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梗死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艾民;颜昌福;夏福纯;周双陆;贺剑;李翠萍

关键词:心肌梗死, 心电图, 病理性, 评价, 冠状动脉, 血管病变, 患者, 冠脉造影, 严重并发症, 心源性猝死,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临床价值, 检查, 冠心病, 发病率, 资料, 诊断, 应用, 休克
摘要:近年来心肌梗死(M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并发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1]。心电图(ECG)检查被有效的应用于MI诊断,能够对MI部位做出正确的判断。冠脉造影(CAG)检查能够对患者冠脉血管病变部位、程度及支数做出准确的判断,随着CAG的广泛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MI患者ECG改变与冠脉病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冠心病(CHD)及MI患者CAG及ECG资料,来探讨MI患者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6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多奈哌齐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对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多奈哌齐组,各20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Mash1标记神经干/祖细胞,Doublecortin(DCX)标记神经母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DCX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Mash1和DCX表达量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10 d,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均可观察到表达DCX的细胞,且脑梗死+溶剂组DCX和Mash1的表达较假手术+溶剂组明显增多(P <0.05),脑梗死+多奈哌齐组DCX和Mash1的表达较另两组显著增加(P <0.05)。结论:多奈哌齐作为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

    作者:王建平;张帝;金东东;崔晓冰;鲁争芳;管海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326例,根据入院72 h内是否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END组66例和非END组26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并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判断血管病变情况。结果:(1)单因素分析示,END组较非END组总胆固醇水平升高(P <0.05),吸烟、责任血管闭塞、早发卒中相关性肺炎及低钠血症的比例均显著升高(均P <0.05);(2)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责任血管闭塞(OR =2.137,95%CI 1.093~4.181)、早发卒中相关性肺炎(OR =2.001,95%CI 1.023~3.912)及低钠血症(OR =2.467,95%CI 1.217~5.000)是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责任血管闭塞、早发卒中相关性肺炎、低钠血症可作为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预测指标。

    作者:张瑜;程曼;姚源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防可治的疾病,发病人群大多数是老年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1-3]。他汀类药物对RhoA/ROCK信号通路的激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存在抗炎和抗氧化的活性,因而可以对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起到阻滞作用;在抗菌的同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具有抗炎作用,且能使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频率降低[4]。我们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奇霉素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旭东;吴俊丽;刘云;封木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CPB)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223例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的先心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CPB后至患儿出ICU前各时点采集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评估患儿氧合情况,以PaO2/FiO2<300定义为存在低氧血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围术期各可能的危险因素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后低氧血症的关系。结果:发生低氧血症的患儿为109例(48.8%),低月龄、低体重、术前有肺动脉高压、有右向左分流是先心病患儿CPB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CPB下先心纠治术后低氧血症的患病率为48.8%,且与患儿月龄、体重、术前有肺高压和右向左分流相关。

    作者:孙瑗;沈赛娥;蔡英;邓小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丁苯酞联合山楂叶总黄酮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山楂叶总黄酮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丁苯酞组和联合用药组各43例。丁苯酞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进行治疗,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山楂叶总黄酮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联合用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疗效较丁苯酞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 =5.1482,P <0.01;字2=4.0737, P <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均P <0.01),且联合用药组TG、TC及LDL-C水平的降低更为显著,而HDL-C水平的升高更为显著(分别t =3.1284、3.5243、2.0431、2.2239,P <0.05或P <0.01);同时,联合用药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好转情况明显优于丁苯酞组,NSE水平降低也更为显著(分别字2=3.9025,P <0.05;t =5.1482,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山楂叶总黄酮治疗中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轻患者的神经损伤,逆转大脑中动脉狭窄,不良反应轻微,而且能够有效降低NSE蛋白表达水平,能够为患者病情的治疗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效果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进玲;唐树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尿道憩室误诊1例

    患者女,44岁。18年前首次在家顺产后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后续在家分娩2次后明显加重,多次以“泌尿系感染”治疗可缓解。伴阴道不规则隐痛,经期及性生活时明显。间歇性不自主阴道少量溢液5年,有尿味,与体位及腹压增大动作无明显关系。入院前10 d症状加重,当地医院妇检及 B 超提示阴道前壁肿物。2014年12月29日收住院。全身未见明显异常。妇检:外阴:已产式,会阴陈旧性II°裂伤;阴道:通畅,阴道见较多水样分泌物,前壁未见明显瘘孔,阴道前壁距阴道口约3 cm处触及一直径约4 cm囊实性肿物,压痛明显,按压包块无明显液体溢出。阴道彩超及盆腔MR均见尿道右后方与阴道间囊性病变直径约3cm,考虑尿生殖隔囊肿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血尿常规正常,膀胱尿道亚甲蓝试验、静脉肾盂造影及其他常规术前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泌尿外科会诊建议行尿道造影,必要时行尿道膀胱镜检查(由于主客观原因并未进行)。拟诊:(1)阴道前壁肿物待查:尿生殖隔囊肿?炎症性肿块?内膜异位囊肿?(2)尿瘘?(3)会阴陈旧性II°裂伤。计划即行阴道前壁肿物剥除+会阴陈旧性裂伤修补术。术中导尿后,触诊阴道前壁肿物消失,行B超探及阴道与尿道间1.8 cm ×1.4 cm大小囊性无回声区,金属导尿管插入尿道后囊性无回声区可见导尿管。即请泌尿外科医师行膀胱镜检查示:距尿道口约3 cm处见直径约3 cm大小尿道憩室,凸向阴道前壁。遂行阴道前壁切开行尿道憩室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会阴陈旧性裂伤修补术。术后抗感染、留置导尿2周,拔除尿管后自行排尿正常,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漏尿,伤口I期愈合,病理提示尿道黏膜下慢性炎细胞浸润,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病变符合尿道憩室。随访半年未复发。

