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结合桥接钢板技术治疗股骨中下段骨干骨折

文伟;戈涛;张光明

关键词: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摘要:目的:观察运观察运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nimu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结合普通有限接触动力和压接骨板(钢板)LC-DCP桥接治疗股骨中下段骨干骨折的效果及特点.方法:从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33例闭合性股骨中下段骨干骨折患者.运用MIPPO技术,采用LC-DCP桥接钢板技术给予治疗.术后3 d开始膝、髋功能锻炼.平均切口长度为12 cm,平均住院时间为18 d.术后随访6个月-2年.行x线机检查及膝关节伸膝装置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骨折端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术后3个月时膝关节活动度良好,伸直1.4°,屈曲平均125°,骨折线完全消失.半年复查均愈合,HSS评分平均为91.8分,无骨不连,无内固定松脱及感染.结论:MIPPO技术结合长桥接钢板治疗股骨中下段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美观,软组织损伤少,骨痂生长迅速,稳定可靠,关节功能恢复好的特点,是治疗现代股骨骨折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梁切除术后结膜下注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抗体对兔眼滤过泡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抗体对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家兔双眼制作小梁切除术模型.随机选取家免一眼作为抗体组,分别于手术完成当时和术后第5天予以结膜下注射CTGF抗体.另一眼作为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予以结膜下注射PBS.术后1、3、5、7、10、14 d分别观察滤过泡形态.结果:术后1、3、5 d两组滤过泡均弥散隆起.术后7、10和14 d对照组滤过泡逐渐扁平、局限、瘢痕形成,而抗体组滤过泡维持较好、瘢痕形成时间较晚.结论:CTGF抗体结膜下注射可抑制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化,CTGF抗体可能成为一种提高滤过手术成功率的新药物.

    作者:王建明;惠娜;范雅稚;孙乃学;熊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舟山群岛渔民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菌株23S rRNA全基因生物信息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舟山群岛渔民胃镜检查患者分离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对Hp克拉霉素的耐药情况和耐药基因进行研究,指导合理使用克拉霉素治疗却.方法:取188份胃镜活检标本,却培养后对188株Hp临床分离株采用E-test法行克拉霉素药敏试验.对17株克拉霉素耐药和3株敏感的Hp23S rRNA全基因序列和3株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胃炎患者Hp培养阳性率为26.5%(27/102),溃疡患者培养阳性率为48.7%(38/78),胃癌患者培养阳性率为25.0%(2/8),溃疡患者Hp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炎患者和胃癌患者.67例Hp菌株克拉霉素耐药23株.占34.3%(23/67),敏感株44株,占65.7%(44/67).胃炎患者、溃疡患者和胃癌患者克拉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9.6%(8/27)、36.8%(14/38)和50.0%(1/2).17株克拉霉素耐药Hp菌株2143位点A>G突变率为29.4%,2182位点C>T突变率为11.8%:新的突变点C588U在6株耐药株中出现,而且该6株茵未见其他已知突变.结论:舟山群岛渔民溃疡患者Hp培养阳性率和克拉霉素耐药率明显高于胃炎患者.本地区分离的克拉霉素耐药Hp菌株C588U变异点可能是克拉霉素耐药新的突变位点.

    作者:汤武亨;曹春宇;李松财;金海;陈国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游离足背皮瓣串联胫前筋膜瓣治疗放疗后严重眶窝软组织畸形

    目的:探讨以吻合血管游离足背皮瓣串联胫前筋膜瓣的方式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及辅助放疗后严重无眼球眶窝软组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收治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行眼球摘除及眼眶放射治疗后眶窝严重畸形的患者,应用冠状切口眶截骨重建眶骨支架后,根据结膜囊缺损的大小及颞部的凹陷范围设计足背及胫前串联皮瓣,显微吻合游离皮瓣血管蒂.再造患侧结膜囊及充填颢部凹陷畸形.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经12-24个月随访,4例眼窝、颞部凹陷明显改善.结膜囊内义眼预置模固定塑形3个月后,结膜囊深度良好、义眼片佩戴后外形满意;1例眶窝丰满度仍不足,行二期义眼座植入术矫正;另1例则因结膜下穹隆过浅.行自体硬腭黏膜移植修复.足背供区,5例愈合良好,1例延期愈合.结论:游离足背皮瓣串联胫前筋膜瓣能一期用于放疗后无眼球眶窝畸形的眼窝再造和结膜囊成形,以及填充颞部软组织缺损,佩戴眼片后外观满意.

