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谈谈股骨头坏死的临床X线诊断及10例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疗效观察

孟庆华;孙文举

关键词:
摘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亦称扁平髋,为全身缺血性疾病多见的一种,好发于3-14岁儿童,6-8岁发病率高.目前40岁以上的成年人发病率也较高,男性多于女性10倍.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病,双侧性约占10%.其发病原因尚还不太清楚,但多数认为与外伤有关,也有人认为长期使用激素或长期过量饮酒有密切关系.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药物组合灌注治疗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药物组合灌注治疗对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按就诊时间的前后随机将患者分成甲、乙、丙三组各20髋,经皮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髋股骨头供血动脉旋股内、外、闭孔动脉血管,各分别灌注甲-A组(罂粟碱30-120mg+尿激酶30-60万μ+654-2 20-60mg+丹参注射液30-60mLL)、乙-B组(罂粟碱30-120mg+川芎嗪注射液60-100mL+654-220-60mg+丹参注射液30-60mL+低分子右旋糖苷60-120mL)、丙-C组(罂粟碱30-120mg+红花注射液20-60mL+654-2 20-60mg+路路通注射液20-60mL),每髋灌注治疗2-3次,间隔时间为第二次与第一次间隔两周,第三次与第二次间隔三月,同时外敷消定膏(本院自制药,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损伤散(本院自制药,主要功效为舒筋活血、消瘀止痛),跟踪观察6月-2年时间,就患髋疼痛和功能改善、血管数目的变化、X线片病变变化、同位素扫描变化对比分析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髋疼痛和功能受限均得到改善和消失,血管增多,囊变区缩小,骨质修复,但B组明显优于A、C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能提高治疗股骨头坏死优良率.

    作者:李盛华;张彦彩;赵奋国;王承祥;柳海平;曾贤武;苏清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18例恶性肿瘤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为探讨对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提高阳性检出率,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方法:对我院病因不明的439例胸腔积液进行了细胞学检查.结果:共查出恶性肿瘤118例,阳性检出率为:26.88%.

    作者:王静;张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脑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诊断

    血管阻塞性疾病,其中常见于动脉血管,1.由于脑动脉硬化及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栓,其中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型引起的血栓,感染或非感染性动脉炎及脑血管痉挛等常见.2.外来栓子如气体、脂肪栓子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3.低血压或凝血状态等原因致使动脉血管堵塞而致所支配脑组织出现缺血性改变,其CT表现一般2天以后可出现典型的低密度缺血性改变,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后;临床症状明显,但CT表现甚不典型,以前对此病认识不足,且易漏诊或误诊,笔者就2000年-2005年5月经历筛查的28例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经MRI证实)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振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技术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中的应用与评价

    目的:评价旋转DSA和路径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Advantx L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63例患者施行脑血管造影.结果:通过使用旋转DSA和路径图,其中6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常规脑血管造影没有确切显示异常的患者确诊为动脉瘤,并顺利完成超选择插管,行瘤囊内弹簧钢圈栓塞术.结论:旋转DSA和路径图技术的应用既能缩短检查时间,又能减少造影剂的量,特别是能精确的显示颅内动脉瘤颈部与其周围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提供精确的影像资料.

    作者:李红卫;许西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动脉穿刺致桡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分析

    少数透析患者动静脉瘘难以建立,或因为经济不足难以进行维护血液透析.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紧急透析的患者,我们首先选用桡动脉或足背动脉作为血管通路.2005年3月2日桡动脉穿刺进行血液透析致假性动脉瘤一例.

    作者:徐敏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糖尿病足的预防与健康教育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何让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足预防的必要性并付诸行动,这也是我们今后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作者:赵秀芳;张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阻断X线摄影工作中疾病传播的途径

    在摄影工作中环境设备的卫生消毒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须要我们认真的去做,就象摄影工作中进行体位设计一样不能草率.消毒工作应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作者:任广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量子效率对数字化图像质量的影响

    空间分辨率和MTF(调制传递函数)不能再单独作为某个系统诊断功能的标准了,应该采用一种新的标准:可探测的量子效率(DQE),对成像系统噪声和对比性能的共同作用的测量,以目标的清晰度的函数来表示.

