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电导率液态媒质对离体心脏电传播的影响

周翔;农德斌

关键词:离体心脏, 心电流, 极化波, 心电图, 电导率, 液态媒质
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在液态媒质中传播时的衰减与媒质电导率的关系.方法在电导率不同的3种液态媒质中采集39只豚鼠离体心脏左右室壁外侧不同距离测试点的心电图,比较不同液态媒质中相同测试点的R(r)波振幅.结果在电导率高的生理盐水中心电电势明显减小,与在电导率低的5%葡萄糖和蒸馏水中时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电电势的衰减与媒质的电导率正相关,即电导率越高,衰减越显著,心电可能主要不是以心电流,而主要是以极化波的形式传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低强度毫米波对血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低强度超高频电磁波的细胞生物学非热效应,为后续实验确定理想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方法取35例健康人血样(每例共20 m1)分为3组,分别采用8 mW/cm2(n=12)、5 mW/cm2(n=12)及2 mW/cm2(n=11)3档照射强度进行用低强度毫米级电磁波(波长8mm,频率37.5 GHz)照射,照射时间分别为15、30和60min.结果血液在低强度毫米波照射下,血流动力学特性指标,包括血液粘度及红细胞的变形性和聚集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微波对血液有非热效应作用,微波的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都可以影响其效应.

    作者:吴瑛;赖声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5岁幼儿3指离断再植1例报告

    儿童手受伤机会较成人少,加之血管纤细、菲薄、吻合难度大,因此有关儿童断指再植的文献报道很少[1~7],幼儿多指离断再植更为罕见.我科收治了1例3指离断的1.5岁幼儿,行断指再植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立军;相大勇;裴国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亲和素放大促排在抗CEA单抗二步法预定位放免显像中的实验研究

    目的提高抗CEA单抗二步法预定位放免显像的诊断效果.方法荷人结肠癌裸鼠经尾静脉注射生物素化抗CEA单抗100μg,48h后腹腔注射亲和素80μg,0.5 h再经腹腔注射153Sm标记的SA 3.7 MBq/15μg(放大促排组).以二步法(生物素化CEA单抗-153Sm标记链霉亲和素)和153Sm标记的CEA单抗作为对照组.在注射放射性标记物后4和24h进行体外γCT显像和体内标记物分布测定.结果亲和素放大促排组4h即见肿瘤部位浓聚放射性,而对照组无明显显影.亲和素放大促排组瘤/血放射性比值在注药后4h和24h分别为1.55±.0.058和4.62±1.076,高于对照组(二步法组和直接标记法组分别为1.004±0.221和2.028±0.367及0.260±0.084和0.847±0.368).结论亲和素放大促排能迅速降低血本底,提高靶/非靶(T/NT)放射性比值,缩短显像时间,改善显像质量.

    作者:李贵平;朱承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流行病SIR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流行病SIR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得出了SIR模型的几个重要指标.Vsate是决定流行病是否发生的阈值;Imax是当流行病发生后被感染者的大数目;Rtotal是被感染者得到免疫后恢复为正常人的全部人数.另外,得到了一个全局稳定的平衡点.

    作者:颜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癌睾丸鞘膜转移1例报告

    肺癌伴睾丸鞘膜转移瘤临床少见,我科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发现右侧阴囊内肿物伴钝痛、胸闷2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意中发现右阴囊增大,阴囊内可触及一蚕豆大小的类圆形肿物,呈进行性增大并伴间歇性钝痛.经抗感染治疗一周后,在外院穿刺肿物抽得淡黄色液体约20ml,肿物明显缩小,后肿物又逐渐增大而入院治疗.入院时查体发现双侧胸腔积液,右侧睾丸下方肿物3.0 cm×4.0cm×4.0 cm,类圆形,囊性,肿物与睾丸、附睾粘连,界限不清,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阴囊B超提示右侧睾丸3.9cm×1.7 cm×2.4 cm,呈蚕豆样,内回声尚均匀,睾丸下方见一3.6 cm×2.7cm的液性暗区;胸片示左肺内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影;胸腹部CT示左侧肺癌伴纵隔及胸膜转移,两侧胸腔积液,胸穿抽胸水查到腺癌细胞.在腰麻下行右侧睾丸切除术,术中见睾丸及附睾被位于睾丸下方的肿物压迫.切开肿物,内溢出淡黄色液体约30m1.睾丸鞘膜内见多个散在的菜花状肿物,将睾丸及附睾一并切除送病栓.术后病理回报为低分化腺癌;因肿瘤已广泛转移,无手术指征,予以化疗一个疗程后出院.随访6个月,病人死于全身多发转移.

