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手术期间及术后血浆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梁仕伟;古妙宁;林春水

关键词:心脏, 间隔缺损, 心脏肿瘤, 手术, 甲状腺激素
摘要:目的观察心脏手术期间及术后血浆甲状腺激素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心脏手术,分别在麻醉前、诱导插管后5min、转流开始后10min、停止转流后30min及术后1、3、5 d等时间点从外周静脉取血5ml,进行血浆T3、FT3、T4、FT4、TSH的放射免疫测定.结果在转流期间血浆T3、FT3、T4、FT4均显著降低 (P<0.001);停止转流后有所回升;术后1、3、5d血浆T3、FT3甚至低于转流停止后水平(P<0.01),而血浆T4、FT4 则回升并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心脏手术期间和术后,确实存在低T3或T4综合征,其对心脏复跳及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有何作用有待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内分布及其纤维联系的研究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内的分布以及与杏仁核、终纹床核等边缘系统结构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CGRP免疫阳性纤维在纹状体内存在于纹状体的中部和尾侧,位于尾壳核和苍白球之间,即相当于纹状体边缘区的部位,形成一条明显的背腹方向走行的带状.CGRP免疫阳性纤维分布越靠纹状体尾,则纤维越密集,且阳性带越宽;(2)在纹状体的尾侧,除边缘区外,尾壳核的外侧缘也出现一条致密的阳性纤维带,与边缘区走向一致.并与边缘区的CGRP阳性纤维带之间存在较多的横向联系纤维;(3)纹状体边缘区的CGRP阳性纤维向背侧通过终纹与吻侧的终纹床核联系,向腹侧与杏仁核的CGRP阳性纤维相连,向尾侧和中脑黑质外侧部及其背外侧区的CGRP阳性胞体相连;(4)边缘区的CGRP阳性纤维主要与杏仁中央核相联系,少量与杏仁内侧核相联系;尾壳核外侧缘的CGRP阳性纤维也主要与杏仁中央核相联系.结果提示:CGRP阳性纤维在纹状体边缘区、杏仁核、终纹床核以及黑质背外侧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神经网络,纹状体边缘区与边缘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纤维联系.

    作者:李耀宇;舒斯云;包新民;吴文龙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合成的改进

    目的合成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方法以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醛反应,所得产物同盐酸羟胺反应合成5-甲基-4-异噁唑甲酸乙酯;后者经水解、酰氯化,与对三氟甲基苯胺反应合成出来氟米特.结果所得产品结构均经IR、1HNMR、MS等光谱鉴定.

    作者:陈卫民;徐继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肺结核化疗类赫氏反应19例分析

    目的探讨肺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制、其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所住院部1994~1998年间住院病人中出现的19例类赫氏反应.结果抗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主要表现为原发结核病灶增大、新病灶出现、浆膜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结论类赫氏反应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不少学者认为与免疫有关,一般多于化疗开始3个月内发生,继续抗痨,酌情应用激素或对症处置,大都在1~2个月内好转.

    作者:董秋兰;李艳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五年来烧伤创面菌群变化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明确本单位烧伤病房流行的菌株及耐药情况.方法以棉拭子收集各类烧伤创面分泌物,用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仪(Vitek-AMS)作细菌鉴定并以GNS、GPS试剂盒行敏感试验.结果送检标本651份,阳性生长545份, G+球菌占66%;G-杆菌占31%,真菌为3%;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检出率为61%,MRSA占97.4%,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检出率为18%;创面细菌伤后10 d以内以G-杆菌为主,而10d以后以G+球菌为主;金葡萄球菌对亚胺硫霉素的敏感率为75%,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结论 (1)本病区烧伤创面金葡菌已占明显优势,而绿脓菌比例减少;(2) G+菌和G-菌在创面的出现有一个时间分段;(3) MRSA检出率进一步增高;(4)已出现亚胺硫霉素的耐药菌株,应引起警惕和重视.

    作者:荣新洲;王志伟;吴永恒;周一平;陈惠英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心绞痛的副反应及体会

    多年来我们应用小剂量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明显疗效.其中有2例出现皮下瘀血、瘀斑,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春芳;谭积颜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大面积严重烧伤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探讨

    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存在诸多的易感因素,主要有:(1) 创面广泛,存在时间长;(2) 免疫功能明显抑制;(3) 创面外途径(如肠源性)感染的可能性增大;(4)大量营养物质的丢失.上述问题为伤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带来很大困难.

    作者:荣新洲;吴永恒;李志清;周一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幼儿卵巢胚胎癌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岁,因腹胀12余天,啼哭、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d.入院查体:T36.3℃,心肺听诊正常,腹部高度膨隆,腹壁硬,有压痛,无肠型,肝脾包块未触及,肠鸣消失.B超示肠梗阻.即行剖腹探查:见右卵巢一巨大囊肿12cm×10cm,囊内有血性液约1000ml.切除送检.病理诊断为胚胎癌.

    作者:陈磊;张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几种重组干扰素单独及联用阿霉素对骨肉瘤细胞的毒性研究

    目的体外评价几种国产干扰素联合阿霉素的抗骨肉瘤活性及其协同效应.方法采用MTT比色法,体外对比检测阿霉素及几种国内临床常用重组干扰素(rhIFNa 2a、rhIFNa 1b、rhIFNa 1c、rhIFNb 和rhIFNγ)的抗骨肉瘤细胞增殖活性.分别将几种干扰素与阿霉素联合用药,对比检测其抗骨肉瘤的协同作用.结果 rhIFNa 2a为5×104IU/L、rhIFNa 1b为3.75×105 IU/L 、rhIFNa 1c为1.25×105 IU/L、rhIFNb 为5×105 IU/L 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均达到50%;rhIFNγ对0S732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rhIFNa 1c与ADM合用时有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结论 rhIFNa 2a、rhIFNa 1b、rhIFNb 、rhIFNa 1c对骨肉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以rhIFNa 2a和rhIFNa 1c作用为明显;上述4种IFNs与阿霉素合用均呈协同增强效应;rhIFNγ在体外对骨肉瘤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吕海;马学军;金大地;史占军;景宗森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头尾串联双拷贝HBV DNA重组体的构建

    为构建含筛选基因并能在转染细胞内建立HBV复制状态的真核表达载体,利用Bam H与Bgl 粘端互补的特点,将经Bam H线性化的HBV DNA(adr亚型)克隆于表达新霉素基因的载体pcDNA3的Bam H 与Bgl 位点间,获得含头尾串联双拷贝HBV基因组的重组质粒.

