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黄敏;洪旭君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TMS)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共35例失眠症患者,经过超低频TMS治疗2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和焦虑量表及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超低频TMS对失眠症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孙元锋;李哲;李韵;雷飞;杜丽娜;唐向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预测意识障碍患者的昏迷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17例意识障碍患者进行GCS及FOUR评分.把患者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5个意识水平.随访30 d,分析比较两个量表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差别,计算FOUR和GCS量表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 d内预后好/差的佳分界点.结果:GCS及FOUR与意识水平呈显著正相关,GCS较FOUR更能反映意识障碍的程度;GCS、FOUR量表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 d内预后好/差的佳分界值分别为5分和7分,其准确率分别为87.8%、90.5%.结论:GCS量表与FOUR量表均可用于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及预测意识障碍患者发病30 d内的预后,前者更能反映意识障碍的程度.
作者:陈璇;区嘉欢;蔡贤斌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浓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观察NT-proBNP是否可作为判断NSTEMI冠脉严重程度的客观生化指标.方法:入选入院时无明显心功能不全表现的NSTEMI患者152例,同时入选144例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入院时NT-proBNP水平.依冠脉造影结果将NSTE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及三支血管病变.并分析NT-proBNP与NSTE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NSTEMI患者NT-proBNP水平为612 (72 ~2 21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48~ 456)ng/L](P< 0.05).随着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NT-proBNP逐渐升高,变量间相关性分析提示NT-proBNP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325,P< 0.01).结论:NSTEMI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NT-proBNP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指标之一.
作者:吴焱贤;黄裕立;陈玉映;胡允兆;钟建开;吴赛珠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颈部疼痛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各自的症状体征是否相互具有关联性.方法:选取124例就诊于南方医院口腔科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观察组)以及180例无颞下颌症状的普通人(对照组)进行自填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疼痛程度、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颈部疼痛症状等.应用Helkimo功能紊乱指数作为评价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指标.结果:124例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在就诊前全部完成问卷调查(男56例,女68例),其中颈部疼痛患者83例,而对照组1 39例完成了问卷(男53例,女86例),其中只有50例有颈部疼痛,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x2=25.137,OR=3.603,P<0.001);观察组中颈部疼痛均随着年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且女性颈部疼痛的发生率相对男性差异有显著性(x2=22.930,P< 0.001);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口颌部疼痛(P<0.01)以及颌部僵硬和疲劳感(P<0.01)与颈部疼痛显著相关,而其余指标未发现与颈部疼痛相关(P>0.05).结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颈部疼痛和颞下颌症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尤其是那些有面颌部疼痛的患者,将来还需要进一步更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这种现象.
作者:林友;邹宇聪;李义凯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脊神经的磁共振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GBS的17例患儿脊神经磁共振的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GBS脊神经病损时MRI表现为:平扫轴位仅有6例马尾神经有不同程度增粗,T1WI中等信号,T2WI中等或略偏高信号;颈、胸、腰椎段脊神经未见明确信号改变的11例;所见颈胸腰段脊髓信号正常.平扫时矢状位T1WI、T2WI未发现明显征象.增强轴位压脂扫描,16例有不同程度的多个水平椎间孔区神经根轻-中度增粗、强化,多为对称性改变,L1水平以下者10例(58.8%),达T1.水平者3例(17.6%),达T8水平者1例(5.9%),颈、胸、腰段脊神经均呈对称性增粗、强化2例(11.8%),其中沿骶椎长轴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发现伴有双侧骶神经呈对称性增粗、强化1例(5.9%).沿马尾神经长轴方向的矢状面、冠状面示马尾神经增粗并呈纵向条形轻中度强化16例.1例(5.9%)平扫无阳性征象者增强后亦无阳性发现.结论:脊神经受累是GBS的特征之一,于沿脊椎长轴方向的矢状面、冠状面增强脂肪抑制薄层T1WI扫描显示清晰.
作者:利晞;柳维义;陈耀棠;黎冰梅;于晓君;曹兵艺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总结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体分析.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石龙人民医院NICU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的新生儿共225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感染的23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体重、胎龄、置管时间、分娩方式、对导管的反复操作、肠道外营养是否为引起CRI的高危因素,并总结分析CR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CRI的发病率为10.2%,12.78/1 000导管日.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低出生体重、PICC留置时间、反复对导管进行操作与CRI相关(P<0.05).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置管时间、对导管的反复操作均为CRI的影响因素(P<0.05).病原菌分析显示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56.5%,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和霉菌.结论:在我院NICU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PICC留置时间及反复对导管进行操作是引起CRI的高危因素.CRI常见的病原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首位,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及霉菌.
