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各型慢性乙型肝炎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关系的探讨

杜美华;高涛;王介非;沈芳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细胞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各型慢性乙型肝炎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法.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肝硬化患者周围血CD4+绝对值均比对照组值低,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的CD8+增高,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度、重度、肝硬化的CD8+均比对照组低,但统计学上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中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贺普丁治疗后的CD4+、CD8+绝对值、CD4+/CD8+比值均与未使用组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扰素治疗后的CD4+绝对值与未使用组比较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CD8+绝对值、CD4+/CD8+比值均与未使用组相近(P>0.05).结论各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存在细胞免疫的紊乱,而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有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华中西医杂志相关文献
  • Colles骨折合并舟骨月骨分离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0例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的患者,采用适当地延长对抗牵引时间和闭合手法复位.整复后以中立位、轻度背伸位固定治疗.结果经6~18个月的随访,40例患者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根据腕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定,优23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达87.5%.结论舟月骨分离是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治疗首先要力争使骨折复位.纠正腕关节的动力性不稳定,同时要恢复舟月骨间的正常解剖关系.传统的掌屈尺偏位固定,不利于改善腕关节不稳定状态.

    作者:杜立水;朱贻玲;李金亭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彩超诊断腹腔淋巴管瘤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女,28岁,自述2003年3月开始无明显诱因突然持续出现右腹痛,活动时疼痛加剧.查体:腹部膨隆,触及肿物感,界限不清,上腹部触之疼痛,无肌紧张.化验:血常规(-),胸腹透(-).

    作者:潘丽;邓云玖;贾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药活血化瘀疗法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用活血化瘀中药制成软肝胶囊口服,治疗肝纤维化病人120例,3个月为一个疗程,以对照组100例进行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Acd、PCⅢ、HA对比,综合分析,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5%,有效55%,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15%,有效40%,总有效率55%.两组治疗后肝功恢复正常、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软肝胶囊组方特点,活血化瘀与通络并重,滋阴益气与扶正并举,具有抑制胶原合成,增加胶原酶活性,促进胶原蛋白降解,减少肝内胶原蛋白沉积的作用.

    作者:安铁军;张学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6-氨基己酸与氨甲环酸、氨甲苯酸在常见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与氨甲环酸是赖氨酸的衍生物.在某些出血性疾病的出血中,当纤维蛋白形成时激活了纤维蛋白的溶解系统,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时能使纤维蛋白溶解,导致出血不止.

    作者:陈加力;杨卫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单侧外固定架治疗转子周围骨折的护理

    我院自1998年5月~2001年2月应用单侧外固定架治疗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75例,效果良好,现将有关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王丽君;田玉鹏;梁平;王会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处理

    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常见的外科疾病,有如下主要特点:(1)由于妊娠,子宫逐渐增大,阑尾位置随之改变;(2)由于大网膜上移,炎症不易局限.如处理不当,将会引起流产或早产,甚至会造成孕妇及胎儿死亡,现将我院1986~2002年收治的76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处理做一系统回顾.

    作者:丛培森;刘淑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合理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哮喘探讨

    哮喘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且近年来发病率、死亡率有上升趋势[1].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防止哮喘发生已成为中西医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对哮喘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深入,中医已突破哮喘病机专主于痰的局限,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瘀血是哮喘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2],治疗除习用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外,多配合活血化瘀法,从相关临床报道反映确能增强疗效.由于哮喘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瘀血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改变过程,如何从诸多活血化瘀药物中合理选用,必须结合血瘀产生的病理机制,兼顾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并与其他治法协调配合,辨证运用活血化瘀法.

