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合并皮肤撕脱伤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15例

袁跃群

关键词:半环槽式, 固定器治疗, 皮肤撕脱伤,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现报告如下, 疗效
摘要:我院自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采用半环槽式外同定器治疗合并皮肤撕脱伤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问不稳定型骨折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采用PFN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4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6.8(65~93)岁:按AO分类:31-A2型37例,31-A3型11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8~170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为50~400 mL,平均180 mL;除1例内固定失败、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其余无明显并发症.随访4-12个月,平均6.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采用Parker活动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行走能力,11例(22.9%)完全恢复至伤前评分,26例(54.2%)恢复至伤前的80%以上.结论:闭合复位PFN内固定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好方法.

    作者:谢浩强;刘成坚;邓思远;王润扬;张光明;杨运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Survivin、Caspase-3、突变型p53对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survivin、caspase-3、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对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预后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BTCC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石蜡切片中survivin蛋白、caspase-3蛋白、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在BTCC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0%(38/50),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与BTCC的组织学分级、预后有关(均P<0.05),但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p53阳性表达率为68.0%(34/50),与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30.0%(3/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阳性表达率为36.0%(18/50),与正常组织阳性率[90.0%(9/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与caspase-3表达呈显著负性相关(rs=-0.457,P<0.05),survivin与p53表达呈显著正性相关(rs=0.317,P<0.05).结论: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在BTCC中呈负相关,突变型p53缺乏对survivn表达的抑制而呈正相关,对预后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智彬;宋永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脏内阿片受体和阿片肽对心脏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片肽是由大量的小分子蛋白组成的,这些小分子蛋白同吗啡等阿片类药物一样,都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阿片受体相互结合而发挥作用.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疼痛治疗和临床麻醉.早期发现的阿片家族主要有脑啡肽、强啡肽和内啡肽.

    作者:吴财能;屠伟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中超声刀的应用及护理配合

    目的:评价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中超声刀的应用及护理配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术中用超声刀代替电刀并给予细致的护理配合.结果:25例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50 min(平均50min).术后无肠漏、出血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刀可同时完成切割和凝血,且能保持良好的手术视野.在腹腔镜下使用超声刀可彻底松解肠黏连带,而不损伤肠管,结合细致的护理配合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马玲平;李荷花;杨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射频热凝与痛点阻滞治疗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研究射频热凝与痛点阻滞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肌筋膜炎患者分为射频热凝组和痛点阻滞组(每组n=10)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的疼痛评分,1个月后用VAS评价疼痛缓解优良率并观察副作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1周,痛点阻滞组VAS评分低于射频热凝组(P<O.01);而在治疗后1个月,射频热凝组VAS评分低于痛点阻滞组(P<0.01),两组在疼痛缓解优良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和痛点阻滞在治疗肌筋膜炎均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射频热凝在治疗1个月后未见复发,疗效优于痛点阻滞.

    作者:卢园园;占恭豪;李军;连庆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极化液致扩张型心肌病低血糖反应8例

    在心血管科内科的治疗中,极化液的应用相当普遍,因其可稳定心肌细胞膜,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恢复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以利于心脏的正常收缩,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应用极化液引发低血糖反应.低血糖的发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有损于心脏,特别是危重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发现救治不及时,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本文报告极化液引起扩张型心肌病低血糖反应8例,情况如下.

    作者:陈升见;胡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细胞凋亡在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中的研究

    近年来,细胞凋亡在病毒研究中已成为了一个热点.凋亡是一种主动的由一些凋亡相关基因相互作用的细胞自我破坏过程.病毒必须在宿主细胞中生存与增殖,但病毒感染对细胞是不利的,因此被感染的细胞有许多通过自身凋亡来清除病毒,有些则被免疫系统所清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病毒也已形成了一些有效的逃避宿主防御反应的机制以维系自己的生存与繁殖,其中之一就是抗凋亡.

    作者:齐维;杨慧兰;樊建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适利达与噻吗心安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和眼血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适利达(拉坦前列素)和噻吗心安连续应用12周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和眼血流的影响.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1例,随机分成适利达组和噻吗心安组.分别滴用0.005%适利达每日1次和0.5%噻吗心安每日2次,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后2周、6周及12周随访,测量眼压并观察眼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系统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P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均有明显下降,且眼压下降平稳恒定:但适利达组降眼压作用更强大(P<0.05).适利达组CRA和PCA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流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增加,血管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降低.而噻吗心安组CRA和PCA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适利达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降眼压疗效及改善眼血流作用优于噻吗心安,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是理想的抗青光眼药物.

