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指螺旋皮瓣修复指端指腹缺损的疗效报告

黄新宇;许国华;何伟东;杨明明;许鸿灏

关键词:同指, 螺旋皮瓣, 指端指腹缺损
摘要:目的:研究同指螺旋皮瓣修复指端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9月在江门市人民医院骨科行同指螺旋皮瓣修复指端指腹缺损手术的患者资料,共22例27指。采用拍照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评估术后情况。评价指标包括伤口愈合及美观程度评价,手指功能恢复情况,重返工作岗位的时间,关节运动情况,两点辨别觉等。结果:男性16例(72.7%),女性6例(27.3%)。年龄(33.4±13.1)岁。皮瓣及移植皮片全部存活(成功率为100%),无需要二次手术的患者,无皮瓣充血、血肿、感染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缺损面积大为2.5 cm×3 cm,小为1.0 cm×1.5 cm,均伴有骨、肌腱外露。术后应用抗生素(3.5±2.8) d。随访时间(22.5±10.3)月。患者回到原工作岗位时间(6.9±2.3)周。感觉功能恢复好,两点辨别觉平均值为6.3 mm(5~7 mm)。没有一例出现不耐寒冷和超敏反应。结论:同指螺旋皮瓣修复指端指腹缺损临床疗效好,患者满意,适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相关因素,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究相关的危险性因素,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使用尿激酶溶栓的 AMI 患者86例,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是否开通分为开通组47例和未开通组39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以血管是否开通为因变量,对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 BMI、溶栓时间、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吸烟以及前壁相关性心肌梗死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相应的危险因素。结果:86例 AMI 溶栓患者中,47例血管成功开通。开通组和未开通组比较,前者的 BMI 较大、溶栓时间较短、糖尿病患病率较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较低、吸烟比例较高以及前壁相关性心肌梗死的比例较高。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溶栓时间>5h、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非前壁相关性心肌梗死等4个因素均为血管开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基层医院接诊的 AMI 患者若合并糖尿病、既往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溶栓时间>5 h 或心肌梗死部位为非前壁相关性心梗时,建议尽早转运至上级医院介入中心处理。

    作者:黄伟胜;罗森华;李文婷;杨建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探讨门诊手足口病808例防治措施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不同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8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岁以下幼儿发病为主共571例(70.67%):808例患儿手足部均见水疱疹及斑丘疹;有密切接触史,幼儿园、群居的患儿501例(62.0%):有5例患儿发病2次;本院均为咽拭子形式采取样本,本次病例中的50例,有(EV)阳性48例,其中 EV71型阳性30例,结果偏高。说明 EV7l 是目前本院手足口病流行的优势毒株。结论:本组808例中,501例(62.00%)发生在幼儿园或者群居儿童,说明儿童之间相互感染容易引起广泛的传播,提示幼儿园及学校应重视预防,做好晨检,尽早地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并及早地让患儿至定点医院正规治疗.避免居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和救治不力而增加医疗成本和危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概率,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作者:庄海霞;祝朝勇;丘美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肌瘤术后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术后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高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52例行全子宫切除术保留附件(对照组)。采用女性性功能调查问卷及婚姻质量调查问卷,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卵巢功能与性功能变化情况及术后夫妻生活质量。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 FSH 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 E2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术后 FSH、E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性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的卵巢及性功能影响小,优于全子宫切除并保留附件手术。

    作者:罗秀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儿童手足口病重症5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重症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5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特点为年龄小,持续高热,皮疹不典型、数量少、陈旧,呼吸快、心率快、手脚凉,精神差、嗜睡、肌震颤,高血压、高血糖、高白细胞。5例危重患儿均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2例抢救成功、3例死亡。结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多数为 EV71感染,对危重手足口病患儿要早期甄别、早期干预,掌握早期插管指征,积极降颅压,剂量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冲击等积极治疗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进展。

