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活方式干预对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的影响

陈妙萍;吴康英

关键词:生活方式, 反流性食管炎, 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生活方式干预对反流性食管炎(RE)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经内镜检查确诊的R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干预组50例.干预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介入生活方式干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干预组反酸、烧心、打嗝、吞咽后胸痛和反食等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 P<0.01).两组内镜检查结果,干预组治愈28例,有效21例,无效1例; 对照组治愈11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12.103, P<0.01).结论:生活方式干预的介入对RE的疗效能起到协同的作用,可有效改善RE患者的临床症状.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高氧液治疗COPD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高氧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呼衰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COPD慢性呼衰急性加重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吸氧、抗菌消炎、解痉平喘、祛痰等治疗;观察组34例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高氧液1000 mL静滴,每日1次.结果:治疗3 h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需用高频呼吸机辅助通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7 例vs 0例,P<0.01).观察组治愈出院的住院天数为(12.4±3.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7±3.6)d (P<0.01).两组患者的SaO2、PaO2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PaCO2则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P<0.05~0.01), 且以观察组改善更明显.结论:高氧液治疗COPD慢性呼衰急性加重患者效果明显,有迅速改善症状体征、改善血气、减少机械辅助通气或为机械辅助通气赢得时间、缩短住院天数等优点,为COPD慢性呼衰急性加重的氧疗开拓了新的途径.

    作者:李瑞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加超短波治疗小儿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分析

    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加超短波治疗小儿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 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加超短波治疗小儿阑尾周围脓肿32例. 结果:32例中31例治愈,1例无效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结论:中西医结合加超短波治疗小儿阑尾周围脓肿疗效好,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

    作者:曹静;许玉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健脾补肾祛风法为主治疗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祛风法为主内外兼治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53)予健脾补肾祛风法治疗,对照组(n=45)予芬必得及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疗程为8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程度及个数、关节功能障碍程度、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15 m步行时间以及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补体C3(C3)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显效、好转的例数为5、16、27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则分别为1、9、2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5.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显著下降(P<0.01),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15m步行时间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CRP、RF、C3水平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其中ESR、RF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ESR、RF、C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但CRP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6%,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健脾补肾祛风法内、外兼治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作者:余毅;陈杭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丹参酮ⅡA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通过对天然药物丹参酮ⅡA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以期寻找新的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有效药物.方法:以四甲基偶氮唑(MTT)法、流式细胞术(FCM)和特异性荧光染色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丹参酮ⅡA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特异性荧光染色法检测凋亡指数,均呈剂量依赖性增高(P<0.01).结论:丹参酮ⅡA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诱导其发生凋亡.

    作者:肖小娜;张培华;罗少军;汤少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32例甲状腺癌的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高频超声应用于甲状腺疾患的诊断,其病灶图像清晰,操作简便,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提供可靠信息[1].本文通过对32例甲状腺癌进行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对照,对甲状腺癌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旨在观察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意义.

    作者:陈小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p27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27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27基因在62例宫颈癌组织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62例宫颈癌组织中,p27的阳性表达率为38.7%(24/62);p27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病灶大小、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P<0.01或<0.05);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及年龄无关(P >0.05).结论:p27基因的表达与宫颈癌的生长、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判断宫颈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王祥珍;李英勇;黄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患者临床静脉输液的体会

    通过静脉渠道补充液体和药物治疗、抢救老年患者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老年患者输液时,由于年龄的增加,各脏器生理功能的减退,易发生心脏负担增加过度难以承受的情况或易发生热原反应.因此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必须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姚兵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窒息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的检测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的状况,提供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对39例窒息新生儿和24例正常新生儿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末期速度(Vd)和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结果:轻度窒息新生儿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的Vs、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RI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度窒息组Vs、V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也低于轻度窒息组(P<0.05或0.01);RI异常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和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窒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判断有否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及其程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脑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郭红梅;王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亚低温输液疗法对失血性休克模型兔单核细胞HLA-DR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亚低温输液疗法对失血性休克模型兔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兔25只,分为常温组、低温组和正常对照组,常温组、低温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5只.常温组、低温组动物休克后分别输常温及低温液体,低温组肛门温度降至32~34℃,维持.在休克期、复苏后12 h、1 d、2 d、3 d取外周静脉血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在上述同一时间取外周静脉血测定HLA-DR抗原作为参考值.结果:常温组、低温组实验动物失血性休克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的参考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温组的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于复苏后2 d恢复到正常值,复苏后3d高于正常值;而常温组于复苏后3d才恢复到正常值.结论:亚低温输液疗法能增强失血性休克模型兔的免疫功能.

    作者:梁土轩;梁玉梅;布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高校教师工资统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教师工资由省财政部门统一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师工资统发工作的几点对策.

