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氩激光凝固法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魏湛云;胡世兴;唐娜;吴京;王洁

关键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 激光凝固术, 荧光素血管造影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不同分期者接受氩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科以人2000型氩激光组合激光机对170例263只患眼分别做如下处理:(1)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30眼行局部氩激光凝固术(光凝);(2)对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156眼行次全视网膜光凝;(3)对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77眼行全视网膜光凝,对合并黄斑局限或弥漫性水肿者给予局灶性光凝或格栅样光凝.于光凝后3个月检查,进行视力、眼底、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并与治疗前各项结果对比.结果视力提高92眼(35%)、无变化144眼(55%)、下降27眼(10%).眼底检查、荧光血管造影复查示:NPDR、PPDR眼视网膜微血管瘤、水肿、渗出消退,荧光渗漏消退占89%,其余11%需补充光凝.PDR眼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消退占67%,33%为部分消退需补充光凝.黄斑水肿完全或部分消退占91%,光凝后出现视网膜前灶性出血占8%,玻璃体积血为1%.结论氩激光对不同分期DR均有效.NPDR、PPDR效果好于PDR眼,后者光凝后荧光血管造影复查以及补充光凝对提高疗效非常必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应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生物型人工硬脑膜用于修补缺损硬脑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兔分为4组,于冠状缝后、中线两侧用电钻各磨1个骨窗,暴露硬脑膜.右侧剪除自体硬脑膜,取生物型外科补片(硬脑膜)行硬膜修补.左侧硬脑膜作为对照.A组4只,术后3d处死;B组4只,术后14d处死;C组5只,术后30d处死;D组5只,术后90d处死.取术部脑及脑膜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采集各组术前及处死前静脉血,行白细胞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对各组动物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各组动物术前、处死前的白细胞总数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病理检查植入侧与对照侧均只见修复反应,术后14d有内皮细胞覆盖植入物内表面;术后30d,人工脑膜内的胶原纤维间有成纤维细胞出现;术后90d,人工硬膜与正常硬膜愈合,人工脑膜内的胶原纤维间可见较多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未显示植入人工硬膜的排斥、与脑皮层粘连等不良反应.临床观察各组动物无手术局部感染,伤口愈合好,无局部积液,无脑脊液漏.结论动物实验证实生物型外科补片(人工硬脑膜)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硬脑膜修补材料.

    作者:刘鹏;黄胜平;漆松涛;张永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具有明显淋巴滤泡增生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因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全身皮疹1周就诊.患者自2003年2月中旬起右颌下、耳后淋巴结肿大,随后左颌下、颈侧淋巴结相继肿大,无明显全身症状.2003年6月中旬全身出现广泛皮疹,2003年7月视双侧扁桃体疼痛、肿大,并有低热,体温37.5~38.0℃,抗炎治疗无效.查体发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较明显,左腋下淋巴结大直径5 cm,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直径1.5~2.0 cm,脾肿大,肋下可触及.CT检查发现纵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0~2.5 cm不等.曾在外院进行左颈部淋巴结活检,均诊断为反应性增生.

    作者:韩慧霞;朱梅刚;耿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芬太尼对罗哌卡因妇科术后硬膜外腔镇痛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目的测定罗哌卡因用于妇科术后硬膜外腔镇痛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并观察芬太尼对罗哌卡因EC50的影响.方法选择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病人65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R组)和罗哌卡+因芬太尼(RF组)组,分别用罗哌卡因以及罗哌卡因+芬太尼20ml(2μg/ml)进行术后硬膜外腔镇痛.罗哌卡因的给药浓度按序贯实验法进行调整.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痛效果,按Dixon法计算罗哌卡因的EC50值.结果R组的罗哌卡因EC50为0.098%;RF组的罗哌卡因EC50为0.069%,RF组较R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罗哌卡因妇科术后硬膜外腔镇痛的EC50为0.098%.芬太尼可降低罗哌卡因术后镇痛的EC50.

