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行中高剂量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路钰夏;唐晓文;薛胜利;仇惠英;金正明;苗瞄;傅琤琤;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中高剂量化疗,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支持, 急性髓系白血病
摘要: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行中高剂量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40例处于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14例(治疗组)行中高剂量化疗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与进行自体移植的26例(对照组)患者疗效有无差异.结果:至随访结束,治疗组3例复发,3例死亡,11例仍存活(10例无复发存活),两组复发率及3年无病生存率(L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疗法可降低AML复发率,延长患者LFS.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克罗米芬联合HMG促排卵全胚冷冻再行解冻胚胎移植7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在IVF周期中应用CC+HMG促排卵后全胚冷冻再行解冻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与新鲜移植周期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中心使用CC+HMG促排卵后全胚冷冻再行解冻胚胎移植周期70例和黄体中期长方案行新鲜胚胎移植周期86例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以及流产率等.结果:70例全胚冷冻后行FET的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与86例新鲜胚胎种植后的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HMG组的Gn天数、Gn总量均明显低于长方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常规长方案相比,应用CC+HMG促排卵后全胚冷冻再行解冻胚胎移植并不降低胚胎种植率和妊娠率,且使用Gn量少,OHSS风险低.

    作者:张帆;韦继红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自体骨cage在后路腰椎间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研究自体骨椎间融合器(自体骨cage)在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自体骨cage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及1年随访时的JOA评分和椎间隙高度,术后6个月及1年时椎间植骨融合率和改良Macnab疗效,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较术前、术后1年较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均较有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高度也有明显恢复;术后6个月及1年时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52%和86%,优良率分别为72%和88%,无感染及植骨松动的情况,硬脊膜囊损伤者2例,予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自体骨cage在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中的早期疗效较满意,其融合率高、方便可行.

    作者:李健;石林毅;黄景祥;张亮;陈宝娟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131I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Graves眼病47例疗效分析

    Graves病是一种多系统,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Graves眼病是常见的甲状腺外疾病.两者可同时发生或在1~2年内先后发生.对于Grave病采用1311I治疗已成为成人Grave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1],是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而对Grave眼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仍感到很棘手,尚未有一种较满意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本文采用131I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Grave眼病47例,试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朝阳;谭辉;王明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犬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和鉴定

    目的:建立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以期为应用BMSCs作为种子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集犬胫骨骨髓组织,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成骨和成软骨诱导培养鉴定,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和传代的BMSCs贴壁生长,呈纺锤形、长梭形,漩涡状排列、成集落生长.细胞表面标志物CD 90、CD 29、CD44分子阳性,CD34和HLA-DR分子阴性.经成骨诱导后钙结节形成并茜素红染色阳性,诱导期间碱性磷酸酶活性持续增高.成软骨诱导后HE染色见软骨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见细胞基质异染成紫红色.结论:成功建立了犬BMSCs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有效方法,扩增的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作者:曾晶晶;周诺;黄旋平;廖凤春;陈亚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诱导痰P物质与气道反应性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诱导痰P物质(SP)和气道反应性的关系,探讨SP在CV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CVA组35例,正常对照组35例,计数两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比,ELISA法检测两组诱导痰SP水平;测定两组FEV1,FEF50,比较治疗前后CVA组PD20EV1.结果:CVA组诱导痰EOS百分比和S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在CVA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SP水平与EOS百分比呈正相关(r=0.490,P< 0.05).治疗后CVA组FEF50%和PD20FEV1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SP水平与PD20EV1呈负相关(r=-0.508,P<0.05).结论:SP的升高可能参与CVA的发病过程,其与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能显著降低诱导痰SP水平和气道高反应性.

    作者:叶飒;严建平;王宏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技术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CoA合并心内畸形行一期矫治手术患儿106例,按体外循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DHCA组82例,应用DHCA;深低温低流量灌注(DHLF)组24例,应用DHLF并选择性脑灌注.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阻断时间、围术期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DHCA组新生儿比率、术前酸中毒比率高于DHLF组,停循环时间短于DHLF组.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相仿,均自动复跳,术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与DHLF技术相比较,在婴儿CoA合并心内畸形的一期矫治手术中应用DHCA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中深低温时间,确保重要脏器功能的恢复.

