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偏执型与未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的对照研究

吴东辉;朱艳玲;高北陵;张耀文;刘哲宁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执行功能, 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验
摘要:目的:探讨偏执型与未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的特点.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验(WCST)分别对处于发作期、未服药治疗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偏执型的26例患者(偏执型组)、未定型的27例患者(未定型组)和36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执行功能进行评估,并以阴阳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症状.结果:(1)在WCST中,偏执型和未定型分裂症患者的总反应数、随机错误数、错误应答百分率和随机错误应答百分率(偏执型组分别为95.31 ± 23.12、43.42 ± 26.20、72.98 ± 10.50和43.56 ± 19.15;未定型组分别为91.22 ± 25.07、40.22 ± 25.77、72.79 ± 15.03和41.69 ± 18.51)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72 ± 26.40、19.94 ± 15.79、56.71 ± 15.99和25.84 ± 13.24)(均P < 0.001);两患者组正确应答百分率(偏执型组为26.77 ± 10.13,未定型组为28.42 ± 12.25)均低于对照组(43.28 ± 15.99)(均P < 0.001);两患者组正确反应数、持续错误数、完成分类数、持续错误应答百分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偏执型与未定型组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2)偏执型组PANSS量表妄想症状评分显著高于未定型组,WCST结果与妄想症状评分无相关关系.结论: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偏执型和未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执行功能缺陷,与PANSS量表妄想症状评分无相关关系.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坏死68例临床分析

    骨髓坏死(bone marrow necrosis)是指造血骨髓中骨髓组织和基质细胞发生大面积坏死,即造血细胞原位坏死及骨髓基质的坏死,并出现嗜酸性结构不清的无定形物,组织病理活检表现为正常骨髓的结构被破坏,并出现大面积脂肪空泡的缺失[1].本病在临床上比较罕见,是具有独特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预后极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年 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8例骨髓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邢宏运;卞铁荣;景丽;李晓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全麻过程中过度通气对麻醉深度的影响

    目的:明确过度通气导致的低PaCO2对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行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30例,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过度通气使PetCO2由40 mmHg水平降至25 mmHg水平并维持20 min.记录PetCO2 40 mmHg、25 mmHg水平时的原始脑电图α、δ、θ波相对功率值,NI值、NT 分级.结果:与PetCO2 40 mmHg水平相比,25 mmHg水平时的原始脑电δ-θ波相对功率值显著增加(P < 0.05),NI值明显降低(P < 0.05),E2-F级的例数显著增加(P < 0.05).结论:全麻时过度通气导致的低PaCO2可增加麻醉深度,易导致麻醉过深.

    作者:王刚;邓龙姣;康茵;李文成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86例凝血功能的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86 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286例SLE患者中血小板正常患者占75.5%(215/286),减少患者占14.0%(40/286);239例患者检测了aCL(IgG、IgM、IgA一型或两型阳性),aCL阳性占25.1%(60/239),aCL阳性组的血小板计数、APTT、FIB、PT、TT、3P试验、FDP、D-D与aCL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LE伴高LDL-C组血小板计数、APTT、PT、TT与LDL-C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IB、3P试验、FDP、D-D与LDL-C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aCL阳性对SLE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无明显影响;SLE伴发LDL-C增高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高、APTT、PT时间缩短,但纤溶指标无明显改变.

    作者:杨辉;于新发;谢双锋;尹松梅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细胞凋亡基因Fas及Caspase-3表达变化及瑞舒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结扎30只雄性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AMI模型,存活的24只随机分为两组:他汀组(12只)和对照组(12只),另取8只雄性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术后第1天起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 mg/(kg·d)灌胃,对照组、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比较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凋亡基因Fas及Caspase-3表达变化.转移酶介导脱氧尿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as、Caspase-3蛋白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Fas、Caspase-3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他汀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Fas、Caspase-3蛋白阳性染色细胞指数及Fas、Caspase-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 < 0.05),而他汀组较对照组减少(P < 0.05).结论:A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组织Fas、Caspase-3蛋白及Fas、Caspase-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瑞舒伐他汀对AMI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基因fas及Caspase-3表达水平增高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作者:吴忠林;汤建民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肺表面活性物质(PS)能降低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少呼吸作功;机械通气是许多外科干预治疗的手段,但也能增加或加重已有的肺部损伤,导致肺过度膨胀并伴随PS异常及炎症改变.

    作者:戴长宗;王德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PICC导管管理方案.方法:将34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12月置管的150例,共计7 64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为对照组;2011年1-8月例,共计13 785个导管日,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管理方案(central line care bundle,CLB),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CRBSI 13例,发生率1.70‰,实验组CRBSI发生9例,发生率0.65‰,两组比较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该集束化管理方案能有效地预防PICC导管CRBSI的发生.