    作者:李琳;李庆丰;张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泛素化结蛋白在心肌细胞肥大时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建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并观察各组心肌细胞泛素化结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常规培养H9c2心肌细胞,分别以3个AngⅡ浓度组(10-8、10-7、10-6 mol/L)分别处理不同时间(0、6、12、24、48、72 h),另设一个空白对照组;BCA法测量其总蛋白含量;并测量相同面积下心肌细胞数,计算心肌细胞相对表面积;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泛素化结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ngⅡ呈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地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表现为细胞总蛋白含量、细胞相对表面积和泛素化结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 <0.05),且以10-7 mol/L作用48 h为显著。结论:10-7 mol/L AngⅡ诱导H9c2心肌细胞48 h后成功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且H9c2心肌细胞肥大后,泛素化结蛋白也明显升高。

    作者:杨超兴;廖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5+3+X”规范化培训医师与研究生联合培养改革的探讨

    当前,随着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中国传统的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两段式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过渡到国际通行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夏欧东;舒繁;陈爱华;郑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ADAM33基因Q-1、T2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究新疆哈萨克族、汉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ADAM33基因Q-1、T2位点的相关性。方法:提取外周血标本DNA,运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ADAM33基因多态性。结果:哈族两组间相比,Q-1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族、汉族ADAM33基因Q-1位点各基因型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萨克族Q-1位点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汉族杂合子GA基因型较GG基因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两民族病例组及对照组的比较中,T2位点基因型和Q-1、T2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T2位点各基因型间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预计值、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及汉族ADAM33基因Q-1位点与COPD易感性可能有关。

    作者:王莎莎;关键;王珊;程芳娟;任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前列地尔注射液对老年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防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217例,按照入院顺序作为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107例,常规治疗)和前列地尔组(110例,前列地尔注射液+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72 h 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分析2组患者对比剂肾病发病情况。结果:前列地尔组PCI术后对比剂肾病发病率低于常规组(2.7% vs 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CI术后72 h前列地尔组血肌酐及胱抑素C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能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有预防作用,但还需要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范建军;李更新;李敬文;宫进亮;周小雨;郑向楠;杨玉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肝细胞癌源性肾上腺转移瘤供血动脉研究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常见的癌症之一。肝癌的发病率排在第六,在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中排第三[1]。肾上腺是HCC远处转移的常见部位[2]。在影像学研究中,肾上腺转移瘤的发生率约4%~8%[3]。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为晚期肿瘤,失去手术机会。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常用的姑息治疗手段。

    作者:黄伍奎;聂志成;由丽娜;王萍菊;王海林;杨树法;樊喜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组织病变部位的关系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与脑组织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患者继发MCI,27例患者认知功能正常,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不同病变部位对于患者继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背侧丘脑、左半球额叶、左半球枕叶、脑白质病变、多发病灶共5项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P <0.05)。结论:位于背侧丘脑、左半球额叶、左半球枕叶的脑组织病变及脑白质病变、多发病灶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MCI的危险因素,应及时予以临床干预。

    作者:徐丽丽;王云甫;王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清人附睾蛋白E4、CA125、CA199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HE4)、CA125和CA199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1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A组)与82例子宫良性疾病患者(B组),检测血清HE4、CA125和CA199水平,比较不同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A组血清HE4、CA125、CA199水平、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组(P <0.05)。 A组血清HE4的阳性率高,B组无HE4阳性患者。联合检测以HE4+ CA125+ CA199灵敏度、准确度高,分别为94.9%、92.5%。 HE4、CA125和CA199水平及阳性率随FIGO分期均呈增高趋势(P <0.05),且各期HE4阳性率均高于CA125、CA199阳性率(P <0.05)。结论:HE4可用于鉴别子宫良恶性疾病,且较CA125、CA199对子宫内膜癌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HE4、CA125、CA199在鉴别子宫良恶性疾病基础上,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阳性率、准确度。