    作者:李海岳;徐龙;熊启泰;潘彩珍;曾志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在儿童消化性溃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儿童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及其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收治的266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消化性溃疡患儿的超声表现。结果:超声诊断胃溃疡符合率为88.8%、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符合率为85%。消化性溃疡的典型超声图像是大小深浅不同的消化道凹陷和凹陷基底部及周围消化道增厚呈低回声,而凹陷表面呈强回声。结论:超声诊断儿童消化性溃疡方便、无创、无放射性且检出率高。超声可以清楚分辨消化道壁的各层结构及溃疡改变。

    作者:张遇乐;关步云;王娜;方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男性导尿引起膀胱刺激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目的:探讨男性患者导尿后引起膀胱刺激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为改良传统的导尿留置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实验组采取干预性的导尿术和拔管术,对照组按常规操作进行,调查插管后和拔管后患者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的膀胱刺激症状。结果:两组患者对导尿和拔除尿管的不同操作方法发生膀胱刺激征的反应差异显著(P<0.01)。结论:干预性进行导尿和拔尿管操作可使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显著下降,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献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伊托必利联合聚乙二醇在便秘患者结肠镜肠道准备中的效果

    目的:观察伊托必利联合聚乙二醇在慢性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120例拟行结肠镜检查的慢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服用伊托必利150 mg 半小时后,服用聚乙二醇;对照组:直接服用聚乙二醇。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效果、首次大便时间、大便清澈时间、大便次数、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总体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首次大便时间、大便清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排便次数和肠道气泡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托必利联合聚乙二醇能安全、有效改善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的清洁度,缩短首次大便时间和大便清澈时间。

    作者:谢飚;李瑜元;吴琼;平丽;邝敬谊;黄耀星;黎庆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痔疮术后应用鲜梨汁通便改善便秘的效果

    目的:探讨用饮食鲜梨汁防治痔疮术后便秘的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将152例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对照组7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术后服用鲜梨汁,观察两组便秘发生及改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40例发生便秘,观察组患者仅2例发生排便疼痛。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饮食鲜梨汁防治痔术后便秘的效果显著,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患者乐于接受,促进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蔡雯瑛;杨桂梅;柯水兰;翁盛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鲜芦荟外敷联合局部封闭治疗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鲜芦荟外敷联合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胺碘酮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外周静脉输注胺碘酮致静脉炎Ⅰ级以上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鲜芦荟外敷,静脉炎Ⅲ级以上联合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湿敷,分别于给药后4、8 h 进行疼痛评估和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 h 后,观察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 h 后,观察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鲜芦荟外敷联合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胺碘酮所致的静脉炎止痛效果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50%硫酸镁湿敷。

    作者:龚兰娟;叶春燕;周小敏;罗桂平;关雪红;黄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C 反应蛋白(CRP)、前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本科收治的68例 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平喘、吸氧、雾化吸入、呼吸功能锻炼,抗感染治疗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疗程为7 d。入院1 d 和治疗7 d 时测定外周血白细胞、CRP、PCT。结果:两组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PCT、CR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显著降低 AECOPD 患者的炎症反应,是辅助治疗的理想药物之一。

    作者:张春云;何耀军;林纯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MRI钼靶X射线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未触及肿块乳腺癌的对比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钼靶 X 射线摄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单独或联合使用对未触及肿块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实用价值。方法:150例未触及肿块的可疑乳腺疾病患者均行 MRI、钼靶 X 射线摄影和 CDUS 检查,对其单独或并联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RI、钼靶 X射线摄影、CUDS 单独或联合使用与病理结果呈正关联,以上3种方法单独应用的诊断效能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 并联钼靶摄影、MRI 并联 CDUS、钼靶摄影并联 CDUS 以及3种方法并联应用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述4种并联应用方法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单独应用的诊断效能。相对而言,钼靶 X 射线摄影与 CUDS 并联检查可明显提高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的检出阳性率和灵敏度,诊断效能好。结论:MRI、CDUS、钼靶 X 射线摄影单独或联合使用均可应用于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早期诊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钼靶 X 射线摄影与 CUDS 联合应用可作为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的首选筛查方法。但 MRI 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小芹;林瑞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三全”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疾病影响程度和焦虑抑郁干预效应

