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结学;刘东;吴家清;蒙善东;申升;邓庚国;马娟;郑克立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T3)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ytC和AIF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1)、假手术组+T3(sham2)、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再灌注组+T3(T3)4组。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缺血后1 h及再灌注6 h腹腔注射甲状腺激素10μg/100 g,生理盐水为安慰剂。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ytC及AIF阳性表达和mRNA水平。结果:与sham1、sham2相比,IR组CytC及AIF阳性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T3组较IR组显著下降(P<0.01),神经功能、梗死体积明显改善。结论:甲状腺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凋亡因子CytC及AIF表达有关。
作者:张琼哲;刘恒方;张敏;崔明;郭亚培;吴世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在肺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及预测进展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行肺移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尿液和血液标本,分别检测尿L?FABP和血肌酐(Scr)。根据KDIGO标准中Scr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观察两组各时间点尿L?FABP和Scr水平动态变化。结果:119例患者中57例术后发生AKI。两组术后即刻至48 h尿L?FABP均显著升高,其中6~48 h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诊断价值上,尿L?FABP术后6 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取2254.52 ng/mg Cr为AKI诊断截点时,其诊断AK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0.782和0.814;在预测AKI进展上,尿L?FABP术后6 h的ROC下AUC为0.852,取4313.17 ng/mg Cr为AKI诊断截点时,预测AKI进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0.867和0.700。结论:尿L?FABP在肺移植术后早期诊断及预测AKI进展上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许能作为AKI早期诊断并判断其进展趋势的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陈彩妹;孙铸兴;薛婧;刘晓斌;王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皮肤瘢痕癌临床上较为少见,发生率约1%~2%。瘢痕癌常发生于深Ⅱ度、Ⅲ度烧伤或创伤后延期愈合的创面,其他原因如种痘、毒蛇咬伤、骨髓炎、褥疮、静脉阻塞等也可引发该肿瘤[1],本文通过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烧伤整形外科病理确诊的皮肤瘢痕癌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式和预防方法,为今后进一步诊治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陈彬雄;邵一鸣;李德绘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股骨颈骨折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防治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炎和抗凝治疗,防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400 m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1次/d,15 d为1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DVT早期诊断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结果:防治组的DVT发生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素A2、血栓素A2/前列环素比值、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髋关节术后下肢DVT形成具有预防保护作用。
作者:刘秀丽;张戟风;孙玉敏;徐智广;王颖利;王欣;韩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1,25(OH)2D3(VD)对博来霉素(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对STAT3活性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BLM组气管内注射BLM(3 U/kg);对照组(Con组)气管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VD治疗组,同BLM组,但在造模后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VD 5μg/(kg·d)。第21天,H&E、Masson染色、Ashcroft病理评分评价肺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IL?6、IL?4、INF?γ,WB和免疫组化检测p?STAT3、α?SMA、CollagenⅠ。结果:BLM组小鼠肺纤维化程度、α?SMA及CollagenⅠ表达高于对照组,VD干预后明显减低。BLM组BALF中IL?6和IL?4增高、INF?γ降低,而VD治疗可改善上述炎症因子紊乱。WB和免疫组化结果示,BLM组p?STAT3表达增加并聚集于核内,VD干预有效抑制STAT3的磷酸化。结论:VD可能通过抑制STAT3激活而改善BLM诱导的肺纤维化和调节气道炎症因子平衡。