    作者:徐建设;杨吉武;古妙宁;陈晔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免疫低下小鼠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免疫低下因素在诱发轮状病毒(RV)肠道外扩散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后.方法给健康昆明小鼠注射环磷酰胺制作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经口服和腹腔注射两种途径给免疫低下小鼠接种RV,处死小鼠,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各脏器原位杂交,原位PCR检测RV.结果光镜下:口服RV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肌细胞有改变;腹腔注射组除上述改变外,肝、肾也有改变.原位杂交:口服RV组小肠绒毛,腹腔注射组小肠绒毛、肾呈阳性.原位PCR:口服RV组小鼠的小肠绒毛,肠腺细胞,肾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呈阳性;腹腔注射组小鼠的肠、肾、肝、心、胰呈阳性;其余组动物各个组织器官均为阴性.结论免疫低下可能是诱发和加重RV肠道外扩散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姚英民;欧巧群;李宁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鸸鹋油对烫伤大鼠创面的愈合作用

    目的观察解鸸鹋油对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30%体表总面积浅Ⅱ度和深Ⅱ度烫伤模型,观察比较鸸鹋油、聚烯吡酮碘、石蜡油对大鼠扭体次数、创面含水量、分泌物及创面愈合百分率的影响.结果鸸鹋油较聚烯吡酮碘和石蜡油显著降低了大鼠扭体次数、创面分泌物和创面含水量,提高了烫伤创面愈合百分率(P<0.05).结论鸸鹋油对创面无明显疼痛刺激作用,可减轻烧伤创面炎症反应,促进创面的愈合.

    作者:李志清;王甲汉;任加良;易朝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某ICU病房内铜绿假单胞菌交叉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ICU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传播规律.方法应用生物、血清、耐药谱和质粒谱等分型方法对某ICU病房从患者和周围环境分离到的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四种分型结果显示,质粒谱分型和血清分型的一致性较好,7株菌具有相同的血清型和质粒谱型,说明此次医院内铜绿色假单胞菌感染来源于氧气湿化瓶液体,并通过患者周围物品及陪护人员手接触发生交叉感染的同一克隆菌株.结论质粒分型和血清分型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生物分型和耐药谱分型有不足,但作为实验室的常规方法对早期发现流行株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加强医疗器具及周围环境消毒和陪护人员管理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赖福才;白英明;牟成惠;彭道波;赵晖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喂饲补肾中药大鼠的血清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探讨喂饲补肾中药大鼠的血清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在新生SD大鼠头颅骨第2代成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低、中、高)的中药血清,并与空白组对照,分别观察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功能.结果补肾中药血清具有刺激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可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增加矿化结节形成的数量.结论补肾中药血清具有刺激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成熟的功能.

    作者:唐井钢;李娟;吴贺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白蛋白和IgG去除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建立和评价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白蛋白和IgG的去除方法.方法应用MicroBio-Spincolumn过滤纯化血清蛋白,去除白蛋白和IgG,利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析评价血清蛋白过滤效果.结果建立了血清白蛋白和IgG去除方法;过滤后大部分血清白蛋白和IgG能够去除,2-DE图谱中低丰度蛋白质分辨率增加.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血清蛋白质纯化技术,可有效应用于疾病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李雪华;李欣;徐守军;丁彦青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年龄与正常脑白质平均表观扩散系数的相关性