    作者:周薇;何佩仪;刘丽兰;卫建宁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发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血脂水平以及其预后.方法:收集8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并选择同期住院的60例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对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进行可比性分析,再对两组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血脂水平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典型症状压榨样疼痛比例(55.00%)与非糖尿病组(76.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糖尿病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血脂水平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典型临床症状中压榨样疼痛不比非糖尿病组患者明显,往往以上腹痛、恶心及腹泻等其他临床症状入院治疗,在临床上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特别关注其早期典型临床症状.同时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过性血糖过高对其治疗及预后也有一定的影响,对非糖尿病组患者也应在监测血糖的情况下,给予合理的治疗.

    作者:田恒松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CYP2C19、MDR1基因多态性与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效果的关系

    目的:探讨CYP2C19、MDR1基因多态性与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CYP2C19、MDR1基因型.结果:EM、IM、PM的Hp根除率分别为76.47%、87.88%、100%,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CC+CT、TT 的Hp根除率分别为83.78%、89.47%,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CYP2C19及MDR1基因多态性与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的Hp根除率无相关性.

    作者:陈东燕;孙艳荪;吴子刚;乔珊;林煜光;邓远飞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解偶联蛋白2在SD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2(UCP2)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30 min缺血组(30 min I组)、30 min缺血再灌注组(30 min I/R组)、60 min缺血组(60 min I组)、60 min缺血再灌注组(60 min I/R组),每组10只.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其ALT、ATP及UCP2的表达.结果:SO组、I组和I/R组的血清ALT和肝组织UCP2的表达依次升高,而ATP依次降低;析因方差分析显示缺血、再灌注两因素都使其升高或降低,且有协同作用.病理结果示缺血组肝组织呈灰白色,病理切片可见散在的凋亡细胞;缺血再灌注组呈暗红色,30 min I/R组病理切片可见点状坏死,而60 min I/R组可见桥接坏死.结论:UCP2在正常肝组织中已有表达;缺血后肝组织中UCP2的表达已经开始升高,ATP减少;缺血再灌注后肝组织UCP2的表达继续升高,ATP进一步减少;UCP2表达升高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害.

    作者:何国栋;陈龙镇;钟勇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及其受体(IGF-1R)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IGF-1R和IGF-1在40例GISTs组织和肿瘤旁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IGF-1R和IGF-1与GISTs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及其与CD117在GISTs中表达的关系.结果:在GISTs组织中,IGF-1R和IGF-1呈高表达,明显高于肿瘤旁组织(P < 0.05),在5例CD117阴性表达的GISTs中,有4例(80.0%)IGF-1R呈阳性表达,有3例(60.0%)IGF-1呈阳性表达;IGF-1R和IGF-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组织类型不相关,而与NIH分级(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黏膜受侵和肿瘤侵袭转移相关(P < 0.05).结论:IGF-1R和IGF-1在GIST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在CD117阴性的GISTs中IGF-1R表达率较高,联合检测用于GISTs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并可能参与了肿瘤的侵袭转移.

    作者:郭大鹏;张谢夫;赵春临;谢天;游焜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Neuropilin-1mRNA在新生小鼠及促性腺激素预处理不同时间点小鼠卵巢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Neuropilin-1(NRP-1)mRNA在新生小鼠及促性腺激素预处理不同时间点小鼠卵巢中的表达.方法:选用C57BL/6j小鼠新生及促性腺激素预处理不同时间点卵巢,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RP-1 mRNA表达.结果:NRP-1 mRNA在新生第3天小鼠卵巢中的表达是第5天的1.7倍(P < 0.05),是第14天的1.5倍(P < 0.05);相对于对照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在孕马血清处理后4、8、12、24 h,NRP-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 0.05),至24 h低,而48 h显著增高为对照组的1.5倍(P < 0.05);给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与0 h相比NRP-1 mRNA表达于第4小时下降至低(P < 0.05),后于第12小时升至高(P < 0.05).结论:NRP-1在始基卵泡募集和卵泡发育、成熟及排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沈薇;罗爱月;荣方方;曹晨;杨书红;丁婷;頼志文;王世宣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应用药物预防桡动脉痉挛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异搏定与硝酸甘油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患者预防桡动脉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入选482例申请冠脉介入患者(包括71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482例患者中完成PCI 218例,单纯冠脉造影264例.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异搏定组、硝酸甘油组和混合组(5 mg异搏定+0.2 mg硝酸甘油),异搏定组161例,硝酸甘油组158例,混合组163例.结果:异搏定组未能完成冠脉介入改选对侧或者股动脉的9例,其中CAG后复杂病变需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4例;硝酸甘油组中未能完成同侧冠脉介入改选对侧或者股动脉的9例,CAG后复杂病变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3例;混合组10例发生了桡动脉痉挛,CAG后复杂病变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2例.3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心绞痛、心衰或者恶性心律失常等表现.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拟行冠脉介入患者,经桡动脉给予异搏定或者硝酸甘油针剂都能起到明显的预防桡动脉痉挛的作用,两者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本一致;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血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7F股鞘行PCI介入患者3个月后桡动脉闭塞率较5F、6F桡鞘闭塞发生率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作者:宋昆鹏;高传玉;石海莉;黄捷;秦立;李艳;冯艳;韩凌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艾塞那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影响.方法:在正常葡萄糖(5.5 mmol/L)或高糖(16.8 mmol/L)条件下以50 ~ 5 000 pmol/L艾塞那肽孵育HUVECs,硝酸还原酶法检测HUVECs的一氧化氮(NO)释放量,荧光法检测细胞内eNOS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HUVECs内eNOS 1177位丝氨酸磷酸化水平和总蛋白水平,real time RT-PCR检测eNOS mRNA水平.结果:正常葡萄糖条件下,艾塞那肽使HUVECs释放NO增加,提高细胞内eNOS活性及1177位丝氨酸磷酸化水平,提高eNOS总蛋白水平.高糖条件下,艾塞那肽仍具有上述作用,且可提高eNOS mRNA水平.结论:艾塞那肽可上调HUVECs中eNOS的活性和表达,使NO释放增加,可能是其发挥降压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丁丽;张锦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膀胱水扩张与膀胱内透明质酸钠灌注结合治疗对于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联合膀胱水扩张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间,25例患者在全麻下行膀胱镜下水扩张及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每周灌注1次,共8次.在水扩张前及扩张后3、6及9个月通过疗效问卷及ICSI、ICPI、VAS、尿流动力学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大膀胱容量以及通过疗效问卷、ICSI、ICPI、VAS检测所显示的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在膀胱水扩张后3个月时效果明显.无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透明质酸钠联合膀胱水扩张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及间质性膀胱炎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徐勇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拇指背动脉岛状皮瓣的应用

