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海华;李桥波;叶芳;黄文起
目的:明确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化疗中的变化水平对蒽环类抗生素所致慢性心脏毒性的预测价值,并与肌钙蛋白T(cTnT)进行比较。方法:连续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3月拟行放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57例。首次化疗前及每化疗周期后测量NT-proBNP、cTnT血清浓度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NT-proBNP、cTnT血清浓度变化。NT-proBNP、cTnT血清浓度变化依据正常值上限分为3级(Ⅰ级:正常无升高;Ⅱ级:一过性升高;Ⅲ级:持续升高)。放化疗结束后按时间间隔1个月以药物性心脏毒性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价,观察终点为慢性药物性心脏毒性发生,随访时间为1年(门诊复查、电子病历或电话随访)计算cTnT变化模式Ⅰ~Ⅲ级、NT-proBNP变化模式Ⅰ~Ⅲ级的无病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推断发生心脏毒性的预后因素。检验水准α=0.10。结果:入选患者有17例退出研究,因此共有42例患者纳入研究。 cTnT变化模式Ⅰ级~Ⅲ级平均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41.375±11.776)d(95%CI:318.293~364.457)、(207.000±51.504)d(95%CI:106.053~307.947)、(276.500±62.579)d(95%CI:153.845~399.155),ⅠvsⅡ(χ2=10.655,P=0.001),Ⅰvs.Ⅲ(χ2=1.926,P =0.165),Ⅱvs.Ⅲ(χ2=0.218,P =0.641)。NT-proBNP变化模式Ⅰ~Ⅲ级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54.781±5.888)d(95%CI:343.241~366.322)、(265.750±50.204)d (95%CI:16.351~364.149)、(119.500±47.284)d(95%CI:26.824~212.176),Ⅰvs.Ⅱ(χ2=5.934,P =0.015),Ⅰvs.Ⅲ(χ2=30.885,P =0.000),Ⅱvs.Ⅲ(χ2=2.931,P =0.087)。多因素分析只有NT-proBNP变化模式分级为接受蒽环类抗生素恶性肿瘤患者慢性心脏毒性的独立影响因素(RR =4.679,95%CI:2.370~9.237,P =0.000)。结论:NT-proBNP的预测价值高于cTnT,并且NT-proBNP变化模式分级是慢性心脏毒性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包佳琪;李文新;任志亮;沙如拉;吴银;王佳乐;赵兴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根据国际生物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2013版“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医学论文作者署名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条。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内镜(EUS)与腹部CT在壶腹周围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2013年在我院疑诊壶腹部周围病变的病例,入选病例同时行EUS及腹部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壶腹周围不同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确诊为壶腹部周围病变的病例共计151例,包括:胆总管结石、壶腹部肿瘤、壶腹部炎症、胰头肿瘤、胰腺囊肿,超声内镜对上述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83.6%、90.6%、56.5%、100.0%、100.0%,腹部CT对上述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2.2%、56.3%、43.5%、91.3%、100.0%。超声内镜对壶腹部病变总的诊断准确率为84.1%,明显高于腹部CT(59.6%)。结论:EUS对壶腹部周围病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诊断准确率高于腹部CT。
作者:曹红亮;曹满菊;余保平;丁祥武;刘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增殖细胞核蛋白(PCNA)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继发高血压大鼠模型腹主动脉及肾动脉中的表达情况。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每日8 h使之处于间歇低氧环境内。全程每周监测鼠尾动脉血压,低氧时程12周时处死大鼠, 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0及hs-CRP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腹主动脉及肾动脉α-SMA和PCNA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血压于低氧4周时升高明显,在低氧12周时血压高达到186 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NF-α、IL-6、IL-10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对照组比较,腹主动脉α-SMA表达降低(P <0.05),PCNA表达升高(P <0.05);肾动脉中α-SMA和PCNA表达升高(P <0.05)。结论: OSAS模型大鼠存在血压升高,α-SMA和PCNA在腹主动脉及肾动脉中的表达不同,说明OSAS继发性血压升高在不同血管中的重构表现不同,其分子机制不同。
