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鹏;章康;胡俊;刘定立;冯筱榕;骆抗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报告经椎管和胸腔联合手术I期切除的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原发于椎管内的神经内分泌癌.本病恶性程度高,国内仅见1例报道,国外也极为罕见,而哑铃型则未见报道.术后症状消失,隔月全身化疗半年,随访2年无复发.
作者:闵少雄;靳安民;张辉;朱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急性重度中毒病人发病急、病情重,救治不及时可迅速发生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一旦发生,病死率达30%~l00%.急性中毒患者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与毒物种类、毒物量、中毒程度、就诊及急救是否及时有关.本文结合文献资料与作者临床实践总结了急性重度中毒致MODS的特点与救治方法.
作者:李奇林;宋于刚;刘斌;许兆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学的角度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中医证型的病理实质.方法选两种中医证型的IBS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Vasoactive intestiinal polypeptide, VIP )含量,同时取乙状结肠粘膜作SP、VIP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不同中医证型IBS病人血浆SP、VIP含量及结肠粘膜SP、VIP阳性细胞数有不同的异常改变.结论本研究提示脑肠肽有可能成为IBS中医微观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
作者:陈永萍;李任先;张万岱;陈村龙;梁卫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临床常见条件致病菌耐药性的发生.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常用的12种抗生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头孢唑啉、西力欣(头孢呋辛)、先峰必(头孢哌酮)、菌必治(头孢曲松)、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氯霉素和林可霉素),分别测定它们对从临床分离的110株条件致病菌的抗菌与效果.结果 110株条件致病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与林可霉素耐药:其余8种抗菌素以对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性低;对菌必治、先锋必和西力欣的耐药性都在35%以下;而对菌必治和先锋必极敏感的菌株占37%;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对条件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耐药菌株在50%~65%之间;对链霉素、氯霉素耐药的菌株已超过65%.结论临床对抗生素的使用应斟倩分析.
作者:郑萍;晏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不慎摔伤右腰部后逐渐出现右上腹膨隆及持续性饨痛.外院B超检查发现肝右叶实性占位性病变.先后两次行肝穿刺活检均未发现肿瘤细胞.穿刺后患者上腹部膨隆、胀痛日益加重,伴发热、消瘦,于1999年2月1日以肝脏占位性病变入本院.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112次/min,心率:22次/min,血压:15/10kPa(110/73 mmHg).恶病质,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膜部膨隆,以右上膜为著,膜壁静脉显露,腹部可扪及35 cm×25cm包块,左侧超过中线10cm,表面不平、质硬、不移动、压痛明显,腹部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辅助检查示,WBC:13.4×109/L,RBC:3.49×1012/L,HGB:95g/L,ALT:72 U/L,LDH:2 112U/L,4FP:<25 g/L.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DSA)可见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
作者:孙颖;张春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对脉冲释药系统的原理及其具体剂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强;朱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大鼠脊髓压迫伤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伤段脊髓组织eNOS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脊髓组织内存在eNOS mRNA的表达,脊髓压迫伤后eNOS mRNA表达迅速增强,在伤后6 h达到高峰.结论 eNOS可参与脊髓组织正常的生理调节,并可能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作者:刘成龙;靳安民;周初松;周东耀;闵少雄;陈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乳糖化白蛋白-脂质体交联物(简称交联物)作为肝脏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合成交联物并对大鼠进行体内实验,了解交联物在动物肝脏的聚集量以及预先注射乳糖化白蛋白对交联物肝脏聚集性的抑制作用;比较交联物、普通脂质体分别包裹的α-干扰素及游离α-干扰素在2.2.15细胞中的抗乙型肝炎病毒效应.结果交联物在肝脏的聚集量是脾脏的2倍以上,是其他脏器的4~9倍;预先注射乳糖化白蛋白后交联物的肝脏聚集性减弱,与脾脏聚集量无显著差异;交联物包裹干扰素后抗乙肝病毒效应较普通脂质体包裹的干扰素及游离干扰素显著提高,相当于普通脂质体干扰素1/4剂量、游离干扰素1/8剂量的抗病毒效应.结论交联物通过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实现肝脏聚集性,可望成为理想的肝脏靶向性药物载体.
作者:陈永鹏;章康;胡俊;刘定立;冯筱榕;骆抗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联合阿糖胞苷(CA)方案治疗高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CA方案治疗18例Sokal危险指数大于1.2的高危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观察其近远期疗效及细胞遗传学反应情况.结果接受CA方案治疗的1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4例(22.2%),部分缓解6例(33.3%),总有效率为55.5%,1例病人获轻度细胞遗传学反应.该方案毒副反应轻,病人耐受良好.结论 CA方案治疗高危组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观察和总结.
作者:萧益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综述同种异体结膜移植的实验研究、临床应用、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等.
作者:梁歌;黄发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对正畸寄存模型的制作要求、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做一简要介绍.
作者:刘桂平;李瑛;李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从人腱细胞内克隆转化生长因子-β特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基因Smad2、4的功能性结构域-MH2结构域.方法原代培养人腱细胞,从培养的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单链c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Smad2、4基因MH2结构域的基因片段,将其定向插入pGEM-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选阳性克隆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克隆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结论从人腱细胞中克隆成功Smad2、4基因的MH2结构域,证实了Smad2、4基因在人腱细胞中的表达;提示人腱细胞内存在SMAD2、4信号转导途径,TGF-β对人腱细胞分化的调节可能是通过SMAD2、4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
作者:王尉;朴英杰;娄莉;鲍永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LA-DQA1、DRB1等位基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对102例经腹腔镜或外科手术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中35名患者合并不孕)进行HLA-DQA1、DRB1等位基因的基因分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HLA1-DQA1*04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HLAI*03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其中,合并不孕者HLA1-DQA1*0301、DRB1*07、DRB1*08/1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正常对照,HLAl-DRB1*07、DRB1*08/1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无合并不孕者;而无合并不孕者HLA1*04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合并不孕者HLA1*0401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HLA-DQA1*0301,HLA-DRB1*07*08/12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不孕机制相关,HLA1*040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相关,但不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不孕机制.
作者:宗利丽;何援利;潘得京;刘泽寰;林江海;周宇风;陈为民;徐安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整合素β1在大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大肠癌细胞与血管内皮间通讯的影响.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整合素β1在人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2)应用激光漂白后荧光恢复技术研究整合素β1对大肠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11ular communication, GJIC)的影响.结果整合素β1在LoVo细胞膜上有明确的阳性表达,部分较幼稚的LoVo细胞胞浆内也有阳性表达.被整合素β1单抗封闭后的LoVo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GJIC发生明显改变,激光漂白后平均荧光恢复率由(39.76±16.94)%降至(20.27±9.21)%(P<0.05).结论整合素β1能影响大肠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GJIC,并可能影响大肠癌的转移.
作者:李祖国;张进华;邓永键;丁彦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简单回顾了肺移植的历史和现状,重点综述了肺移植术中受体选择与供肺处理、肺移植的四种术式、免疫药物治疗与监测、主要并发症、术后随访及预后等.
作者:孟辉;陈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对内皮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探讨烧伤血清在烧伤后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同孵育12、24 h后,采用Annexin-V-Fluos(A-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标记内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和坏死百分率.结果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同孵育12 h后,即出现凋亡和坏死增多,24h后凋亡和坏死进一步增加.结论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均可导致内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在烧伤后内皮细胞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志清;杨宗城;荣新洲;周一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