    作者:张智;陈红霞;徐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和母儿结局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高血压妇女妊娠后并发子痫前期(PE)的危险因素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围产期检查的144例原发性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患者,在孕20周前,均接受小剂量阿司匹林(low dose aspirin, LDA)50 mg/d治疗;对血压≥150/100 mmHg 2次以上为中、高危者给予口服降压药治疗;依据出院诊断有无并发子痫前期,分为并发子痫前期组(PE组, n =63)和非子痫前期组(No-PE组,n =81);分析临床经过和母儿结局。结果:(1)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发生率为43.8%(63/144);(2)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高危因素:经Logistic分析,年龄>35岁(OR=2.30,95%CI:1.11~4.77),既往PE史(OR =6.76,95%CI:1.83~24.92),高血压年限>4年(OR =2.55,95%CI:1.10~5.89);(3)母儿结局:PE组22.2%(14/63)发生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早产与胎儿宫内发育受限(FGR)的发生率分别为PE组44.4%(28/63) vs. No-PE 组11.1%(9/81)和23.8%(15/63) vs.0(0),P<0.001。结论:年龄>35岁,高血压年限>4年和以往有PE史为影响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危险因素;慢性高血压妇女妊娠后易并发PE,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张跃明;王娟;杨伟文;蒋娜;刘丽;刘琴;胡文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管紧张素Ⅱ靶向调控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肝星状细胞(HSC)合成胶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AngⅡ刺激大鼠HSC,采用[3H]-脯氨酸(3H-pro)掺入释放法检测胶原合成的情况, RT-PCR检测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受体(PDGFR-β)的表达。结果:10-8~10-5 mol/L AngⅡ能剂量依赖性促进HSC对3H-pro的掺入率(P<0.05),促进胶原的合成,但10-6 mol/L AngⅡ作用强。与培养激活的大鼠HSC相比,加入10-6 mol/L AngⅡ刺激后,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培养激活的大鼠HSC可表达少量的PDGFR-β蛋白,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0-6 mol/L AngⅡ刺激后表达明显增强(P <0.01)。细胞原位杂交结果显示10-6 mol/L AngⅡ刺激HSC后表达 PDGFR-β mRNA明显增加(P <0.01)。结论:AngⅡ可促进 HSC 胶原的合成, PDGF 信号通路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曹海霞;颜士岩;汪保灿;段晓燕;范建高;汪余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1β在获得性耐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肺癌H460迁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高水平IL-1β和获得性耐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肺癌H460细胞迁移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RT-PCR,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460-TR和野生型H4608(H460-WT)中IL-1β的水平;通过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对H460细胞施加或不施加IL-1或者IL-1R的拮抗剂检测人重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PI3K/Akt )的迁徙范围和活性。结果:在条件培养基中的H460-TR细胞的迁徙能力和其IL-1β水平高于H460-WT细胞。肺癌H460细胞的迁徙徙能力和Akt活性和IL-1β水平一致。结论:癌症细胞中IL-1β的显著升高与H460-TR的高迁徙能力以及Akt活性是相互关联的。 Akt信号是IL-1β的下游通路,IL-1β可能可以作为转移性肺癌的药物作用靶点。

    作者:朱郇悯;汤娟娟;季小芳;温镇成;高志岩;李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化痰活血降气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试验

    目的:探讨化痰活血降气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化痰活血降气方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证候疗效、临床症状评分、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分级、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CAT评分、mMRC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评分、CAT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包括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明显提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FIB及CRP水平明显下降(P <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化痰活血降气方治疗AECOPD安全有效。

    作者:张念;殷人易;袁文胜;孙洁民;夏倩;黄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热烈祝贺《实用医学杂志》20篇优秀论文入选2015年度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2015年,《实用医学杂志》再次有20篇优秀论文入选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F5000)。自2012年F5000项目启动至今,本刊共有76篇(包括编辑部推荐的8篇)优秀论文入选该平台,在全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中,本刊入选论文数继续保持在中上水平。本刊向此次入选的20篇论文的作者表示热烈祝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血液透析中心收治的MHD患者69例,均行MHD治疗1年以上,采用高频B超监测其颈动脉,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IMT ≥1.0 mm与IMT <1.0 mm组,收集各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数据,分析其与颈动脉IMT增厚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26例IMT ≥1.0 mm(37.7%),IMT≥1.0 mm组患者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iPTH、1,25-(OH)2D3、FGF23与IMT <1.0 m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增厚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FGF23、1,25-(OH)2D3、iPTH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381、0.512、0.482、0.684、0.563、-0.536,0.59,均P <0.05)。结论:MHD患者易发生颈动脉IMT增厚,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iPTH、1,25-(OH)2D3、FGF23是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赵亚娟;黄兰;辛立升;冯云生;董巧荣;胡桂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