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桦;蔡德鸿;徐春生;陈宏;刘宏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因头痛、呕吐2月,声嘶、吞咽困难十余天于1998年11月25日入院.查体:左周围性面瘫,左耳传音性耳聋,左角膜反射迟钝,左半面部感觉减退,左软腭抬举无力,舌前2/3味觉减退,伸舌左偏,口角右歪.头颅CT及MRI检查提示左颈静脉孔区占位病灶,大小4.4cm×2.9cm×4.1cm,明显强化,边界尚清,伴骨质破坏.入院后在神经安定麻醉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肿瘤染色丰富,呈团块状,由左枕动脉、左咽升动脉及左椎动脉肌支参与供血,左乙状窦、颈静脉完全闭塞.采用300μmPVA经导管分别超选于左枕动脉、左咽升动脉分支实施栓塞,瘤染色基本消失.栓塞后3d,在全麻下取左乳突后切口行肿瘤切除术,见肿瘤侵犯乳突内岩锥中外1/3、颈静脉孔周围颅骨,累及硬脑膜及整个乙状窦,并突入硬膜内,瘤组织呈鱼肉状,出血不多,仔细分离并保留后组颅神经,将肿瘤组织及受累颅骨次全切除.病理报告:骨巨细胞瘤Ⅰ-Ⅱ级.术后一目,病人突发呼吸困难,气管切开后症状缓解.两周后复查头颅CT,示肿瘤少许残留,行X-刀治疗.经抗炎、对症处理,病人精神、饮食好转,发声、吞咽恢复正常,左软腭抬举有力,面瘫、左耳听力障碍等症状未加重.
作者:汪求精;柯以铨;李铁林;徐如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建立有创H反射动物实验模型,为术中行选择性神经切断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神经肌电图仪检测5只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240~260g)腓肠肌内、外侧头的细一支神经终支,诱发肌电H反射.结果 H波形态大部分为双峰波,潜伏期2.2~3.5ms,时限0.1~0.2ms.腓肠肌外侧头神经终支结果与内侧头相同.结论该模型获取数据稳定,结果精确,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和临床手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武钢;徐达传;桑显富;鲍光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含量与银屑病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5例进行期和静止期银屑病患者血清LN含量并与25例健康正常者作对照.结果银屑病进行期组、静止期组、对照组血清LN水平分别为(92.66±9.86)μg/L、(87.59±6.40)μg/L和(80.97±6.25)μg/L.3组中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银屑病进行期与静止期组血清LN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LN是反映银屑病病情活动的可靠指标之一.
作者:孙乐栋;周再高;曾抗;陈宇;唐春燕;王宗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进一步了解部队腹泻病原的分布特点.方法采集某外出训练部队腹泻病人、正常人粪便标本和外环境标本检测常见致泻病原体.结果检出致泻病原体11种,腹泻病人的病原阳性率为69.83%,病原体顺位依次为A组轮状病毒、克雷伯菌属和弧菌属,以前较少报道的沙雷氏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和构橼酸菌属均有一定的检出率.正常人的病原阳性率为63.45%,检出的病原体种类较病人少,主要为克雷伯氏菌属、大肠杆菌属和轮状病毒;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携带现象较多见.克雷伯菌属在该监测人群中有较高检出率,弧菌在外环境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有较高的检出率.结论 A组轮状病毒、弧菌是引起南方战区部队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条件致病菌是部队外出训练时重要的腹泻病原菌;病人与正常人病原检出率接近.
作者:吴敏;陈清;徐鹏辉;俞守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通过对流行病SIR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得出了SIR模型的几个重要指标.Vsate是决定流行病是否发生的阈值;Imax是当流行病发生后被感染者的大数目;Rtotal是被感染者得到免疫后恢复为正常人的全部人数.另外,得到了一个全局稳定的平衡点.