作者:肖珮;赵青;黄妙霞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PTEN基因ⅣS4(rs3830675)多态性与川南地区汉人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结合DNA测序方法,对431例样本进行PTEN基因ⅣS4多态性分析,其中脂代谢紊乱患者208例(脂代谢紊乱组),对照样本223例(对照组).结果:PTEN基因ⅣS4基因型(-/-、-/+、+/+)在对照组和脂代谢紊乱组中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ⅣS4基因型+/+相对于基因型-/-和-/+以及等位基因+相对于等位基因-发病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768 (95%CI:1.135~2.753,P=0.011)和1.480(95%CI:1.135~1.929,P=0.004).另外,与基因型-/-和-/+比较,基因型+/+的平均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增加(t=-2.349,P=0.020),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也显著增高(t=-2.767,P=0.006),其他检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TEN基因ⅣS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是川南地区脂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其主要的关系可能与TC和LDL-C相关.
作者:唐小平;周莹;赵春妮;万沁;陈枫;赖小宇;周海燕;陈庄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比较直肠癌术前放疗计划中6、10及15 MV-X射线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18例直肠癌术前放疗患者,在医科达计划系统中分别采用6、10及15 MV-X射线予相同的3个野形成3个放疗计划,比较3个计划的靶区剂量学特点以及小肠、膀胱、股骨头等正常组织的平均受照剂量及体积.结果:6、10及15 MV-X射线均能满足计划要求,靶区剂量分布及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织中除股骨头中15 MV的V30明显小于6 MV的V30(P <0.05)外,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6、10及15MV-X射线均能满足计划要求,考虑到放射防护因素,尽量不使用15 MV-X射线.
作者:张红丹;曾子君;潘燚;梁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在人工瓣膜置换术中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对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合并房颤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照组仅进行人工瓣膜的置换,比较两组患者在术期表现情况、术后2年各时间段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右房径线和术后2年时的心脏彩超检查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术期时的术后引流量为(479±204)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9±189)mL;术后2年后的右房径线为(50.99±11.28)mm,小于对照组的(59.32±12.34)mm;同时术后2年时的窦性心律维持例数、左室射血分数和心功能≤Ⅱ级情况都较术前有较大改善,与对照组相比也有差异(均P< 0.05).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对房颤的复发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吴颖猛;黄伟钊;姜海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了解2012年1-10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内感染致病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各临床科室发生医院感染并经检验科细菌室培养出的病原菌,致病菌培养与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依据NCCLS进行判定.结果:共检出病原菌750株,病原种类达20多种,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4.0%(180株)、13.5%(101株)、12.7%(95株).鲍曼不动杆菌多为多重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对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医院感染监控应从感染科室、感染部位、易感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罗润齐;林红燕;潘建刚;叶晓光;陈志伟;郭海波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近6年来进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对其可能影响术后发生胰瘘的因素进行分析,将有统计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探寻其确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202例,术后共26例发生胰瘘,总发生率为12.87%.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ASA评分、胰管直径及胰腺的质地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将其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胰腺质地OR=4.90,95% CI:1.12 ~ 18.91,P=0.02;胰管直径OR=3.76,95% CI:1.51 ~ 12.41,P=O.03).结论: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
作者:林叶;简志祥;金浩生;侯宝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与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按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排泄率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39例、微量蛋白尿组40例,大量蛋白尿组39例.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测定、比较不同组别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不同组别患者血清IL-8、IL-10及IL-18水平为:大量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无肾病组>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IL-8及IL-10分别与病程、SCr、UAER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54、0.50;0.66、0.58、0.72.IL-18与病程、FPG、HbAtc、SCr、UAER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42、0.57、0.71、0.73).IL-8与IL-10、IL8与IL-18、IL-10与IL-18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72、0.64.结论:IL-8、IL-10及IL-18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中具有不同的血清浓度,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咸伟;郑航;王素娟;祈云香;申捷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近期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先天性VSD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搜集4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共死亡1例,病死率为0.21%;多因素L0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体重(10 ~ 20 kg)、手术时间(> 120 min)及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是先天性VSD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近期主要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先天性VSD患者介入治疗疗效肯定;影响先天性VSD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合并心血管畸形 因此,为改善先天性VSD患者介入治疗预后,对年龄小、体重轻、手术时间长及合并心血管畸形的患者需谨慎.
