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键;张永标;杨晓燕;梁彩倩;符永玫;罗敏琪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治疗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非全身型JIA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皮下注射益赛普,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治疗后进行疗效及放射学改变评估。结果:(1)试验组中多关节型及ERA型治疗后1、3、6个月ACR Pedi 30、50、70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CRP、ESR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少关节型除治疗后1个月CRP、6个月ESR较对照组降低外(P <0.05),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试验组中除少关节型治疗后3个月ES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3)试验组放射学改变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0.05)。结论:益赛普联合传统药物治疗非全身型JI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传统治疗,能更快、更有效地降低炎性指标,并能减轻放射学改变,尤其对多关节型及ERA型患儿具有更优的效益/价值比。
作者:丁艳;孙东明;王瑞耕;尹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物膜表型与其相关基因的关系。方法:收集33株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并对其进行结晶紫半定量黏附实验及刚果红琼脂实验,同时用PCR方法对菌株的生物膜相关基因icaA、sarA、fnbA、fnbB进行检测。结果:33株MRSA中,结晶紫半定量黏附实验阳性有29株,即MRSA生物膜形成率为87.9%;刚果红琼脂实验阳性有16株(48.5%);icaA、sarA、fnbA、fnbB检出率分别为39.4%(13株)、69.7%(23株)、39.4%(13株)、75.8%(25株)。其中通过ica依赖途径形成生物膜的有44.8%,icaA非依赖途径的有55.2%。在生物膜阳性的29株菌中,sarA、fnbA、fnbB的检出率分别为75.9%、37.9%、79.3%。结论:MRSA菌株主要通过ica非依赖途径形成生物膜,fnbB和sarA基因在MRSA生物膜相关基因中检出率较高,MRSA生物膜主要通过fnbB基因介导形成,sarA可能通过调节fnbB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生物膜的形成。
作者:黄惟彬;黄静;朱家馨;杨海玲;吴文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和给药时间点下环氧化酶-2抑制剂帕瑞昔布对急性芬太尼诱导的大鼠机械痛觉过敏的作用。方法:(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 =6):生理盐水组、芬太尼组、芬太尼对照组、帕瑞昔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于皮下注射芬太尼或生理盐水,并在之前15 min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帕瑞昔布5或10 mg/kg,在芬太尼注射前、注射后第1~4小时每小时和第1~5天每天进行压尾测试了解机械疼痛阈值。(2)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 =6):芬太尼组、帕瑞昔布-15 min组、帕瑞昔布4 h组和帕瑞昔布d1组,在不同时间点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10 mg/kg,压尾测试同上。结果:(1)皮下注射芬太尼可诱导大鼠机械痛觉过敏;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机械痛敏,且高剂量比低剂量的抑制作用更明显。(2)痛觉过敏形成前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机械痛敏,而形成后注射帕瑞昔布无明显作用。结论:早期给予亚镇痛剂量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大鼠机械痛敏。
作者:舒海华;李桥波;叶芳;黄文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为手足口病的治疗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重荧光PCR法(RT-PCR)检测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A16(CoxA16)以及其他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同时对检测到的12例EV71分离株VP1基因进行扩增及基因进化树分析,以明确南通地区的EV71流行株的基因型别。对2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南通地区208例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样本中,EV71阳性64例(30.8%),CoxA16阳性28例(13.5%),其他肠道病毒阳性40例(19.2%)。通过EV71 VP1基因构建的进化树分析提示,南通地区的EV71流行株为C4亚型。临床资料分析显示: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表现都以皮疹、发热等症状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室检查方面,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是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病原体;C4亚型是南通地区EV71流行的主要亚型;皮疹、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征,但不能作为鉴别患儿感染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依据。
作者:张宏萍;周敏;陆仁飞;李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BXI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0例乳腺癌、15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及27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HBXIP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肿瘤组织中HBXIP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8.3%(53/60),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分别为46.7%和29.6%,均P <0.0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HBXIP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HER-2表达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03、0.027和0.009),而与性别、原发灶大小、临床分级、ER及PR表达等参数无关。结论:HBXIP蛋白过表达可以预示乳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而且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指标和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候选基因靶点。
