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对内皮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李志清;杨宗城;荣新洲;周一平

关键词:烧伤, 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坏死
摘要:目的了解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对内皮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探讨烧伤血清在烧伤后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同孵育12、24 h后,采用Annexin-V-Fluos(A-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标记内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和坏死百分率.结果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同孵育12 h后,即出现凋亡和坏死增多,24h后凋亡和坏死进一步增加.结论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均可导致内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在烧伤后内皮细胞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三种不同血管内颗粒栓塞剂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国产水凝胶微球(HMs)血管内栓塞的生物相容性及远期效果,并与进口HMs、聚乙烯醇(PVA)颗粒比较.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经兔右颈动脉插管,分别用直径为250~300μm的国产HMs、进口HMs、PVA经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ECA)分支栓塞,观察动物神经功能改变、血管再通情况及机体反应性.结果所有动物ECA分支栓塞后均存活.国产HMs共栓塞ECA 11条分支血管,进口HMs共栓塞血管10条,6个月后血管造影均未出现再通,而PVA栓塞11条ECA分支中有2条再通(18.2%).经造影观察,国产HMs具有明显的不透X线性.与PVA相比,国产HMs、进口HMs仅引起血管内皮轻度损伤、增生,栓塞血管的局部反应轻微.结论国产HMs远期栓塞效果、生物相容性与进口HMs相同,优于PVA.

    作者:汪求精;李铁林;段传志;徐如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脉冲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本文对脉冲释药系统的原理及其具体剂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强;朱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80例大肠癌组织及l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VEGF及KDR的表达.结果 VEGF染色性物质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膜及胞浆,KDR染色性物质主要位于癌组织及癌组织旁的血管内皮细胞上,大肠癌组织中VEGF和KDR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织(P<0.01),VEGF和KDR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病理分型无关(P<0.05).结论 VEGF和KDR在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反映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和进展情况,并作为预后的指标.

    作者:黄宗海;陈治;钱伟峰;王晓莉;张莉;潘玉先;曹长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人腱细胞Smad2、Smad4基因MH2结构域的克隆和序列鉴定

    目的从人腱细胞内克隆转化生长因子-β特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基因Smad2、4的功能性结构域-MH2结构域.方法原代培养人腱细胞,从培养的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单链c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Smad2、4基因MH2结构域的基因片段,将其定向插入pGEM-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选阳性克隆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克隆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结论从人腱细胞中克隆成功Smad2、4基因的MH2结构域,证实了Smad2、4基因在人腱细胞中的表达;提示人腱细胞内存在SMAD2、4信号转导途径,TGF-β对人腱细胞分化的调节可能是通过SMAD2、4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

    作者:王尉;朴英杰;娄莉;鲍永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肌组织能量代谢变化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致伤后动物组织损伤特点,判断组织损伤的程度及转归,旨在为这一特殊环境下火器伤后软组织清创的时机、方法及抗生素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8只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HHE)组和常温常湿(NE)组.分别于火器伤前、伤后0、4、8、12、24h测定挫伤区、震荡区和震荡外区组织的ATP、ADP、AMP及能荷含量.结果(1)ATP值:伤后8 h,HHE组挫伤区明显较NE组低(P<0.05),12h后进行性下降,较NE组有更显著差异(P<0.01);(2)ADP值:HHE组挫伤区伤后8h及震荡区伤后12h较NE组低(P<0.05);(3)AMP值:伤后12 h,HHE组挫伤区明显高于NE组(P<0.01);(4)能荷:伤后8 h,HHE组挫伤区明显低于NE组(P<0.05),伤后12 h较NE组降低更为显著(P<0.01).结论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后肌组织能量储备匮乏且随时间延长显著下降,处理应强调及早、彻底的清创和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作者:赵东升;裴国献;罗炳德;徐达传;王前;魏宽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与HLA -DQA 1 、DRB 1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HLA-DQA1、DRB1等位基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对102例经腹腔镜或外科手术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中35名患者合并不孕)进行HLA-DQA1、DRB1等位基因的基因分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HLA1-DQA1*04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HLAI*03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其中,合并不孕者HLA1-DQA1*0301、DRB1*07、DRB1*08/1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正常对照,HLAl-DRB1*07、DRB1*08/1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无合并不孕者;而无合并不孕者HLA1*04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合并不孕者HLA1*0401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HLA-DQA1*0301,HLA-DRB1*07*08/12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不孕机制相关,HLA1*040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相关,但不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不孕机制.

