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月龄以下川崎病临床特点

钱秦明

关键词:川崎病, 小婴儿, 不典型, 诊断及治疗, 诊断和治疗, 炎性疾病, 延误治疗, 临床资料, 发病率, 动脉损伤, 易误诊, 因数, 血管, 危险
摘要:崎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急性全身血管炎性疾病,随着认识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尤其是不典型川崎病,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而6月龄以下小婴儿发病多不典型,容易误诊,延误治疗,且婴儿本身又是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数之一[1],因此小婴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小婴儿川崎病也具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回顾分析60例<6月龄川崎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6月龄以下川崎病临床特点

    崎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急性全身血管炎性疾病,随着认识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尤其是不典型川崎病,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而6月龄以下小婴儿发病多不典型,容易误诊,延误治疗,且婴儿本身又是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数之一[1],因此小婴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小婴儿川崎病也具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回顾分析60例<6月龄川崎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钱秦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应用.方法:120例择期行输卵管结扎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布托啡诺20 μg/kg(B1组)、布托啡诺30 μg/kg(B2组)、布托啡诺40 μg/kg(B3组)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例.观察四组呼吸循环变化、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1、B2、B3组与C组相比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5);B2、B3组术中无痛率明显高于B1、C组(P<0.05);术后1、4、8hB1、B2、B3组与C组比较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而术后1、4hB2、B3组VAS评分又明显低于B1组;B3组术后头晕嗜睡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30 μg/kg剂量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输卵管结扎术,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谢颖超;曾静贤;朱喜超;何智恒;潘应生;梁影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对0~24个月儿童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对儿童体格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早期综合发展指导的0~24个月正常婴幼儿582例作为实验组;分别在6m,12m,18 m,24 m这4个时段测量头围,身长,体重并检测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及血红蛋白(Hb)值,同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定儿童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进行评价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结果:实验组儿童维生素D缺乏,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实验组儿童除6m外,其余阶段体格发育(头围、身长、体重)及心理行为发育商(DQ)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综合发展指导不仅改善儿童体格发育,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而且促进儿童的神经心理行为发育,开发智能发育潜能.

    作者:肖玉联;都萍;谭美珍;马杰;何建宁;张春玲;林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内脂素、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2型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并发症更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大血管病变就是原因之一.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因子和内脂素有关[1].研究已经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密切,被认为是血管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文旨在了解内脂素、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树娇;唐灵;陈春莲;王志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rHSG基因对COPD大鼠气道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

    目的:研究外源性大鼠增殖抑制基因(rat hyperplasia suppressor gene,rHSG)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将重组质粒pEGFP-rHSG转染至COPD模型大鼠气道成纤维细胞,分别感染24、48 h及3、5d和7d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rHSGmRNA的不同时段表达水平,MTT、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结果:转染24 h,rHSGmRNA表达量开始增加,高峰在7d时,各转染组间rHSG mRNA表达差别满足(P<0.05);转染48 h后rHSG基因转染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5);转染后48 h凋亡开始,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时间延长,凋亡逐渐增加,7d时凋亡率达大(P<0.05).结论:外源性rHSG基因能够抑制气道成纤维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作者:葛正行;李波;周洵;李常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孕产妇意外伤害原因分析与救治

    目的:探讨孕产妇意外伤害的相关因素与防治措施.方法:对83例孕产妇意外伤害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采用ICD-10对意外伤害原因及类型进行分类,分析不同孕期的意外伤害分布及构成比.结果:孕产妇意外伤害中交通意外占首位,跌落伤占第二位;中期妊娠发生率高,早期妊娠发生率次之,晚期妊娠发生率低;意外伤害后发生产科并发症妊娠晚期高.结论:加强对孕产妇意外伤害的监测,开展安全意识的健康教育,采取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是预防孕产妇意外伤害的主要措施,当意外伤害发生后的处理提倡产科医师早期参与院前急救和院内多科室的综合救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雪霞;孔欣;张娟辉;李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裕固族和汉族人群龋病易感性与CA-Ⅵ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碳酸酐酶-VI基因多态性与裕固族汉族人群龋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样DNA 355份,核酸质谱技术直接检测3个位点的基因型,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A-VI基因rs2274333基因型频率在汉族高龋组和低龋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基因型在低龋组中显著高于高龋组,人群患高龋风险降低约2.4倍;未发现裕固族中基因型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A-VI基因rs2274333多态性可能与汉族人群龋病易感性有关.