作者:张华敏;李楠;孙洁;刘双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小儿烧伤后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转运蛋白(NGAL)的水平变化,探讨NGAL对小儿烧伤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7例烧伤患儿,检测其血常规、尿常规、血清肌酐(Scr)、血NGAL、尿NGAL、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水平,根据Scr和尿量变化诊断AKI,同时纳入30例健康同龄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AKI组、非AKI组和对照组3组各项生化指标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NGAL、尿NGAL和Scr在AKI诊断应用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AKI组血、尿NGAL水平在入院当天显著升高(P <0.05),而Scr水平与非AKI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AKI组血、尿NGAL在入院当天与WBC和CRP呈正相关(P <0.05),在入院第7天与Scr呈正相关(P <0.05)。ROC曲线显示血NGAL、尿NGAL和Scr在烧伤患儿入院当天诊断AK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37(95%CI:0.653~0.779,P <0.05)、0.772(95%CI:0.632~0.793,P <0.05)、0.508(95%CI:0.454~0.618, P <0.05)。当血NGAL为318μg/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为72.8%,特异性为81.6%;当尿NGAL为105μg/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为75.6%,特异性为83.7%。结论:小儿烧伤后血、尿NGAL水平升高早于Scr,血、尿NGAL可作为早期预测小儿烧伤AKI的指标。
作者:彭云;庄君灿;梁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构建腹腔注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系 CT26.WT模型来检测树突状细胞(DC)抗原递呈的细胞免疫抑制。方法:CT26.WT细胞腹腔注射入BALB/c小鼠体内,脾脏分离T细胞,与CT26.WT细胞共培养;流式表型鉴定DC细胞的免疫学标记,再与T细胞共培养,观察DC细胞抗原递呈能力及体外刺激T细胞的增殖能力。 IHC检测正常结肠上皮与结直肠癌组织B7H4的表达。结果:随着腹腔注射时间的延长,共培养体系中活细胞增加,凋亡率降低,DC细胞不能发育成熟,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配对的癌组织B7H4表达增高。结论:随着腹腔注射时间的延长,DC细胞的成熟发生障碍,抗原递呈能力下降。另外,结直肠癌高表达负性共刺激分子B7H4,T细胞活化受到抑制,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下降,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
作者:冯娜;周娜;邓永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TK15)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STK15基因的表达。结果:7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TK15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癌旁组织STK15阳性表达率8.45%,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STK15阳性表达率为24.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TK15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 <0.01)。结论:STK15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通过检测STK15可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率,对发现具有恶性潜能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淑明;杨秀珣;陈耿芝;卢晓峰;林豪雨;梁伟全;陈春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同期多平面手术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对137例经多导睡眠仪监测(PSG)诊断为中重度OSAHS并接受手术干预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多平面组95例患者行以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为基础的多平面手术,UPPP组42例患者仅行改良UPPP。比较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术前和术后PSG检查、Calgary睡眠呼吸暂停生活质量指数问卷(SAQLI)、Epworth嗜睡量表(ESS)和鼾声评分(SS)相关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仅多平面组出现急性呼吸道梗阻1例(1.1%),经及时行气管切开术症状缓解。术后多平面组AHI、LSaO2、TS90%和SAQLI总分及4个维度分值、ESS分值、SS分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1),且优于UPPP组(P <0.05)。而UPPP组仅AHI、LSaO2、TS90%有改善(P <0.05)。结论:同期多平面手术是治疗OSAHS患者安全可行的方法。主观量表和客观检查综合评估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手术疗效和疾病对OSAH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戴吉;陈锐;曹忠胜;袁辉;赵振安;辛洁;罗颜;卫红齐;李文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增殖细胞核蛋白(PCNA)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继发高血压大鼠模型腹主动脉及肾动脉中的表达情况。