    作者:宗利丽;何援利;潘得京;刘泽寰;林江海;周宇风;陈为民;徐安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53、Rb、IGF-I、AT1B基因转移对血管新生内膜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比较人野生型p53基因、Rb基因、反义IGF-I基因与大鼠反义AT1B基因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病毒载体介导,将上述4种基因分别转导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再狭窄模型中,21 d后观察并比较其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53基因、Rb基因治疗组及反义IGF-I基因治疗组的动脉血管新生内膜/中层面积比均显著降低(P<0.01);与AdVβgal组相比,反义AdVAT1B基因组的动脉血管新生内膜/中层面积比显著降低(P<0.01).而p53基因治疗组、Rb基因治疗组、反义IGF-I基因组及反义AdVAT1B基因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述4种基因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可能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欧阳平;刘伊丽;许顶立;侯玉清;黄洪莲;戴云;郭亚军;刘新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肺移植研究进展

    简单回顾了肺移植的历史和现状,重点综述了肺移植术中受体选择与供肺处理、肺移植的四种术式、免疫药物治疗与监测、主要并发症、术后随访及预后等.

    作者:孟辉;陈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下肢毁损性创伤修复新术式--健侧胫后血管顺、逆皮瓣桥携带的游离皮瓣移植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人微小病毒B19感染者血清生化改变的初步分析

    目的研究感染人微小病毒B19(PVB19)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生化改变情况.方法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对照者的共473份血清中的PVB19 DNA,对PVB19 DNA阳性血清进行血清生化测定并对多项生化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17份PVB19DNA阳性血清.17份血清中多项离子、肌酐、尿酸、葡萄糖、乳酸脱氢酶等的水平正常,而尿素氮、胆红素、蛋白、肝脏酶的水平大多偏离正常值;经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的PVB19感染者与有其他症状的PVB19感染者在肝细胞受损程度及肝功能不全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感染PVB19不会引起离子水平、肾功能、糖代谢水平等的改变,但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PVB19后血清生化改变与其他患者不同,是否可用血清肝脏酶和胆红素水平的异常作为PVB19感染的辅助诊断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江凌晓;曹虹;张文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如何制作合格的正畸寄存模型

    对正畸寄存模型的制作要求、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做一简要介绍.

    作者:刘桂平;李瑛;李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寒地区肢体软组织缺损的肌(皮)瓣移植

    目的探讨高寒地区应用肌(皮)瓣移植术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应用17种类型的肌(皮)瓣治疗肢体软组织缺损137例;皮瓣切取范围:大面积为22cm×18cm,小面积为2cm×3 cm.结果 2例失败,2例部分坏死,其余皮瓣均全部成活,成活率为97%.结论本组高寒区的肌(皮)瓣移植总体疗效满意.

    作者:丘奕军;陈保光;刘华;冯毅;陈状;郭树章;王保华;解放军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旨在转染肝细胞,建立 HBV复制状态模型.方法体外连接HBV(ayw亚型)DNA获得6.4kb的双拷贝DNA片段,然后将其插入pcDNA3载体的EcoRV位点.结果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切筛选和验证获得头尾串联双拷贝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结论成功构建了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作者:倪宏;骆抗先;刘定燮;朱幼芙;马佩球;朱科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瓣膜置换术后再行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2例报告

    总结分析了我院对人工心瓣膜患者施行肾移植、开颅探查、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认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有效防治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是其成功的关键.

