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娜;周娜;邓永键
目的:探讨初次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CD3+ CD56+ T淋巴细胞(NKT样细胞)及T调节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的比率并分析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体检者(A组)、非恶性肿瘤患者(B组)、初诊恶性肿瘤患者Ⅰ~Ⅱ期(C组)、初诊恶性肿瘤患者Ⅲ~Ⅳ期(D组)4组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high CD127low细胞占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 Treg细胞)及CD3+CD56+细胞占CD3+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NKT样细胞)。结果:A、B、C、D 4组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分别为(6.72±3.16)%、(6.49±2.83)%、(6.80±3.07)%、(7.63±3.47)%,4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 P >0.05);A、B、C、D 4组患者外周血中 NKT 样细胞分别为(3.13±1.66)%、(2.56±1.27)%、(7.22±2.70)%、(7.72±3.10)%,A、B两组患者的外周血NKT样细胞差异无显著性(P >0.05),C、D两组患者比 A、B两组患者的外周血NKT样细胞明显升高(P <0.05)。结论:初次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外周血中NKT样细胞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作者:吴军;李薇;钱云峰;蔡艳军;宋卫兵;许卫国;周培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75例中青年P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中青年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属于中等水平,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屈服维度呈正相关(P <0.01),与面对维度呈负相关(P <0.01)。结论:应对方式会影响中青年PD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应注重制订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降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作者:黄柳;黄燕林;郭阳化;滕艳娟;李浩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基础的相关性,评价超声在MT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MTC患者21个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病理结果作对照研究。结果:病灶位于甲状腺中上极15个,边界不清7个,无包膜19个,呈低回声18个,内回声不均匀16个,出现钙化灶12个,检测到血流信号19个,颈部淋巴结转移11个,弹性成像评分<3分的13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1.4%,误诊率为28.6%。结论:MTC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对其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正确诊断。
作者:王满立;李妙珊;冯占武;甘科红;黄春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女,22岁。头痛头晕近1年入院,在他院诊断为高血压,给予降压治疗,效果不佳,故来我院就诊。查体:血压160/100 mmHg,血钾:3.0 mmol/L。彩超及CT 提示右肾下级有一类圆形肿物,大小3.0 cm ×2.8 cm ×2.0 cm。术前诊断:右肾肿瘤。在全麻下行右肾部分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物位于右肾下级,行部分肾脏切除术。病理检查:楔形切除肾脏组织,肾被膜完整光滑,切面见一肿物,大小3.2 cm ×2.8 cm ×2.0 cm,肿物包膜完整,切面灰黄灰红色,质地中等,略软,紧临肾被膜。镜下见:肿瘤细胞巢状或片状分布,富于血管,部分区域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肿瘤细胞小圆形或多边形,部分呈浆细胞样,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颗粒性物质,核异形性及多形性不明显,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提示:CK (-),EMA (-),CK7(-),HMB-45(-), CD34(+),Actin 灶(+),calponin (+), vimentin(+)。特殊染色:PAS(+),网染:肿瘤细胞周围(+)。病理诊断:(右)肾球旁器细胞瘤。
作者:路荣;周立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簇2(SOX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的表达情况及与胃癌组织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SOX2、TGF-β1及Smad3,检测其在正常胃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OX2、Smad3蛋白在胃癌组的积分光密度(IOD)值低于正常胃组织(P <0.05),TGF-β1在胃癌组的IOD值高于正常胃组织(P <0.05)。 TGF-β1 IOD值的高表达多见于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的胃癌组中(P <0.05);SOX2、Smad3 IOD值的高表达多见于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胃癌组中(P <0.05);SOX2、TGF-β1和Smad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IOD值与患病年龄、性别无关(P >0.05)。在胃癌中TGF-β1与Smad3之间呈负相关性;SOX2与Smad3之间呈正相关性;TGF-β1与SOX2之间呈负相关性。结论:SOX2、TGF-β1及Smad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特征有关。