    作者:宋容;胡晓潘;雷燕;周建业;余占海;李志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IVF/ICSI周期中hCG日血清孕酮水平与获卵数的关系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中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孕酮(P)水平与获卵数的关系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南方医院生殖中心行长方案IVF/ICSI治疗的1055个周期.按获卵数分为A1 ~ A5组,分析获卵数与hCG日血清孕酮水平的关系.按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分为B1 ~ B5组,<0.5,0.5 ~1,1~ 1.5,1.5 ~2,≥2 ng/mL,分析对妊娠结局产生不利影响的孕酮水平阈值.结果:HCG日血清孕酮水平与获卵数正相关(r=0.315).B1~ B5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6%、54.4%、46.7%、36.4%、18.2%(P< 0.001),P≥1.5 ng/mL时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结论:HCG日血清孕酮水平与获卵数正相关,孕酮水平超过1.5 ng/mL时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而不利于妊娠结局.

    作者:周瑶;倪郝;谭颖;全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ADMA水平变化及厄贝沙坦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的变化以及厄贝沙坦治疗对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选择28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治疗组(146例)和厄贝沙坦治疗组(143例),予以药物干预1年,观察血浆ADMA水平与血压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脑卒中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压下降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治疗组血浆ADMA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氨氯地平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 0.05);厄贝沙坦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低于氨氯地平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减少脑血管事件复发,降低血浆ADMA水平可能是其治疗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有益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陈东骊;张曹进;符永恒;陈富荣;莫与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5例机械通气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机械通气应用时机、模式选择、参数调节、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65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气方式为经口气管插管,通气模式:辅助/控制(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PSV),根据患儿病情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参数.总结机械通气的特点,分析疾病的转归.结果:54例患儿经机械通气治疗2~7d后顺利撤机,5例患儿入院4h内死亡,6例患儿由于家人放弃治疗死亡.2011年、2012年采取不同的机械通气指征,比较其抢救成功率及机械通气后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的百分率,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机械通气可改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危重状态,适当的机械通气时机的选择及设定合适的PEEP可有效防止神经源性肺水肿及肺出血的发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

    作者:李黎;徐丽琼;罗华清;刘慧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MELAS综合征分了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来自4个家庭的MELAS患者及其母系亲属共10份外周血细胞线粒体DNA (mtDNA)A3243G、T3271C、A8344G点突变,并对突变阳性的患者进行尿液、毛囊、唾液等不同组织突变mtDNA的定量.结果:在4例MELAS患者外周血细胞中均检测到A3243G点突变,未检测到T3271C和A8344G突变.只有1例患者的母亲及同胞有相同突变,另外3例患者的母亲及同胞均未检测到此突变.mtDNA的突变负荷尿液均高于血细胞,毛囊和唾液与血细胞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mtDNA A3243G突变在本组MELAS综合征中的发生率较高;在不同组织中均可检测到此突变,且尿液比血细胞的突变负荷高,故尿液A3243G突变检测可作为MELAS的筛查方法;国外报道多为母系遗传,而该研究病例以散发的居多,推测是由于新生突变所致.

    作者:周君霞;逯军;张淑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近期喹诺酮使用对前列腺穿刺后感染的影响

    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预防感染措施对术后急性感染发生的影响,探讨目前预防感染措施的可能的不足之处.方法:对2009-2012年间在泌尿外科门诊及住院男性患者,共236例,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调查他们近期喹诺酮类使用史,糖尿病史、慢性便秘史、术前是否灌肠、术后急性感染发生率,对术后发生感染者的血、尿样本进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近期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患者较近期未使用者在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更容易发生急性感染(P=0.017),对喹诺酮类耐药的比例较高、糖尿病史、慢性便秘史、是否灌肠、先前穿刺史对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无明显影响.结论:近期喹诺酮类使用史是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急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目前前列腺穿刺预防使用抗生素方案可能需要改进.

    作者:刘坤;孟峻嵩;徐宗源;傅广波;庄海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妊娠期巨乳症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1例

    患者女,26岁,因“妊娠期双乳进行性增大半年,伴右乳溃烂1个月”入院.患者既往有甲亢病史11年余,服用丙基硫氧嘧啶5年,期间未坚持监测甲状腺功能,自行停药2年后患巨乳症,双乳增大至平脐水平,于2009年行双乳缩减术,此后未监测甲状腺功能.患者妊娠12周出现双乳外上象限各长出约3 cm×4 cm大小肿块,暂行保胎处理.此后双侧乳房逐渐增大,近1个月右侧乳房增大迅速伴皮肤溃烂、恶臭(见图1~2).入院时查体:脉搏108次/min,血压90/55 mmHg,体重60 kg,基础代谢率32%.

    作者:潘铃娟;金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黔棘茎楤木水煎液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PGE2的影响及影像学观察

    目的:观察黔棘茎楤木水煎液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12 mg/kg)、黔棘茎楤木低、中、高剂量组(0.88、1.75、3.5 g/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足跖皮下注射复制AA模型,给药组大鼠连续35d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X线拍摄左后足踝关节侧位片,采用x硝酸盐还原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踝关节局部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踝关节面明显毛糙,关节间隙变窄、消失,踝关节局部的PGE2含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片组、黔棘茎楤木高、中剂量组均明显降低了踝关节局部的PGE2含量(P< 0.01,P<0.05);与雷公藤多苷片组比较,黔棘茎楤木高剂量组踝关节局部的PGE2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黔棘茎楤木对AA大鼠关节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有关.