作者:颜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克隆副溶血性弧菌(Vp)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方法.方法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双酶切载体pUC19和目的基因DNA,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对重组质粒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凝胶电泳显示,标准株Vp14-90基因组DNA的PCR产物长约600bp.阳性克隆的PCR产物也为一长约600bp的条带,经双酶切可切出一约600bp的条带.DNA测序结果表明与Genebank中的序列有99.65%的同源性.结论利用该方法成功克隆了目的基因,为制备用于现场检测的基因探针和Vp的保护性菌苗以及阐明Vp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振龙;聂军;鲍慧宁;徐兵;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肺癌伴睾丸鞘膜转移瘤临床少见,我科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发现右侧阴囊内肿物伴钝痛、胸闷2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意中发现右阴囊增大,阴囊内可触及一蚕豆大小的类圆形肿物,呈进行性增大并伴间歇性钝痛.经抗感染治疗一周后,在外院穿刺肿物抽得淡黄色液体约20ml,肿物明显缩小,后肿物又逐渐增大而入院治疗.入院时查体发现双侧胸腔积液,右侧睾丸下方肿物3.0 cm×4.0cm×4.0 cm,类圆形,囊性,肿物与睾丸、附睾粘连,界限不清,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阴囊B超提示右侧睾丸3.9cm×1.7 cm×2.4 cm,呈蚕豆样,内回声尚均匀,睾丸下方见一3.6 cm×2.7cm的液性暗区;胸片示左肺内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影;胸腹部CT示左侧肺癌伴纵隔及胸膜转移,两侧胸腔积液,胸穿抽胸水查到腺癌细胞.在腰麻下行右侧睾丸切除术,术中见睾丸及附睾被位于睾丸下方的肿物压迫.切开肿物,内溢出淡黄色液体约30m1.睾丸鞘膜内见多个散在的菜花状肿物,将睾丸及附睾一并切除送病栓.术后病理回报为低分化腺癌;因肿瘤已广泛转移,无手术指征,予以化疗一个疗程后出院.随访6个月,病人死于全身多发转移.
作者:齐桓;谭万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一种高效、高纯度大鼠胰岛分离纯化方法,并研究纯化后的胰岛细胞在体内外环境中的基本生物学功能状况.方法采用Hanks液经胰管内注射法机械性扩张破坏大鼠胰腺的腺泡组织,然后将其剪碎置于含1 g/L胶原酶的Hanks液中,于37℃中静止消化25~30min后移入含10%胎牛血清的RMPI-1640完全培养液中,24℃短期培养,Ficoll-400非连续密度梯度液离心纯化胰岛,纯化后的胰岛进行异种移植.结果经Ficoll-400纯化后,平均每只成年Wistar大鼠胰腺能获得920~1 230个胰岛,纯度可达98%以上;在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量约为基础分泌水平的2.2倍(P<0.001)纯化后的胰岛异种移植可逆转实验性糖尿病BALB/C小鼠的高血糖平均达(8.7±1.6)d.结论胰腺清化物经短期培养后再透行胰岛纯化的方法具有耗酶量少、技术难度小、胰岛纯度和产率及活率高的特点,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高效分离纯化方法.
作者:张桦;蔡德鸿;徐春生;陈宏;刘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63例局灶性癫痫病人在外科手术治疗中,需用皮层脑电图(ECoG)对癫痫灶进行准确定位,其麻醉管理有一定特殊性,即所选择的麻醉药物既要维持一定麻醉深度,又要不干扰癫痫灶的准确定位.
作者:唐先南;徐世元;周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椎间隙感染的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以及对抗生素的疗效.方法在通过椎间隙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建立兔椎间隙感染的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后,分别在术后1、2、4、8、12、16周,取兔椎间盘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其细胞学变化.结果椎间隙感染早期导致髓核软骨样细胞破坏核溶解,高尔基体消失、胶原纤维破坏,晚期以结缔组织增生,椎体间融合,用抗生素治疗时破坏减轻.结论椎间隙感染是以炎症增生性反应病理过程,与椎间盘组织自身免疫相关.
