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丽;张戟风;孙玉敏;徐智广;王颖利;王欣;韩雪
目的:观察不同全身麻醉深度对老龄大鼠模型术后谵妄(POD)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静脉组(A组)和吸入组(B组),每组60只,根据BIS值再进一步分为A1、A2、A3、B1、B2、B36个亚组,统计实验大鼠POD发生情况、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Bid、Bim、Puma mRNA和蛋白以及Caspase?317 kD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3个亚组大鼠的谵妄评分均升高,神经细胞凋亡率升高,Bid、Bim、Puma mRNA和蛋白以及 Caspase?317 kDa表达升高(P <0.05)。与A2组比较,A1组和A3组麻醉后谵妄发生率明显升高,神经细胞凋亡率升高,Bid、Bim、Puma mRNA和蛋白以及Caspase?317 kDa表达升高(P<0.05)。B组3个亚组上述参数变化与A组相似。A组与B组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BIS值60~75/或BIS值30~45麻醉后可增加老龄大鼠POD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加了线粒体内促凋亡因子Bid、Bim和Pum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Caspase?3释放入细胞质,增加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
作者:齐孟娜;于永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夫妻肾移植所具有的临床效果,分析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家庭、社会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有夫妻肾移植病例资料,排除供肾影响因素,选取同期供肾为女性、供受者年龄接近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活体肾移植兄弟姐妹组,收集两组受者术后恢复情况,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肾功能恢复有无差异。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在供肾尤其短缺的情况下,分析夫妻活体肾移植所具有的临床、社会及家庭意义。结果:夫妻组12例、兄弟姐妹组8例,供受者年龄相差分别为(0.33±0.98)岁、(2.29±7.23)岁,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合:夫妻组配合均小于3个,兄弟姐妹组均大于或等于3个。两组受者血肌酐、尿素氮下降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4、P=0.79)。结论:夫妻供肾在供肾质量、器官来源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大的社会、家庭意义。
作者:杨先雷;丰贵文;杨万雷;尚文俊;庞新路;李金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存在的肿瘤细胞,称之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早在一百多年前Ashworth就发现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TCs的现象。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TC,是肿瘤复发转移的种子,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的病理过程。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脱落进入血流或淋巴系统,仅有极少数高度活力、高度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存活下来,形成微小癌栓,再发展为转移灶。CTC具有肿瘤的特征,检测外周血中CTC,有助于提高判断患者预后的准确性和评估治疗反应的有效性[1]。我国在2014年也批准了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检测。CTC可作为“指示剂”,预示疾病的进展及预后,是多种实体肿瘤有意义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乔媛媛;史成和;张达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不同检测方法在支气管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的98例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960培养法、离心涂片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及Xpert MTB/RIF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结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960培养法、离心涂片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Xpert MTB/RIF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0.4%(20/98)、15.3%(15/98)、70.4%(69/98)及74.5%(73/98),改良抗酸染色法和Xpert MTB/RIF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此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改良抗酸染色法和Xpert MTB/RIF法在支气管结核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贤豪;杨守峰;张抱一;戴建义;黄默荷;朱丽雅;苏菲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检测肾移植术后尿液中骨保护素(OPG)、γ干扰素诱导单核因子(MIG)水平,监测移植肾损伤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间器官移植科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的40例尿毒症患者,根据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分组,20例发生移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入损伤组,20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入非损伤组,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术后按规定时间留取晨尿检测术后0、1、2、3、5、7 d的OPG和MIG水平。结果:OPG和MIG的检测值,损伤组(79±13)ng/L,(514.3±79.8)ng/L均明显高于非损伤组(3.6±1.89)ng/L,(86.8±19.36)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损伤组(86.8±19.36)ng/L与对照组比较(13.2±5.33)ng/L,MI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PG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G、MIG在肾移植术后尿液中不同程度的表达,作为生物标志物已显示出其潜在的价值,亦有可能成为评估移植肾损伤的相关实验室指标。
作者:梁韶峰;曲青山;蒋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股骨颈骨折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防治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炎和抗凝治疗,防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400 m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1次/d,15 d为1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DVT早期诊断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结果:防治组的DVT发生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素A2、血栓素A2/前列环素比值、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髋关节术后下肢DVT形成具有预防保护作用。