    目的:观察实施“三全”干预模式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疾病影响程度和不良情绪状态的干预效应。方法:研究对象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护理程序的方法给予系统化整体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三全”模式即“全人干预、全心中医情志干预和全程疾病干预”模式进行干预。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入院第1天)和干预后(1年后)采用疾病影响程度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入组和实施后测评。对前后2次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t 检验)]。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模式干预前其疾病影响程度、焦虑、抑郁测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模式干预后其疾病影响程度之躯体功能影响(SD-Ⅰ)、社会心理影响(SD-Ⅱ)、其它3个维度测评得分以及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状态,观察组均较对照组大幅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以及观察组自身前后相比,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 P<0.01)和极显著性差异(均 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三全”干预模式可有效缓解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减轻疾病影响程度,促进康复。

    作者:付百灵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白藜芦醇对压力负荷性心脏收缩功能及钙调控蛋白的表达

    目的:建立压力负荷性心衰大鼠模型,观察白藜芦醇对心肌收缩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心肌钙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压力过负荷心肌肥大模型,术后4周给予白藜芦醇[4 mg/(kg??d)]治疗4周和6周,用 IE 33彩超仪无创测量左室室壁厚度以及射血功能相关指标;实时定量 PCR 法检测左心室组织匀浆中 CaMKⅡ、PLB、NCX1、SERCA2、RYR2的 mRNA 的表达。结果:术后4周,与假手术组相比,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室室壁厚度、射血分数(EF)及收缩系数(FS)明显增高(P<0.05)。术后8周和10周,即药物干预后4周和6周,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手术组 EF 及 FS 明显降低(P<0.05);白藜芦醇干预组 EF 和 FS 较单纯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且与假手术组比无显著差别。另外,与假手术组比较,单纯手术组 CaMKⅡ、PLB、NCX1的 mRNA 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而 SERCA2、RYR2的 mRNA 表达明显降低(P<0.05);经白藜芦醇干预4周和六周后,CaMKⅡ、PLB、NCX1的 mRNA 表达明显下调(P<0.05);SERCA2、RYR2的 mRNA 表达则明显回升(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显著改善压力负荷所致的心脏收缩功能损害,阻止心脏向失代偿阶段演变,其作用可能与调控心肌细胞中多种钙调节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吴智业;卢俊江;唐诗彦;王兰青;赵路宁;邓菊;董颀;陈敏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解毒生肌膏治疗压疮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自制的解毒生肌膏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河源市中医院收治的62例压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31例在常规消毒后创面敷上解毒生肌膏,对照组31例常规消毒后采用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创面疼痛缓解持续时间、渗出物明显减少时间、创口肉芽组织生长愈合时间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持续时间、伤口渗液减少时间、伤口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8/31),高于对照组74.2%(23/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生肌膏治疗压疮在改变伤口疼痛、渗出物减少、肉芽组织生长愈合时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缩短疗程,适应性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红英;周银娇;罗莉娜;张玉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 B-1在尘肺患者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监测尘肺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其在尘肺患者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在茂名市职业病防治院确诊为尘肺的患者42例,分别监测患者入院后6、12、24、48、72 h 血清 HMGB-1的水平变化,同时在上述时相点监测血清 TNF-α水平。选取同期20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尘肺患者血清 HMGB-1、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尘肺患者血清 HMGB-1的表达水平升高延续数天,48 h 达到高峰,其升高水平与 TNF-α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 HMGB-1在尘肺患者呈高度表达,且持续时间较长,其可作为尘肺肺损伤诊断的可靠指标。

    作者:马燕明;王金菊;李亚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降低实习护生护理缺陷的方法与对策