作者:陈斌;靳安民;李奇;朱立新;刘成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ICM)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确诊为ICM心力衰竭患者44例,按有无行介入冠脉再通治疗(PTCA)分为内科药物治疗组(简称常规组)和PTCA、支架治疗组(简称介入组).常规组20例行内科综合治疗,介入组24例均行PTCA,必要时放置支架.结果经28.1±20.9(1~102)月随访,两组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介入组心功能改善和左室、左房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常规组(P<0.05);介入组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0.05),常规组则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常规组再住院次数明显高于介入组,分别为4.8±1.2次和2.1±0.8次,且常规组总住院费用高于介入治疗组,并有6例死亡(33.3%),死因多为顽固性心力衰竭;而介入组仅有2例死亡(14.3%),且均非心力衰竭所致.结论 ICM心力衰竭为一进展性疾病,预后差,常规治疗效果一般,病死率较高;PTCA、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对于EF<40%的患者成功率较高,也较安全.
作者:李公信;傅向阳;刘映峰;钱学贤;赵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因分型结合克隆后测序方法在动态监测HBV基因变异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例重型肝炎患者发病后血清,用PCR扩增血清中HBVpreS/S基因片段并克隆,2份标本各随机挑取3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同时用RFLP方法分析2份血清中HBV毒株的基因型.结果 RFLP分析2份血清为B基因型为主的B/C基因型混合毒株感染;6个克隆中仅1株为C基因型.比较2份血清HBV preS/S克隆核酸序列,有170个点位的差异,剔除C基因型株后,仅54个位点差异.结论克隆后测序结合RFLP对HBV基因型测定有助于更准确地对HBV基因变异进行动态分析.
作者:丁红兵;郭亚兵;戴琳;阎丽;彭吉力;周福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髓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可行性.方法 2例4和4.5岁男性患儿,经地贫基因检查确诊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分别移植其胞兄的骨髓850和475ml.两例HLA-DR位点均有一个不合,血型均相同;用白消安、环磷酰胺、抗人胸腺免疫球蛋白(ATG)预处理,例2未用ATG;环孢A和粒系集落刺激因子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 2例白细胞数大于1.0×109/L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4天和第17天,红细胞数大于4.5×109/L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8天和第27天,例1因更昔洛韦影响白细胞曾一度下降,3个月后恢复正常;2例血小板和Hb术后均恢复正常,后一次输血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03天和第18天.移植后例1出现Ⅱ度急性GVHD和巨细胞病毒性间质性肺炎,获治愈.两例移植后至今均无需输血,Hb持续100g/L以上,地贫基因均已转为供者型.结论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根治重型β地中海贫血.更昔洛韦治疗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间质性肺炎用量要准确,疗程要足够.
作者:朱为国;杨明;李夏新;潘惠明;黄良;官贵先;程少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部位麻醉术中异丙酚自控镇静(PCS)的临床应用方法及具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手术病人30例,使用Graseby镇痛泵静脉给药,每次给药量为8mg,20s完成,无锁定时间,病人可根据需要按压给药按扭,直至满意.每5 min记录一次镇静程度、呼吸通畅程度、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按压次数和实际给药次数.结果异丙酚PCS起效时间为(2.9±1.4)min.在360次记录中无一镇静过度.所有病人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道通畅度均未受影响.在PCS初5 min内按压次数和实际给药次数均较多(P<0.05),随后明显减少并趋稳定.血压、心率均较稳定.95%病人对此方法评价好,愿接受.结论异丙酚PCS具有安全、可靠,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可应用于部位麻醉病人术中镇静.