    作者:黄国栋;陈欣欣;崔虎军;曹凡;袁惠莉;白楠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磁共振T1ρ和T2Mapping技术定量检测腰椎间盘退变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T1ρ和T2 Mapping定量技术检测腰椎间盘退变的价值.方法:在3.0TMRI上采集健康人T2WI、T1ρ及T2 Mapping图像,对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及髓核T1ρ值和T2值的测定,分析T1ρ值、T2值与Pfirrmann分级的关系.结果:T1ρ值及T2值与Pfirrman分级均呈显著负相关(rs=-0.538和-0.665,P=0.000);T1ρ值及T2值显著正相关(r=0.445,P=0.000).结论:T1ρ弛豫成像及T2Mapping可以定量检测椎间盘组织化学成分的改变,并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相关.T1ρ弛豫成像较T2 Mapping对早期退变的敏感性更高.

    作者:王伟;梁文;慕革非;俞志坚;黄凡衡;陈玲;Queenie Chan;全显跃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促进肝细胞增殖的机制

    目的:明确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对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4-SIRT1质粒,合成SIRT1的siRNA,转染肝癌HepG2细胞系.XTT法及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结果:干扰SIRT1表达均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增殖(P<0.001);干扰SIRT1表达均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S期(P<0.01),而使G1期明显增加(P<0.001);干扰SIRT1表达可明显促进HepG2细胞凋亡(P<0.001);在HepG2细胞中当抑制SIRT1表达时,PTEN的乙酰化水平、磷酸化AKT和PI3K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SIRT1在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存在抑制其凋亡的作用,该作用涉及PTEN/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

    作者:刘灏;李川江;王汉宁;刘正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每日唤醒对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每日唤醒对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40病例,随机分为唤醒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丙泊酚镇静和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镇痛.唤醒组机械通气满24 h后实施每日唤醒两次.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循环指标、炎症指标和相关生化指标变化以及停用镇静药物后完全清醒时间、拔管脱机时间和患者各种管路自行拔除的发生率等.结果:唤醒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糖、甘油三酯值等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唤醒组白细胞,PCT,TNF-α,IL-6均较对照组低(P<0.05);唤醒组停用镇静药物后完全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不张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每日唤醒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不良反应低,经济适用.

    作者:张赤;张声;昌晓寒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白细胞介素-17及白细胞介素-10对人表皮细胞DNA增殖影响的析因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对人表皮细胞DNA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皮肤-裸鼠嵌合模型64只,按析因设计要求,使用不同时间和浓度IL-17及IL-10注射于裸鼠移植皮肤内,再以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试移植人表皮细胞DNA综合荧光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随着IL-17使用浓度增加和使用时间加长可致人表皮细胞DNA综合荧光值显著增高(P<0.05),IL-10使用浓度增加和使用时间加长可致人表皮细胞DNA综合荧光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IL-17对人表皮细胞DNA增殖有促进作用,IL-10对人表皮细胞DNA增殖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宏宇;毛祖豪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功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老年CAP患者196例,莫西沙星治疗组(试验组)98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组(对照组)98例,对其疗效和副作用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0.8%,对照组69.6% (P=0.34);痊愈率分别为试验组81.6%,对照组60.2% (P=0.38),试验组细菌清除率为86.5%;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为64.0%(P=0.04);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试验组6%,对照组4%(P=0.7).结论:莫西沙星治疗CAP的疗效好,毒副作用相对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鲜颖;邢丽华;王洵;李洪浩;王静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ulusion,RVO)所致的弥漫性黄斑水肿和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的视功能改变特征.方法:经临床确诊的并发黄斑水肿的RVO患者43例(43眼),根据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弥漫性黄斑水肿组(28例28眼)和CME组(15例15眼);正常对照者27例38眼.对所有患者6个环状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进行检测.结果: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的N1、P1波潜伏期均较正常者明显延迟(P<0.05),平均反应密度明显降低(P<0.05).其中弥性黄斑水肿组与CME组之间比较,N1、P1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弥漫性黄斑水肿的N1波平均反应密度在5环和6环较CME低(P<0.05),P1波平均反应密度在4~6环较CME组低(P<0.05).结论:mfERG可以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的弥漫性黄斑水肿和CME所致黄斑功能损伤及其之间的差异.

