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针穿刺技术在乳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田寅;胡少军;廉奇鑫;国玉芝;王博

关键词:乳腺癌, 细针穿刺技术, 超声
摘要:目的:对乳腺癌患者于手术治疗前采用细针穿刺的诊断措施,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84例可疑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诊断措施,其中行细针穿刺技术的诊断措施,设为观察组;行超声诊断措施的则设为对照组。均将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参照标准,评估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分析两种诊断措施的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结果:对照组诊断出62例为乳腺癌,22例为良性,终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乳腺癌患者为71例,其中误诊3例,漏诊8例。观察组诊断出69例乳腺癌,该69例患者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均为乳腺癌患者,另15例患者中 2例为乳腺癌患者。观察组的误诊率、漏诊率低于对照组,特异性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敏感性97.2%以及准确率97.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1%、82.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采取细针穿刺技术的检查手段可明显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值得积极推广。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症监护病房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发生多重耐药(MDR)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ICU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有SAP患者的资料,χ2检验比较各种因素SAP发生MDR菌感染差异,再选P <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MDR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分布。结果:352例脑卒中患者,发生SAP 183例,分离出病原菌247株,其中MDR菌193株(78.1%),MDR前5位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MDR感染与住ICU时间大于7 d、严重意识障碍、晚发性肺炎和呼吸机通气时间大于7 d 4个因素有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DR发生率较高,住ICU时间大于7 d、严重意识障碍、晚发性肺炎和呼吸机通气时间大于7 d是重症监护病房SAP发生MDR感染的高危因素。

    作者:温德良;李智博;温艺超;刘卫江;熊旭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超声药物促透作用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超声药物促透(ultrasound-mediated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 UTDD ),又称超声促透、超声促渗,是利用超声促进药物经皮肤或黏膜吸收以达到治疗效果的给药方法[1]。其不仅能避免口服给药中肝脏的“首过效应”,与注射给药相比还具有非侵入性等优点。该方法作为经皮给药系统中的一种物理促透方法,因其具备良好的促透效果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超声促透作用机制及应用进行综合论述。

    作者:王礼宁;郭杨;郑苏阳;周龙云;马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手术不可行的早期肝癌患者接受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后的长期疗效

    目的:分析手术不可行的早期肝癌(HCC)患者接受经皮微波消融(PMVA)治疗后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105例手术不可行的早期肝癌患者经皮热消融治疗,观察肿瘤完全消融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并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肿瘤完全消融率95.7%,并发症发生率3.8%,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1%、66.7%、46.7%,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9%、48.6%、31.4%。年龄>65岁和肿瘤大直径≥3 cm 是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率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和肿瘤复发是总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对于手术不可行的早期HCC患者,PMWA是安全且疗效理想的治疗方法,可作为该类HCC患者的首选治疗。

    作者:王能;沈强;许贇;钱国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肾血管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差异性

    目的:通过观察肾血管性高血压(RVH)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 动态血压情况及规律变化,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纳入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62例RVH患者的动态血压,并选取年龄、性别、高血压级别与之相匹配的62例 EH 患者的24 h 动态血压进行比较。结果:(1)RVH 组患者24 h、白昼、夜间动态血压平均值均比 EH 组患者升高(P <0.001);(2)RVH 组患者的24 h 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分别为56.12%和32.67%,而EH 组患者则为31.24%和25.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EH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的夜间血压下降率分别为10.23%和13.56%,血压曲线以杓型为主;而RVH 组患者下降率为6.21%和8.70%,血压曲线以非杓型为主。结论: RVH 患者动态血压均值、脉压和血压负荷均比EH患者明显增加,而昼夜节律减弱。

    作者:于杨;张燕;陶卉;田晓芬;余永凯;陈世慧;李慧玲;吴群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现状研究

    目的:研究影响复发缺血性卒中(IS)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药物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并探讨药物依从性同检查指标、IS及TIA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既往患有IS或TIA的患者,了解其入院前用药情况,用8条目Morisky 服药依从性量表分别评估药物依从性,并获得血压等入院检测指标,判断在用药期间是否有复发IS或TIA出现。结果:抗栓药、降脂药规律用药患者占所有患者的50.6%、40.9%,合并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降压、降糖药规律用药患者占53.6%,49.9%。不同的药费、婚姻状态对依从性高低有显著影响。依从性高组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较低。依从性越差,复发IS发生率越高。结论:缺血性脑疾病患者二级预防用药欠规范、依从性差有一定的普遍性,需引起重视。

    作者:徐洁;谭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siRNA对HepG2.2.15细胞的影响