    目的:探讨降低实习护生在实习中发生护理缺陷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本校2012年7月~2013年4月参加临床实习的中专护理专业的实习护士200例作为实验组,与2011年7月~2012年4月参加临床实习的相同学历相同专业的实习护士2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带教及管理,实验组在常规的基础上实施干预。措施:加强与实习医院密切的配合及联系,强化护理缺陷的专项继续教育及培训,健全典型病例讨论制度,落实临床实习巡查制度及电话随访,组建临床实习管理 Q 群,实习后期把好临床带教关。结果:实验组实习护生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习后期发生护理缺陷例数明显多于实习前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护生的实习管理及教育,实习后期把好临床带教关,是杜绝护生出现护理缺陷的关键。

    作者:卢文英;梁如萍;陈丽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0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重症组)、40例非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非重症组)、40例体检健康者(健康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降钙素原、超敏 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重症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浓度(5.69±7.38)ng/ mL 与非重症组(0.76±0.65)ng/ mL 及健康组(0.13±0.12)ng/ mL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症组的超敏 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体温与非重症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与老年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血清降钙素原可较好地预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

    作者:萧结容;钟亮星;陈土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有助于在细胞层面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进行探讨,防治临床的无复流现象。方法:分离并纯化乳鼠心肌细胞,培养心肌细胞至完全同步化。以高纯氮气和纯氧分别模拟缺血液和再灌注液。预设系列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时间,测定细胞活力指标制作时间-细胞存活率曲线图,寻求佳缺血再灌注时间窗。结果:心肌细胞培养第5天搏动呈同步化,频率约90次/ min。与对照组相比,缺血5 h 损伤组与其他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再灌注2、4和6 h 心肌细胞存活率的下降都有统计学差异,P 值分别为0.013、0.009和0.009。再灌注时间-细胞存活率曲线图提示再灌注2 h 曲线斜率大,存活率下降显著。结论:确立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5 h,再灌注时间2 h。

    作者:卢章;李凡;蒋凌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游离脂肪酸的变化及与其他血脂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游离脂肪酸(FFA)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标准(常规)血脂谱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 CKD 患者236例(非透析)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 K/DOQI 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通过 MDRD 简化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eGFR),将 CKD 患者分为CKD1-5期共5组。收集血 FFA 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 A1(apoA1)、载脂蛋白 B(apoB)、脂蛋白 a [Lp(a)]标准(常规)血脂谱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选 CKD 患者共236例,血 FFA 水平从 CKD1期至 CKD5期逐渐升高[CKD1期(0.21±0.05)mmol/ L,CKD2期(0.24±0.04) mmol/ L,CKD3期(0.35±0.06) mmol/ L,CKD4期(0.42±0.10) mmol/ L,CKD5期(0.47±0.13) mmol/ L],且前后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Pearson 相关分析,FFA 与 TG(r=0.141,P<0.05)、Lp(a)(r=0.225,P<0.01)呈正相关,与 apoA1(r =-0.214, P<0.01)、eGFR(r =-0.728,P<0.01)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FA 与 eGFR(β=-0.714,P<0.01)、apoA1(β=-0.090,P<0.05)呈负相关。结论: FFA 可早期反映 CKD 患者的脂代谢紊乱;可作为评估 CKD进展的指标之一;CKD 患者血 FFA 代谢异常可能与 apoA1相关,肾功能减退可能是导致血 FFA 升高的危险因素。

    作者:莫江彬;梁剑波;梁波;沈文清;梁敏灵;黄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索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方法,从而建立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选择因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的病例38例,术中取其子宫内膜,通过酶解、过滤、贴壁纯化等技术,分离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并进行传代。结果:36例标本获得成功,分离纯化得到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经角蛋白、波形蛋白染色证实纯度达95%以上,活性较强,可以有限传代,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特征与原代细胞一致。结论:该方法可以高效简便地分离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得到的间质细胞产量及纯度高,可以作为 EMs 的体外细胞模型之一。

    作者:张玲君;马良坤;钱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州医科大学

主办:广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