    作者:金昱;石安娜;刘淼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单纯性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单纯性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对11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患者行单纯性脾切除术,切脾前、后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FPP).术后3~6月胃镜检查了解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情况.术后6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直径(PVD)、门静脉流速(PVV)、门静脉血流量(PVF),随访术后再出血情况.结果:切脾前门静脉压力为(29.16±4.23)cmH 2O,切脾后门静脉压力降至(21.3±3.21)cmH 2O,术后门脉高压性胃病显著改善.术后PVD、PVV、PVF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无一例发生再出血.结论:单纯性脾切除术后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戴向华;龚卫东;丁浩;汤飞;赵忠;盛宝军;朱美琴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预测子痫前期的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严重威胁孕产妇及围生儿健康的妊娠并发症之一.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缺乏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因此,可靠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指标有利于早期发现PE,及时干预,改善母儿预后.本文就有可能独立预测与诊断PE的相关生化指标作一综述.

    作者:刘贞兰;刘学银;金立军;刘皇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黄芪注射液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及Th17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患儿血清白介素-23 (IL-23)、白介素-17 (IL-17)水平及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将64例AVM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黄芪组,每组32例,常规组予常规治疗,黄芪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评价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23、IL-17水平及Th17细胞频率,另取同期20名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黄芪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黄芪组和常规组治疗前血清IL-23、IL-17水平及Th17细胞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黄芪组和常规组治疗后血清IL-23、IL-17水平及Th17细胞频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或0.05),且黄芪组治疗后血清IL-23、IL-17水平及Th17细胞频率低于常规组治疗后(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能通过减少AVM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及Th17细胞频率,抑制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海英;刘丹莉;高顺利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型研究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M)患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表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URM患者、正常早孕(NEP)和正常非孕妇女(NNP)外周血T细胞(CD3+、CD4+、CD8+T细胞、CD3+HLA-DR+、CD4+HLA-DR+、CD8+HLA-DR+、CD4+/CD8+比值水平)、NK细胞(CD3-CD56+、CD56ddimCD16+、CD56brightCD 16-、CD56+CD69+)和Treg细胞(CD4+CD25+CD127dim)表型.结果:URM组CD3+HLA-DR+、CD8+ HLA-DR+T淋巴细胞均较NEP组明显增加(P<0.05),而CD4+T细胞较NNP组升高(P<0.05).NEP组CD8+T细胞较NNP组显著增加(P<0.05),三组间CD3+T细胞及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URM组外周血CD3-CD56+、CD56dimCD 16+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NEP组,而CD56brighttCD16-NK细胞比例较NEP组和NNP组均降低(P<0.05).URM组和NNP组CD4+CD25+CD 127dimTreg比例较NEP组均减少(P<0.05).结论:URM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活化、CD56dimCD16+NK细胞增多和Treg细胞减少可能是其致病的免疫基础.

    作者:赵花;韦相才;秦卫兵;苗竹林;杨宁;王一峰;崔蓉;王永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冷光源蓝光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应用冷光源蓝光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冷光源蓝光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冷光源蓝光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蓝光灯治疗,疗程4~5d.且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8小时及第96小时检测血清胆红素.观察光疗的副作用,并进行细心护理.结果:冷光源蓝光灯治疗组血清胆红素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光疗副作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冷光源蓝光灯治疗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且副作用少,同时可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丽清;江英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肺栓塞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肺栓塞(APE)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发病24h内并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APE住院患者,根据2008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新指南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比较不同组间H-FABP阳性率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危险APE组H-FABP阳性率不同,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需用生强心药物维持、低血压、溶栓治疗及住院死亡率)的比例不同(P< 0.01);(2)H-FABP阳性组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H-FABP阳性与不良事件明显相关.结论:H-FABP对急性肺栓塞不良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阮丽波;陈军;师红林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血清OPN联合CA125对子宫内膜癌的价值及预后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骨桥蛋白(OPN)联合CA125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的变化及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18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检测手术前后血清OPN含量;CA125含量由本院实验室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常规测得.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血清OPN和CA125含量分别是(436.49±67.35) ng/mL和(56.38±16.24)U/mL,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P<0.05);血清OPN和CA125含量在子宫内膜癌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在子宫内膜增生组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中,术前血清OPN和CA125含量随着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升高有逐渐增高趋势(P<0.01),术前两指标在Ⅲ~Ⅳ期与Ⅰ~Ⅱ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Ⅲ期与Ⅳ期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Ⅰ~Ⅱ期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OPN和CA12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率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但两者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血清OPN可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及病情监测的临床指标,联合CA125检测有可能成为监测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琰;王静;郭新贤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115463例住院及门诊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的疾病[1].可导致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我国一般人群丙型肝炎感染率为3.2%[2],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3],为了解杭州地区医院就诊患者HCV感染状况,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间来本院就诊的115 463例住院及门诊患者的血清标本抗HCV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珍;杨金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