作者:李春辉;潘理会;刘海旺;程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女,76岁,160 cm,58 kg,因“摔跌致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入院,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ASAⅡ级。不用术前药。入室测 BP 180/95 mmHg,HR 86次/分,SpO295%。针刺麻醉取穴:风市、带脉、阿是、百会,其中风市、带脉和阿是均取患侧。针刺行捻转手法,得气后风市、带脉和阿是穴连接G6805-2型电针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疏密波,刺激频率2/10 Hz ,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百会穴不连接电针仪,患者血压升高时进行捻转。针刺10 min后,患者血压降至150/80 mmHg,局麻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和右桡动脉穿刺监测动脉压。电针诱导30 min后依次静注芬太尼50μg、咪唑安定1 mg、丙泊酚40 mg/kg和顺式阿曲库铵10 mg后气管内插管,机控呼吸,术中七氟醚(呼吸末浓度1%~2%)吸入维持麻醉。因风市穴连接的电针导线影响手术消毒,麻醉诱导后停止风市穴电刺激,保留针刺。手术开始后电针频率调整至2/20 Hz,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调整电针频率,范围波动于2/20~2/30 Hz,电针刺激持续至术毕。手术历时65 min,术中BP波动在130~150/70~80 mmHg,HR 保持在70~80次/min,共输注羟乙基淀粉500 mL,乳酸林格液500 mL,失血100 mL,尿量300 mL。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 BP 140/80 mmHg,HR 76次/min,5 min后清醒拔管。术后1天随访,患者感觉舒适,恢复良好,无疼痛及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
作者:刘佩蓉;张瑜;刁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确诊为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辅以其他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加环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以及细菌清除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血浆PCT、CRP水平下降的程度和速度更明显(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4.7%和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周洋;黄河;张家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贺斯)对造影剂肾病(CIN)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抽取160例行冠脉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给予贺斯500 mL水化,对照组术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0 mL水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血肌酐(Scr)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肾小球滤过分数(GFR)的降低水平也较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尿素氮(BUN)的升高水平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组CIN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可明显预防CIN的发生。
作者:胡建库;武艳;姜红;钱宗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是一种由烟曲霉引起的变态反应性、非感染性肺部疾病。 ABPA在国外主要见于哮喘和囊性纤维性变[1],在我国主要见于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国外有文献报道,ABPA的患病率在2.5%~22.3%[2]。本病可引起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血清总IgE升高,肺部浸润和中心型支气管扩张,治疗不恰当将发展为支气管扩张和肺间质纤维化。 ABPA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炎等疾病[3],所以对ABPA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药物是治疗ABPA的有效方法,其他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如抗lgE单克隆抗体、雾化吸入抗真菌药物等。本文就ABPA近年来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自力;黄礼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儿男,9岁,病初就诊于当地医院外科,患儿无昏迷,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明显活动性出血,语言清楚,查体手腕、足部肿痛,未见皮疹及出血点,为明确诊断行手、足X线片及胸腹部CT未见异常,次日晚出现腹壁水肿、腹胀伴腹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胆汁及咖啡色样物,排鲜血样大便1次,量中等,无脓血及特殊腥臭味,行腹部CT见腹腔积液,肝脾周围积液,腹穿为淡血性液体,因家长诉患儿外伤史初步诊断腹部闭合伤。为进一步治疗急来我院,查体:神志清,反应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双眼睑无浮肿,颈无强直,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胸廓无畸形,双侧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右肺底呼吸音较低,心率104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壁水肿,板状腹,明显压痛伴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腹部CT示肝包膜下积液,脾周积液,腹水(中-大量),肠管扩张积液、积血,左侧胸腹壁密度增高;胸部CT:右肺少许渗出性病变,双侧胸腔积液(左侧少量,右侧中等量)。头颅CT未见异常;血清白蛋白、电解质,尿常规均未见异常。初步诊断:(1)坠落伤;(2)胸腹联合伤(胸腔及腹腔积液肝、肺挫伤)。入院后予禁饮食、输液,胃肠减压及抗炎营养支持等处理,住院11 d复查胸腹部B超正常。患儿仍有间断腹痛,无恶心、呕吐。住院第15 d患儿双下肢出现对称分布米粒大小鲜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查血象示:血小板正常,遂转科治疗。
