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聚才;徐慧蓉;马小兵;王献华;佟树文;宋旭东
Reaven[1]早提出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耐苗异常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和以高甘油三酯和低高密度脂蛋白为特征的血脂障碍.
作者:郑海红;苏志涛;王环;陈国荣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前后肌酶的变化.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54例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患者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而对照组患者仅口服左甲状腺素4周,未口服他汀类药物.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肌酶浓度以及可疑影响因素(甲状腺功能、血脂、心率、射血分数、肝功能、肾功能等).之后两组患者均口服左甲状腺素(他汀组患者同时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至12周,复测上述指标.结果:他汀组患者治疗(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4周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对照组(仅口服左甲状腺素)(P<0.05):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8周,两组患者血浆肌酶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甲减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需要警惕肌酶升高;对于伴有肌酶升高的患者,及时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能够恢复正常水平.
作者:随华;耿秀琴;刘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抑制剂PD98059时完全弗氏佐剂(CFA)致痛大鼠脊髓背根神经结(DRG)中谷氨酸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致痛组、PD1组和PD10组.疼痛模型采用大鼠足底注射CFA 100μL.对照组及单纯致痛组经椎管内给予二甲基亚砜(DMSO)10μL,每日2次.PD1组和PD10组分别经椎管内给予PD98059 1μg或10μg,每日2次.测定大鼠每日痛阈变化,3 d后RT-PCR法检测大鼠DRG内谷氨酸转运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注射CFA致痛后各组大鼠痛阈均显著降低,PD1组与PD10组大鼠痛阈均较单纯致痛组显著升高,PD1组与PD10组痛阈升高差异无显著性.单纯致痛组DRG中谷氨酸转运体1(GLT-1)和兴奋性氨基酸载体1(EAAC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D1组、PD10组.除PD1组DRG中GLT-1表达高于对照组外,PD1组、PD10组及对照组DRG中GLT-1与EAAC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鞘内给予PD98059可减轻大鼠足底注射CFA引起的疼痛反应并减低致痛侧DRG中谷氨酸转运蛋白表达.
作者:苏小军;郝建华;郭正刚;李萌萌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SCD)的临床表现与血清中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VitB12、叶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4例SCD患者的Hb、MCV、VitB12、叶酸检查结果,并与入院时神经系统损害程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4例SCD患者,VitB12异常率约为79%,MCV异常率约为79%,Hb异常率约为58%,叶酸异常率约为30%.神经系统损害程度和血清VitB12水平之间有线性相关关系(r=0.525,t=-2.89,P=0.008),与血清叶酸水平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r=0.277,t=1.35,P=0.191).神经系统损害程度与贫血程度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Hb:r=0.265,t=-1.287,P=0.211;MCV:r=0.184,t=0.880,P=0.388).Hb、MCV异常与VitB12之间有线性相关性(Hb:r=0.457,t=2.407,P=0.025;MCV:r=0.662,t=-4.139,P=0.000).Hb、MCV异常与叶酸降低之间有线性相关性(Hb:r=0.766,t=5.583,P=0.000;MCV:r=0.561,t=-3.178,P=0.004).结论:血清VitB12水平降低可引起造血系统与神经系统异常,与其程度有线性相关,可作为造血系统与神经系统损害程度的一个评定指标.
作者:靳梅;谢炳玓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MFs)蛋白激酶Cε(PKCε)和蛋白激酶Cα(PKCα)的表达及转位的影响,并探讨这两种PKC亚型在心室重构中的作用.方法:以第2~4代MF8分实验组(加 AngⅡ10-6 mol/L)和对照组(不加 Ang Ⅱ)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PKC亚型ε和α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定位,Image-pro-plus 4.0版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对荧光强度进行半定量统计.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对照组和实验组PKC亚型ε都存在于膜、胞浆和核-细胞骨架,实验组强度明显增强,尤以核-细胞骨架为甚;对照组PKC亚型α主要存在于核一细胞骨架,而实验组α亚型存在于膜、胞浆和核-细胞骨架,强度都明显增加,尤以核-细胞骨架为甚:且PKC亚型ε和α荧光强度半定量比较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Ang Ⅱ对PKC亚型ε和α在MFs的表达和转位有显著影响,提示PKC亚型ε、α可能在MFs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书琴;陈桃;杜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右室流出道再狭窄是心脏外科手术后中远期较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再狭窄可通过介入扩张等方法矫治.对于低龄低体重等特殊患者、复杂及介入治疗失败患者尚需依靠心外科手术处理.
作者:张毅强;聂振红;陈亮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心包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4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合并心包积液组与无心包积液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甲状腺功能、血脂水平、血红蛋白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4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39例发生心包积液,合并心包积液组患者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无心包积液组,同时前者促甲状腺激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酸激酶、总胆固醇、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也显著高于后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甲状腺素、血红蛋白是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心包积液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尹洁;于恒池;洪旭;郝雅斌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用于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将54例实施介入栓塞手术的动脉瘤患者分为单纯七氟烷组(S组)和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组(S+P组).控制性降压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65 mmHg左右.监测并记录达到目标血压的时间以及麻醉前、麻醉中、控制性降压中、手术结束后HR、有创MAP、SpO2.并观察控制性降压过程中心电图的变化,有无心率失常发生,记录控制性降压过程中七氟烷的浓度、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与S+P组相比较,在麻醉前、麻醉中、控制性降压中及手术结束后各时点的HR、MAP和SpO2差异均无显著性,但S组吸入七氟烷浓度高于S+P组.两组均未有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及心率失常发生.S组意识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与S+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组有3例出现术后躁动而S+P组没有一例出现术后躁动.结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需控制血压的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中优于单纯七氟烷吸入麻醉,七氟烷用量减少,停药后不会出现血压反跳,对心脏影响小,意识恢复和拔管快,清醒平稳未出现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介入手术控制性降压过程中.
