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力;黄礼年
腹股沟疝好发于小儿,目前主要是以腹腔镜手术治疗为主[1],麻醉方法多采用喉罩通气的全身麻醉[2],有研究[3]证实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区的手术,但此类麻醉方法对i-gel喉罩通气在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麻醉效应的影响如何,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观察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i-gel喉罩通气在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麻醉效应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胡胜红;王胜斌;居霞;徐四七;陈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鸡胸是一种常见的胸廓畸形,为了消除以往手术的种种弊端,我们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从2011年8月到2014年7月共对51例患者实施了该手术。现将手术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林;龙伟光;陈春梅;李学军;赖湘念;黄文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HR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 Embas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图书馆、CNKI、维普、万方及CBM数据库中比较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利加压素治疗HRS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运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特利加压素相比,去甲肾上腺素治疗HRS的缓解率、血清肌酐、平均动脉压及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98,95%CI:0.50~1.92;OR =-0.06,95%CI:-0.16~0.05;OR =1.83,95%CI:-2.05~5.72;OR =61.39,95%CI:-76.87~199.62)。结论:去甲肾上腺素能否替代特利加压素治疗HRS仍有待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
作者:张园园;马娟娟;白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与运动受限,支气管扩张剂是临床主要用药,肺功能检查作为临床上广泛开展的一项检查手段,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其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已作为COPD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有助于治疗效果的预测,但临床用于诊断分级的FEV1对疗效的评估存在局限性,原因是FEV1的表现与COPD患者呼吸困难、运动耐力变化的相关性可能并不显著。近年来,深吸气量(IC)与COPD患者预后的关系受到重视,有报道[1],IC是评估 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的独立预测值。本研究将探讨IC改变对稳定期COPD患者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治疗评价的作用,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作者:刘再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构建腹腔注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系 CT26.WT模型来检测树突状细胞(DC)抗原递呈的细胞免疫抑制。方法:CT26.WT细胞腹腔注射入BALB/c小鼠体内,脾脏分离T细胞,与CT26.WT细胞共培养;流式表型鉴定DC细胞的免疫学标记,再与T细胞共培养,观察DC细胞抗原递呈能力及体外刺激T细胞的增殖能力。 IHC检测正常结肠上皮与结直肠癌组织B7H4的表达。结果:随着腹腔注射时间的延长,共培养体系中活细胞增加,凋亡率降低,DC细胞不能发育成熟,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配对的癌组织B7H4表达增高。结论:随着腹腔注射时间的延长,DC细胞的成熟发生障碍,抗原递呈能力下降。另外,结直肠癌高表达负性共刺激分子B7H4,T细胞活化受到抑制,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下降,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
作者:冯娜;周娜;邓永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术前肺功能检查对非胸部手术慢阻肺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行非胸部手术的慢阻肺患者40例(COPD组),匹配同期手术的非慢阻肺手术患者4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周内行肺功能检查。观察两组在ASA评分、体质指数、吸烟指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有无差异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和肺功能下降程度的关系。结果:COPD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0%(12/40),主要为肺炎,对照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5/40),主要为肺炎,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46)。肺功能下降的严重程度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05),轻中度COPD患者手术较为安全,而重度以上者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r =-0.451)。慢阻肺组患者年龄较大,但在体质指数、吸烟指数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ASA评分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术后有较高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主要的并发症为肺炎,术前肺功能检查在非胸部手术中尤其是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海玲;周宇麒;周密;朱家馨;冯定云;刘翠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儿男,9岁,病初就诊于当地医院外科,患儿无昏迷,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明显活动性出血,语言清楚,查体手腕、足部肿痛,未见皮疹及出血点,为明确诊断行手、足X线片及胸腹部CT未见异常,次日晚出现腹壁水肿、腹胀伴腹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胆汁及咖啡色样物,排鲜血样大便1次,量中等,无脓血及特殊腥臭味,行腹部CT见腹腔积液,肝脾周围积液,腹穿为淡血性液体,因家长诉患儿外伤史初步诊断腹部闭合伤。为进一步治疗急来我院,查体:神志清,反应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双眼睑无浮肿,颈无强直,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胸廓无畸形,双侧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右肺底呼吸音较低,心率104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壁水肿,板状腹,明显压痛伴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腹部CT示肝包膜下积液,脾周积液,腹水(中-大量),肠管扩张积液、积血,左侧胸腹壁密度增高;胸部CT:右肺少许渗出性病变,双侧胸腔积液(左侧少量,右侧中等量)。头颅CT未见异常;血清白蛋白、电解质,尿常规均未见异常。初步诊断:(1)坠落伤;(2)胸腹联合伤(胸腔及腹腔积液肝、肺挫伤)。入院后予禁饮食、输液,胃肠减压及抗炎营养支持等处理,住院11 d复查胸腹部B超正常。患儿仍有间断腹痛,无恶心、呕吐。住院第15 d患儿双下肢出现对称分布米粒大小鲜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查血象示:血小板正常,遂转科治疗。