    目的定量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脑白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av)值,分析年龄因素对正常脑白质ADCav值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具有正常MRI表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年龄段分为4组:第1组(16~30岁,n=13),第2组(31~45岁,n=12),第3组(46~60,n=14)及第4组(>60岁,n=11);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扩散加权成像序列采用扩散梯度加在3个正交方向上的扩散追踪加权成像(trace-weighteddiffusionimaging),定量测量白质区ADCav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ADCav值特性.结果脑白质ADCav值为(0.71±0.08)×10-3mm2/s;不同年龄段4组ADCav值分别为:(0.69±0.06)×10-3mm2/s,(0.71±0.07)×10-3mm2/s,(0.71±0.09)×10-3mm2/s,(0.73±0.10)×10-3mm2/s;第1组ADC值与第4组ADC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4);年龄大于60岁与年龄小于或等于60岁两组ADCav值分别为(0.73±0.10)×10-3mm2/s、(0.70±0.07)×10-3mm2/s,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6).结论随年龄的增长,正常脑白质ADCav值呈现微弱增长趋势,其原因可能为正常的年龄变化所致的脑内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赵修义;张雪林;王劲;陈斌;苍鹏;昌仁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氩激光凝固法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不同分期者接受氩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科以人2000型氩激光组合激光机对170例263只患眼分别做如下处理:(1)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30眼行局部氩激光凝固术(光凝);(2)对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156眼行次全视网膜光凝;(3)对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77眼行全视网膜光凝,对合并黄斑局限或弥漫性水肿者给予局灶性光凝或格栅样光凝.于光凝后3个月检查,进行视力、眼底、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并与治疗前各项结果对比.结果视力提高92眼(35%)、无变化144眼(55%)、下降27眼(10%).眼底检查、荧光血管造影复查示:NPDR、PPDR眼视网膜微血管瘤、水肿、渗出消退,荧光渗漏消退占89%,其余11%需补充光凝.PDR眼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消退占67%,33%为部分消退需补充光凝.黄斑水肿完全或部分消退占91%,光凝后出现视网膜前灶性出血占8%,玻璃体积血为1%.结论氩激光对不同分期DR均有效.NPDR、PPDR效果好于PDR眼,后者光凝后荧光血管造影复查以及补充光凝对提高疗效非常必要.

    作者:魏湛云;胡世兴;唐娜;吴京;王洁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放射诱导鼠脑神经元凋亡

    目的探讨X射线诱导鼠脑神经元凋亡与照射剂量的关系及时间规律.方法将大鼠分为不同剂量照射组和对照组,以双标法计数凋亡的神经元数.结果X射线能诱导的鼠脑神经元的凋亡,凋亡率在照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在各剂量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05),同剂量组在照射后不同时间点间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低、中剂量X射线可诱导鼠脑神经元凋亡,凋亡率有剂量依赖性并具有时间规律性.

    作者:冯文峰;漆松涛;邱炳辉;杨开军;黄理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改变

    目的观察分析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后的心肌酶和心电图(ECG)的改变.方法对56例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患者行心肌酶及ECG检测,同时检测34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病例组在发病2d内有36例(64.29%)心肌酶活性增高;在发病l~4d内,有33例(58.93%)ECG异常,较对照组的肌酸磷酸激酶(CPK)、α-羟基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对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患者常规行心肌酶及ECG检查,有助于了解早期心肌酶及ECG改变的情况,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孙中波;张琴;杨霞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Guidewire Plus冠脉远端保护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华南地区首例报告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术中血栓脱落导致冠脉栓塞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问题之一,近我们在PCI治疗AMI过程中,应用Guidewire Plus冠脉远端保护器将冠脉血栓取出,有效的预防冠脉内栓塞,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侯玉清;郭志刚;马立勤;翁昌鸿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含碘食物对Graves病患者甲状腺131I与99mTc摄取的不同影响

    目的探讨含碘食物对Graves病患者摄取99mTc与131I的影响.方法选择曾食含碘食物的Graves病患者20例,在禁食含碘食物前后分两次进行摄131I试验与甲状腺99mTc显像,前者测定3、24h摄131I率,后者计算摄锝指数(TI)及估算甲状腺质量(TW).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例患者禁止含碘食物前后的摄131I率显著不同,所有患者禁食含碘食物后3和24h摄131I率均显著增高.TI2例未变、2例增高、16例降低;TM18例减小、2例增大.较未禁食含碘食物的首次检测,两者均有显著性变化.结论含碘食物对甲状腺摄取Na99mTcO4的影响与Na131I显著不同,含碘食物100%减低甲状腺131I的摄取而90%锝摄取增高.

    作者:何国荣;欧阳伟;刘金华;刘伟英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恶性浸润性生长伴颅骨缺损Ⅰ型神经纤维瘤病1例

    神经纤维瘤病(NF)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分为Ⅰ、Ⅱ型,Ⅰ型多见,多为良性病变.本院收治1例典型的Ⅰ型NF患者,病理提示为良性,但具有明显恶性浸润性生长的特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宝石;邹小明;张振;王武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利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识别人类肿瘤特异性启动子研究

    目的研究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人类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进行识别、预测.方法通过收集肿瘤特异性启动子序列、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序列、非肿瘤启动子序列3种数据集合,利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不同序列集合中的密度求出各位点的对应密度比,确定识别特征,进行肿瘤特异性启动子的识别.结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保证对训练集合90%以上的识别率的情况下,对测试集合的识别率达到80%以上.