作者:陈静;周燕;夏鹏程;高一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初次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CD3+ CD56+ T淋巴细胞(NKT样细胞)及T调节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的比率并分析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体检者(A组)、非恶性肿瘤患者(B组)、初诊恶性肿瘤患者Ⅰ~Ⅱ期(C组)、初诊恶性肿瘤患者Ⅲ~Ⅳ期(D组)4组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high CD127low细胞占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 Treg细胞)及CD3+CD56+细胞占CD3+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NKT样细胞)。结果:A、B、C、D 4组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分别为(6.72±3.16)%、(6.49±2.83)%、(6.80±3.07)%、(7.63±3.47)%,4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 P >0.05);A、B、C、D 4组患者外周血中 NKT 样细胞分别为(3.13±1.66)%、(2.56±1.27)%、(7.22±2.70)%、(7.72±3.10)%,A、B两组患者的外周血NKT样细胞差异无显著性(P >0.05),C、D两组患者比 A、B两组患者的外周血NKT样细胞明显升高(P <0.05)。结论:初次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外周血中NKT样细胞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作者:吴军;李薇;钱云峰;蔡艳军;宋卫兵;许卫国;周培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69岁,因“上腹部不适伴呕血”于2013年5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完善上腹部强化CT示胃小弯区见一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跨胃腔内外生长,大部分位于胃外,大小约9.7 cm ×7.2 cm ×8.5 cm,考虑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胃镜提示胃体上部、中部小弯侧可见巨大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呈结节样,顶端可见凹陷糜烂灶,考虑胃肠道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口服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月余,肿瘤体积较前缩小,后转入胃肠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示CD117+,CD34+,明确为胃肠道间质瘤。院外继续口服伊马替尼治疗,于2013年11月因“心悸、乏力1月”入血液内科,血常规:白细胞3.24×109/L,红细胞2.42×1012/L,血红蛋白81 g/L,血小板537×109/L;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25.5%,偶见棒状小体。外周血涂片见原始细胞4%。骨髓活检病理提示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85%),粒系偏幼稚细胞散在分布,可见原始细胞,骨髓间质小梁旁小灶性胶原纤维增生。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提示原始细胞免疫表型为 CD34+,CD117+, HLADR +,CD7部分+,CD33-,CD5-, CD2-,CD20-,CD19-,CD10-。染色体核型:47,XY,+8/46,XY,提示分析细胞中小部分存在+8。 AML/ETO及PML/RARa融合基因定量检测均为阴性。住院期间给予防治出血、间断成分血输注,患者家属拒绝针对白血病行联合化疗,选择自动出院。
作者:高娜;于文征;王学霞;孙建荣;刘晓丹;刘仁同;于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TGFβRⅡ基因对肝癌细胞MHCC97H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 TGFβRⅡ慢病毒载体 Lenti-TGFβRⅡ-puromycin-eGFP 并转染至人肝癌细胞 MHCC97H。 q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TGFβRⅡ的表达。应用MTS和Transwell观察97H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97H细胞成功转入 TGFβRⅡ,与对照组相比,qPCR 和 Western Blot 提示 TGFβRⅡ表达明显升高。 MTS 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在高表达TGFβRⅡ后其增殖和侵袭能力下降。结论:过表达TGFβRⅡ基因抑制肝癌细胞生长,提示该基因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一个新方法。
作者:于琨;蒋小峰;邓武坚;程林;黄启顺;陈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2013年本刊的总被引频次继2012年首次突破10000次以来,继续呈增加趋势,达到14056次,且本刊影响因子首次突破了1,为1.063。2013年我刊刊出文章基金论文比达46%。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57岁,病史7 d,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及感觉减退。神经系统查体提示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Ⅴ级,右侧肢体痛温觉减退,无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无面瘫。头部MRI提示左侧桥脑类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晰,T1高信号,T2高低混杂信号。术前面神经功能评估: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为1级。诊断: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插管全麻后神经电生理监测仪(XLTEX 32导)示左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刺激阈值为293 V,500 Hz,2 Pulses,手术采取后正中入路,暴露桥脑背侧后,定位肿瘤位于面丘附近脑干内,切开脑干前行同心圆双极刺激探针刺激脑干表面,确定面丘部位,刺激量为0.14 mA(图1),然后在面丘上方剖开脑干,行脑干内肿瘤切除,肿瘤切除后左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刺激阈值为313 V,500 Hz,2 Pulses(刺激阈值)。术后查体:无发热,神清,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无面瘫,双眼活动自如、无眼震,双侧口角对称,伸舌居中,右下肢肌力3+级,右上肢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痛觉减退。生理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征阴性。术后面神经功能同术前。术后病理诊断: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1个月复查头部MRI提示肿瘤切除完整,未见肿瘤复发。