    作者:唐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盐酸布比卡因的镇痛时间与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盐酸布比卡因(bupivacaine)是酰胺类局麻药,镇痛效果明显,其作用强度约为利多卡因的4倍,普鲁卡因的8倍,因此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麻药[1].本文通过观察120例外科手术患者对盐酸布比卡因的镇痛持续时间,以及患者血压变化、肌肉震颤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作者:任庆维;吴自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发展概况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回顾关节疾病治疗的历史,可以给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作为骨科医生,在外科治疗关节疾病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也走了不少弯路.当时我们为什么去这样做?我们为什么摒弃了一些优秀的方法?我们为什么采纳了一些并不理想的治疗措施?无疑,外科医生的努力使外科得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路奎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脑胶质瘤中细胞凋亡与相关基因Bcl-2、survivin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意义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细胞凋亡与相关基因Bcl-2、survivin表达的关系及其对预后意义.方法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l-2、survivin和PCNA,实验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 Bcl-2表达的加权计分和AI之间呈明显负线性相关(r=-0.346,P=0.001).survivin表达的加权计分和AI之间呈明显负线性相关(r=-0.377,P<0.001),survivin阳性组的AI较survivin阴性组显著降低(P<0.01).低AI(<0.96)组与高AI(>0.96)组的术后1年生存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的AI差异无显著性(P=0.24),而两组的AI/PI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病理、Bcl-2、survivin、AI、AI/PI及手术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细胞凋亡受多种基因的网络式调控.AI的高低与其相关基因Bcl-2、survivin的表达有关.AI可作提示预后的指标,对脑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及肿瘤分级有指导意义.肿瘤级别较低、survivin阴性、AI<0.96%、AI/PI较大、手术全切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焦保华;耿少梅;郭二坤;卢胜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安眠药中毒的治疗护理体会

    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联合应用,利用透析与吸附两种不同的治疗原理,达到快速清除血液中安眠药,疗效迅速,抢救成功率高.我院自1999年10月~2003年7月共抢救安眠药中毒1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俞铭儿;扬爱华;孙晔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斯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96例体会

    本院自1990年以来,采用切开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96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梁冰;董丽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AD造模方法及各法优缺点对比

    随着人类社会向老龄化推进,除心脑血管疾病外,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已被认为是主要危害人类健康的老年病之一.该病是一种进行性脑萎缩,主要表现为学习和记忆障碍,智力减退等临床特征[1].

    作者:穆敬雯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放腹水在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中的应用

    近2年,我院用放腹水加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肝硬化活动型患者的顽固性腹水,取得了较好疗效,并从临床研究探讨其机制.现总结如下.

    作者:罗春英;董敏玲;宋进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Ray-TFC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定

    目的通过对1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定患者行突出间盘切除并采用TFC作椎间融合,进一步了解TFC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后侧入路切除病变节段椎板,切除椎间盘组织,于椎体间植入两枚中间充填碎骨条的TFC,术后3~4周腰部配带支具下床锻炼.通过观察术后X线影像资料、病人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7.8个月,X线检查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片,16例患者手术椎体间无异常移位,融合率达94.1%,且腰腿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应用TFC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许多良;李学民;王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迪银片与维胺脂胶囊、雷公藤多甙联合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我科于1997年8月~2000年12月,应用迪银片与维胺脂胶囊和雷公藤多甙联合治疗银屑病43例,并且与同期单用迪银片治疗41例相比较,结果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熙庚;李德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疼痛280例

    慢性盆腔疼痛为妇女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其中又以慢性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盆腔粘连等为常见病因.我院妇科门诊近3年来对慢性盆腔疼痛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苗智莹;梁玉莲;张云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超声诊断双头联体双胎合并多种畸形1例

    1 病历摘要孕妇,24岁,汉族.G1P0,孕32周.因外院超声诊断胎儿脑积水来我院复查.夫妇非近亲结婚,双方家族中无双胎、畸胎及遗传病史.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孕妇孕期中未发现患其他疾患.

    作者:张广俊;杨帼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6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近年来,我院应用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6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王淑红;刘亚琴;王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应用超声热疗进行适形调强加温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提出超声热疗的适形调强加温新概念,在临床试验中验证其提高肿瘤组织内温度,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热损伤的效果.方法对54例晚期恶性肿瘤的54个病灶进行放疗加超声适形调强热疗.放疗采用每次2Gy,每周5次,总剂量40~70Gy.热疗每周加温2次,共6~10次,每次均在放疗后30min内进行.热疗时根据肿瘤大小和形状选择利用辐射器中的多个独立辐射单元进行适形加温.通过对每一独立单元的双重能量调节进行调强加温.结果适形强调加温可提高靶区内温度和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同时可有效地降低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温度,减轻热疗的副作用.在可评价的52例中,CR 32.7%、PR 46.2%、NC 21.2%,总有效率为78.8%,副作用为6%.结论应用超声热疗进行适形调强加温可均匀地提高肿瘤内温度和减轻周围正常组织的热损伤.

    作者:夏廷毅;孙庆选;史晓丽;范乃斌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华中西医杂志

中华中西医杂志

主管:国际激光医学交流培训中心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