作者:胡思翠;孙清;王一冰;崔广梅;孙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髓脊膜结核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确诊为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MRI表现和特点。结果:11例MRI平扫表现为蛛网膜下腔不规整、狭窄和消失,3例脊髓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1例髓内近似等信号结节。 MRI增强扫描11例脊膜增厚,呈线状、条形、结节状明显强化,3例蛛网膜下腔填充强化信号,1例髓内结节明显环形强化,2例脊神经根增粗强化。结论:MRI能够清晰显示受累的脊髓、脊膜在影像学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学改变。MRI增强检查能够更清晰的显示病变范围及特点。 MRI对于脊髓脊膜结核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李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TGFβRⅡ基因对肝癌细胞MHCC97H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 TGFβRⅡ慢病毒载体 Lenti-TGFβRⅡ-puromycin-eGFP 并转染至人肝癌细胞 MHCC97H。 q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TGFβRⅡ的表达。应用MTS和Transwell观察97H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97H细胞成功转入 TGFβRⅡ,与对照组相比,qPCR 和 Western Blot 提示 TGFβRⅡ表达明显升高。 MTS 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在高表达TGFβRⅡ后其增殖和侵袭能力下降。结论:过表达TGFβRⅡ基因抑制肝癌细胞生长,提示该基因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一个新方法。
作者:于琨;蒋小峰;邓武坚;程林;黄启顺;陈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作为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种特殊慢性胰腺炎,临床上少见,易误诊为胰腺癌、胆管癌,并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36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林细州;徐蓓蓓;陆晓峰;郑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TK15)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STK15基因的表达。结果:7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TK15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癌旁组织STK15阳性表达率8.45%,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STK15阳性表达率为24.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TK15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 <0.01)。结论:STK15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通过检测STK15可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率,对发现具有恶性潜能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淑明;杨秀珣;陈耿芝;卢晓峰;林豪雨;梁伟全;陈春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好,但传统天灸仅限特定时间进行。我科开展日常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庆文;李少华;陈惠媛;张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和给药时间点下环氧化酶-2抑制剂帕瑞昔布对急性芬太尼诱导的大鼠机械痛觉过敏的作用。方法:(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 =6):生理盐水组、芬太尼组、芬太尼对照组、帕瑞昔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于皮下注射芬太尼或生理盐水,并在之前15 min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帕瑞昔布5或10 mg/kg,在芬太尼注射前、注射后第1~4小时每小时和第1~5天每天进行压尾测试了解机械疼痛阈值。(2)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 =6):芬太尼组、帕瑞昔布-15 min组、帕瑞昔布4 h组和帕瑞昔布d1组,在不同时间点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10 mg/kg,压尾测试同上。结果:(1)皮下注射芬太尼可诱导大鼠机械痛觉过敏;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机械痛敏,且高剂量比低剂量的抑制作用更明显。(2)痛觉过敏形成前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机械痛敏,而形成后注射帕瑞昔布无明显作用。结论:早期给予亚镇痛剂量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大鼠机械痛敏。
作者:舒海华;李桥波;叶芳;黄文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簇2(SOX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的表达情况及与胃癌组织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SOX2、TGF-β1及Smad3,检测其在正常胃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OX2、Smad3蛋白在胃癌组的积分光密度(IOD)值低于正常胃组织(P <0.05),TGF-β1在胃癌组的IOD值高于正常胃组织(P <0.05)。 TGF-β1 IOD值的高表达多见于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的胃癌组中(P <0.05);SOX2、Smad3 IOD值的高表达多见于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胃癌组中(P <0.05);SOX2、TGF-β1和Smad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IOD值与患病年龄、性别无关(P >0.05)。在胃癌中TGF-β1与Smad3之间呈负相关性;SOX2与Smad3之间呈正相关性;TGF-β1与SOX2之间呈负相关性。结论:SOX2、TGF-β1及Smad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特征有关。
