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4层螺旋CT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进展

史震山;陈自谦

关键词:螺旋, 复杂型, 先天性心脏病, heart disease, 自动关闭, 局部解剖, 结构异常, 发育时期, 人胚胎, 大血管, 障碍, 通道, 怀孕, 闭合
摘要: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在人胚胎发育时期(怀孕初期2~3个月内),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而造成.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程序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能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程序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能.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为药物治疗+局部浸润阻滞;B组30例,为药物治疗+局部浸润阻滞+区域神经干阻滞.口服药物为可塞风8 mg,每日1次.曲马多100 mg,每日2次,加巴喷定200 mg,每日3次.局部浸润阻滞为局部浸润应用0.25%左旋布比卡因2 mL/点,每周2次,2周内局麻药加复方倍他米松5 mg注射1次.区域神经干阻滞为相应的疼痛区域神经干阻滞,如硬膜外腔阻滞,颈丛神经、肋间神经、椎旁神经阻滞,脊神经后内支、三又神经分支、枕大及枕小神经等.神经干阻滞2次为1个疗程,相隔3 d.治疗期间,对身体虚弱者可留院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如输入丙种球蛋白、白蛋白及多种氨基酸类等.结果:1个月后全部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A和B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1±1.47和2.23±1.53,与治疗前比较疼痛明显减轻,(P<0.01),且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各组睡眠评分明显提高(P<0.01),饮食评分也明显升高(P<0.01),患者满意度80%.结论:两种程序方法均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药物治疗+局部浸润阻滞+区域神经干阻滞组止痛效能更佳.

    作者:孙来保;张劲军;雷亚红;李扬;吴海;黄丹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冬虫夏草预防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冬虫夏草预防肺纤维化发生的作用.方法: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从注射博莱霉素前7 d至注射后14 d,连续每天灌胃喂服冬虫夏草粉或等量溶剂,然后采用负重游泳耐力测试、血气分析及组织学观测等方法评价肺纤维化的程度.结果: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可导致大鼠一系列指标的显著变化,包括肺系数(肺重/体重)增大、负重游泳时间缩短、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以及肺组织纤维化病变.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喂服冬虫夏草可显著减轻由博莱霉素引起的上述肺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变化.结论:冬虫夏草具有抑制和预防肺纤维化发生的作用.

    作者:杨晶;刘忠英;郭家松;欧阳铭;董为人;黄文赞;李振林;蒋桂英;钟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子宫肌瘤合并宫腔内妊娠误诊为子宫肌瘤合并宫颈妊娠1例

    患者女,39岁,G4P2A2,停经42 d,间断腰痛2 d,无阴道出血.查尿HCG(+).妇检:外阴阴道已婚式,子宫稍大,宫颈肥大,重度糜烂,双附件未及异常.

    作者:刘小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生理性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房颤的预防作用研究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个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个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个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6%(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7%(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作者:芮世宝;曹蘅;王安才;汪俊元;蔚有权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开腹手术中三种不同保温温度对新生儿体温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生儿开腹手术中使用鼓风机不同保温温度对其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全麻下行开腹手术新生低体重儿与足体重儿各30例,皆采取三种不同档次的保温温度45、43、38℃,手术中持续监测新生儿的左胸壁体表温度变化,记录入室时,麻醉后,消毒前,消毒后,切皮时,术中10、30、60 min,关腹后,手术结束时的温度.结果:(1)新生儿在不同的保温温度时,其各时期点的温度变化是有差异的(P<0.05),以消毒后体温低.(2)足体重儿中三种不同的保温温度,手术麻醉中体表温度在同一时间点上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而低体重儿在45℃保温温度相比43℃、38℃在入室时、麻醉后、消毒前、消毒后、切皮时的各时间点上差异有显著性,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对于足体重儿,采用三种不同档次的保温温度都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对于低体重儿,在入室至切皮这一时期内,应应用高档次的保温温度(45℃),体重越低,越需要高的中性温度.

    作者:刘佩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应用解剖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解剖定位和定性的内在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9例腹膜后肿瘤,分析总结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解剖定位划分,占据肾旁前间隙4例,肾周间隙26例,肾旁后间隙5例,肾旁前间隙和肾周间隙11例,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6例,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7例.均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腹膜后各间隙肿瘤病理类型.结论:依据腹膜后三大间隙的划分,结合影像技术实现临床应用解剖诊断分析,有助于术前解决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定性和了解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作者:黄鹤;吴佩;洪书剑;姜书传;俞咏梅;翟建;李国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麻风病误诊2例及临床病理资料复习

    目的:探讨麻风病的临床症状及其病理诊断.方法:回顾性对2例误诊的麻风病患者进行组织病理活检.结果:2例临床误诊的麻风病患者皮肤活检均查见较多的抗酸杆菌.结论:皮肤组织病理活检是诊断麻风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抗酸染色是确诊麻风病的关键.

    作者:吴敬英;张万鹏;何伟峰;韩建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GSS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治疗陈旧性胸椎骨折严重后凸畸形1例

    患者男,15岁,因外伤致背部疼痛,活动受限,背部后凸畸形及下肢瘫痪逐渐加重9年入院.患者6岁时背部外伤后出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未经治疗后渐出现背部后凸畸形,双下肢无力,二便功能障碍并呈进行性加重.