作者:王正龙;石蓓;姜黔峰;许官学;巩亮 刊期: 2013年第13期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技术及假体工艺的成熟,许多学者开始探讨应用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目前对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传统THA仍争论较大.我院对62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少坚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考察羧甲基壳聚糖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OCMCS-USPIO-NPs)在兔肿瘤淋巴转移诊断中的价值,为该MRI对比剂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新西兰大白兔为模型动物,分别建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VX2肿瘤淋巴转移模型,MRI平扫后,组织间隙注射OCMCS-USPIO-NPs,根据增强前、后MRI图像淋巴结SNR信号的变化,结合HE染色,考察该对比剂在肿瘤淋巴转移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MRI平扫,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淋巴结SNR信号无显著差异,OCMCS-USPIO-NPs增强后,反应性增生腘窝淋巴结上在T2WI像信号均匀降低,而肿瘤转移性腘窝淋巴结表现为阴性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两者SNR差异显著(P<0.05);磁共振淋巴造影结果与HE染色结果相符(P>0.05).结论:OCMCS-USPIO-NPs作为MRI对比剂,增强扫描可为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范彩霞;陈志喜;赖水招;郑锦坤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应用控制性降压技术探讨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中不同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HHD)程度对腭裂患儿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红细胞压积(Hct)> 35%,年龄6~8个月行双侧腭裂整复术的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Hct> 35%)、B组(Hct:25%~30%),C组(Hct:20%~25%),每组30例.B组与C组患儿在常规麻醉诱导后通过输入晶胶液体控制Hct浓度,必要时通过输注多巴胺维持血压.分别在术前(T1)、术中30 min(T2)、术毕(T3)及术后3 h(T4)抽取动脉血样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时间点的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在血浆中的表达,记录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结果:各组与术前相比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C组在T2时点的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3组间相对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但B、C组输血例数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HHD可以明显减少小儿双侧腭裂整复术术中的输血量,对小儿术中的炎性细胞因子无不良影响.
作者:谭永红;王琼;佘应军;崔颖秋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介绍经尿道逆行腔内剜除双极电切治疗巨大前列腺增生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253例100 mL以上的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经尿道逆行腔内剜除双极电切治疗增生的前列腺.比较本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IPSS、QOL、Qmax、PVR、PSA等指标,评估其疗效.结果:253例患者术后31例出现暂时性尿失禁,无永久性尿失禁发生;223例有射精史者,215例出现逆行射精;前尿道狭窄3例.分析、比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平均IPSS、QOL、Qmax、PVR、PSA,差异显著.结论:经尿道逆行腔内剜除双极电切治疗巨大前列腺增生方法可行、疗效确切.但术者应有一定的电切工作基础.
作者:李传印;郑少波;刘春晓;李虎林;李炳坤;赵朋朋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ichin-3-gallate,EGCG)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恶性行为及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MT1-MM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的MCF-7.蛋白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内MT1-MMP蛋白的表达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株侵袭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实验中将MCF-7细胞株分为3组:(1)未转染组;(2)空白质粒组;(3)转染组.将各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蛋白印迹显示,转染后MCF-7细胞株检测到MTl-MMP蛋白的表达,加入EGCG后MTl-MMP表达受抑制.侵袭实验及CCK-8实验结果显示,表达MT1-MMP蛋白的MCF-7细胞株的细胞侵袭及增殖能力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及空白质粒组,而加入EGCG后转染组侵袭及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EGCG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力及增殖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T1-MMP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关艳萍;姚广裕;胡晓磊;陈路嘉;顾繁;叶长生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通过肝囊性包虫病的CT表现判断其临床病理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8例共691个肝包囊的CT表现及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L和CE1型CT示密度均匀的单房囊肿,CL型囊壁不显示,术中见囊液清澈透明.CE2型CT示多子囊表现,呈“车轮征”、“蜂房征”,术中见无色半透明葡萄状子囊,母囊及子囊液清澈透明.CE3型CT示内囊塌陷于囊内呈“水蛇征”、“飘带征”,子囊囊肿CT示母囊密度升高,术中见破裂内囊或子囊卷曲并漂浮于混浊或胶冻样囊液中.CE4型CT示近似良性肿瘤影像,囊内密度均匀或呈条索状高密度影,术中见坏死破裂的内囊和子囊折叠、迂曲于囊内,呈胶冻样或干酪样.CE5型病灶大面积钙化.各型包虫及4种不同性状(液性、胶冻样、干酪样及钙化)母囊内的CT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01).母囊与子囊的CT值差异有显著性(P< 0.001).结论:囊性肝包虫病在CT扫描中,特定时期出现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原因多种多样;熟悉该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使手术治疗更加精确.
作者:谢天皓;吕海龙;赵阳阳;张示杰;车小双;彭心宇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风湿科门诊或住院的21例难治性狼疮肾炎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每周10~15 mg联合环孢素A 3~5 mg/(kg·d),分2次服用,泼尼松≤1 mg/(kg·d),观察期为6个月.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补体C3和抗ds-DNA抗体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内,34%的患者起效,第3个月末时,有效率达71%,在研究6个月时,6例患者获完全缓解,11例患者达部分缓解,有效率达81%.本组患者不良反应少,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逐渐减轻消失.2例甲氨蝶呤及环孢素A减量过快的患者出现了病情波动.结论: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快速且有效,不良反应小.甲氨蝶呤及环孢素A减量过快时,可出现狼疮肾炎的病情复发.
作者:张科;邱茜;廖兢业;梁柳琴;何春媚 刊期: 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