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翁萍;吐尔逊纳依;耿玉荣;胡佳俊;刘娟
目的:对比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滴注与醋酸泼尼松口服对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肾移植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136例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均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调整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观察组同时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照组应用醋酸泼尼松。对比2组临床疗效,存活患者治疗期间体温、动脉血压分压随时间变化情况,存活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清肌酐(Scr)、尿β2?微球蛋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2例死亡、1例肾移植失功能;对照组2例死亡、3例肾移植失功能,2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用药16 h后观察组体温即明显低于对照组,持续至用药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用药2d后观察动脉血氧分压即明显高于对照组,持续至统计结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存活患者中期ACR、Scr、尿β2?微球蛋白均明显上升(P<0.05),组间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能够迅速改善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体温及血气指标,但对降低死亡率及肾移植失功率并无明显作用,对存活患者中期肾功能亦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振璞;蒋欣;苗书斋;曲青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贯穿导丝技术在复杂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22例临床诊断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介入治疗,使用贯穿导丝技术,成功的进行了锁骨下动脉闭塞的开通及支架治疗。结果:复杂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主要是指分为左侧锁骨下动脉长段闭塞和右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狭窄或闭塞。本组患者22例,其中累计左锁骨下动脉长段闭塞的16例,累计右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狭窄或闭塞的6例,均采取介入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患者均选用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贯穿导丝技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率为88%。术后全部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和上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贯穿导丝技术能够提高复杂锁骨下动脉闭塞的开通率。
作者:武欣;李学锋;焦强;王清霖;曹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1,25(OH)2D3(VD)对博来霉素(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对STAT3活性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BLM组气管内注射BLM(3 U/kg);对照组(Con组)气管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VD治疗组,同BLM组,但在造模后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VD 5μg/(kg·d)。第21天,H&E、Masson染色、Ashcroft病理评分评价肺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IL?6、IL?4、INF?γ,WB和免疫组化检测p?STAT3、α?SMA、CollagenⅠ。结果:BLM组小鼠肺纤维化程度、α?SMA及CollagenⅠ表达高于对照组,VD干预后明显减低。BLM组BALF中IL?6和IL?4增高、INF?γ降低,而VD治疗可改善上述炎症因子紊乱。WB和免疫组化结果示,BLM组p?STAT3表达增加并聚集于核内,VD干预有效抑制STAT3的磷酸化。结论:VD可能通过抑制STAT3激活而改善BLM诱导的肺纤维化和调节气道炎症因子平衡。
作者:罗丽珊;董航明;黄超文;胡亚惠;余常辉;万轩;赵海金;蔡绍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预测结核分枝杆菌Rv2657c蛋白的抗原表位,了解其免疫原性。方法:应用DNAStar软件预测Rv2657c蛋白的T细胞和B细胞表位;Blast方法分析该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人类蛋白序列的相似性;SYFPEITHI超基序法、BIMAS量化基序法及NetCTL法预测蛋白的CTL表位;RANKPEP及SYFPEITHI超基序法远程预测Th细胞表位。结果:DNAStar软件预测Rv2657c蛋白有5个B细胞抗原表位,6个T细胞抗原表位。SYFPEITHI超基序法、BIMAS量化基序法及NetCTL法预测该蛋白有6个CTL表位;RANKPEP及SYFPEITHI超基序法预测该蛋白有38个Th表位。结论:Rv2657c蛋白既有B细胞表位也有T细胞表位,可能成为结核病诊断抗原分子和候选疫苗抗原。
作者:杨丹;白雪娟;阳幼荣;林明贵;吴雪琼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皮肤瘢痕癌临床上较为少见,发生率约1%~2%。瘢痕癌常发生于深Ⅱ度、Ⅲ度烧伤或创伤后延期愈合的创面,其他原因如种痘、毒蛇咬伤、骨髓炎、褥疮、静脉阻塞等也可引发该肿瘤[1],本文通过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烧伤整形外科病理确诊的皮肤瘢痕癌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式和预防方法,为今后进一步诊治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陈彬雄;邵一鸣;李德绘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血液及其它血制品含有多种复杂的免疫成分,其输注安全性一直是临床输血关注的焦点。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提高和输血前检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已鲜有发生,而由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迟发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等却时有发生。不规则抗体包含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两种类型,了解不规则抗体产生的频率和特异性,对保证临床输血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10年来不规则抗体产生情况汇总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燕菊;蒋学兵;张立萍;张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T3)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ytC和AIF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1)、假手术组+T3(sham2)、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再灌注组+T3(T3)4组。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缺血后1 h及再灌注6 h腹腔注射甲状腺激素10μg/100 g,生理盐水为安慰剂。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ytC及AIF阳性表达和mRNA水平。结果:与sham1、sham2相比,IR组CytC及AIF阳性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T3组较IR组显著下降(P<0.01),神经功能、梗死体积明显改善。结论:甲状腺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凋亡因子CytC及AIF表达有关。