    作者:郭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分析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骨伤科常见到的一种骨折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不但发生率高,而且治愈困难,并症多,常见的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关股骨颈骨折所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分析很少专题报道,而在治疗复查中往往局限在股骨颈对位对线情况上,而对股骨头坏死的X线表现,(特别是早期)易被忽略,漏诊较多,现就我院2000年至2004年以来收治的股骨颈骨折并发缺血性坏死16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黄明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常见纵膈肿瘤的X线鉴别诊断

    纵膈肿瘤可来自纵膈各种组织.常见为神经原性肿瘤,恶性淋巴瘤与畸胎性肿瘤.其次为胸腺瘤与胸内甲状腺,其他类型较少见.

    作者:曲世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单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

    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价值多有报道[1,2],扫描技术成熟,因扫描速度快而不需考虑扫描时间紧张问题,而单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因扫描速度相对较慢,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强化扫描,以保证达到诊断要求.我们应用美国Picker公司产PQS单螺旋CT进行肝脏三期增强扫描3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乃胜;张鑫;李建洲;刘玉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颌面外科术后复苏期的护理

    我院自1992年至今,共收治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手术病人57例.所有病人手术后均置入麻醉后监护病房,直到渡过危险期,无1例死亡.救治成功率100%.实践证明,加强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复苏期的护理是提高救治效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桂珍;马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临床X线分析

    先天性巨结肠为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占胃肠道畸形的第二位,收集我院1996-200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小儿患者,进行临床X线分析.

    作者:郭丙成;闫继栋;张子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脏外生性血管平滑脂肪瘤的诊断

    肾脏外生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大约23%-25%主要向外生长,界限清晰,可突破肾包膜,侵入肾周脂肪间隙,外生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脂肪成分与肾周脂肪不易区分,合理的窗宽、窗位选择、CT强化扫描可减少病变漏诊率,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使外生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达到病理诊断的水平.

    作者:马福成;于爱阳;景俊峰;贺庆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围产期经初产母婴状况分析及护理

    多年临床工作观察,经产与初产在妊娠和生产的生理和病理方面各有其特点,无论是心理还是躯体都存在群体差异,自2005年1月至2005年9月对来我院生产的经初产共观察1706例,就此出现频数较高的几个方面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所有观察病例皆为我院产科住院者,孕龄皆大于28周,其中初产1040例,年龄小21岁,大34岁,平均24.7岁;经产666例,小24岁,大45岁,平均28.8岁.由于多数情况是孕妇临产时来医院,产后2-3天即出院,因此我们观察时段是从先兆临产后2天.

    作者:董晶;董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网脱复位术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观察网脱复位术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的疗效与护理.方法选择网脱复位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病人进行常规手术处理,观察组病人于手术开始前接静脉止痛泵,其配方为芬太尼0.5mg+氟哌利多5mg+NS共50ml.持续输注2ml/h、PCA0.5ml、锁定时间15min,手术结束后止痛泵带回病房继续使用.结果:两组病人VAS评分术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脉搏术中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网脱复位术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有确切的疗效,能明显降低应激反应.

    作者:吕瑞华;张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配合

    由外伤(如摔倒、身体扭转)造成的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为股骨颈骨折[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首选方法.2002-01-2004-05我们对54例患者实施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海燕;韩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第一产程潜伏期早发减速4例分析

    早发减速在大多数研究者的论文中是无害的,本文对2004年1月-2005年6月,4例第一产程潜伏期胎儿胎心外监护持续早发减速分析如下:

    作者:贾英;赵志磊;孙凤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约80%的病人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但仍然有20%左右的病人要经过手术(包括椎板开窗、椎板切除、侧隐窝扩大等)治疗;这些病人的术后护理对于其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起到重要作用.现将收集的2000年9月-2005年9月经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孟丽娜;窦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新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的突出刺激与压迫硬膜及相应部位的神经根,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腰椎存在生理前凸,纤维环前方较厚,后方较薄.后正中处有后纵韧带,后外方为薄弱,腰椎间盘容易在此处膨出或破裂.此处正是神经根离开硬膜囊进入椎间孔部位,椎间盘突出可使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和刺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男多于女,青壮年占80%,半数以上有腰部损伤史.为此,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为探讨其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腰腿痛病因复杂,但近年来的研究日益集中在与椎间盘病变的关系中.本文就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诊断分型,实验室研究,临床诊断标准及影像学诊断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金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报刊协会

主办:中国医用放射设备企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