作者:罗丽珊;董航明;黄超文;胡亚惠;余常辉;万轩;赵海金;蔡绍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N?myc下游调节基因1(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1, NDRG1),也曾称为分化相关基因1(differentiation related gene 1,DRG?1)、钙激活蛋白43(calcium activated protein 43,Cap43)基因、应激诱导应答42(response induced by stress 42,Rit42)基因,还原剂和衣霉素敏感蛋白(reducing agents and tunicamycin?responsive protein ,RTP)基因等,属于NDRG(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家族,因原癌基因MYCN和MYC可抑制其表达而得名[1]。以往研究[2]证实,NDRG1参与上皮细胞分化,受雄激素调控表达,并与外周神经系统疾病HMSN?Lom(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y?Lom)发病相关。目前,NDRG1因在多种肿瘤中有转移抑制作用而被广泛关注[3]。但在不同肿瘤中, NDRG1的表达情况却不尽相同,研究者们认为,这或许与NDRG1还不甚明朗的作用机制有关。本文将结合近期研究结果对NDRG1及其编码蛋白在肿瘤中的机制进行总结阐述。
作者:李艾为;乔艳;朱熹;张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儿童盲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盲童150万,其中约75%生活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1?3]。若以盲年(致盲后的生活年限)计算,儿童盲负荷高达9000万人/年,其经济和社会负担远甚于任何成年盲,其中,小儿白内障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4]。
作者:陈伟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完整的肿瘤切除是根治肝肿瘤的主要方法,但对于晚期巨大肝癌,未来剩余肝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FLR)不足是限制肝肿瘤根治性切除的主要因素。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 ,ALPPS)可以在短期内促进FLR快速增长,为既往认为不能切除的肝脏肿瘤提供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1]。我国是肝癌大国,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肝癌,其中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及肝硬化基础的原发性肝癌所占比例极高,原发性肝癌肿瘤进展快,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就医时,肝肿瘤已进展至晚期,瘤体巨大,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预后极差。ALPPS作为一项新技术,可提高晚期肝肿瘤的根治性切除率,但该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较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于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应用风险较高。本文将对ALPPS在国内外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其利弊,述其改进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促其临床应用。
作者:邓宏哲;杜成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病理特征与超声造影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选择在乳腺导管内肿块患者80例,其中乳腺导管内癌20例(导管内癌组),良性肿块患者60例(良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与病理特征分析。结果:相对于良性组,导管内癌组常规超声多表现为乳腺周边高回声、内部微钙化、边界缘毛刺和后方回声衰减(P<0.05)。导管内癌组的超声造影增强评分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在导管内癌组20例患者中,超声造影增强评分在不同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Dukes分期患者之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也显示乳腺导管内癌的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分化类型等病理特征与超声造影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341,0.368,-0.289, P<0.05)。结论: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癌能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且超声造影增强情况与乳腺导管内癌的病理特征有明显相关性,能为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价值。
作者:任静;翁萍;吐尔逊纳依;耿玉荣;胡佳俊;刘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线粒体解耦联蛋白2(UCP2)对宫颈鳞癌增殖、凋亡、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质粒转染技术,下调宫颈癌细胞系中UCP2的表达,分别用MTT、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检测宫颈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UCP2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析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1)qRT?PCR和WB证实质粒转染后UCP2在宫颈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MTT、凋亡、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下调UCP2后SiHa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凋亡率增加,转移能力减弱(P<0.05)。(3)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UCP2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可能存在多个磷酸化位点,且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发挥生物学效应。结论:UCP2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蒋静;陈燕;吴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Dex)对60岁以上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脑保护效应。