    作者:周胜杰;叶信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方法:72例患儿等分为3组,一组患儿服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另一组患儿服用蒙脱石散,第三组患儿服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加蒙脱石散,观察3组患儿大便性状、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72 h大便量及腹泻持续时间.结果: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加蒙脱石散组患儿治疗有效率高.结论: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琼;李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VEC)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血管内皮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仅给予细胞培养液)、Ang-Ⅱ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Ang-Ⅱ,使其终浓度为10-7 mol/L)、Ang-Ⅱ+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单纯Ang-Ⅱ组的基础上加入阿托伐他汀,使阿托伐他汀的终浓度为0.1 μmol/L)、Ang-Ⅱ+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单纯Ang-Ⅱ组的基础上加入阿托伐他汀,使阿托伐他汀的终浓度为1 μmol/L).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各组细胞的[Ca2+]i.结果:(1)Ang-Ⅱ组的[Ca2+]i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2)Ang-Ⅱ+阿托伐他汀组的[Ca2+]i显著低于Ang-Ⅱ组(P<0.01).(3)Ang-Ⅱ+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的[Ca2+]i低于Ang-Ⅱ+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Ang-Ⅱ可引起细胞内[Ca2+]i的显著增加,阿托伐他汀对Ang-Ⅱ所致的[Ca2+]i增加具有保护作用,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韩磊;李鸣皋;叶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小板形态改变误诊1例

    患者男,72岁,心功能不全入住本院心内科.8年前曾行脾切除手术.PLT-直维持在80×109/L.实验窒检查:WBC9.1×109/L,N 0.46,L 0.32,M 0.14,E0.76,B 0.09;RBC 3.9×1012/L,Hb 126g/L,MCV 99 F1,MCHC 330 g/L,RDW 16%;PLT 19×109/L(1次),PLT 5×109/L(2次),CK 122 IU/L,CK-MB 13 IU/L,LDH 265 IU/L,粪便隐血试验阴性,尿常规正常,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皮肤无出血点.手工计数PLT 70×109/L,和仪器测定相差甚远,血涂片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大血小板存在.

    作者:沈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芒果甙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芒果甙(mangiferin),又名芒果素、知母宁,是一种四羟基吡啶的碳糖甙,属双苯吡酮类化合物.芒果甙可从漆树科芒果树和扁桃树的叶、果实、树皮及龙胆科植物东北龙胆、川西獐芽菜、水龙骨科植物光石韦等中提取得到.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芒果甙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肿瘤作用[1-6]、抗脂质过氧化作用[7-8]、免疫调节[9]、抗糖尿病[10]、消炎[11]、止痛[12]、抗病毒[5]、抗辐射[13]等.现对其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林周孟;何春拉;孟晓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肝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及其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肝功能损伤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水平的变化及与心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88例CH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组,计算各组肝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探讨ALT、Cr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CHF患者肝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42.0%、38.5%.并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肝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患病率也在升高;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血清ALT、Cr浓度在升高,且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HF患者中肝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相当普遍,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肝肾功能在恶化.

    作者:夏邦俊;袁先琢;张祥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结合桥接钢板技术治疗股骨中下段骨干骨折

    目的:观察运观察运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nimu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结合普通有限接触动力和压接骨板(钢板)LC-DCP桥接治疗股骨中下段骨干骨折的效果及特点.方法:从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33例闭合性股骨中下段骨干骨折患者.运用MIPPO技术,采用LC-DCP桥接钢板技术给予治疗.术后3 d开始膝、髋功能锻炼.平均切口长度为12 cm,平均住院时间为18 d.术后随访6个月-2年.行x线机检查及膝关节伸膝装置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骨折端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术后3个月时膝关节活动度良好,伸直1.4°,屈曲平均125°,骨折线完全消失.半年复查均愈合,HSS评分平均为91.8分,无骨不连,无内固定松脱及感染.结论:MIPPO技术结合长桥接钢板治疗股骨中下段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美观,软组织损伤少,骨痂生长迅速,稳定可靠,关节功能恢复好的特点,是治疗现代股骨骨折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文伟;戈涛;张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靶向survivin基因的shRNA质粒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利用pGenesil-1质粒构建靶向sunrivin基因的2个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方法:设计2对shRNA,GC比在40%-55%之间,进而应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剔除,保证所得shRNA序列靶向survivin基因,分别克隆至带有U6启动子的质粒pGenesil-1中,构建质粒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菌株扩增.提取质粒,酶切鉴定后测序分析.双酶切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结果:成功构建靶向survivin基因的2个shRNA质粒表达载体.经双酶切鉴定及质粒测序结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结论:经鉴定设计的2条shRNA已成功连接于质粒上,可以应用于进一步RNA干扰试验.

    作者:熊英;郭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体外循环下瘤囊-右心房内引流在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2001年1月争2008年5月,我们对25例升主动脉瘤和丰动脉夹层患者行大血管手术,术中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囊瘤-右心房内引流,手术止血顺利,术后无二次开胸止血.

    作者:程德志;何志锋;张翔;刘瑜;孙成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p53凋亡刺激蛋白家族的表达及调节

    目的:探讨p53遗传背景不同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中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的表达和调节.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株中ASPP的mRNA表达以及应用Western blot检测ASPP蛋白含量,MTT法检测不同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顺铂处理后NCI-H157细胞株的IC50值是3.7μg/mL,A549的IC50是10.48 μg/mL.NCI-H157细胞株中ASPP1、ASPP2 mRNA平均表达量分别是A549的2.66倍(P=0.002)和6.98倍(P=0.03).NCI-H157细胞株ASPPI、ASPP2蛋白表达量分别是A549的1.33倍和1.24倍.结论:ASPP家族在突变型NSCLC细胞株中的表达比在野生型细胞株中高,ASPP家族表达和肺癌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有关.有望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的分子靶点.