作者:陈仲清;徐建设;古妙宁;邓荣建;王玉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癌症及肝病病人中服用灵芝类保健品(如灵芝孢子粉、灵芝茶、大汉灵芝等)的人越来越多.在该类病人的大便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与肝吸虫卵(图1,见封底)形态相类似的物质,该物质体积较小[(9~17×(5~12)μm],外壳较厚,无肩峰、无卵盖,尾部无小疣状突起,内部无毛蚴,颜色呈深红褐色.取灵芝类保健品涂片亦可见到大量该种形态的物质,可确定其为灵芝孢子(图2,见封底).由于其与肝吸虫卵在外观上极为相似,在低倍镜下,特别是单个出现时,很难鉴别,极易与肝吸虫卵相混淆,甚至引起误诊.所以应予以高度重视.肝吸虫与灵芝孢子的鉴别要点详见表1.
作者:孙德华;周小棉;项兴达;张蒙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轻度过度通气下施行CO2气腹对呼吸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术前快速诱导麻醉,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吸入N2O、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维持全麻,硬膜外间断给药.分别在诱导前5 min、气腹前1min和气膜后5、10、20、30、40、50、60min及放气后5 min记录各监测值,同时采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气腹开始后20~60min,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和Co2排出量(VCO2)较气腹前显著升高.气腹开始后,pH值逐渐降低,30 mm时较诱导前显著降低;PaCO2逐渐升高,60min时较诱导前显著升高,但PETCO2、VCO2、PaCo2及pH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在气腹初期,气道压(PAW)较气腹前显著升高,而呼气分钟通气量(MVE)较气腹前明显降低.结论采用异丙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及气腹前适当过度通气的呼吸管理方式在LC中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梁仕伟;林春水;古妙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FMMU(第一军医大学的英文缩写)白化豚鼠遗传特性,为培育FMMU白化豚鼠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方法以M13mp18单链DNA为探针,对FMMU白化豚鼠及普通花色豚鼠的DNA指纹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MMU白化豚鼠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的DNA指纹图完全一致,其平均带数为23.4,有品种特征带趋向,两个随机个体具有完全相同DNA指纹图概率为5.5×106.结论 DNA指纹图能准确反映FMMU白化豚鼠遗传变异度以及与花色豚鼠的遗传差异.
作者:王洪涛;顾为望;高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炎症及其它胆胰管病变的MRCP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胆胰管结石的MRCP表现为胆胰管高信号胆汁、胰液内大小、形态不同的低信号改变,肝内胆管结石可见结石局部胆管撑大表现,胆总管结石可见倒量杯口状低信号改变;胆管癌阻塞端可显示为截断状或鼠尾状改变;胰头癌可见胆总管下段突然变窄或移位;胆管炎除见肝外胆管轻度扩张表现外,胆总管下端形态基本正常;胰腺炎可显示为串珠状胰管扩张、假性囊肿.本组MRCP定性诊断率为88.1%.结论 MRCP在胆胰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全显跃;梁文;虞春堂;曾盛;贾洪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p55,TNFR-P55)表达的数目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分期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91例大肠癌组织、81例癌旁组织及13例正常肠粘膜标本中TNFR-p55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中TNFR-p55表达比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显著增高,癌旁组织TNFR-p55表达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在大肠癌组织中,TNFR-p55表达与浆膜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呈负相关,即肿瘤侵及浆膜或有淋巴结转移时TNFR-p55表达低.同时,Dukes A期和B期患者TNFR-p55表达显著高于Dukes C期.结论检测TNFR-p55的表达对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趋势及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蕾;白岚;南清振;杨希山;尹瑞雪;刘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Ⅰ期和分期手术对多发性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多发性脑膜瘤16例,手术均按Simpson分级行Ⅰ、Ⅱ级全切除,其中Ⅰ期手术切除13例,分期手术3例.结果 16例随访1~7年,复发3例,其中2例为分期手术病例.结论手术治疗仍是多发性脑膜瘤佳治疗方法,无论是双发还是多发病例,好行Ⅰ期手术全切除,防止新病灶产生和肿瘤复发.
作者:欧阳辉;邱炳辉;漆松涛;黄胜平;方陆雄;张嘉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