    作者:刘定燮;骆抗先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脊髓伤后脊髓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早期伤段脊髓组织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伤段脊髓组织催化[3H]标记的精氨酸转化生成[3H]标记的瓜氨酸的量,测定脊髓压迫伤后0~60min伤段脊髓组织NOS的活性.结果脊髓压迫伤后,NOS活性明显增加,伤后5min达高点; 然后又迅速下降,于伤后1h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在脊髓伤后1h内,伤段脊髓组织NOS活性迅速而短暂升高.

    作者:周初松;靳安民;张辉;杨建成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紧急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1 临床资料20例中,男17例,女3例,年龄38~75岁,平均53.7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8例,广泛前壁+侧壁心肌梗死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9例.其中16例入院后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90min冠脉造影证实为溶栓失败病例,并对其梗塞相关动脉进行补救性PTCA.其余4例患者行直接PTCA.

    作者:谭积颜;肖春芳;杨红;周蔚兰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房间隔缺损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1999年6月来我院住院检查治疗,入院查体:发育正常,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III/6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作者:孟素荣;彭健;许顶立;翁昌鸿;龚渭冰;谢志斌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糠秕孢子菌感染性痤疮的治疗

    通过对157例严重糠秕孢子菌感染痤疮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临床上很多痤疮患者乱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药膏治疗痤疮,使轻型痤疮转化为严重糠秕孢子菌感染为主的囊肿型痤疮,给治疗上造成困难.作者将157例严重糠秕孢子菌感染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五组,分别给予治疗.结果表明,抗真菌与抗细菌联合用药较单纯抗细菌治疗效果好.

    作者:兰海梅;张建秀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间质胶原酶及其抑制因子-1不平衡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目的观察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间质胶原酶(MMP-13)及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基因表达的不平衡性.方法建立CCl4中毒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和逆转录定量PCR方法测定MMP-13和TIMP-1的表达情况. 结果 MMP-13和TIMP-1在正常大鼠肝组织中有表达, 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MMP-13表达无显著性变化,而TIMP-1的表达则逐渐增强,在肝硬化阶段达到高值.结论 MMP-13和TIMP-1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不平衡表达可能是肝硬化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

    作者:黄宇琦;高毅;陈泽洪;王宇;方石岗;杨继震;李朝龙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原发性脾结核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3岁,于1997年3月出现间歇性发热,体温高达39.5℃,常于下午发作,曾用先锋霉素Ⅴ静脉滴注但效果不明显,5月份未经特殊治疗体温渐至37.0℃.8月20日B超体检发现脾多发占位性病变,23日入我院.

    作者:梁树立;朱玮冰;吕祥枝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按摩配合医疗体育治疗肩周炎32例观察

    采用按摩配合医疗体育对32例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有效率达94%,按摩与医疗体育结合越早,治疗效果越显著.

    作者:郭春光;孙木兰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双腔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评估双腔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2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衰病人经锁骨下静脉植入DDD型起搏器,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2周X线胸片、放射性核素门控心室显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术后心胸比例、射血分数(EF)、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均明显好转[分别为0.70±0.13 vs 0.61±0.12、0.29±0.09vs 0.38±0.10、2.30±0.81vs 3.34±0.75(L/min)、1.31±0.71 vs 1.98±0.49(L/min·m2),P<0.05或P<0.01].结论 DDD起搏器治疗能显著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可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孟素荣;彭健;宋跃明;祝善俊;林春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竞争性定量PCR检测TCRVγI-Jγ基因重排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为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建立竞争性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CRVγI-Jγ基因重排技术并定量分析16例ALL病人残留白血病细胞.结果建立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为10-5水平.16例ALL缓解期残留白血病细胞为(427±364)×10-5病人.3例病人可检测出寡/亚克隆重排,白血病细胞定量为117×10-5、196×10-5及211×10-5水平,其中1例寡/亚克隆水平在病程中不断增加并导致3月后复发伴克隆演化.结论所建立定量PCR技术简便、快速、灵敏;定量检测ALL缓解期残留白血病有利于预后预测并可应用于寡/亚克隆的定量检测.

    作者:徐兵;李亚洁;周淑芸;杨艺;孙竞;田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女性生殖道湿疣的临床应用体会

    女性生殖道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检测HPV、DNA(引起尖锐湿疣一般是HPV11型及HPV6型).但通过检测会发现尚未有临床表现或临床表现不典型的HPV病毒携带者,从而可与女性生殖道其他感染鉴别,为合理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及播散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周行;于庆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对97例次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探寻剂量与浓度、浓度与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结果 21例血药浓度为10~20mg/L的患者中,有效11例(52.4%),无效9例(4.3%),中毒1例(4.8%).47例患者口服日剂量均为0.3g,血药浓度<10 mg/L的有31例(66.7%),10~20mg/L 的有8例(16.7%),20~30mg/L的有5例(10.6%), >30 mg/L的有3例(6.3%).结论苯妥英钠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大;特殊情况下应监测游离浓度.

    作者:杨凌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