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每日8 h使之处于间歇低氧环境内。全程每周监测鼠尾动脉血压,低氧时程12周时处死大鼠, 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0及hs-CRP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腹主动脉及肾动脉α-SMA和PCNA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血压于低氧4周时升高明显,在低氧12周时血压高达到186 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NF-α、IL-6、IL-10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对照组比较,腹主动脉α-SMA表达降低(P <0.05),PCNA表达升高(P <0.05);肾动脉中α-SMA和PCNA表达升高(P <0.05)。结论: OSAS模型大鼠存在血压升高,α-SMA和PCNA在腹主动脉及肾动脉中的表达不同,说明OSAS继发性血压升高在不同血管中的重构表现不同,其分子机制不同。
作者:陈静;周燕;夏鹏程;高一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52岁,查体发现右肺下叶结节15 d入院,无心慌、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发热、乏力、盗汗。既往体健,查体全身未见阳性体征,体格检查:体温正常,脉搏、血压、呼吸均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廓无畸形,胸壁无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可,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异常。化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在正常范围内。 CT检查方法:平扫+增强扫描+多方位重建。 CT检查发现: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近胸膜下见一结节影,边缘不光滑,可见分叶,直径约10 mm(肺窗),平扫及强化三期CT值分别为57、57、60 HU,边界清,无明显强化改变。纵隔及双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胸水。 CT诊断:右肺下叶小结节,早期周围型肺癌首先考虑,不排除良性肿瘤可能。手术所见:行右下肺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右肺下叶,直径约1 cm,质硬,活动度可,胸膜无皱缩。大体病理:结节直径约1.2 cm,切面灰白质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镜检:瘤体由较成熟的软骨细胞构成,周围为软骨基质包绕,呈不规则分叶状。瘤实质内无支气管和腺体及增生的纤维、脂肪、平滑肌等组织成分。
作者:李昌晓;李勇;姜洪翠;霍现洛;房中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胸苷激酶1(TK1)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36例乳腺癌患者、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K1、CA153的水平。 TK1和CA153测定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化学发光法,同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多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TK1与乳腺癌之间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TK1、CA153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以临床分期为参照指标,血清TK1、CA153含量在Ⅲ+Ⅳ期患者的检测值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TK1、CA153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3(95%CI:0.913~0.992)和0.750(95%CI:0.647~0.853),当TK1诊断乳腺癌的佳临界值为1.995 pmol/L,该点灵敏度0.78,特异度0.98,Youden指数大。结论:血清TK1佳临界值确定对乳腺癌早期临床诊断及乳腺癌临床分期监测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郝维敏;夏宏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反复流产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URSA)患者,经知情同意后分为观察组(n =45)和对照组(n =35)。对照组患者采取主动免疫疗法,妊娠后联合常规保胎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注射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封闭抗体产生情况和妊娠结局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40例,转阳率为88.9%(40/45);对照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31例,转阳率为88.6%(31/35)。两组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1.000)。观察组活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vs 80.0%,χ2=4.771,P=0.037)。结论:URSA主动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活产率。