    作者:熊朝晖;杨春燕;苑亚贞;桂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的诊断意义及动态变化观察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及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结核性脑膜炎、34例化脓性脑膜炎、15例病毒性脑炎及23例非脑膜炎的有头痛症状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ADA,其中15例结核性脑膜炎分别测定入院时、2周、4周、6周脑脊液ADA.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ADA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ADA>8 U/L作为阳性阈值,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1.7%.随着病情的好转,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ADA含量也逐渐降低.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可作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以及病情好转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谈鹰;王庄;王亚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不同浓度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100例择期体表手术的小儿分为5组,每组20例.采用单纯异丙酚(P组)及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分别为0.20 mg/L(PK1组)、0.40mg/L(PK2组)、0.60 mg/L(PK3组)和0.80 mg/L(PK4组)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TIVA),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记录各组患儿入室安静时(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后5 min(T4)、术毕时(T5)5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麻醉效果及术中的通气情况,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及苏醒期状况.结果:与P组相比,PK1、PK2、PK3和PK4组异丙酚用量呈显著递减趋势,减少约13%~28%(P<0.05).术中P组和PK4组MAP及HR显著升高(P<0.05),PK1、PK2和PK3组无明显改变.术中P组麻醉效果评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PK1、PK2和PK3通气情况评分显著优于P组和PK4组.PK4组苏醒时间显著延长(P<0.05),术后躁动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为0.20~0.60 mg/L氯胺酮靶控输注应用在小儿麻醉中,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麻醉过程平稳、苏醒快速、安全可靠.

    作者:谢观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典型附睾结核31例诊治体会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附睾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1例不典型附睾结核,探讨不典型附睾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本组病例中以附睾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约占67.7%(21/31),阴囊坠痛和(或)会阴部不适感占12.9%(4/31);尿路刺激症状占16.1%(5/31);镜下血尿占3.2%(1/31);所有患者均在附睾发现肿块.但未发现附睾以外的结核病灶,手术切除肿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附睾结核.结论:不典型附睾结核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或误诊,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附睾结核预后较好.

    作者:欧汝彪;陈晖;候乐;邓向荣;谢克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硬膜外内镜检查术在腰腿疼痛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采用硬膜外腔镜在诊断和治疗慢性顽固性腰腿疼痛患者中的效果,阐述硬膜外腔镜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方法:20例慢性顽固性腰腿疼痛患者均通过镜头机械分离粘连和药物精确注射病变神经根,通过术后3个月的随访,有效率90.0%.结论:硬膜外腔镜是对慢性顽固性腰下肢疼痛患者进行诊断和介入疼痛治疗的新方法之一,其优点是,(1)可以通过显示器显示,肉眼观察硬膜外腔内具体病变;(2)较手术方法具有明显微小创伤;(3)可以冲洗硬膜外炎性物质、剥离粘连;(4)药物可以直接注射到病变部位消除水肿、炎症.改善疼痛.临床应用证明硬膜外腔镜是治疗慢性顽固性腰下肢疼痛的有效安全方法.

    作者:纪春梅;孙德海;毛仲霞;姜长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eNOS)基因第7外显子G894T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67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自然流产组)和72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的eNOS基因G894T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自然流产组eNOS基因Glu/Glu、Glu/Asp、Asp/Asp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3.1%、28.4%、0,Glu/Asp基因型和Asp等位基因频率虽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X2=2.58、X2=2.26,均P>0.05).携带Asp等位基因个体发生自然流产的相对风险无明显增加(OR=1.78,95%CI0.84~3.79).结论: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自然流产发病无明显关联.

    作者:高丽;于维新;管立学;李海波;刘志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组织多普勒及其衍生新技术评价心肌存活性的研究