    目的:利用化学合成的小干扰RNA (siRNA)转染HepG2.2.15细胞,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的细胞干扰模型,研究其在体外对HBV复制和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构建成功的HepG2.2.15细胞干扰模型,于转染后24、48、72 h,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 HBsAg、HBeAg, ELISA 法检测细胞上清液HBxAg 蛋白表达量,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HBx mRNA 相对表达量,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HBx-siRNA 转染 HepG2.2.15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被抑制,细胞中HBx mRNA及上清液中HBxAg的表达量下降(P <0.05);并发现其能抑制细胞HBsAg、HBeAg表达,抑制高峰在72 h ,抑制率分别是66%和58%;荧光定量PCR证实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的表达量下降。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BV X基因的HepG2.2.15细胞干扰模型,在体外具有抑制HepG2.2.15细胞增殖和HBV基因的复制与表达的作用。

    作者:朱锦宏;王春苗;吴红;林梅双;朱雪莲;吴茂锋;吴晓蔓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神经源性膀胱伴输尿管反流的尿动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有输尿管反流的神经源性膀胱(NB)患儿有或没有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的尿动力学差异,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就诊并经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NB患儿11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4~12岁,平均7.5岁。按照充盈期有无DO,将其分为DO组(n =32)与无DO组(n =78)。观察记录两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灌注量、逼尿肌压并计算发生反流时的膀胱顺应性;记录两组充盈结束时大膀胱测压容量、大逼尿肌压并计算充盈期膀胱顺应性,按照反流级别将其分为轻度反流(Ⅰ~Ⅱ度),重度反流(Ⅲ~Ⅴ度),分析两组的反流侧别及反流程度有无差异。结果:DO 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07.5±21.3) mL 和(5.6±1.8)mL/cmH2O,无DO 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24.7±35.6) mL、(6.7±2.3)mL/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逼尿肌压分别为(21.7±8.3) cmH2O、(19.6±9.2) 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 组充盈结束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98.7±36.5) mL、(5.8±1.9) mL/cmH2O,与无DO 组充盈结束时的膀胱容量(223.8±40.2) mL与顺应性(6.5±1.4) mL/cmH2O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尿动力学检查结束时逼尿肌压分别为(35.8±7.1) cmH2O、(36.3±8.5)cmH2O,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DO组单侧反流20例(63%),双侧返流12例(37%),无DO组单侧返流31例(40%),双侧返流47例(60%),两组的反流程度均较严重。结论:膀胱容量小,膀胱顺应性差是有输尿管反流的NB患儿伴发DO时的尿动力学特征。

    作者:何翔飞;建国;吴军卫;李云龙;冯锦锦;闫少华;张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大鼠缺血再灌注所致急性肺损伤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注后所致的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右美托咪定组、乌司他丁组、右美托咪定+乌司他丁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股静脉给药。取大鼠肺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的PaO2、pH、SOD活性均显著降低(P <0.05),BE、病理评分、MDA水平、ICAM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5)。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组的PaO2、pH、SOD活性较生理盐水组均显著降低(P <0.05),且BE、病理评分、MDA 水平、ICAM水平较生理盐水组均显著升高(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提高自身抗氧化能力及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曾晶晶;任迪;陆俊福;冯永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环氧化酶2基因rs689466位点与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基因上的SNP位点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方法:15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血小板聚集反应通过光透射法测定。血清学指标通过检测空腹静脉血得到。 COX-2基因上的4个SNP通过测序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50例患者中,60例被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者。临床指标中,阿司匹林抵抗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脑梗死复发频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反应组。在针对SNP的单变量分析中,rs20417、rs689465和rs689466与阿司匹林抵抗显著相关。多变量分析中,在矫正了其他SNP和临床因素后,rs20417和rs689466依然与阿司匹林抵抗显著相关。结论:在矫正了rs20417的作用后,rs689466仍然与阿司匹林抵抗显著相关。通过联合检测rs689466、rs20417和其他临床因素,能够更好地区分出阿司匹林抵抗者。

    作者:郭文洁;毛诗贤;张德炳;陈泽雯;冯占辉;楚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IgG4相关性疾病腹部影像学表现