作者:秦玲;韩丽春;曾文斌;高昌俊;孙绪德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及合并冠心痛(CHD)患者内脏脂肪素(visfatin)表达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单纯T2DM组、T2DM合并CHD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visfatin水平和胰岛素,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PG、血脂,测量所有观察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结果:单纯T2DM组、T2DM合并CHD组visfatin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2DM合并CHD组显著高于T2DM组(P<0.01);肥胖组高于同组非肥胖组.visfatin水平与Homa-IR、WHR呈独立正相关.结论:T2DM合并CHD患者血清visfatin表达与Homa-IR、WHR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T2DM及合并CH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唱丽荣;毕锡娟;周桂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肝细胞Fas的表达与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EUSA法检查76例CHB患者(其中轻度29例、中度26例及重度21例)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IL-18水平.同时对46例愿意肝脏穿刺病理检查的CHB患者进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细胞Fas表达强度.结果:CHB患者血清IL-1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JP<0.01),并且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IL-18的水平显著增高.CHB患者肝组织中Fas表达阳性强度也随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强.结论:CHB患者外周血IL-18和肝细胞上表达的Fas均参与了肝脏的炎症过程,与CHB患者肝脏炎症发生的机理、炎症的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马清峰;王威 刊期: 2010年第07期
例1,患者女,29岁,主因发现上腹部肿物8年余,肿物持续性增大1年入院.查体:腹平软,剑突下可触及一大小约10 cm×5 cm肿物,质中,边界尚清,活动度尚可,无触痛,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作者:向聚才;徐慧蓉;马小兵;王献华;佟树文;宋旭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采用后腹腔镜、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例(A组)、20例(B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压及心率剧烈波动例数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A、B组肿瘤大径分别为(8.38±3.40)cm和(10.80±2.02)cm(F=2.74,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22.06±34.12)min和(149.10±54.94)min(F=4.62,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7.00±20.08)mL和(343.00±307.60)mL(F=13.90,P<0.001);术中血压、心率剧烈波动例数分别为3例和11例(x2=4.91,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74±1.68)d和(4.84±2.18)d(F=7.08,P<0.05);A组术后无并发症,B组1例术中大出血,3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术后共33例获得随访(A组15例,B组18例),随访时间为6~24个月.A组仅有1例血压无改善,仍需口服降压药物,而B组有3例血压无改善.结论:后腹腔镜手术并不增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的危险性,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和术后恢复方面均优于开放手术.
作者:陈健;岑松;康新立;蔡德海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显微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时33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对手术时及显微手术技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33例中,3例于术后1周、8例于术后1个月、7例于术后半年、4例于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9例于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无好转2例,治愈率66.7%(22/33),有效率93.9%(31/33).全部病例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损伤情况,在适当时机采用相应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获得较好的结构和功能恢复.
作者:王双乐;李创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女,23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30 h入院.30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剧痛,伴恶心,无发热,此后疼痛逐渐向右下腹转移,伴呕吐,无发热、寒战、腹泻.
作者:肖帅;刘龙飞;李峰;周筱筠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女,21岁,于2004年6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面部红斑伴关节痛、脱发,双手指出现雷诺现象.院外查抗SSA(+),SSB(+),抗ANA1:1000(+)颗粒型,ds-DNA弱阳性,尿常规正常.
作者:丁尧海;张爱平;郭云珊;王艳侠;李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检测三螺旋重复胶原蛋白Ⅰ(CTHR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初步研究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Blot方法,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参,分别检测胃癌组织及与其相对应的远癌正常胃组织中CTHRC1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33例胃癌组织中CTHRC1的相对表达量为0.315±0.234,与其对应的33例远癌正常胃组织中的CTHRC1的相对表达量为0.500±0.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2,P<0.01).结论:CTHR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提示CTHRC1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何敖林;吴福荣;李莎莎;刘瑞文;朱为伟;胡雨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耳科门诊常有耳廓外伤需要急诊清创缝合的小儿,这些患儿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年龄小,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差,接受手术时欠合作,而且患儿家长格外紧张焦虑,往往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要求,所以如何更好地对患儿进行治疗成为耳科医护人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科门诊从2008年1~12月共行小儿耳廓外伤清创缝合术80例,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刘建英 刊期: 2010年第07期
2009年5月16-22 日,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中心小学发生一起发热、咽痛、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依照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为一起H3N2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暴发.
作者:黄佐平;郭倩敏;曾艳芳;曹富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对16例确诊为HMD的早产儿给予固尔苏(PS)按100 mg/kg气管内给药,观察治疗后患儿血气分析、肺氧合指标、肺功能指标和呼吸机参数变化.结果:用药后患儿呼吸窘迫及皮肤紫绀情况明显改善,用药后30 min 6 h、12 h及24 h肺氧合及肺功能指标均数较用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参数较用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4 h胸部X线显示患儿肺野透亮度明显改善.6 h以内用PS的早产儿其胸片好转率均较6~24 h使用者高,且通气时间较后者短.结论:PS能快速、安全、有效地改善HMD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降低呼吸机指数,早期使用PS是治疗新生儿HMD的关键.
作者:唐柳平;王琼;李敏;谢丽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总结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方法:做好心理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做好双套管冲洗,保持负压引流.结果:患者预后良好,治愈出院,其中1例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精心的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陈丽莉;刘翠兰;林崇翔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