    作者:李士军;张明霞;张明芳;肖晓光;施广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镇痛导尿管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镇痛导尿管能否消除或减轻开胸手术后患者的导尿管不适.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使用普通导尿管作为对照组,B组使用镇痛导尿管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对导尿管的舒适度.结果:B组患者对导尿管的舒适度明显优于A组.结论:镇痛导尿管能有效减轻开胸手术后患者的导尿管不适.

    作者:顾正峰;胡毅平;王雁娟;姚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系统动脉顺应性与增大指数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系统动脉顺应性与颈动脉增大指数在颈动脉狭窄的改变及两项指标对颈动脉狭窄中的预测价值.方法:用高频超声筛选出73例颈动脉狭窄病例(狭窄率>50%)及71例无狭窄的病例,测量了全部病例的肱动脉血压、心率、身高、体重等指标,并计算其系统动脉顺应性与增大指数数据.结果:狭窄组系统动脉顺应性降低(0.23±0.06 vs 0.26±0.04,P<0.01),颈动脉增大指数增高[(31.75±5.19)%vs(30.015±4.42)%,P<0.05].Logistic分析显示,颈动脉增大指数[OR=1.547,95%CI(0.941~2.543),P<0.10]能够作为预测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子存在.而系统动脉顺应性没有证实.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有糖尿病、脑中风、收缩压的升高,而女性和平均压的升高可作为保护因子.结论:收缩压的升高是一个独立的预测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子.反映局部动脉僵硬度的颈动脉增大指数作为危险因子优于反映全身动脉僵硬度的系统动脉顺应性.

    作者:李庆;薛峰;寇卫红;刘悦;郑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术中一次性皮肤伸展修复较大四肢软组织缺损

    目的:观察术中利用一次性皮肤伸展技术缝合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一次性皮肤伸展技术缝合修复19例四肢创伤等原因引起的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4例,女5例.年龄21~68岁,平均37.8岁.软组织缺损原因,创伤11例,褥疮5例,肿瘤切除3例.皮肤缺损范围10.0 cm×5.0 cm~12.0 cm×10.0 cm.结果:19例患者术中经一次性皮肤伸展后可直接缝合创面两侧皮肤而完全修复创面.术后15~21 d拆线.17例创口Ⅰ期愈合,1例拆线过早,有两针裂开,1例局部创口皮缘坏死,该2例经换药2周后愈合.结论:术中利用一次性皮肤伸展技术缝合修复创面是治疗因张力较大而无法直接缝合的四肢皮肤创面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作者:何登伟;朱烨;俞伟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致过敏反应4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对我科4例奥沙利铂过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患者分别在第8、9、10个周期奥沙利铂静滴时出现发热,高体温达40.2℃.3例患者出现皮肤红斑,伴有明显瘙痒.1例在第6次奥沙利铂静滴10min出现手足肿胀、面部水肿、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紫绀等中-重度过敏表现.结论:对于轻度过敏的患者.常规减少输液滴速,予抗组胺剂、类固醇激素等进行药物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预防.然而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往往不能够耐受继续治疗,一部分患者可以进行系统脱敏后再次尝试应用.

    作者:陈志刚;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Notch信号系统调节肿瘤干细胞生长的机制及应用

    Notch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多个物种中表达,其家族成员的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在细胞分化、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脊椎动物中共发现了4个Notch同源体,包括Notch1、Noteh2、Notch3、Notch4.其中Notch1不仅对正常细胞分化起重要作用,而且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1].近研究发现,其在肿瘤十细胞发展过程中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彬;程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Orem自理理论在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中的运用

    目的: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与生存质量.方法:将73例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后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整体护理基础上应用Orem自理理论评估患者及家属的自理能力,在各阶段采用不同的护理系统及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活动,对照组仅实施整体护理.两组康复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Fugl-meyer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Fugl-meyer和Ba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Orem自理理论用于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可降低致残率,使患者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吴永萍;罗乔英;陈春华;罗菊桃;王小燕;胡凤君;胡渝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issue tansglutaminase,tTG)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检测来自整形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TG的底物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的含量,免疫印迹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的含量,SDS电泳DNSC荧光显色测定tTG的活力.结果:(1)免疫荧光显示,增生性瘢痕皮肤tTG的底物FN的含量较正常皮肤显著增高(P<0.01);(2)免疫组化显示,增生性瘢痕真皮组织tTG含量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多(P<0.01):(3)免疫印迹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tTC含量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P<0.01);(4)增生性瘢痕组织tTG活性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与底物(胶原、FN)增加、tTG含量增多、活性增强、交联过度有关.

    作者:章伏生;陆树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

    目前全世界约有2.46亿糖尿病患者,预计2025年将达3.84亿.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出现慢性并发症的人数在未来几年将大幅度上升,给患者及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与遗传易感、糖代谢改变、血液流变学紊乱、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等密切相关,但精确机制尚未阐明.新近国内外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可能介导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HIF-1α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研究作一相关综述.

    作者:郑全林;徐向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