    目的:研究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累及腹部组织器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IgG4-RD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10例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6例胰腺弥漫性肿大,2例胰头局限性肿大,2例呈混合性肿大, MRI平扫T1WI信号减低,T2WI信号增高,增强后动脉期病灶不均匀降低,后渐进性延迟强化。6例病灶周围见“胶囊样”包壳。12例为IgG4相关性胆管炎,10例胆总管下段壁均匀增厚伴持续强化,2例肝门部胆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3例同时伴有胆囊壁增厚。2例肾脏受累,CT平扫为肾实质内小类圆形或楔形低密度结节,MRI平扫T2WI为稍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实质。2例腹膜后纤维化,表现为腹膜后轻度延迟强化的软组织影。1例腹主动脉管壁增厚,持续强化。1例肠系膜血管根部片絮状高密度影。结论:IgG4-RD患者腹部组织器官病变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和 MRI表现,对于确诊IgG4-RD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邹金梅;张建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脂代谢异常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对重症慢性肺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脂代谢与其预后及生存质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重症COPD患者134例,根据血脂水平分为正常组(n =61)和低水平组(n =73)。观察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和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结果:正常组存活率为90.16%(55/61),低水平组为73.97%(54/73),两组存活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41,P =0.017)。与正常组治疗后相比,低水平组治疗后生理功能、环境、社会关系、独立性、心理状态、精神/宗教/信仰和总生存质量得分均显著降低(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重症COPD 患者血浆TC、TG和LDL-C水平与1年存活率均呈显著负相关(P <0.05),而与生存质量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 <0.05);血浆HDL-C 水平与1年存活率则呈显著正相关(P <0.05),而与生存质量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 <0.05)。结论:重症COPD 患者脂代谢异常与预后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应重视对重症 COPD 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和脂代谢异常调控,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作者:梅松涛;甘辞海;李渊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

    目的:了解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胆汁淤积患儿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转归情况。结果:175例胆汁淤积患儿病因分析示胆道闭锁为42例,死亡19例,肝移植恢复良好4例,肝硬化等待肝移植8例,葛西手术后恢复良好 5例,失访6例;胆管发育不良2例均恢复良好;先天性胆管扩张2例均恢复良好。CMV感染29例均恢复良好。遗传代谢性疾病16例,其中Citrin 蛋白缺陷病13例,恢复良好10例,失访2例,死亡1例;酪氨酸血症3例,恢复良好1例,失访 1例,肝硬化等待肝移植1例。TPN相关性胆汁淤积4例均恢复良好。病因未明80例,恢复良好79例,失访1例。临床特点提示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常伴有粪便颜色改变、肝脾肿大等,常合并肺炎、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等。结论: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病因较多,早期诊治,预后更好。

    作者:周建利;周少明;程勇卫;朱忠生;蔡华波;代东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高分辨率CT肺气肿定量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CT(HRCT)肺气肿定量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症状评分等指标的相关性,探讨HRCT肺气肿定量在慢阻肺患者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稳定期慢阻肺患者78例,进行HRCT检查,测定肺气肿组织占全肺的比例(LAA%),分析LAA%与肺功能指标、支气管舒张试验反应性、mMRC 评分、CAT 评分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的关系。结果: LAA%与 FEV1/FVC、DLCO%pred 负相关,相关系数γ分别为-0.759、-0.589(均 P <0.01)。 LAA%与 mMRC 评分正相关(r =0.342,P <0.01),与6MWD负相关(r =-0.365,P <0.01)。 LAA%与支气管舒张试验指标(⊿FVC、⊿FVC%、⊿FEV1、⊿FEV1%)不存在相关性(P >0.05)。结论: HRCT肺气肿定量指标与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指标及运动耐量相关。结合HRCT早期识别肺气肿,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以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攀;于化鹏;樊慧珍;吴树瀚;刘洁露;方泽葵;阎超群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的临床调查

    目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情况调查,分析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原因,以期能提出对策,提高患者依从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科住院的721例确诊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出院后电话随访,记录患者出院至本次电话随访时的时间、二级用药情况,并根据二级预防状况分为二级预防依从性好组和二级预防依从性差组,分析影响二级预防的因素。结果:二级预防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共416例(58%),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共305例(42%),出院后第12个月的患者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明显低于出院后第1 个月比例。影响二级预防依从性的因素包括:高龄、文化程度低、未接受健康教育、无医保、未规律随访、MRS 评分较低,而与性别、出院时间、给药途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我院目前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形势仍严峻,应积极引起重视、识别预估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完善随访体系。

    作者:黄林欢;黄楚明;林麒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肺癌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60例初治肺癌患者及24例健康体检者血浆 HSP90α浓度,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肺癌组血浆 HSP90α浓度[(190.338±105.861) 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1.020±19.736) ng/mL,t =10.480,P <0.001];与 CEA、NSE、CYFRA21-1相比,HSP90α灵敏度更高,包括血清胸苷激酶1(STK1)在内的五项联合检测灵敏度达100%;HSP90α与STK1表达(χ2=3.914,P =0.048)、是否发生远处转移(χ2=4.656,P =0.031)有关。结论:HSP90α具有辅助诊断肺癌的作用,其联合肺癌三项及STK1可显著提高肺癌的检出率。