作者:刘秀丽;张戟风;孙玉敏;徐智广;王颖利;王欣;韩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Tim?3和PD?1在胃癌(GC)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首次入住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54例GC患者的全血标本及其中8例Ⅲ期G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流式法检测Tim?3和PD?1在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结果:Tim?3、PD?1和Tim?3+PD?1+在GC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25例健康对照组的表达[2.8%vs.2.1%,P=0.0418(Tim?3);19.1%vs.12.3%,P<0.0001(PD?1);1.44%vs.0.85%,P=0.0060(Tim?3+PD?1+)]。Tim?3、PD?1和Tim?3+PD?1+在肿瘤组织中CD4+细胞上的表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Tim?3+PD?1+在Ⅲ/Ⅳ期G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GC患者及对照组。结论:GC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上抑制性受体Tim?3和PD?1的表达升高,可能与CD4+T细胞功能耗竭,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GC病情进展有关。
作者:徐本玲;袁龙;袁鹏;陈广玉;秦鹏;王振雷;高全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探讨精液液化异常患者性激素水平及生殖管道各附属腺体(附睾、精囊、前列腺等)功能状态,系统分析影响精液液化时间的相关因素,为精液液化异常的个体化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育龄男性患者152例,根据精液液化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液化异常组(精液液化时间>60 min组)和液化正常组(液化时间为≤60 min组)。测定精液常规参数、性激素5项及附属腺体功能指标精浆生化等。一是运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生殖管道各附属腺体功能状态(pH值、中性α?糖苷酶、果糖、精浆锌和柠檬酸)及性激素水平(FSH、LH、PRL、T和E2)是否存有显著差异;二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上述指标与精液液化能力的相关性。结果:精液液化异常组(52例)与正常组(100例)相比,两组间精液pH值(7.47±0.13 vs 7.32±0.18)、柠檬酸(51.12±12.95 vs 83.11±33.46)和FSH(4.40±1.03 vs 4.8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精液液化能力与精囊腺功能指标果糖(OR=2.644)、前列腺功能指标柠檬酸(OR=0.922)、血清T(OR=0.611)及E2(OR=1.029)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而与分析指标中的其他因素无明显关系。结论:精液的液化能力与两腺体(前列腺/精囊腺)功能状态及两激素水平(T/E2)存在相关性,临床诊疗精液液化异常患者时,可根据具体致病因素给予区别化针对性治疗。
作者:袁启龙;陆杉;卢兴宏;倪运萍;周文;陈旭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检验应用新型连续型对称指数(CSI)检测健康青年女性矢状面下肢关节角度运动对称性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2名健康青年女性随机先后于赤足(BF)或配穿普通运动鞋(NS)状态下以适步行速度行三维步态测试,用CSI测定两种步行条件下矢状面双下肢髋、膝、踝关节角度及三关节角度的综合对称性情况。结果:22例受试者矢状面下肢关节角度CSI在两种步行条件下均升高,髋、膝关节独立CSI及三关节综合CSI两种状态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踝关节独立CSI(BF:7.6±3.5;NS:9.5±2.8)两种状态间的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健康女性步行时矢状面下肢关节活动存在双侧不对称;CSI指数是步态对称性检测的有效方法。
作者:许轶;王楚怀;韩秀兰;Travis Simpson;Bradford C. Bennett;Shawn D. Russell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Dex)对60岁以上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脑保护效应。方法:将80例60岁以上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D0组为不用Dex对照组, D1、D2和D3组分别于椎管内麻醉后按0.5、0.75和1.0μg/(kg·h)静脉输注Dex,并于术前、术中及术毕时抽血检测TNF?α、IL?10、NSE、S100b,以及进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结果:4组患者的IL?10水平在术中及术毕时逐渐升高,其中D3组的增高比其他3组显著,4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患者的血浆NSE和S100β水平在术中及术后时均较术前逐渐升高,其中D0组的增高较D2和D3组更为显著(P<0.05)。D3组于术后第1、7天的MoCA评分高,4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0岁以上患者椎管内麻醉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静脉输注Dex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其中以1.0μg/(kg·h)静脉输注的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邓金和;贺繁荣;招伟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血液及其它血制品含有多种复杂的免疫成分,其输注安全性一直是临床输血关注的焦点。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提高和输血前检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已鲜有发生,而由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迟发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等却时有发生。不规则抗体包含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两种类型,了解不规则抗体产生的频率和特异性,对保证临床输血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10年来不规则抗体产生情况汇总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燕菊;蒋学兵;张立萍;张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纯软组织手术联合术后8字绷带固定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先天性髌骨脱位患儿15例20膝,平均年龄1岁9个月,均给予上述手术方式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6.4±17.9)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Q角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软组织手术联合术后8字绷带固定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髌骨脱位,具有术式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特点。
作者:郭永成;冯国明;董延召;呼鹏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完整的肿瘤切除是根治肝肿瘤的主要方法,但对于晚期巨大肝癌,未来剩余肝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FLR)不足是限制肝肿瘤根治性切除的主要因素。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 ,ALPPS)可以在短期内促进FLR快速增长,为既往认为不能切除的肝脏肿瘤提供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1]。我国是肝癌大国,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肝癌,其中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及肝硬化基础的原发性肝癌所占比例极高,原发性肝癌肿瘤进展快,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就医时,肝肿瘤已进展至晚期,瘤体巨大,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预后极差。ALPPS作为一项新技术,可提高晚期肝肿瘤的根治性切除率,但该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较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于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应用风险较高。本文将对ALPPS在国内外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其利弊,述其改进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促其临床应用。