作者:王楠;宋红梅;王育波;赵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地佐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120例,随机分为3组,在停气腹时,A组不用镇痛药,B组静注地佐辛0.1 mg/kg,C组静注盐酸羟考酮0.1 mg/kg。于术后1 h(T1)、2 h(T2)、4 h(T3)对切口疼痛采用VAS、BCS评分。当VAS评分>7分时肌注哌替啶100 mg。结果:B组和C组术后T1、T2、T3各时点的VAS评分、使用哌替啶的例数、次数均低于A组(P <0.01),BCS评分均高于A组(P <0.05);C组术后T1和T2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P <0.05), BCS评分均高于B组(P <0.05)。结论: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且效果优于地佐辛。
作者:周薇;李瑞;王梦鸽;沈跃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不同化疗方式预防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TURBT术后病理确诊为浅表性膀胱癌的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根据术后化疗方式分为膀胱灌注化疗组(137例)、髂内动脉化疗组(17例)以及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22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膀胱灌注化疗组术后复发54例(39.4%),髂内动脉化疗组术后复发6例(35.3%),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术后复发8例(36.4%),3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3,P=0.922)。出现化疗不良反应:膀胱灌注化疗组50例(36.5%),髂内动脉化疗组6例(35.3%),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15例(68.2%),单纯膀胱灌注化疗组和单纯髂内动脉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09,P =0.923);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5,P =0.043;χ2=4.172,P =0.041)。结论:单纯膀胱灌注化疗即可有效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不能耐受膀胱灌注化疗的患者可选择髂内动脉化疗;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并未达到显著提高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杨庆亚;谢天朋;许清泉;叶海云;黄晓波;王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簇2(SOX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的表达情况及与胃癌组织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SOX2、TGF-β1及Smad3,检测其在正常胃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OX2、Smad3蛋白在胃癌组的积分光密度(IOD)值低于正常胃组织(P <0.05),TGF-β1在胃癌组的IOD值高于正常胃组织(P <0.05)。 TGF-β1 IOD值的高表达多见于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的胃癌组中(P <0.05);SOX2、Smad3 IOD值的高表达多见于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胃癌组中(P <0.05);SOX2、TGF-β1和Smad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IOD值与患病年龄、性别无关(P >0.05)。在胃癌中TGF-β1与Smad3之间呈负相关性;SOX2与Smad3之间呈正相关性;TGF-β1与SOX2之间呈负相关性。结论:SOX2、TGF-β1及Smad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特征有关。
作者:李春辉;潘理会;刘海旺;程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TLR4/NF-κB信号通路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脑损伤中的机制及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SACP)对TLR4/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12只小猪随机分成18℃停循环组(D组,n =6)和18℃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组(S组,n =6),处理80 min。 ELISA测定血清IL-6,荧光TUNEL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与NF-κB蛋白,qRT-PCR和Western blot 测定TLR4 mRNA及蛋白。结果:S组血清IL-6水平在停循环末和实验终点明显低于D组(P <0.05)。凋亡指数和NF-κB蛋白表达在S组显著降低(P <0.05)。 TLR4 mRNA和NF-κB/P65蛋白在S组动物的表达较D组显著降低(P <0.05)。结论:TLR4/NF-κB通路在DHCA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抑制TLR4/NF-κB通路表达可能是SACP的保护机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可作为DHCA脑保护的新靶点。