    作者:江倩;金蒙蒙;黄锐;刘茵;杜婷;张妍蓓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Bougie弹性橡胶探条引导196例模拟困难气管插管

    弹性橡胶探条(gum elastic bougie, GEB )在声门暴露困难时易探查和通过声门,增加气管插管成功率[1]。本研究观察GEB在模拟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为临床解决困难插管提供参考。

    作者:吕瑞兆;严军;景桂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急性轻型卒中早期ABCD3-I评分与病情转归的关系

    目的:观察 ABCD3-I 评分在预测急性轻型卒中病情转归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 ABCD、ABCD2、ABCD3、ABCD3-I与ESSEN评分标准对255例轻型卒中患者进行评分,记录性别、年龄、梗死部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及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责任颈动脉狭窄、DWI异常信号等与各评分相关的因素,并观察患者预后和早期加重的情况。结果:255例患者中,90 d内转归不良的患者4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与转归良好组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及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责任颈动脉狭窄、DWI 异常信号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ABCD、ABCD2、ABCD3、ABCD3-I与ESSEN评分预测轻型卒中转归不良的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10、0.7983、0.8279、0.9300和0.7359。不同严重程度 ABCD3-I 评分组转归不良和早期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CD3-I评分法可以预测急性轻型卒中的转归,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

    作者:倪健强;赵红如;王辉;胡小伟;徐敏;方琪;董万利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中性粒细胞CD64对新生儿感染早期判断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对感染早期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对疑诊感染性疾病患儿于起病24 h内查血培养、CRP、PCT、CD64等检查。依据临床诊断指南分为3组,败血症组、一般感染组、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每个细胞表面所携带CD64表面抗原的数量。结果:共纳入65例患儿,其中败血症组25例,一般感染组20例,对照组20例;败血症组CD64表达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 CD64与CRP呈显著相关性(r =0.401, P =0.001);PCT取截断值为0.25 mg/L,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9.7%,CRP 取截断值为50.55 mg/L,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和87.2%,CD64取截断值为73.10%,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6%和74.4%,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5%和83.3%;ROC曲线分析显示PCT曲线下面积大(97.9%),CRP曲线下面积其次(94.5%),CD64曲线下面积小(81.4%)。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是判断新生儿早期感染的可靠生物学指标,但不能作为单一判断生化指标。

    作者:张庭艳;关瑞莲;梁红;李志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改良单孔多通道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不同入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改良单孔多通道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经腹腔或腹膜外入路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改良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前列腺癌59例,其中经腹膜外入路(A组,39例),经腹腔入路(B组,20例)。经术前B超、CT或MRI 和穿刺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均为T1-T2c , N0M0。评估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液的免疫指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FPSA)、免疫球蛋白(IgG、IgA、IgM、C3、C4)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 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依次为(133.8±68.6) min、(75.6±51.3) mL、(2.2±0.7) d、(14.7±3.6) d,B 组分别为(159.4±78.1) min、(102.2±70.8) mL、(2.9±1.1) d、(15.2±4.1) d;A组在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优于B组(P <0.05)。 A 组术后 IgG、IgA、C3、C4、CD3+、CD4+、CD4+/CD8+明显高于 B 组(P <0.05);两组术后 TPSA、FPSA、l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3~36个月,平均15个月,3例失访,随访患者无远期并发症,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与经腹腔入路相比,腹膜外入路改良单孔多通道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具有视野清晰,对腹腔器官影响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更具有保护免疫功能的优势。

    作者:王炳卫;杨国胜;邱晓拂;王健富;钟瑞伦;刘百川;李高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5-氮杂-2′-脱氧胞苷和MS-275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生长及DNMT1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表观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细胞 DNMT1蛋白表达的影响及生物学作用。方法:NSCLC 细胞分组治疗,CCK-8、MTT 检测表观药物对 NSCLC 细胞的影响,Western blot 检测其对NSCLC细胞DNMT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CCK-8和MTT结果显示,表观治疗可抑制 NSCLC 细胞的增殖及生长;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5-氮杂-2′-脱氧胞苷和 MS-275的表观治疗可降低 DNMT1蛋白的表达。结论:5-氮杂-2′-脱氧胞苷和 MS-275的表观治疗能有效抑制 NSCLC 细胞中 DNMT1蛋白的表达,并且对NSCLC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刘邦卿;栾加强;孙晓林;白剑;宋剑非;杜振宗 刊期: 2016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