作者:邓宏哲;杜成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脊髓损伤(spine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性疾病之一[1],目前仍没有理想治疗方法[1?3]。采用干细胞移植修复SCI,是目前研究较热的治疗策略之一。研究所采用的干细胞主要是成体干细胞,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许旺氏细胞、神经嗅鞘细胞等。本文将对干细胞移植促进SCI后神经再生的新研究进展予以评述。
作者:杨瑞瑞;邓宇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病理特征与超声造影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选择在乳腺导管内肿块患者80例,其中乳腺导管内癌20例(导管内癌组),良性肿块患者60例(良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与病理特征分析。结果:相对于良性组,导管内癌组常规超声多表现为乳腺周边高回声、内部微钙化、边界缘毛刺和后方回声衰减(P<0.05)。导管内癌组的超声造影增强评分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在导管内癌组20例患者中,超声造影增强评分在不同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Dukes分期患者之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也显示乳腺导管内癌的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分化类型等病理特征与超声造影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341,0.368,-0.289, P<0.05)。结论: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癌能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且超声造影增强情况与乳腺导管内癌的病理特征有明显相关性,能为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价值。
作者:任静;翁萍;吐尔逊纳依;耿玉荣;胡佳俊;刘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检测苦马豆素对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CSCs)N?糖链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无血清培养法培养小鼠骨肉瘤细胞株LM8,经磁珠细胞分选技术选得CD133及CD44双阳性LM8细胞,使用不同剂量的N糖基化抑制剂苦马豆素处理分选得到的骨肉瘤CSCs,通过凝集素结合实验(L?PHA)检测细胞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无血清培养初步分离后再进行磁珠分选得到的细胞中CD133和CD44双阳性细胞比例为(96.5±1.2)%,骨肉瘤CSCs与L?PHA结合率达(90.3±2.1)%,高于LM8细胞的结合率(54.3±3.1)%(P<0.05)。用1 mg/mL的苦马豆素处理骨肉瘤CSCs后,细胞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阳性率为90%,用5 mg/mL的苦马豆素处理骨肉瘤CSCs后,细胞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阳性率为21%。结论:N糖基化抑制剂苦马豆素能抑制骨肉瘤CSCs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
作者:张思胜;赵红卫;陈海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比较3种胸腔镜手术方法治疗青年人自发性气胸的手术效果。方法:筛选出我院应用胸腔镜治疗的108例青年人自发性气胸,其中42例采用三孔VATS,35例采用双孔VATS,31例采用单孔VATS,比较3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疼痛程度。结果:三孔组及双孔组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三孔组及双孔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单孔组(P <0.05);双孔组及单孔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三孔组(P<0.05),双孔组及单孔组术后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保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3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孔VATS兼有手术时间短及术后疼痛轻的优点,是个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金友;孙振宇;顾敏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线粒体解耦联蛋白2(UCP2)对宫颈鳞癌增殖、凋亡、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质粒转染技术,下调宫颈癌细胞系中UCP2的表达,分别用MTT、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检测宫颈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UCP2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析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1)qRT?PCR和WB证实质粒转染后UCP2在宫颈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MTT、凋亡、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下调UCP2后SiHa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凋亡率增加,转移能力减弱(P<0.05)。(3)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UCP2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可能存在多个磷酸化位点,且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发挥生物学效应。结论:UCP2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蒋静;陈燕;吴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单肾成人移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儿童DCD供者单肾成人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6例儿童DCD供者中位年龄9岁(5~15岁),均捐献给相同血型受者。12例受者中位年龄38岁(21~65岁),男4例,女8例,均为首次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均阴性,HLA错配数1~4个。均采用右侧髂窝移植法。结果:12例受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肾功能恢复均较顺利,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和移植肾功能延迟。其中5例为移植肾功能5 d内恢复正常,5例为移植肾功能10 d逐步恢复,有2例缓慢恢复。1例受者术后出现尿漏,经通畅引流后尿漏停止。1例受者切口延迟愈合,换药后Ⅱ期愈合。术后随访1~36个月,受者和移植肾全部存活,所有受者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儿童DCD供者单肾成人移植早期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扩大供者来源的良好途径。
作者:周结学;刘东;吴家清;蒙善东;申升;邓庚国;马娟;郑克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脂氧素对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制。方法:分别用脂氧素A4(LXA4)和(或)脂多糖(LPS)刺激HK2细胞,观察两者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LXA4和(或)LPS对HK2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核转位的影响,RT?PCR检测LXA4和(或)LPS对HK2细胞Nrf2及下游二期酶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促使细胞崩解、坏死,而LXA4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免疫荧光显示,LPS能明显降低Nrf2蛋白的表达,并促进其向胞浆转位,而LXA4能增加Nrf2蛋白的表达,并促进其向核转位;RT?PCR显示,LPS能明显降低Nrf2及下游二期酶mRNA的表达,而LXA4能逆转这种效应。结论:LXA4可以明显抑制LPS诱导的HK2细胞氧化应激,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通路实现。
作者:徐芬;郝华;戴华;李里香;曾磊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