    作者:陈利权;关玉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耳穴贴压配合当归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当归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 将3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A组200例,B组100例,A组采用耳穴贴压配合当归止痛汤治疗,B组采用吲哚美辛口服治疗.结果:A组治愈150例(75%),好转38例(19%),未愈12例(6%),总有效率为94%,治愈率为75%;B组治愈49例(49%),好转37例(37%),未愈14例(14%),总有效率为86%,治愈率为49%.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Hc=20.141, P<0.01). 结论:耳穴贴压配合当归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经济、方便,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柯宏清;李春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开放性骨折41例体会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1例下肢股骨干、胫骨干开放性骨折,采用彻底清创,小切口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合并腓骨骨折用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结果:1例骨折延迟愈合, 术后4月复查X线显示骨折端骨痂少,骨折线仍明显;5例胫骨干骨折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坏死,经皮瓣转移修复愈合.其余患者骨折正常愈合.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开放性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谢章家;谢壮;王巧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30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逆行手术切除并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术治疗,术后7 d内每日以1%荧光素钠角膜上皮染色检查,观察上皮全部愈合时间;随访10~12个月,平均10.7个月,观察其复发率.结果:角膜创面上皮的平均修复时间为4.6 d,随访观察无1例复发.结论: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术可以促进角膜创面上皮的修复和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叶亲颖;黄燕;黄晓燕;王班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置Cu-IUD有或无子宫异常出血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了解置含铜宫内节育器(Cu-IUD)后有或无子宫异常出血者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置Cu-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组(n=20)、置Cu-IUD无子宫异常出血组(n=20)、未置Cu-IUD月经周期正常组(n=20)子宫内膜组织VEGF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T-PCR)检测各组VEGFmRNA的表达.结果:VEGF在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置Cu-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组有VEGFmRNA扩增,VEGF表达较未置Cu-IUD月经周期正常组及置Cu-IUD无子宫异常出血明显增加.置Cu-IUD后子宫无异常出血组与未置Cu-IUD月经周期正常组比较,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子宫内膜血管生成的调节,置环后子宫异常出血可能与放置Cu-IUD后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异常有关.

    作者:刘小乐;杜天竹;陈衡;韩红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3种用药方法对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3种不同的联合用药方法对磺脲类药物(SUs)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单一SUs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3组,A组在原SUs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B组停用SUs,改二甲双胍加睡前用1次中效胰岛素(NPH);C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拜唐苹.总疗程12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空腹及餐后2h血糖(FBG、2hBG)、血浆C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的FBG和2h BG均较改变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1).B、C的FBG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后3组间的2hBG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0.01).3组患者的HbA1c、空腹及餐后2h C肽水平、BMI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 3 组均未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联合用药可改善SUs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作者:郝春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TNF-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62例危重患儿(其中SIRS 36例,非SIRS 26例)及20例健康体检儿的血清TNF-α水平并相互比较,同时比较SIRS组中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儿与未发生MODS患儿之间血清TNF-α的差异.结果:(1)SIRS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且TNF-α水平随符合SIRS诊断标准数目的增多而增高;(2)MODS组患儿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5).结论:TNF-α是SIRS的重要炎性介质,检测TNF-α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是一种有用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袁慧珍;周子权;邝玉子;郭德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本文简述了在INTERNET环境下医学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状况,分析数字化建设对图书馆的意义,根据目前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和障碍,提出了几个可能促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观点和意见,与同行共同探讨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程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生活方式干预对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评价生活方式干预对反流性食管炎(RE)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经内镜检查确诊的R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干预组50例.干预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介入生活方式干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干预组反酸、烧心、打嗝、吞咽后胸痛和反食等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 P<0.01).两组内镜检查结果,干预组治愈28例,有效21例,无效1例; 对照组治愈11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12.103, P<0.01).结论:生活方式干预的介入对RE的疗效能起到协同的作用,可有效改善RE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陈妙萍;吴康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回肠末端良性溃疡肠镜检查21例分析

    目的:总结21例回肠末端良性溃疡肠镜检查的诊断经验.方法:用Olympus电子肠镜对我院2002年8月~2004年12月期间检验的4623例患者中发现并诊断为回肠末端良性溃疡的21例进行全大肠及回肠末端检查,并均行活检和做病理组织学诊断.回肠末端溃疡肠镜下观察诊断沿用大肠溃疡的标准,但应排除结核等特异性肠道溃疡病的可能.结果与结论:在4623例常规行大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21例回肠末端良性溃疡,检出率为0.45%;溃疡均为多发,其中20例溃疡大小为0.3 cm×0.5 cm~0.8 cm×1.0 cm,1例溃疡大小为0.5 cm×0.6 cm~1.0 cm×2.0 cm.其检出主要取决于能否将肠镜进到回肠末端,且在检查时应尽可能将镜头反复来回推进仔细观察黏膜,以免遗漏.

    作者:陈立军;王菊岩;吴康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茂名市3977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

    目的: 减少血液浪费,提高无偿献血的社会效益.方法: 对茂名市1999~2003年102864份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检测.选择质控CV<18%和CV<10%的两组抗-HCV试剂分别对1999~2000年50719份和2001~2003年52145份无偿血液进行抗-HCV检测.对50位1种抗-HCV试剂阳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检测102864份无偿血液,不合格总数是3977份,总不合格率是3.87%,5项指标不合格率分别为ALT 1.24%,抗-HCV 0.94%,HBsAg 0.84%,梅毒0.56%,抗-HIV 0.35%.不同CV值的两组试剂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χ2=20.31,P<0.01).50位1种抗-HCV试剂阳性的献血者,有29位在献血后1 a内,另21位在献血1 a个月以后收集血样再次检测均正常.结论: 血检ALT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选择试剂质控CV<10%的两种试剂进行初、复检,可明显降低因两种试剂不对应引起的假阳性,减少血液报废.

    作者:陈龙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