作者:朱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0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氯吡格雷组和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每组20只。各用药组分别按照动物体表面积换算,灌胃给予氯吡格雷6.8 mg/(kg·d)、补阳还五汤26 g/(kg·d)、6.5 g/(kg·d),其他各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运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诱导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组织学、全血黏度、血清PAF、CD62p、CD63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均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损伤,降低全血黏度(P <0.05),并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活化标志物PAF、CD62p、CD63表达(P <0.05),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血液黏度、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王日生;蔡俊;张继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明确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化疗中的变化水平对蒽环类抗生素所致慢性心脏毒性的预测价值,并与肌钙蛋白T(cTnT)进行比较。方法:连续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3月拟行放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57例。首次化疗前及每化疗周期后测量NT-proBNP、cTnT血清浓度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NT-proBNP、cTnT血清浓度变化。NT-proBNP、cTnT血清浓度变化依据正常值上限分为3级(Ⅰ级:正常无升高;Ⅱ级:一过性升高;Ⅲ级:持续升高)。放化疗结束后按时间间隔1个月以药物性心脏毒性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价,观察终点为慢性药物性心脏毒性发生,随访时间为1年(门诊复查、电子病历或电话随访)计算cTnT变化模式Ⅰ~Ⅲ级、NT-proBNP变化模式Ⅰ~Ⅲ级的无病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推断发生心脏毒性的预后因素。检验水准α=0.10。结果:入选患者有17例退出研究,因此共有42例患者纳入研究。 cTnT变化模式Ⅰ级~Ⅲ级平均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41.375±11.776)d(95%CI:318.293~364.457)、(207.000±51.504)d(95%CI:106.053~307.947)、(276.500±62.579)d(95%CI:153.845~399.155),ⅠvsⅡ(χ2=10.655,P=0.001),Ⅰvs.Ⅲ(χ2=1.926,P =0.165),Ⅱvs.Ⅲ(χ2=0.218,P =0.641)。NT-proBNP变化模式Ⅰ~Ⅲ级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54.781±5.888)d(95%CI:343.241~366.322)、(265.750±50.204)d (95%CI:16.351~364.149)、(119.500±47.284)d(95%CI:26.824~212.176),Ⅰvs.Ⅱ(χ2=5.934,P =0.015),Ⅰvs.Ⅲ(χ2=30.885,P =0.000),Ⅱvs.Ⅲ(χ2=2.931,P =0.087)。多因素分析只有NT-proBNP变化模式分级为接受蒽环类抗生素恶性肿瘤患者慢性心脏毒性的独立影响因素(RR =4.679,95%CI:2.370~9.237,P =0.000)。结论:NT-proBNP的预测价值高于cTnT,并且NT-proBNP变化模式分级是慢性心脏毒性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包佳琪;李文新;任志亮;沙如拉;吴银;王佳乐;赵兴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好,但传统天灸仅限特定时间进行。我科开展日常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庆文;李少华;陈惠媛;张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75例中青年P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中青年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属于中等水平,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屈服维度呈正相关(P <0.01),与面对维度呈负相关(P <0.01)。结论:应对方式会影响中青年PD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应注重制订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降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作者:黄柳;黄燕林;郭阳化;滕艳娟;李浩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儿男,9岁,病初就诊于当地医院外科,患儿无昏迷,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明显活动性出血,语言清楚,查体手腕、足部肿痛,未见皮疹及出血点,为明确诊断行手、足X线片及胸腹部CT未见异常,次日晚出现腹壁水肿、腹胀伴腹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胆汁及咖啡色样物,排鲜血样大便1次,量中等,无脓血及特殊腥臭味,行腹部CT见腹腔积液,肝脾周围积液,腹穿为淡血性液体,因家长诉患儿外伤史初步诊断腹部闭合伤。为进一步治疗急来我院,查体:神志清,反应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双眼睑无浮肿,颈无强直,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胸廓无畸形,双侧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右肺底呼吸音较低,心率104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壁水肿,板状腹,明显压痛伴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腹部CT示肝包膜下积液,脾周积液,腹水(中-大量),肠管扩张积液、积血,左侧胸腹壁密度增高;胸部CT:右肺少许渗出性病变,双侧胸腔积液(左侧少量,右侧中等量)。头颅CT未见异常;血清白蛋白、电解质,尿常规均未见异常。初步诊断:(1)坠落伤;(2)胸腹联合伤(胸腔及腹腔积液肝、肺挫伤)。入院后予禁饮食、输液,胃肠减压及抗炎营养支持等处理,住院11 d复查胸腹部B超正常。患儿仍有间断腹痛,无恶心、呕吐。住院第15 d患儿双下肢出现对称分布米粒大小鲜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查血象示:血小板正常,遂转科治疗。
作者:胡思翠;孙清;王一冰;崔广梅;孙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甲下色素痣是临床上表现为甲板或甲床上褐色或黑色病变,可成弥漫性或条带状或斑点状分布,单发或多发。甲单位中几乎全部黑素细胞都存在于甲单位近端的甲母质上皮,约200个/mm2,引起黑色素细胞增生或活性增强的不同病变均可引起黑甲,常见原因有甲母痣、雀斑样痣、甲黑色素瘤、外伤性、感染性炎症性及其他全身性疾病[1]。甲良性病变与甲黑色素瘤难以区分,易引起患者及家属恐慌。现对我科收治的35例黑甲病例进行总结及分析。
作者:郑果宜;陈旻静;王琰;温立霞;李珊珊;任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