    拇指在手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拇指外伤后应尽量保留拇指的长度及功能,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骨或肌腱外露在临床上多见,多用皮瓣修复,目前手术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我们自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应用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1 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丁华东;周志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住院患者术前心理状态与术后疼痛状况调查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外科住院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信息,电话随访患者围术期不良体验及术后疼痛控制状况,为提高围术期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术前1个工作日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的外科、妇科、耳鼻喉科住院患者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手术及麻醉信息、术前关心的问题、住院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术后电话随访以下内容:住院过程中的痛苦经历、术后镇痛的满意程度以及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938份,其中有效答卷903份.术前焦虑的发生率为18.7%,术前抑郁的发生率为14.4%,焦虑合并抑郁的发生率为9.5%.术前患者对于手术及康复的问题关注多,对麻醉及疼痛问题的关注其次,对于住院花费等问题关注较少.患者对于术后镇痛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在其回顾住院过程的痛苦经历时,主要的问题依然是术后疼痛.心脏、乳腺、胸外科、骨科手术的患者更多发生术后急慢性疼痛.结论: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的术前成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术前患者主要担心手术及康复的问题,对麻醉及疼痛的担心较少.术后镇痛的整体满意度较高,术后急慢性疼痛多发生在心脏、乳腺、胸外科、骨科手术的患者,对这类人群应加强术后镇痛治疗.

    作者:张明;冯艺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参附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蛋白a的影响

    目的:研究参附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影响.方法:将75例我院冠脉造影(CAG)阳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45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及血清LPa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 0.01),治疗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 < 0.01).两组治疗后血清LP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 < 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 < 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 < 0.01).结论:参附注射液改善冠心病的预后效果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显著降低血清LPa水平有关.

    作者:伍琼;黄超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西洛他唑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目的:研究西洛他唑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rhGM-CSF和rhIL-4体外诱导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50 μg/mL)组(刺激组)、西洛他唑(20 μmol/L)预干预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50 μg/mL)组(干预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和内吞功能变化,酶联免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刺激组比较,干预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40和CD86的表达降低,内吞功能提高,细胞培养上清TNF-α和IL-6水平下降.结论:西洛他唑可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树突状细胞成熟,这可能参与了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作者:陈添华;李志樑;付强;曹龙兴;张魏巍;陈琳琳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Apgar 评分和神经行为能力(NBNA)的影响.方法:8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全麻组和腰硬组,每组40例.分别在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记录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娩出后第1、5和10分钟的Apgar 评分及新生儿出生后第3 、14 和28 天的NBNA分值.结果:全麻组与腰硬组新生儿Apgar 评分及NBNA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结论:只要掌握好用药时机和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Apgar 评分及NBNA评分无不利影响,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胜;金敏霞;甘景立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结核分枝杆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5例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38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行腰椎穿刺术,标本送检结核分枝杆菌的荧光定量PCR、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涂片找抗酸杆菌,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阳性率52.7%,明显高于脑脊液涂片找抗酸菌(1.2%)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11.5%).荧光定量PCR与抗酸杆菌培养方法对比,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R检测明显优于细菌学培养.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的荧光定量PCR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特异性高,分析周期短,在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睿彦;陈志成;肖芃;邱薇;陈品儒;王维勇;岑文昌;陈慧玉 刊期: 2012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