作者:李春辉;潘理会;刘海旺;程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前瞻性观察应用生物电阻抗评估新的血液透析患者的水负荷状态并指导透析超滤量对残余肾功能(RRF)的保护作用。方法:入选我院57例24 h尿量≥1000 mL的新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随访6个月。试验组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仪确定透析的脱水量;对照组则根据对透析的耐受性、透析过程中有无低血压症状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等来确定脱水量。主要研究终点为少尿;次要研究终点为心脑血管事件、死亡。比较前后的体质量、平均动脉压、24 h尿量、RRF、超滤量、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率及心胸比值。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束,两组的平均动脉压、体质量、24 h尿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超滤量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03±1.88)% vs (2.74±2.90)%,(324.14±631.55)mL vs (1078.57±1245.24)mL,P <0.05],试验组的RRF高于对照组[(4.94±1.57)mL/min vs (3.93±1.52)mL/min,P <0.05],心胸比小于对照组(0.48±0.05 vs 0.52±0.08,P <0.05)。试验组5例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对照组12例(P <0.05);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患者中,试验组的超滤量低于对照组[(1660.00±207.36)mL vs (2416.67±598.23)mL,P <0.05)]。 Spearman相关分析示,超滤量与是否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相关系数为0.865(P <0.001)。次要研究终点方面,试验组1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对照组有2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1例出现脑出血(P =0.352)。结论:应用生物电阻抗可更准确评估超滤量,有助于延缓RRF的下降速度,减少患者血容量相关的心脑血管的发病率。
作者:黎晓磊;孔耀中;肖观清;游璐;黄雪芳;李燕;陈春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TLR4/NF-κB信号通路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脑损伤中的机制及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SACP)对TLR4/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12只小猪随机分成18℃停循环组(D组,n =6)和18℃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组(S组,n =6),处理80 min。 ELISA测定血清IL-6,荧光TUNEL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与NF-κB蛋白,qRT-PCR和Western blot 测定TLR4 mRNA及蛋白。结果:S组血清IL-6水平在停循环末和实验终点明显低于D组(P <0.05)。凋亡指数和NF-κB蛋白表达在S组显著降低(P <0.05)。 TLR4 mRNA和NF-κB/P65蛋白在S组动物的表达较D组显著降低(P <0.05)。结论:TLR4/NF-κB通路在DHCA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抑制TLR4/NF-κB通路表达可能是SACP的保护机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可作为DHCA脑保护的新靶点。
作者:刘子由;梁孟亚;陈光献;唐志贤;荣健;姚尖平;杨潇;吴钟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BXI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0例乳腺癌、15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及27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HBXIP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肿瘤组织中HBXIP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8.3%(53/60),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分别为46.7%和29.6%,均P <0.0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HBXIP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HER-2表达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03、0.027和0.009),而与性别、原发灶大小、临床分级、ER及PR表达等参数无关。结论:HBXIP蛋白过表达可以预示乳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而且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指标和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候选基因靶点。
作者:张华敏;李楠;孙洁;刘双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为手足口病的治疗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重荧光PCR法(RT-PCR)检测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A16(CoxA16)以及其他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同时对检测到的12例EV71分离株VP1基因进行扩增及基因进化树分析,以明确南通地区的EV71流行株的基因型别。对2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南通地区208例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样本中,EV71阳性64例(30.8%),CoxA16阳性28例(13.5%),其他肠道病毒阳性40例(19.2%)。通过EV71 VP1基因构建的进化树分析提示,南通地区的EV71流行株为C4亚型。临床资料分析显示: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表现都以皮疹、发热等症状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室检查方面,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是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病原体;C4亚型是南通地区EV71流行的主要亚型;皮疹、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征,但不能作为鉴别患儿感染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依据。
作者:张宏萍;周敏;陆仁飞;李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治疗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非全身型JIA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皮下注射益赛普,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治疗后进行疗效及放射学改变评估。结果:(1)试验组中多关节型及ERA型治疗后1、3、6个月ACR Pedi 30、50、70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CRP、ESR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少关节型除治疗后1个月CRP、6个月ESR较对照组降低外(P <0.05),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试验组中除少关节型治疗后3个月ES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3)试验组放射学改变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0.05)。结论:益赛普联合传统药物治疗非全身型JI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传统治疗,能更快、更有效地降低炎性指标,并能减轻放射学改变,尤其对多关节型及ERA型患儿具有更优的效益/价值比。
作者:丁艳;孙东明;王瑞耕;尹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