    作者:齐桓;谭万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肠扭转的病因诊断与防治

    目的探讨肠扭转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乙状结肠扭转为乙状结肠臃长所致,15例小肠扭转多因小肠肿物、肠粘连所致.根据典型临床特征结合腹部X线检查多可确诊,部分小肠扭转术中确诊.治疗采用急诊手术行扭转肠管复位或病变肠管切除吻合.结论肠扭转多见于小肠,肿物、肠粘连所致多见,确诊后应尽快急诊手术.

    作者:吴爱国;黄宗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轻度过度通气下施行CO2气腹对呼吸和动脉血气的影响

    目的观察轻度过度通气下施行CO2气腹对呼吸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术前快速诱导麻醉,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吸入N2O、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维持全麻,硬膜外间断给药.分别在诱导前5 min、气腹前1min和气膜后5、10、20、30、40、50、60min及放气后5 min记录各监测值,同时采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气腹开始后20~60min,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和Co2排出量(VCO2)较气腹前显著升高.气腹开始后,pH值逐渐降低,30 mm时较诱导前显著降低;PaCO2逐渐升高,60min时较诱导前显著升高,但PETCO2、VCO2、PaCo2及pH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在气腹初期,气道压(PAW)较气腹前显著升高,而呼气分钟通气量(MVE)较气腹前明显降低.结论采用异丙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及气腹前适当过度通气的呼吸管理方式在LC中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梁仕伟;林春水;古妙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多发性脑膜瘤(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Ⅰ期和分期手术对多发性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多发性脑膜瘤16例,手术均按Simpson分级行Ⅰ、Ⅱ级全切除,其中Ⅰ期手术切除13例,分期手术3例.结果 16例随访1~7年,复发3例,其中2例为分期手术病例.结论手术治疗仍是多发性脑膜瘤佳治疗方法,无论是双发还是多发病例,好行Ⅰ期手术全切除,防止新病灶产生和肿瘤复发.

    作者:欧阳辉;邱炳辉;漆松涛;黄胜平;方陆雄;张嘉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易感性及病情发展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PCR技术分别检测90例无DN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37例不同程度蛋白尿的DN患者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结果 DN患者与无DN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D型基因的频率和D等位基因的携带率明显较高(26.8%νs16.67%、48.19%νs31.11%),Ⅱ型基因的频率和Ⅰ等位基因的携带率明显较低(28.46%νs54.44%,51.09%νs 68.89%),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5);DD型患者的血压明显高于Ⅱ型基因患者.随着DN病情发展的不断加重,DD型出现频率增加,Ⅱ型出现频率减少,肾功能不全组DD型频率(39.13%)显著高于临床蛋白尿组(27.45%)及微量蛋白尿组(20.63%),而Ⅱ型频率(21.74%)显著低于其余两组(27.45%、31.7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和DN易感性密切相关.在DN的发展过程中,DD基因型是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DD型患者预后不佳;Ⅱ型基因起保护作用,可延缓病情进展,提示ACE基因I/D多态性的检测可作为DN发病和病情进展的预测指标.