作者:胡思翠;孙清;王一冰;崔广梅;孙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百色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rpoB及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KatG、inhA的突变特征。方法:收集128例结核病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并检测利福平及异烟肼耐药性,提取耐药菌株DNA,分析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特征。结果:耐利福平菌株rpoB基因突变率为75%(27/36),531位点突变率为59.3%(16/27)。耐异烟肼菌株KatG、inhA基因突变率为44.1%(15/34),其中315位点突变率为66.7%(10/15),出现2个新的突变位点279(4/15)和427(1/15)。 inhA 5位点突变率为13.3%(2/15),inhA 16位点突变率为6.7%(2/15),3株为KatG和inhA联合突变。结论:百色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产生与rpoB、katG和inhA基因突变相关,检测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相关基因突变为进一步研究耐药机制及耐药结核病的快速检测提供依据。
作者:韦红玉;隆昕颖;凌俊;谢振锋;唐华英;黄小凤;韦连登;覃艳春;曾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增殖细胞核蛋白(PCNA)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继发高血压大鼠模型腹主动脉及肾动脉中的表达情况。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每日8 h使之处于间歇低氧环境内。全程每周监测鼠尾动脉血压,低氧时程12周时处死大鼠, 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0及hs-CRP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腹主动脉及肾动脉α-SMA和PCNA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血压于低氧4周时升高明显,在低氧12周时血压高达到186 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NF-α、IL-6、IL-10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对照组比较,腹主动脉α-SMA表达降低(P <0.05),PCNA表达升高(P <0.05);肾动脉中α-SMA和PCNA表达升高(P <0.05)。结论: OSAS模型大鼠存在血压升高,α-SMA和PCNA在腹主动脉及肾动脉中的表达不同,说明OSAS继发性血压升高在不同血管中的重构表现不同,其分子机制不同。
作者:陈静;周燕;夏鹏程;高一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术前肺功能检查对非胸部手术慢阻肺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行非胸部手术的慢阻肺患者40例(COPD组),匹配同期手术的非慢阻肺手术患者4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周内行肺功能检查。观察两组在ASA评分、体质指数、吸烟指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有无差异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和肺功能下降程度的关系。结果:COPD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0%(12/40),主要为肺炎,对照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5/40),主要为肺炎,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46)。肺功能下降的严重程度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05),轻中度COPD患者手术较为安全,而重度以上者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r =-0.451)。慢阻肺组患者年龄较大,但在体质指数、吸烟指数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ASA评分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术后有较高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主要的并发症为肺炎,术前肺功能检查在非胸部手术中尤其是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海玲;周宇麒;周密;朱家馨;冯定云;刘翠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甲下色素痣是临床上表现为甲板或甲床上褐色或黑色病变,可成弥漫性或条带状或斑点状分布,单发或多发。甲单位中几乎全部黑素细胞都存在于甲单位近端的甲母质上皮,约200个/mm2,引起黑色素细胞增生或活性增强的不同病变均可引起黑甲,常见原因有甲母痣、雀斑样痣、甲黑色素瘤、外伤性、感染性炎症性及其他全身性疾病[1]。甲良性病变与甲黑色素瘤难以区分,易引起患者及家属恐慌。现对我科收治的35例黑甲病例进行总结及分析。
作者:郑果宜;陈旻静;王琰;温立霞;李珊珊;任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海绵球锻炼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肿瘤内科行PICC化疗的肿瘤患者共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100)和观察组(n =100)两组。患者PICC置管前使用肝素钠生理盐水浸泡导管,置管成功后均涂抹喜疗妥软膏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手握海绵球锻炼。比较两组患者至置管7d时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共有14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发病率为14.0%;观察组有3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发病率为3.0%。两组患者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79,P =0.005)。结论:海绵球锻炼可有效预防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
作者:江小好;卓雅淑;蒋静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特征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s)进行药敏试验,K-B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表型筛选与确证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分离无重复奇异变形杆菌109株,标本来源主要为尿液、痰液和伤口分泌物,分别占41.3%、23.9%和18.3%;科室来源主要为肾内科、泌尿外科和内分泌科,分别占14.7%、11.9%和11.0%;ESBLs检出率为10.1%,ESBLs(+)株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ESBLs(-)株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结论:奇异变形杆菌主要引起泌尿道、呼吸道和伤口感染,ESBLs在该菌中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并成为介导其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临床上宜常规对该菌进行ESBLs检测,并结合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朱键;张永标;杨晓燕;梁彩倩;符永玫;罗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构建腹腔注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系 CT26.WT模型来检测树突状细胞(DC)抗原递呈的细胞免疫抑制。