    作者:杨奕樱;乔为平;乔晓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结构性血糖监测记录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结构性血糖监测记录表应用于2型糖尿病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13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综合治疗措施,干预组使用结构性血糖监测记录表记录血糖监测结果,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结果:出院3月后两组血糖、血脂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干预组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S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结构性血糖监测记录表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有效改善血糖、血脂代谢,提高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

    作者:熊婧;臧晓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病理特点

    目的:了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脏病理改变,并分析其与血清HBV-DNA、HBeAg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活检,同时检测血清HBV-DNA和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138例患者中,仅5.1%的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完全正常,31.9%的患者肝脏炎症≥G2和(或)纤维化≥S2. 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之间,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无差异,P> 0.05.HBeAg阴性患者中,HBV-DNA≥10 000 IU/mL组炎症≥G2、纤维化≥S2比例达60%、73.3%,显著高于HBV-DNA< 10 000 IU/mL组患者,P<0.05.结论:绝大部分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内仍有潜在肝炎活动;1/3的患者有显著肝组织病变,需抗病毒治疗;HBeAg阴性患者,若HBV-DNA≥10 000 IU/mL,应当行肝组织活检明确病情,及时治疗.

    作者:朱海超;高国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成功救治不典型绞窄性肠梗阻1例

    患者男,12岁,因“突发脐周疼痛伴恶心、呕吐11h”入院.该患者缘于入院前11h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无向他处放射,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量少,无含咖啡样物质,无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无发热、畏冷、寒战,就诊于当地卫生院,予“肌注654-2及静滴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等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即转诊我院.急查血常规示:WBC 13.84×109/L,GR 90.7%.血淀粉酶正常.腹部立位片未见明显异常,遂拟“急性胃肠炎”收入科.入科查体:体温36.4℃,血压115/90 mmHg.腹平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肠鸣音减弱.

    作者:黄思付;傅懋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关节软骨的应用进展

    过去的十年里,人们一直积极开发和验证磁共振生物标记物检测早期关节软骨变性地方法[1].近认为在空间上解决的水的扩散率用于评估软骨结构及组成成分的性能具有很大的潜力[2].目前越来越多的软骨微创疗法和新颖的药理治疗策略不断涌现[3].这样就强凋需要精确定量诊断工具,提供早期诊断、分期和检测功能用于调整治疗目标[4].扩散加权成像及扩散张量成像就可以用来研究关节软骨退变或修复的形态及功能改变.

    作者:周芳;田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联合测定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干扰素-γ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联合测定不同病因胸腔积液中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和干扰素-γ(IFN-γ)的浓度对结核性胸腔积液(T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结核、恶性、脓胸和漏出液共103例胸水及相应外周血,应用ELISA法测定胸水上清液和血清中SLPI与IFN-γ的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核组SLPI浓度(193 790±15 476) pg/mL分别与恶性组(121 700±13 101)pg/mL、脓胸组(92 885±26 962) pg/mL、漏出液组(109 360±21 619) pg/mL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后三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同样,结核组IFN-γ较其他三组有统计学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PESLPI浓度对于诊断TPE的佳阈值为236 071 pg/mL、曲线下面积(AUC)为69.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3.2%、91.4%;IFN-γ对于诊断TPE的AUC、灵敏度、特异度、诊断阈值分别是0.9611、95.6%、91.4%和355.2 ng/L;SLPI和IFN-γ同时高于各自的诊断闽值时,得出佳诊断特异度100%;SLPI或ADA高于各自诊断阈值,得出佳诊断灵敏度为88.9%.结论:单独测定SLPI及IFN-γ均有助于诊断TPE,但联合测定更能提高诊断效能.

    作者:巫艳彬;覃寿明;吴聪;孔晋亮;蔡双启;冯挺眉;卢桦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好型肌病1例

    患者女,26岁,2011年5月16日就诊入院.主诉为渐进性双下肢无力8年.患者于18岁后逐渐出现跑步不如先前,比同龄人差,行走、普通农业劳动、肢体力量无明显变化.自20岁起,开始自觉上楼梯及下蹲起立动作费力,走平坦道路正常,双上肢无异常.24岁妊娠期开始发现明显双下肢无力,登楼梯及下蹲起立困难,并发现双下肢肌肉萎缩,远端明显,进行性加重,并伴有走路姿势改变,呈摇摆步态.患者18岁前发育及日常活动与同龄人无明显差异.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也无其他肌无力或肌萎缩患者.

    作者:郑麒;陈芳;李希芝;王媛;葛汝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