作者:张琼哲;刘恒方;张敏;崔明;郭亚培;吴世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全身麻醉深度对老龄大鼠模型术后谵妄(POD)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静脉组(A组)和吸入组(B组),每组60只,根据BIS值再进一步分为A1、A2、A3、B1、B2、B36个亚组,统计实验大鼠POD发生情况、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Bid、Bim、Puma mRNA和蛋白以及Caspase?317 kD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3个亚组大鼠的谵妄评分均升高,神经细胞凋亡率升高,Bid、Bim、Puma mRNA和蛋白以及 Caspase?317 kDa表达升高(P <0.05)。与A2组比较,A1组和A3组麻醉后谵妄发生率明显升高,神经细胞凋亡率升高,Bid、Bim、Puma mRNA和蛋白以及Caspase?317 kDa表达升高(P<0.05)。B组3个亚组上述参数变化与A组相似。A组与B组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BIS值60~75/或BIS值30~45麻醉后可增加老龄大鼠POD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加了线粒体内促凋亡因子Bid、Bim和Pum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Caspase?3释放入细胞质,增加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
作者:齐孟娜;于永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主动脉瓣狭窄(AS)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有症状的主动脉瓣严重狭窄患者,如果未经治疗,两年内的病死率可高达50%[1?2]。过去,改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预后的唯一治疗方法是心脏直视手术[3],该术式需要正中劈胸骨、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患者往往要经历漫长而痛苦的恢复过程。一些高龄、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常常因难以承受开胸手术的打击,预后不良。正是这种矛盾催生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TAVI手术,即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其正式的定义是将组装好的主动脉瓣经导管置入到主动脉根部,替代原有主动脉瓣,在功能上完成主动脉瓣的置换,故也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 TAVR)。近年来,国际上已趋向于把该技术称为TAVR[4]。人类第一例TAVI手术于2002年由CRIBIER等[5]在法国完成,2007年TAVI手术被欧盟认证用于临床[6]。经过十几年的发展,TAVI技术已日趋成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率,尤其适用于高危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I手术的麻醉方式有很多种,各有优点和不足,但目前为止,什么是TAVI手术时佳的麻醉方式尚无定论,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本文将对TAVI手术的麻醉方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丹凤;栾永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检测肾移植术后尿液中骨保护素(OPG)、γ干扰素诱导单核因子(MIG)水平,监测移植肾损伤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间器官移植科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的40例尿毒症患者,根据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分组,20例发生移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入损伤组,20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入非损伤组,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术后按规定时间留取晨尿检测术后0、1、2、3、5、7 d的OPG和MIG水平。结果:OPG和MIG的检测值,损伤组(79±13)ng/L,(514.3±79.8)ng/L均明显高于非损伤组(3.6±1.89)ng/L,(86.8±19.36)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损伤组(86.8±19.36)ng/L与对照组比较(13.2±5.33)ng/L,MI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PG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G、MIG在肾移植术后尿液中不同程度的表达,作为生物标志物已显示出其潜在的价值,亦有可能成为评估移植肾损伤的相关实验室指标。
作者:梁韶峰;曲青山;蒋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肱骨近端是继股骨下端、胫骨上端之后恶性骨原发肿瘤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肱骨近端肿瘤的广泛切除和重建,是当前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常应用的手术之一。肱骨近端恶性骨肉瘤较肱骨远端恶性程度高[1],手术切除时应遵循的是Enneking外科肿瘤分期行手术切除,按照广泛切除的原则,绝大多数患者的部分肩袖肌群及三角肌已连同肿瘤一起被切除,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动力受到严重破坏,因此肩关节功能重建对骨肿瘤专科医师来说是一项挑战。随着生物修复重建材料技术的发展,单丝聚丙烯补片(MESH补片)广泛应用于软组织术后缺损的重建,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单丝聚丙烯补片复合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较传统单纯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质建提供了周围肌群的有效附着,可以尽可能保留肩关节的稳定和活动动力,二者结合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难题。2012年7月至2015年4月,我科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肱骨近端恶性骨肉瘤5例,术后重建功能满意,现将上述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斌;袁振超;贺聚良;吴振杰;关键;林翔;莫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单肾成人移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儿童DCD供者单肾成人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6例儿童DCD供者中位年龄9岁(5~15岁),均捐献给相同血型受者。12例受者中位年龄38岁(21~65岁),男4例,女8例,均为首次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均阴性,HLA错配数1~4个。均采用右侧髂窝移植法。结果:12例受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肾功能恢复均较顺利,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和移植肾功能延迟。其中5例为移植肾功能5 d内恢复正常,5例为移植肾功能10 d逐步恢复,有2例缓慢恢复。1例受者术后出现尿漏,经通畅引流后尿漏停止。1例受者切口延迟愈合,换药后Ⅱ期愈合。术后随访1~36个月,受者和移植肾全部存活,所有受者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儿童DCD供者单肾成人移植早期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扩大供者来源的良好途径。