    作者:王琦;李伟鹏;黄仲曦;杨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Poly-L-Lysine玻片在寡核苷酸芯片制备中的改进

    目的为了制得适合固定未修饰寡核苷酸的芯片,提高检测灵敏性,对PatrickBrown实验室的多聚左旋赖氨酸包被玻片的方法进行改进.方法玻片经清洗后用缩水甘油-丙氧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硅烷化,然后应用Poly-L-Lysine在玻片表面形成聚合物涂层,经次亚苯基二异硫氰酸盐表面活化后可使寡核苷酸共价连接在芯片表面.设计了各种实验考察方法改进前后芯片表面的性能,并将改进后的玻片初步应用于SARS冠状病毒寡核苷酸芯片检测中.结果方法改进后芯片表面性能优良:固定效率高、点的同一性好、杂交效率和热稳定性好、寡核苷酸结合牢固、芯片可以重复利用.结论利用共价连接,方法改进后的芯片表面适合固定未修饰的寡核苷酸,解决了寡核苷酸与玻片之间物理结合不稳定、易剥离的缺陷,提高了芯片检测的灵敏性.

    作者:吴清华;马文丽;石嵘;郭秋野;张宝;李凌;张海燕;郑文岭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腹腔包虫病术中囊内容物的处理

    目的探讨腹腔包虫病术中囊内容物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腹腔包虫病术中处理囊内容物的临床效果,包括5%甲醛法(33例)和25%氯化钠法(36例).结果5%甲醛溶液处理组未见复发,但术后8例并发残腔内肠瘘(24.2%);25%氯化钠溶液处理组术后复发1例(2.8%),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甲醛法易并发残腔内肠瘘,高渗氯化钠法存在复发危险,需加以改进.

    作者:周智德;胥全宏;彭顺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浮针结合电针治疗网球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电针治疗网球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浮针(n=30)、电针组(n=30)和浮针结合电针(n=40)的综合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1)3组均获较好疗效.(2)浮针结合电针组的治愈率优于浮针组和电针组.结论浮针结合电针可提高单纯浮针或单纯电针对网球肘的治愈率.

    作者:夏东斌;黄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自体(auto-)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或异体(allo-)HSC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CML接受HSCT治疗,其中8例采用净化auto-HSCT、39例相关allo-HSCT、10例无关allo-HSCT.预处理方案:32例接受全身放疗+环磷酰胺(TBI+CY)、24例改良BuCY(羟基脲、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1例MACC(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环已亚硝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相关移植环孢素A+甲氨蝶呤(CsA+MTX)、无关移植CsA+MTX+霉酚酸酯(MMF)+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Kaplan-Meier生存模型评估移植后无病生存期.结果8例接受激活骨髓联合反义寡核苷酸或联合STI571体内外净化自体移植后,除1例死于移植中相关并发症外,其余均获得部分或完全细胞或分子遗传学缓解.49例allo-HSCT患者除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综合征(VOD)和1例移植前急变患者移植后无效,其余患者均获完全缓解.移植中感染发生率为33.3%,VOD发生率7.0%,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22.8%,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8.8%,VOD、出血性膀胱炎和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均发生在异体移植患者.急性和慢性GVHD在相关与无关移植分别为41.0%和48.6%与40.0%和42.9%.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率自体移植57.1%、异体移植12.8%.移植后5年无病生存率在自体与异体移植分别为25.0%和61.7%.移植前慢性期与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allo-HSCT后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0.7%和34.1%,相关与无关allo-HSCT后无病生存期存在差异(P<0.05).结论allo-HSCT对CML患者,尤其是移植前慢性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CsA+MTX+MMF+ATG四联预防无关allo-HSCT中GVHD能降低移植后GVHD的发生率及程度;采用净化骨髓自体移植能延长CML患者生存期,甚至少部分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

    作者:刘启发;范志平;孙竞;张钰;刘晓力;徐丹;徐兵;冯茹;孟凡义;周淑芸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