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疗后皮肤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贾谊君;吴克瑾

关键词:放疗后, 皮肤纤维化, 放射治疗, 毛细血管扩张, 患者, 纤维化疾病, 慢性并发症, 肿瘤细胞, 治疗过程, 实体肿瘤, 生存质量, 杀伤作用, 皮肤感染, 皮肤弹性, 临床表现, 基底细胞, 程度, 同部位, 敏感性, 进展性
摘要: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实体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线除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外,还对周围健康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凡接受过放疗的患者几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同部位和器官的纤维化疾病,皮肤因其基底细胞层及毛细血管对放疗的敏感性通常会成为常见受累部位,因此皮肤纤维化是放射治疗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临床表现为皮肤外形的改变(干燥,鱼鳞状),皮肤弹性消失与皮肤挛缩,皮肤坚硬难以捏起折痕,可伴发毛细血管扩张,疼痛与瘙痒[2].部分患者甚至会发生进展性的纤维化,反复出现皮肤感染,严重影响患者长期的生存质量[3].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在支气管镜麻醉效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分别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依托咪酯组(E组),每组30例.分别设置效应室浓度P组为丙泊酚4.0 μg/mL+瑞芬太尼6.0 ng/mL诱导,E组为依托咪酯1.0 μg/mL+瑞芬太尼6.0 ng/mL诱导.达靶浓度后入镜,并调整药物浓度以维持麻醉.记录患者吸氧前(T0)、诱导开始1 min(T1)、入镜即时(T2)、入镜后1 min (T3)、入镜后2 min (T4)、入镜后5min (T5)及术毕(T6)的MAP、HR及SpO2数据,记录检查时间、入睡时间、苏醒时间及麻醉期间不良事件例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P组比较,E组的苏醒时间延长;E组在T2时点MAP值较高,低血压发生率较低,注射痛发生率较低,而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结论: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分别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支气管镜麻醉时,选择依托咪酯诱导使患者血压更平稳,但恶心、呕吐发生率高.选择丙泊酚诱导效果更满意.

    作者:梁幸甜;李渭敏;廖美娟;杨承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对宫颈癌细胞体外生长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TA)对宫颈癌HeLa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HeLa细胞与不同浓度的LTA(10.0、20.0、40.0 μg/L)共培养后EdU检测其增殖率;TUNEL法和RT-PCR分别检测LTA40.0μg/L共培养细胞的凋亡率及基因Bax/Bcl-2、Smac/IAP-1的表达变化.结果:10.0 ~ 40.0 μg/L的LTA均能抑制Hela细胞增殖,作用与浓度正相关;LTA40.0 μg/L共培养细胞48 h后凋亡率明显增加(P< 0.05);Bax基因表达上调,Bcl-2基因表达下调(P<0.05),Smac/IAP-1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LTA可能是通过调控Bax、Bcl-2的表达实现抑制HeLa细胞体外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

    作者:王丰刚;李占生;李文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散发型克雅氏病临床、脑电图与影像学特点分析

    克雅氏病(Jakob-Creutzfeld Disease,CJD)是一种进行性恶化的、广泛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见的朊蛋白病,全世界范围年发病率大约1~1.5/100万,90%为散发病例.CJD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起病形式隐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进展迅速,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发病早期与其他痴呆综合征鉴别困难.现就我市2010-2011年住院的9例患者临床、脑电图及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

    作者:石志鸿;刘梅丽;岳伟;王毅;刘首峰;张雪青;纪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裕固族和汉族人群龋病易感性与CA-Ⅵ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碳酸酐酶-VI基因多态性与裕固族汉族人群龋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样DNA 355份,核酸质谱技术直接检测3个位点的基因型,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A-VI基因rs2274333基因型频率在汉族高龋组和低龋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基因型在低龋组中显著高于高龋组,人群患高龋风险降低约2.4倍;未发现裕固族中基因型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A-VI基因rs2274333多态性可能与汉族人群龋病易感性有关.

    作者:宋容;胡晓潘;雷燕;周建业;余占海;李志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府逐淤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手术是确诊及治疗的主要措施[1],患者手术后复发是目前治疗的难点,孕三烯酮是近年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好的药物.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中医临床实践,我们对139例经手术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保守手术后患者,采用孕三烯酮和中药联合治疗,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情况.

    作者:陈沛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酮咯酸氨丁三醇(Ketorolac tromethamine)属于异丁芬酸类,是临床上可供注射的非甾类抗炎药,它的镇痛作用强,抗炎作用稍弱,适用于术后急性疼痛的治疗,而且没有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我们研究设计将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无痛人流手术,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玲;李淑丽;纪春梅;孙德海;姜长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利拉鲁肽对糖耐量异常OLETF大鼠糖脂代谢及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糖耐量异常OLETF大鼠糖脂代谢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32只12周龄糖耐量异常的OLETF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不同剂量利拉鲁肽干预组(50、100、200 μg/kg),8只同种系LETO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结束时,所有大鼠均检测糖脂及骨代谢指标.结果:生理盐水组OLETF大鼠与LETO组相比,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P<0.05),骨钙素及降钙素差异无显著性;利拉鲁肽干预后,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骨钙素、降钙素升高.结论:利拉鲁肽能够改善自发糖耐量异常动物模型糖脂代谢及骨代谢状况,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延缓或预防高糖所致的骨质恶化.