作者:周结学;刘东;吴家清;蒙善东;申升;邓庚国;马娟;郑克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存在的肿瘤细胞,称之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早在一百多年前Ashworth就发现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TCs的现象。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TC,是肿瘤复发转移的种子,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的病理过程。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脱落进入血流或淋巴系统,仅有极少数高度活力、高度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存活下来,形成微小癌栓,再发展为转移灶。CTC具有肿瘤的特征,检测外周血中CTC,有助于提高判断患者预后的准确性和评估治疗反应的有效性[1]。我国在2014年也批准了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检测。CTC可作为“指示剂”,预示疾病的进展及预后,是多种实体肿瘤有意义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乔媛媛;史成和;张达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薏苡仁(Semen Coicis),又称薏苡、薏仁米等,属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滋补保健食品,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1]。薏苡仁油为薏苡仁主要活性成分,主要化学成分为中性油脂,主要组份为甘油三酯,其中含薏苡仁酯、薏苡内酯等多种酯类[2]。薏苡仁油功效作用广泛,特别是其中的薏苡仁酯作为公认的抗各系统肿瘤有效物质已被多方研究和证实,成为薏苡仁油重要的功能,且其为天然化学产物,副作用小,对于药物研发,临床指导用药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薏苡仁油在抗消化系统肿瘤方面进行了相关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且研发了相关临床应用药品制剂。薏苡仁油作为一种新兴的、效果较好的药物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薏苡仁油在抗各类消化系统肿瘤活性功效方面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梁欣妍;丁筑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脊髓损伤(spine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性疾病之一[1],目前仍没有理想治疗方法[1?3]。采用干细胞移植修复SCI,是目前研究较热的治疗策略之一。研究所采用的干细胞主要是成体干细胞,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许旺氏细胞、神经嗅鞘细胞等。本文将对干细胞移植促进SCI后神经再生的新研究进展予以评述。
作者:杨瑞瑞;邓宇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2年,CHOI在《Science》杂志上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from 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1996年,GERAGHTY在《Lancet》杂志首次明确提出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一新名词,2003年ZERHOUNI在《Science》杂志全面阐述转化医学这一概念的含义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作者:宋尔卫;龚畅;金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估C3~4节段损伤的颈椎管狭窄(CSCS)发生无骨折脱位的创伤性颈脊髓损伤(CSCI)的风险和发生率,从而探讨该病解压手术预处理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05-2012年期间治疗的83例外伤性CSCI。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随后运用方差分析(ANOVA)计算与CSCS相关发生外伤性CSCI的相对度(RR值)和绝对风险度(AR值)。结果:C3~4节段损伤的CSCS患者发生CSCI的相对风险是不合并CSCS患者的145.7倍。然而,仅有0.000026%的患者可通过手术减压预防发展至CSCI。结论:预防性手术对CSCS发展至CSCI可能是无效的。
作者:李浩曦;雍之瑶;刘涛;周军;吴德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在颞叶癫痫(TLE)鼠中的抗癫痫和认知功能改善作用,及对颞叶皮质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分为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白藜芦醇干预组。氯化锂?匹罗卡品法建立TLE模型,干预组大鼠同时接受白藜芦醇灌胃给药,15 mg/(kg·d),连续7 d。模型点燃成功后观察动物行为,进行Racine评分。模型点燃成功及白藜芦醇给药第7天West?ern blot检测颞叶皮层CREB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结果:白藜芦醇干预显著降低了癫痫大鼠的Racine评分。癫痫大鼠颞叶皮层CREB蛋白表达水平虽无明显增加,但CREB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白藜芦醇给药显著抑制了颞叶皮层的CREB磷酸化。癫痫大鼠第4、5、6天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则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干预组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降低,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增加。结论:TLE大鼠中,白藜芦醇可有效抑制癫痫发作和改善认知功能,并可能通过抑制CREB磷酸化发挥其抗癫痫效应。
作者:黄效东;杨新华;卢永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检测苦马豆素对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CSCs)N?糖链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无血清培养法培养小鼠骨肉瘤细胞株LM8,经磁珠细胞分选技术选得CD133及CD44双阳性LM8细胞,使用不同剂量的N糖基化抑制剂苦马豆素处理分选得到的骨肉瘤CSCs,通过凝集素结合实验(L?PHA)检测细胞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无血清培养初步分离后再进行磁珠分选得到的细胞中CD133和CD44双阳性细胞比例为(96.5±1.2)%,骨肉瘤CSCs与L?PHA结合率达(90.3±2.1)%,高于LM8细胞的结合率(54.3±3.1)%(P<0.05)。用1 mg/mL的苦马豆素处理骨肉瘤CSCs后,细胞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阳性率为90%,用5 mg/mL的苦马豆素处理骨肉瘤CSCs后,细胞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阳性率为21%。结论:N糖基化抑制剂苦马豆素能抑制骨肉瘤CSCs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
作者:张思胜;赵红卫;陈海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线粒体解耦联蛋白2(UCP2)对宫颈鳞癌增殖、凋亡、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质粒转染技术,下调宫颈癌细胞系中UCP2的表达,分别用MTT、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检测宫颈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UCP2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析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1)qRT?PCR和WB证实质粒转染后UCP2在宫颈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MTT、凋亡、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下调UCP2后SiHa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凋亡率增加,转移能力减弱(P<0.05)。(3)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UCP2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可能存在多个磷酸化位点,且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发挥生物学效应。结论:UCP2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蒋静;陈燕;吴宏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