    如何识别心肌存活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存活性在临床上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操作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其衍生技术可定量评价心肌收缩舒张运动,客观反映心脏功能,与负荷超声心动图结合更能提高诊断的效率,从而为识别存活心肌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王冲;张平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绝经前女性风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对绝经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进行骨密度(BMD)的监测,评估发生骨量丢失的原因.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89例绝经前女性患者(SLE 49例,RA 40例)及6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右跟骨部位的BMD,同时对患者诸多影响BMD的因素(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激素使用时间、激素累积剂量及激素日剂量)与BMD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右跟骨部位的BMD(SLE为-1.42±0.56.RA为-1.36±0.63)明显低于对照组(-0.58±0.52,P<0.01),骨质疏松的发生率(SLE为17.1%,RA为1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的BMD与C3呈正相关(r=0.521,P<0.01).与激素累积剂量呈负相关(r=-0.398,P<0.05);BMD与RA患者的cRP呈负相关(r=-0.431,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C3下降与激素累积剂量增高为SLE患者BMD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升高为RA患者BMD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绝经前女性SLE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SLE与RA患者疾病活动与激素累积剂量是影响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何伟珍;李剑松;李博;叶志中;郭粉莲;谭丹丹;谢燕;徐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以荨麻疹为表现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44例

    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肺外器官系统的损害或仅累及肺外器官系统的损害,已达到共识,近年来诸多形式的小儿MP感染报道也明显增多,但以荨麻疹样皮疹为表现的小儿MP感染少见报道.且此类患儿在基层医院往往以毒血症的形式收入儿内科病房,为使儿科医师对本病进一步认识,现将本院收治的44例报告及分析如下.

    作者:俞小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后骨髓象分析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后骨髓、外周血白细胞、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β2微球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0例NHL骨髓侵犯后骨髓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测测结果以及血清LDH、β2微球蛋白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70例NHL骨髓细胞形态分类异常者中,骨髓侵犯(BMI)56例,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MCL)者114例.其中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者80例.外周血白细胞数高于正常者48例,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正常者42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有异常者86例,骨髓增生不良者52例,增生活跃及以上者118例,血β2微球蛋白、血LDH在低度恶性和中度恶性中没有明显差异,而高度恶性与低、中度恶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白细胞数值在低、中、高度恶性程度中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淋巴瘤BMI或LMCL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血LDH、血β2微球蛋白升高有一定的相关性;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血清LDH、β2微球蛋白常规检查对其临床分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志阳;王金龙;李菊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诱导促进骨形成蛋白-7基因修饰的兔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转化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诱导对骨形成蛋白-7(BMP-7)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分化表型的影响.方法:将辛伐他汀诱导和未经诱导的免MSCs分别转导BMP-7基因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导后细胞BMP-7的表达:通过观察细胞生长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测定骨钙素含量,分析辛伐他汀诱导对BMP-7基因修饰的MSCs的增殖和分化表型的影响.结果:转导后BMP-7基因在诱导组和未诱导组MSCs中均有表达,诱导组细胞BMP-7表达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均比较未诱导组明显增高.结论:转导前辛伐他汀诱导能够促进BMP-7基因修饰的MSCs的成骨转化.

    作者:闫露;粟艳;沈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麝香保心丸对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HMP)对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方法:63例退行性心瓣膜病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MP组33例在洋地黄、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常规冶疗的基础上加用HMP;常规治疗组30例仅给予洋地黄、利尿利和血管扩张剂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2周.治疗前后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评定心功能的变化.结果:HMP组总有效率为97.O%,常规治疗组为76.9%.HMP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HMP治疗后患者心排量、心脏指数和射血分数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未见HMP不良反应.结论:HMP是辅助治疗退行性心瓣膜病左心功能不全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作者:徐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埃索美拉唑根除幽门螺杆菌的Meta分析

    目的:综合评价基于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作用.方法:对全世界基于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根除Hp并以其他质子泵抑制剂以及自身不同剂量作为对照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项RCT比较了基于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有2项研究比较了埃索美拉唑80 mg/d与40 mg/d的Hp根除率.基于意向治疗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Hp根除率为84.8%,对照组为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24,95%CI:0.96~1.60,P=0.10).基于按符合方案集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Hp根除率为88.0%,对照组为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30,95%CI:0.97~1.74,P=0.07).分别对高质量研究和疾病谱为十二指肠渍疡的研究进行分析,两组Hp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对疾病谱为消化不良的研究进行分析,按符合方案集分析显示试验组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但意向治疗分析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6).埃索美拉唑剂量分别为80 mg/d与40 mg/d的两组的Hp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埃索关拉唑的三联疗法能有效清除Hp感染,但并不优于奥美拉唑,也有足够证据支持增加剂量能提高Hp根除率的观点.对于伴Hp感染的消化不良患者,基于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的清除却作用可能要优于奥美拉唑.

    作者:俞力军;邹国辉;黄伟平;韩均凌;李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