    作者:钟润泉;徐国洲;张国超;涂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格拉司琼、氟哌利多联合防治芬太尼术后镇痛并发恶心呕吐

    笔者观察格拉司琼、氟哌利多单独与联合用药对芬太尼镇痛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陈林穆;宋文琴;王飞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骨折髋支撑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一种新的非限制性支撑固定装置--骨折髋支撑关节对新鲜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骨龄成熟的杂交犬32只,术中造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并股骨头脱位的动物模型.实验组用手术植入骨折髋,坚强固定骨折端,减轻并替代股骨头负重.对照组复位后用两枚螺丝钉固定骨折端.结果:24周实验组骨折线区形成规则骨小梁并出现髓细胞,股骨头轻度纤维化;对照组骨折线区仍为类骨组织,股骨头坏死并塌陷变形.48周实验组骨折线区骨小梁改建,髓细胞丰富,股骨头恢复正常:对照组骨折线区出现少量不规则骨小梁,股骨头坏死塌陷并吸收.结论:骨折髋支撑关节能有效治愈股骨颈骨折,且防止股骨头坏死效果良好.

    作者:周预;史振满;胡蕴玉;许琴;王鑫;关玉成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别忽视医院内部的和谐

    当今政府正极力倡导改善医患关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服务,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然而这些多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上的形象再塑,对于患者的实质要求还远远不能满足.

    作者:赵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心理行为干预对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影响.方法:对6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临床试验研究.采用WHO疗效评价标准、WHO制定的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副反应分度标准、中国癌症化疗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Q-CCC)、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抑郁、焦虑状况量表作为心理行为干预对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影响的测量指标.在实验设计和患者筛选时对医学变量进行控制,同时对心理变量也进行控制.结果: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经过心理行为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毒副作用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DS、SAS评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方法简便实用.可明显减少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毒副反应,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金剑英;朱延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β-连环蛋白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常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β-连环蛋白(β-catenin)是细胞重要的信号传递蛋白,参与细胞黏附、生长、增殖等过程.

    作者:杨平玲;江飞舟;徐敏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脊柱结核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再治疗经过.10例行病变椎体部分切除及重新植骨术,3例重新行内固定手术,术后安置病灶引流管相应延长到3~14 d;重新调整抗结核药物,延长用药时间为9~12个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平均2.6年.10例患者治愈.结论:病灶的残留及不合理的化疗是脊柱结核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彻底清除病灶并充分重建脊柱稳定性.

    作者:苏保辉;王自立;施建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兔坐骨神经电损伤后神经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研究免坐骨神经电损伤后神经组织和雪旺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随机将实验动物按损伤电压分为55 V组、110 V组、220 V组3组,建立电损伤动物模型.对电击后不同时程免坐骨神经进行取材固定,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1)坐骨神经55V电损伤4周后,神经结构即恢复正常;(2)110 V电损伤2周时,神经破坏加重,雪旺细胞增殖,16周时神经结构基本恢复正常:(3)220 V电损伤时雪旺细胞被破坏,观察16周仍未见神经恢复.结论:神经组织在受到电损伤后超微结构随损伤电压的增大而改变明显:周围神经电击伤后神经再生能力与雪旺细胞相关,雪旺细胞的恢复可能是神经能够成功再生的必要保证.

    作者:魏彦立;李学拥;雷战军;李金清;李望舟;吕小星;李跃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前列腺素E1乳膏局部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前列腺素E1乳膏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62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局部生理盐水-胰岛素溶液局部湿敷;PGE1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局部加用前列腺素E1乳膏涂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检测踝肱指数(ABI)和患肢末梢足部皮肤温度.结果:PGE1组患者ABI指数明显增加,其治疗前后差值为0.17±0.05,而常规组差值为0.09±0.03(P<0.05);PGE1组患者治疗后足趾皮肤温度也明显增加,其治疗前后差值为(1.13±0.16)℃,而常规组为(0.52±0.12)℃(P<0.01),PGE1组疗效优于后者.结论:在糖尿病足创面局部应用前列腺素E1乳膏可以显著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增加患肢及创面的血流供应,促进肉芽生长,改善糖尿病足的临床预后.

    作者:谢芳;杨华章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100例

    本院应用小儿臂丛神经阻滞以来,取得较好效果.现将2000-2006年100例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侯疆驿;杨晓林;林治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颈椎病椎体软骨终板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VEGF和VEGFR在37例颈椎病及11例正常椎体软骨终板中的表达,并时其阳性表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EGF在正常椎体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的阳性率为90.9%,与退变椎体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的阳性率(40.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R在正常椎体软骨终板细胞表达的阳性率为72.7%,与退变椎体终板软骨细胞表达阳性率(37.8%)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体软骨终板的退变过程中VEGF和VEGFR的表达发生明显的变化,终板软骨细胞VEGF分泌的减少导致终板血管芽的维持不足.VEGF参与了椎间盘退变的形成和发展,表明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病中可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调节细胞因子VEGF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可能为椎问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作者:王弘;陈学武;徐宏光;丁国正;刘平;黄德刚;宣华兵;王凌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室温下冷凝集素干扰血液分析仪多项检测参数1例

    患者男,61岁,农民,不规则发热4~5 d,皮肤巩膜黄染.于2006年10月15日入院.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194μmol/L,直接胆红素107μtool/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6 IU/L,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8IU/L,r-L-谷氨酸转肽酶100IU/L,乳酸脱氢酶379 IU/L,总胆汁酸242.6μmol/L,血清总蛋白55 g/L,血清白蛋白25g/L,血清球蛋白30 g/L,白球比例0.83,凝血酶原时间22.5 s;

    作者:洪玲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小针刀配合红外线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6例

    肱骨外上髁炎为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俗称网球肘,作者于2001年10月至2006年12月间,应用小针刀配合红外线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6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炜;施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