(NST)监测(试验组),同期随机选择常规胎动计数和定期到医院进行NST检查的GDM孕妇5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分析两组胎儿监护结果和妊娠结局.结果试验组NST异常率(34.6%)较对照组(25.5%)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9.58±0.77)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8.70±1.23)(P<0.05).试验组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12.0%和8.0%,低于对照组的24.0%和22.0%(P<0.05).两组剖宫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用远程胎儿监护进行GDM产前监测,可改善围产儿预后,是GDM孕妇自我监护的新选择.

    作者:詹瑛;相尧美;齐卫红;王爱敏;陈维萍;邵东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