    作者:薛耀明;成玉斌;周琳;罗仁;关美萍;张小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部位麻醉术中异丙酚自控镇静研究

    目的研究部位麻醉术中异丙酚自控镇静(PCS)的临床应用方法及具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手术病人30例,使用Graseby镇痛泵静脉给药,每次给药量为8mg,20s完成,无锁定时间,病人可根据需要按压给药按扭,直至满意.每5 min记录一次镇静程度、呼吸通畅程度、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按压次数和实际给药次数.结果异丙酚PCS起效时间为(2.9±1.4)min.在360次记录中无一镇静过度.所有病人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道通畅度均未受影响.在PCS初5 min内按压次数和实际给药次数均较多(P<0.05),随后明显减少并趋稳定.血压、心率均较稳定.95%病人对此方法评价好,愿接受.结论异丙酚PCS具有安全、可靠,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可应用于部位麻醉病人术中镇静.

    作者:陈仲清;徐建设;古妙宁;邓荣建;王玉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副溶血性弧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克隆

    目的探讨克隆副溶血性弧菌(Vp)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方法.方法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双酶切载体pUC19和目的基因DNA,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对重组质粒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凝胶电泳显示,标准株Vp14-90基因组DNA的PCR产物长约600bp.阳性克隆的PCR产物也为一长约600bp的条带,经双酶切可切出一约600bp的条带.DNA测序结果表明与Genebank中的序列有99.65%的同源性.结论利用该方法成功克隆了目的基因,为制备用于现场检测的基因探针和Vp的保护性菌苗以及阐明Vp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振龙;聂军;鲍慧宁;徐兵;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银屑病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水平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含量与银屑病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5例进行期和静止期银屑病患者血清LN含量并与25例健康正常者作对照.结果银屑病进行期组、静止期组、对照组血清LN水平分别为(92.66±9.86)μg/L、(87.59±6.40)μg/L和(80.97±6.25)μg/L.3组中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银屑病进行期与静止期组血清LN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LN是反映银屑病病情活动的可靠指标之一.

    作者:孙乐栋;周再高;曾抗;陈宇;唐春燕;王宗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分子调节机制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是端粒酶成分中的限速亚单位,是端粒酶活性调节的主要部分.细胞通过调节c-Myc、SP1、Mad、锌指蛋白2(MZF-2)、甲基化等调节hTERT的转录水平,或通过hTERT mRNA的不同剪切方式、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磷酸化和脱磷酸化等转录后途径调节hTERT.

    作者:庞建新;吴曙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睡眠剥夺的对策

    睡眠剥夺可造成机体生理、心理功能的损害,本文从睡眠补偿、作息制度、药物、光疗、联合方法等方面对睡眠剥夺的对策进行了综述,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在对抗睡眠剥夺方面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作者:洪军;马文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肿瘤术后并发结核性脑膜炎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5岁,因左额部胶质瘤术后3个月复发二次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好,无发热、咳嗽、盗汗,颈无抵抗,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化验均正常,胸片未见异常,头部CT示左额叶混杂密度不均匀强化,左例脑室前角受压明显、肿瘤复发.行二次开颅,切除肿瘤,病理报告星形细胞瘤Ⅱ-Ⅲ级,术中静点噻吗灵3.0g,预防感染,术后青霉素960万U、磺胺嘧啶纳4.0 g联合应用.第2天开始发热、盗汗、头痛、项抵抗,体温持续38.5℃,高为39.5℃.腰穿,测脑压380.0mmH2O,脑脊液常规:浑浊,细胞总数3.85×109/L、白细胞2.95×109/L,多核90%,单核10%;生化:血糖3.51mmol/L,蛋白质1.16g/L,Cl112.0mmol/L,细菌培养阴性,考虑为颅内感染,改用噻吗灵6.0g分两次静滴.后体温降至37℃,头痛减轻,颈仍有抵抗.2d后腰穿复查脑压210.0mmH2O,脑脊液常规:微浊,细胞总数9.50×108/L,白细胞1.30×108/L,多核40%,单核60%;生化:糖3.27mmol/L,,蛋白质1.09g/L,Cl118.0mmol/L.3 d体温又升至38.6℃,并盗汗.结核菌素试验(++++),血液、CSF结明试验阳性,结核杆菌PCR阳性、血沉40.0 mm/h.血常规:白细胞8.5×108/L,多核35%,单核65%,CSF培养阴性,考虑为结核性颅内感染.异烟肼0.8静脉滴注,1次/d;链霉素25mg肌肉注射,1次/d;利福平0.6mg口服,1次/晚;吡嗪酰胺0.5mg口服,3次/d.1周后体温正常,无头痛,颈无抵抗,复查腰穿:脑压190.0mmH2O,脑脊液常规:微浊,细胞总数2.0×107/L,白细胞1.0×107/L,生化:糖2.85mmol/L,蛋白质0.48 g/L,Cl 128.0mmol/L,血沉12.0mm/h.病人10d后出院,继续口服抗结核药物半年,随访2年,无脑肿瘤复发及结核性脑膜炎复发.