    作者:程彦臻;郭南京;杨力;孙嘉;孙楠;张桦;蔡德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种温度热应激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的影响

    目的:观察三种温度热应激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ffusion,IR)大鼠肠黏膜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体温+假手术对照组(Ctrl);正常体温+肠IR组(IR);38.5 ~ 39℃热应激+肠IR组(39IR);40~ 40.5℃热应激+肠IR组(40.5IR);41.5 ~ 42℃热应激+肠IR组(42IR).检测肠黏膜HSP72蛋白表达水平、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3活性.结果:HSP72蛋白表达水平随预处理温度增高而增加.三个温度预处理组Caspase-3活性比IR组明显降低(P<0.01).凋亡指数:40.5IR、42IR组比IR组明显降低(P<0.01),39IR组虽有下降,但与CTRL、IR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温度热应激预处理能诱导肠黏膜表达不同水平的HSP72蛋白,对肠黏膜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40.5℃温度水平的处理可能为佳选择,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王丹妹;何佟;吉丽敏;翁阳;罗志飞;莫燕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大网膜填胸包肾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应用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已成为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1],但有其自身的缺点,本研究分析了自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行脾切除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大网膜填胸包肾术及同期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共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金柱;蔡卫华;胡进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温作业对某钢铁企业工人心血管系统及血糖尿酸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温作业对工人心血管系统、血糖、尿酸的影响.为高温作业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从广州市某钢铁企业随机抽取高温作业工人220人为高温组,劳动强度相似的常温作业工人213人为对照组,收集个人信息,并检测和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压、心电图、血糖、尿酸等指标.后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温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40.6%)高于对照组(2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温组和高温组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5.16%和5.0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高温组高血糖检出率(17.27%)高于对照组(3.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温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33.18%)高于对照组(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高温作业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影响,定期监测血压、心电图,发现问题及早调岗有助于保障工人的健康.高温是作业人群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朱志媚;林爱华;庄宏杰;李浣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联合测定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干扰素-γ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联合测定不同病因胸腔积液中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和干扰素-γ(IFN-γ)的浓度对结核性胸腔积液(T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结核、恶性、脓胸和漏出液共103例胸水及相应外周血,应用ELISA法测定胸水上清液和血清中SLPI与IFN-γ的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核组SLPI浓度(193 790±15 476) pg/mL分别与恶性组(121 700±13 101)pg/mL、脓胸组(92 885±26 962) pg/mL、漏出液组(109 360±21 619) pg/mL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后三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同样,结核组IFN-γ较其他三组有统计学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PESLPI浓度对于诊断TPE的佳阈值为236 071 pg/mL、曲线下面积(AUC)为69.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3.2%、91.4%;IFN-γ对于诊断TPE的AUC、灵敏度、特异度、诊断阈值分别是0.9611、95.6%、91.4%和355.2 ng/L;SLPI和IFN-γ同时高于各自的诊断闽值时,得出佳诊断特异度100%;SLPI或ADA高于各自诊断阈值,得出佳诊断灵敏度为88.9%.结论:单独测定SLPI及IFN-γ均有助于诊断TPE,但联合测定更能提高诊断效能.

    作者:巫艳彬;覃寿明;吴聪;孔晋亮;蔡双启;冯挺眉;卢桦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反复食管内灌注盐酸诱导豚鼠食管支气管反射发生可塑性改变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慢性食管内灌注盐酸是否可以诱导豚鼠迷走神经相关的食管-支气管反射通路神经肽表达发生改变.方法:18只豚鼠,体重(400±50)g,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NS组和盐酸组.将胃管插入豚鼠食管中、下端,灌注含0.5%胃蛋白酶的0.1 mol/L HCl,连续14d.灌流固定,取气管、支气管、肺组织、结状神经节,免疫组化法检测SP、NK-1、NKA、NKB的表达程度及表达部位变化,结果用半定量方法表示(灰度).结果:盐酸组气道黏膜、结状神经节SP、NKA表达明显增强,显著高于空白组和NS组(P< 0.05及P<0.01).结论:慢性食管内灌注盐酸可以诱导豚鼠产生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及迷走神经介导的食管-支气管反射通路发生神经化学改变,提示胃食管反流相关的呼吸疾病中有神经中枢的参与.

    作者:刘春丽;姚卫民;陈如冲;罗炜;钟南山;赖克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研究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致死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目前DMD在治疗上仍然无突破.干细胞可替代局部受损的骨骼肌细胞,改善dystrophin的表达,促进肌肉的再生.中医药综合治疗可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中医药对干细胞治疗有促进和保护作用.两者可成为该病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笔者在临床应用研究中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DMD的疗效,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的DMD患者19例,均为男性,就诊年龄7~20岁,病程3~15年.