方法:将80例60岁以上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D0组为不用Dex对照组, D1、D2和D3组分别于椎管内麻醉后按0.5、0.75和1.0μg/(kg·h)静脉输注Dex,并于术前、术中及术毕时抽血检测TNF?α、IL?10、NSE、S100b,以及进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结果:4组患者的IL?10水平在术中及术毕时逐渐升高,其中D3组的增高比其他3组显著,4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患者的血浆NSE和S100β水平在术中及术后时均较术前逐渐升高,其中D0组的增高较D2和D3组更为显著(P<0.05)。D3组于术后第1、7天的MoCA评分高,4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0岁以上患者椎管内麻醉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静脉输注Dex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其中以1.0μg/(kg·h)静脉输注的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邓金和;贺繁荣;招伟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不同检测方法在支气管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的98例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960培养法、离心涂片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及Xpert MTB/RIF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结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960培养法、离心涂片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Xpert MTB/RIF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0.4%(20/98)、15.3%(15/98)、70.4%(69/98)及74.5%(73/98),改良抗酸染色法和Xpert MTB/RIF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此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改良抗酸染色法和Xpert MTB/RIF法在支气管结核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贤豪;杨守峰;张抱一;戴建义;黄默荷;朱丽雅;苏菲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检测高尔基体蛋白GP73和Ki?67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与胆囊癌的增殖、侵袭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手术切除胆囊癌58例,胆囊腺瘤15例,胆囊息肉15例标本中GP73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胆囊癌组织中GP73和Ki?67的表达量(72.4%,67.24%)高于胆囊腺瘤(40.0%,26.7%)及胆囊息肉(13.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的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Nevi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Ki?67的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Nevin分期相关(P<0.05)。二者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73,P=0.000)。GP73和Ki?67表达阴性的患者术后生活期高于表达阳性的患者。结论:GP73和Ki?67的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增殖、浸润相关,联合检测GP73和Ki?67有助于判断胆囊癌进展及预后。
作者:刘星雨;范正军;周闯;陆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NONFH)是骨科领域中至今尚未解决的疑难疾病之一,晚期所导致的髋关节骨关节炎甚至会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因此早预测和诊断ONFH并提前作出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早期诊断的方法主要为核素扫描及MRI检查,出现明显X线改变往往提示疾病已达中晚期,错过早期保髋治疗的佳时机,核素扫描及MRI检查费用昂贵,并不利于基层医疗单位开展,血清标志物临床上获取简单便利,显示出巨大前景,对于ONFH高危人群筛查与诊断,近年关于NONFH相关标志物的研究已获得一定进展,现作一综述。
作者:何敏聪;魏秋实;何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溃疡(VLU)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应用VLU?QoL问卷调查南通市2家三甲医院189例VLU患者生命质量,通过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结果:VLU患者生命质量总分为(69.24±17.12),日常生活得分差(27.01±8.24)。多元回归显示:疼痛程度、溃疡直径、工作状况、溃疡复发和性别依次为主要影响因素,共可解释总变异58.5%(P<0.01)。结论:VLU患者生命质量现状不乐观,日常生活受损严重。疼痛程度、溃疡直径和预防复发等作为可控因素,应纳入早期临床干预以改善VLU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夏玲;顾保娣;秦淑君;袁宝芳;杨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在颞叶癫痫(TLE)鼠中的抗癫痫和认知功能改善作用,及对颞叶皮质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分为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白藜芦醇干预组。氯化锂?匹罗卡品法建立TLE模型,干预组大鼠同时接受白藜芦醇灌胃给药,15 mg/(kg·d),连续7 d。模型点燃成功后观察动物行为,进行Racine评分。模型点燃成功及白藜芦醇给药第7天West?ern blot检测颞叶皮层CREB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结果:白藜芦醇干预显著降低了癫痫大鼠的Racine评分。癫痫大鼠颞叶皮层CREB蛋白表达水平虽无明显增加,但CREB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白藜芦醇给药显著抑制了颞叶皮层的CREB磷酸化。癫痫大鼠第4、5、6天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则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干预组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降低,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增加。结论:TLE大鼠中,白藜芦醇可有效抑制癫痫发作和改善认知功能,并可能通过抑制CREB磷酸化发挥其抗癫痫效应。