    作者:周杰;朱碧丽;于立新;彭玉平;吕祥枝;李朝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脂质体的乳糖化修饰及其肝脏靶向性研究

    目的探讨乳糖化白蛋白-脂质体交联物(简称交联物)作为肝脏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合成交联物并对大鼠进行体内实验,了解交联物在动物肝脏的聚集量以及预先注射乳糖化白蛋白对交联物肝脏聚集性的抑制作用;比较交联物、普通脂质体分别包裹的α-干扰素及游离α-干扰素在2.2.15细胞中的抗乙型肝炎病毒效应.结果交联物在肝脏的聚集量是脾脏的2倍以上,是其他脏器的4~9倍;预先注射乳糖化白蛋白后交联物的肝脏聚集性减弱,与脾脏聚集量无显著差异;交联物包裹干扰素后抗乙肝病毒效应较普通脂质体包裹的干扰素及游离干扰素显著提高,相当于普通脂质体干扰素1/4剂量、游离干扰素1/8剂量的抗病毒效应.结论交联物通过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实现肝脏聚集性,可望成为理想的肝脏靶向性药物载体.

    作者:陈永鹏;章康;胡俊;刘定立;冯筱榕;骆抗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云南某自然村新型DNA病毒--TTV感染调查

    目的了解我国自然人群中新型DNA病毒-输血传播病毒(TTV)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nPCR)检测云南某自然村的179位村民血清及粪便TTVDNA,并对检测结果及调查情况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自然人群中TTV感染率约10.6%,感染者血清ALT正常,不同性别、年龄及民族的TTV DNA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部分血清TTVDNA阳性者粪便中可检测到TTVDNA.结论我国自然人群中存在TTV无症状感染者,粪-口传播可能是TTV感染的传播途径之一.

    作者:陈永鹏;梁蔚芳;韦彤;王燕军;刘伯青;章廉;骆抗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对内皮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目的了解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对内皮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探讨烧伤血清在烧伤后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同孵育12、24 h后,采用Annexin-V-Fluos(A-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标记内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和坏死百分率.结果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同孵育12 h后,即出现凋亡和坏死增多,24h后凋亡和坏死进一步增加.结论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均可导致内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在烧伤后内皮细胞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志清;杨宗城;荣新洲;周一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2种抗生素对条件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分析

    目的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临床常见条件致病菌耐药性的发生.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常用的12种抗生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头孢唑啉、西力欣(头孢呋辛)、先峰必(头孢哌酮)、菌必治(头孢曲松)、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氯霉素和林可霉素),分别测定它们对从临床分离的110株条件致病菌的抗菌与效果.结果 110株条件致病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与林可霉素耐药:其余8种抗菌素以对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性低;对菌必治、先锋必和西力欣的耐药性都在35%以下;而对菌必治和先锋必极敏感的菌株占37%;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对条件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耐药菌株在50%~65%之间;对链霉素、氯霉素耐药的菌株已超过65%.结论临床对抗生素的使用应斟倩分析.

    作者:郑萍;晏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烧伤血清对腹腔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腹腔巨噬细胞(Mφ)经烧伤血清刺激后的凋亡情况.方法制作3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分离其伤后24h血清.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的Mφ经烧伤血清刺激后的凋亡情况并与正常大鼠进行对照.结果烧伤大鼠血清诱导Mφ凋亡明显增加,这种作用随刺激时间的延长和烧伤血清浓度的增加而加强,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烧伤血清可能在烧伤后Mφ功能失调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谢沛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枕大孔区脑膜瘤手术治疗16例临床分析

    目的介绍枕大孔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情况.方法对经我院手术治疗的16例枕大孔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基底位于颅内者9例,余均位于颅-髓交界处.病理诊断良性脑膜瘤13例、血管内皮性脑膜瘤2例、过度型脑膜瘤1例;肿瘤全切7例、部分切除9例;术后好转11例、加重3例、死亡2例.结论枕大孔区脑膜瘤血供丰富,多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漆松涛;梁树立;彭林;冯文峰;张嘉林;欧阳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