    作者:卢爱丽;王国征;代喜平;冯梅;高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靶肌肉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正中神经损伤

    目的:探讨靶肌肉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正中神经损伤及预防肌肉萎缩的效果.方法:30例正中神经缺损,行神经显微修复后,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术后靶肌肉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00AU,另一组为靶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3,6个月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动作电位幅值,肌纤颤电位波幅,观察肌肉萎缩情况,评估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结果:靶肌肉注射bFGF组相比对照组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上和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上增加,术后3个月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bFGF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感觉功能均获得较高的优良率,分别为93.3%和86.6%,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bFGF组相比对照组肌肉萎缩不明显,纤颤电位波幅较低,在术后1、3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靶肌肉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在早期能明显促进神经再生,延缓肌肉萎缩.

    作者:刘焕兴;王萧枫;杨益宇;季日旭;王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对多发性肋骨骨折行经胸腔镜探查+内固定手术的探讨

    随着交通事故及各种碰撞伤、挤压伤及摔伤等的增多,创伤性多根肋骨骨折发生率相应增加,对其研究行内固定手术的适应证,并比较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 来源于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胸腔镜探查+可吸收髓内钉内固定手术,简称内固定组;另一组行胸腔闭式引流,胸带固定,简称对照组.内固定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对照组52例(男33例,女19例).两组间无明显创伤原因、年龄及男女性别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立;张淼;贲晓松;康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骨侵蚀研究进展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SpA)是以巾轴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慢性进展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1],以强直性脊柱炎(AS)为原型.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aSpA是由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其中Treg/Th17亚群失衡在aSpA发病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IL-23/IL-23R/Th17/IL-17轴可能是导致aSpA广泛炎症和骨质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aSpA病理特点是滑膜增生,淋巴样浸润和血管翳的形成,随之造成骨骼侵蚀和软骨破坏,终发生骨性强直.

    作者:苏培培;米存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黔棘茎楤木水煎液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PGE2的影响及影像学观察

    目的:观察黔棘茎楤木水煎液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12 mg/kg)、黔棘茎楤木低、中、高剂量组(0.88、1.75、3.5 g/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足跖皮下注射复制AA模型,给药组大鼠连续35d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X线拍摄左后足踝关节侧位片,采用x硝酸盐还原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踝关节局部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踝关节面明显毛糙,关节间隙变窄、消失,踝关节局部的PGE2含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片组、黔棘茎楤木高、中剂量组均明显降低了踝关节局部的PGE2含量(P< 0.01,P<0.05);与雷公藤多苷片组比较,黔棘茎楤木高剂量组踝关节局部的PGE2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黔棘茎楤木对AA大鼠关节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有关.

    作者:杨奕樱;乔为平;乔晓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rHSG基因对COPD大鼠气道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

    目的:研究外源性大鼠增殖抑制基因(rat hyperplasia suppressor gene,rHSG)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将重组质粒pEGFP-rHSG转染至COPD模型大鼠气道成纤维细胞,分别感染24、48 h及3、5d和7d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rHSGmRNA的不同时段表达水平,MTT、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结果:转染24 h,rHSGmRNA表达量开始增加,高峰在7d时,各转染组间rHSG mRNA表达差别满足(P<0.05);转染48 h后rHSG基因转染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5);转染后48 h凋亡开始,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时间延长,凋亡逐渐增加,7d时凋亡率达大(P<0.05).结论:外源性rHSG基因能够抑制气道成纤维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作者:葛正行;李波;周洵;李常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视神经脊髓炎的视觉诱发电位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在视神经脊髓炎(NMO)和复发性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r-LET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NMO和15例r-LETM住院患者进行VEP检测,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NMO组:与正常组P100比较,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波幅显著降低(P<0.05);潜伏期异常率高于波幅异常率.r-LETM组:与正常组P100比较,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波幅显著降低(P<0.05);波幅异常率高于潜伏期异常率.两疾病组P100比较,NMO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波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MO的VEP特点为潜伏期延长为主,伴或不伴波幅下降,严重时波形消失.VEP能够检出r-LETM的亚临床视神经病灶,有助于对NMO的早期诊断.

    作者:邓田;谢炳玓;姚源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乙肝表面抗原ELISA试剂盒检测灰区的探讨

    目的:重新探讨定义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的检测“灰区”.方法:以乙肝表面抗原定值质控血清为标本对ELISA和电化学发光(ECLIA)两种检测方法进行灵敏度比较试验;同时用ELISA试剂盒检测由ECLIA检测为乙肝表面抗原弱反应性的标本,从而重新考虑ELISA试验时的复查“灰区”设定.结果:ELISA检测灵敏度为0.5 IU/mL,ECLIA检测灵敏度为<0.125 IU/mL;经过筛选标本后,用ELISA试剂盒检测由ECLIA检测为乙肝表面抗原弱反应性的标本的S/CO值为0.24~1.结论:ECLIA的检测灵敏度高于ELISA;同时为了防止漏检,目前ELISA检测HBsAg的所使用的复查“灰区”有必要进一步扩大.

    作者:吴子安;徐宁;邱智詠;李涛;易四维;何文军;罗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