作者:刘子由;梁孟亚;陈光献;唐志贤;荣健;姚尖平;杨潇;吴钟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和给药时间点下环氧化酶-2抑制剂帕瑞昔布对急性芬太尼诱导的大鼠机械痛觉过敏的作用。方法:(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 =6):生理盐水组、芬太尼组、芬太尼对照组、帕瑞昔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于皮下注射芬太尼或生理盐水,并在之前15 min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帕瑞昔布5或10 mg/kg,在芬太尼注射前、注射后第1~4小时每小时和第1~5天每天进行压尾测试了解机械疼痛阈值。(2)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 =6):芬太尼组、帕瑞昔布-15 min组、帕瑞昔布4 h组和帕瑞昔布d1组,在不同时间点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10 mg/kg,压尾测试同上。结果:(1)皮下注射芬太尼可诱导大鼠机械痛觉过敏;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机械痛敏,且高剂量比低剂量的抑制作用更明显。(2)痛觉过敏形成前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机械痛敏,而形成后注射帕瑞昔布无明显作用。结论:早期给予亚镇痛剂量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大鼠机械痛敏。
作者:舒海华;李桥波;叶芳;黄文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75例中青年P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中青年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属于中等水平,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屈服维度呈正相关(P <0.01),与面对维度呈负相关(P <0.01)。结论:应对方式会影响中青年PD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应注重制订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降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作者:黄柳;黄燕林;郭阳化;滕艳娟;李浩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实施灌流疗法和常规疗法的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各时段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的变化,客观地评价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效果。方法:纳入2家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选择符合条件的灌流组病例64例,选取常规治疗病例66例为对照组;将患者入院56 h内的时间分为三个时相,第一时相为入院即刻,第二时相为入院16~32 h,第三时相为入院40~56 h。分段记录两组患者的SOFA评分,对各时段两组患者SOFA评分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SOFA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具有可比性。灌流组第二、三时相SOFA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血液灌流可降低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SOFA评分。结论:血液灌流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快速降低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SOFA评分,灌流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常规组。提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有效。
作者:杨冬梅;刘志;于红玲;杨秀峰;李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聚磷酸盐基因1(ppk1)基因在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急性膀胱炎模型,比较大肠埃希菌(CFT073)野生株和大肠埃希菌ppk1缺失株(△pk1)膀胱定植能力、炎症因子IL-6和TNF-α含量差异以及膀胱病理变化。结果:△pk1组感染率(73.3%)低于CFT073组(93.3%);△PK1组定植率(0.01%)低于CFT073组(0.5%);CFT073组和△pk1组IL-6和TNF-α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pk1组两种炎症因子含量低于CFT07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FT073组和△pk1组膀胱病理切片均出现炎症反应,△pk1组炎症反应轻于CFT073组。结论:ppk1基因在尿路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缺失后,大肠埃希菌黏附侵袭能力及诱发炎症能力降低。
作者:潘嘉韵;彭亮;邓聪;邓小燕;吴晓蔓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CNAPTM Monitor 500系统所测的连续无创血压(CNAP)在全身麻醉中的准确性、精确性及安全性。方法: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成年患者30例,ASAⅠ~Ⅲ级。麻醉诱导前局部麻醉下左侧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导管进行连续有创血压监测(IAP)。右侧手臂连接CNAPTM Monitor 500系统进行CNAP监测。实时连续监测IAP及相应时点CNAP。记录与监测相关的并发症。结果:CNAP与IAP所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差值分别为(-7.4±13.0)、(4.4±7.3)和(1.0±7.5)mmHg,在其相应的一致性界限范围内所占比值分别为95.1%、95.5%和95.4%。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23、0.777和0.854,均P <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肢体缺血、坏死、感觉异常。结论:与IAP相比,CNAP可安全用于全身麻醉的成年手术患者,并提供无创、连续、实时、准确的血压监测。
作者:田丽平;张鸿飞;徐世元;梁启波;雷洪伊;李凤仙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