作者:黄效东;杨新华;卢永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肱骨近端是继股骨下端、胫骨上端之后恶性骨原发肿瘤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肱骨近端肿瘤的广泛切除和重建,是当前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常应用的手术之一。肱骨近端恶性骨肉瘤较肱骨远端恶性程度高[1],手术切除时应遵循的是Enneking外科肿瘤分期行手术切除,按照广泛切除的原则,绝大多数患者的部分肩袖肌群及三角肌已连同肿瘤一起被切除,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动力受到严重破坏,因此肩关节功能重建对骨肿瘤专科医师来说是一项挑战。随着生物修复重建材料技术的发展,单丝聚丙烯补片(MESH补片)广泛应用于软组织术后缺损的重建,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单丝聚丙烯补片复合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较传统单纯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质建提供了周围肌群的有效附着,可以尽可能保留肩关节的稳定和活动动力,二者结合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难题。2012年7月至2015年4月,我科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肱骨近端恶性骨肉瘤5例,术后重建功能满意,现将上述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斌;袁振超;贺聚良;吴振杰;关键;林翔;莫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检测苦马豆素对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CSCs)N?糖链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无血清培养法培养小鼠骨肉瘤细胞株LM8,经磁珠细胞分选技术选得CD133及CD44双阳性LM8细胞,使用不同剂量的N糖基化抑制剂苦马豆素处理分选得到的骨肉瘤CSCs,通过凝集素结合实验(L?PHA)检测细胞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无血清培养初步分离后再进行磁珠分选得到的细胞中CD133和CD44双阳性细胞比例为(96.5±1.2)%,骨肉瘤CSCs与L?PHA结合率达(90.3±2.1)%,高于LM8细胞的结合率(54.3±3.1)%(P<0.05)。用1 mg/mL的苦马豆素处理骨肉瘤CSCs后,细胞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阳性率为90%,用5 mg/mL的苦马豆素处理骨肉瘤CSCs后,细胞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阳性率为21%。结论:N糖基化抑制剂苦马豆素能抑制骨肉瘤CSCs表面β1,6分支N?糖链的表达。
作者:张思胜;赵红卫;陈海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应用扩散峰度成像(DKI)研究慢性高原病(CMS)患者与正常人大脑灰白质微结构的差异。方法:收集21例CMS患者为病例组,2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均行常规头颅MR及DKI序列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大脑灰白质各感兴趣区(ROI)内的平均峰度(MK)值、径向峰度(RK)值及峰度各向异性(KA)值,分别统计各组同一部位左右两侧ROI参数,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两组间同侧同一部位ROI参数,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同组比较,CMS组两侧内囊前肢KA值及两侧尾状核头、丘脑MK值、RK值存在侧别差;对照组两侧内囊前肢MK值、KA值及丘脑MK值、RK值存在侧别差;两组的右侧内囊前肢的KA值较对侧减低,右侧丘脑MK及RK值较对侧增高。两组间对比,胼胝体膝部RK值有显著性,CMS组低于对照组;胼胝体压部KA值、左侧内囊前肢MK值、左侧内囊后肢RK值、右侧尾状核头MK值、双侧豆状核MK值及右侧丘脑MK值、KA值差异有显著性,CMS组高于对照组。结论:高海拔地区正常人及CMS患者左右大脑半球微结构并非完全对称,部分脑区存在差异。CMS患者脑组织对高原低氧环境敏感性及反应性不一,胼胝体、基底节区及丘脑与正常组均有不同程度差异性。
作者:孙艳秋;国静静;张永海;邓文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检测肾移植术后尿液中骨保护素(OPG)、γ干扰素诱导单核因子(MIG)水平,监测移植肾损伤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间器官移植科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的40例尿毒症患者,根据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分组,20例发生移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入损伤组,20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入非损伤组,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术后按规定时间留取晨尿检测术后0、1、2、3、5、7 d的OPG和MIG水平。结果:OPG和MIG的检测值,损伤组(79±13)ng/L,(514.3±79.8)ng/L均明显高于非损伤组(3.6±1.89)ng/L,(86.8±19.36)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损伤组(86.8±19.36)ng/L与对照组比较(13.2±5.33)ng/L,MI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PG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G、MIG在肾移植术后尿液中不同程度的表达,作为生物标志物已显示出其潜在的价值,亦有可能成为评估移植肾损伤的相关实验室指标。
作者:梁韶峰;曲青山;蒋欣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