方法:CT26.WT细胞腹腔注射入BALB/c小鼠体内,脾脏分离T细胞,与CT26.WT细胞共培养;流式表型鉴定DC细胞的免疫学标记,再与T细胞共培养,观察DC细胞抗原递呈能力及体外刺激T细胞的增殖能力。 IHC检测正常结肠上皮与结直肠癌组织B7H4的表达。结果:随着腹腔注射时间的延长,共培养体系中活细胞增加,凋亡率降低,DC细胞不能发育成熟,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配对的癌组织B7H4表达增高。结论:随着腹腔注射时间的延长,DC细胞的成熟发生障碍,抗原递呈能力下降。另外,结直肠癌高表达负性共刺激分子B7H4,T细胞活化受到抑制,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下降,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
作者:冯娜;周娜;邓永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为手足口病的治疗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重荧光PCR法(RT-PCR)检测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A16(CoxA16)以及其他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同时对检测到的12例EV71分离株VP1基因进行扩增及基因进化树分析,以明确南通地区的EV71流行株的基因型别。对2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南通地区208例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样本中,EV71阳性64例(30.8%),CoxA16阳性28例(13.5%),其他肠道病毒阳性40例(19.2%)。通过EV71 VP1基因构建的进化树分析提示,南通地区的EV71流行株为C4亚型。临床资料分析显示: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表现都以皮疹、发热等症状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室检查方面,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是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病原体;C4亚型是南通地区EV71流行的主要亚型;皮疹、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征,但不能作为鉴别患儿感染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依据。
作者:张宏萍;周敏;陆仁飞;李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57岁,病史7 d,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及感觉减退。神经系统查体提示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Ⅴ级,右侧肢体痛温觉减退,无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无面瘫。头部MRI提示左侧桥脑类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晰,T1高信号,T2高低混杂信号。术前面神经功能评估: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为1级。诊断: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插管全麻后神经电生理监测仪(XLTEX 32导)示左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刺激阈值为293 V,500 Hz,2 Pulses,手术采取后正中入路,暴露桥脑背侧后,定位肿瘤位于面丘附近脑干内,切开脑干前行同心圆双极刺激探针刺激脑干表面,确定面丘部位,刺激量为0.14 mA(图1),然后在面丘上方剖开脑干,行脑干内肿瘤切除,肿瘤切除后左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刺激阈值为313 V,500 Hz,2 Pulses(刺激阈值)。术后查体:无发热,神清,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无面瘫,双眼活动自如、无眼震,双侧口角对称,伸舌居中,右下肢肌力3+级,右上肢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痛觉减退。生理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征阴性。术后面神经功能同术前。术后病理诊断: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1个月复查头部MRI提示肿瘤切除完整,未见肿瘤复发。
作者:王楠;宋红梅;王育波;赵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52岁,查体发现右肺下叶结节15 d入院,无心慌、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发热、乏力、盗汗。既往体健,查体全身未见阳性体征,体格检查:体温正常,脉搏、血压、呼吸均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廓无畸形,胸壁无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可,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异常。化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在正常范围内。 CT检查方法:平扫+增强扫描+多方位重建。 CT检查发现: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近胸膜下见一结节影,边缘不光滑,可见分叶,直径约10 mm(肺窗),平扫及强化三期CT值分别为57、57、60 HU,边界清,无明显强化改变。纵隔及双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胸水。 CT诊断:右肺下叶小结节,早期周围型肺癌首先考虑,不排除良性肿瘤可能。手术所见:行右下肺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右肺下叶,直径约1 cm,质硬,活动度可,胸膜无皱缩。大体病理:结节直径约1.2 cm,切面灰白质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镜检:瘤体由较成熟的软骨细胞构成,周围为软骨基质包绕,呈不规则分叶状。瘤实质内无支气管和腺体及增生的纤维、脂肪、平滑肌等组织成分。
作者:李昌晓;李勇;姜洪翠;霍现洛;房中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