    作者:周青;周敬安;王利清;刘策;王君;解放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椎间隙感染的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探讨椎间隙感染的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以及对抗生素的疗效.方法在通过椎间隙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建立兔椎间隙感染的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后,分别在术后1、2、4、8、12、16周,取兔椎间盘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其细胞学变化.结果椎间隙感染早期导致髓核软骨样细胞破坏核溶解,高尔基体消失、胶原纤维破坏,晚期以结缔组织增生,椎体间融合,用抗生素治疗时破坏减轻.结论椎间隙感染是以炎症增生性反应病理过程,与椎间盘组织自身免疫相关.

    作者:陈斌;靳安民;李奇;朱立新;刘成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诊断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BMD)是一种等位基因X-连锁隐性遗传病,本文综述了D/BMD基因的定位、结构、突变和致病机理,并重点阐述了目前对D/BMD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几种基因诊断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各自的优缺点.

    作者:刘咏梅;封志纯;方振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纤维化血清指标与慢性肝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等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慢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78例慢性肝炎患者经肝脏活检行常规病理检查,肝活检前采血检测血清HA、PCⅢ、LN、Ⅳ-C水平.结果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HA可反映中度以上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及肝纤维化,并与之呈正相关;肝脏存在纤维化时LN水平升高,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CⅢ、Ⅳ-C水平升高与炎症活动度有关.结论血清HA、PCⅢ、LN、Ⅳ-C水平均不同程度反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可作为血清肝纤维化检测指标;HA更能反映肝硬化发展趋势.

    作者:黄莉萍;陈永鹏;丁红兵;吴爱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鼠腓肠肌神经有创H反射模型的建立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建立有创H反射动物实验模型,为术中行选择性神经切断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神经肌电图仪检测5只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240~260g)腓肠肌内、外侧头的细一支神经终支,诱发肌电H反射.结果 H波形态大部分为双峰波,潜伏期2.2~3.5ms,时限0.1~0.2ms.腓肠肌外侧头神经终支结果与内侧头相同.结论该模型获取数据稳定,结果精确,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和临床手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武钢;徐达传;桑显富;鲍光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种简易高效的大鼠胰岛分离纯化方法

    目的探索一种高效、高纯度大鼠胰岛分离纯化方法,并研究纯化后的胰岛细胞在体内外环境中的基本生物学功能状况.方法采用Hanks液经胰管内注射法机械性扩张破坏大鼠胰腺的腺泡组织,然后将其剪碎置于含1 g/L胶原酶的Hanks液中,于37℃中静止消化25~30min后移入含10%胎牛血清的RMPI-1640完全培养液中,24℃短期培养,Ficoll-400非连续密度梯度液离心纯化胰岛,纯化后的胰岛进行异种移植.结果经Ficoll-400纯化后,平均每只成年Wistar大鼠胰腺能获得920~1 230个胰岛,纯度可达98%以上;在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量约为基础分泌水平的2.2倍(P<0.001)纯化后的胰岛异种移植可逆转实验性糖尿病BALB/C小鼠的高血糖平均达(8.7±1.6)d.结论胰腺清化物经短期培养后再透行胰岛纯化的方法具有耗酶量少、技术难度小、胰岛纯度和产率及活率高的特点,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高效分离纯化方法.

    作者:张桦;蔡德鸿;徐春生;陈宏;刘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