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皮功能正常的角膜盲的增视性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于静;高明宏;年春志;蓝平

关键词:视觉障碍, 角膜移植, 深板层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角膜内皮功能正常的角膜盲患者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增视效果及脱盲比例,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临床应用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术中采用角膜基质层间注入生理盐水或2%甲基纤维素等多种分离方法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28只眼,观察术中并发症、术后角膜透明度及视力等指标.结果:19只眼术中未发生后弹力层穿孔,术后植片透明;术中发生后弹力层微或小穿孔9只眼,未行任何处理.其中有3只眼术后出现角膜植片轻度水肿,角膜层间有少量积液,经加压包扎及口服醋氮酰胺,积液在2周内逐渐吸收.另外6只眼术后前房形成良好,植片透明,无角膜层间积液.术后1年随访,28例中22例植片透明,6例角膜半透明.1例角膜铁水烧伤后遗血管翳性混浊患者于术后8个月发生上皮型排斥反应,经药物治疗角膜逐渐恢复透明,无新生血管长入.15只眼佳矫正视力达0.31~0.6,7只眼视力达O.11~0.3,6只眼视力达0.05~0.1.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具有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由于植片和植床间对合良好,光学效果好,可达到治疗和增视的双重目的.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骨窗开颅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评价小骨窗开颅外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及其可靠性.方法:对比分析1998-2006年采用小骨窗开颅和标准大骨瓣开颅患者术中及术后在病死率、术后并发症、术后清醒时间、手术持续时间、血肿清除程度及近期生存质量等6方面的差别,后得出结论.结果:小骨窗开颅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较,前者在术后并发症、术后清醒时间及手术持续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者,但在病死率、血肿清除率及近期手术疗效等方面则与后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达到与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相同的疗效,并且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清醒时间及手术持续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胡永峰;郭振宇;师蔚;刘重霄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其在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行PCI的患者30例,其中替罗非班组18例,对照组12例.替罗非班组在PCI术前第10~30分钟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 μg/kg(3 min注完),然后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 h,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输注安慰剂.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及口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应用1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两组6 h时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19.O±8.2)%和(58.6±7.6)%,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有增多趋势(22%),主要是穿刺点出血,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可安全、有效地抑制PC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作者:杨帆;赖沙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笑气吸入在无痛人流中的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笑气在人工流产中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门诊2 300例用笑气吸入的方法行镇痛人流术的病例,观察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2 300例手术中,镇痛有效率为94%,140例(6%)无效.术中出现幻觉320例(13.9%),恶心、呕吐460例(20%),头晕890例(38.7%).结论:笑气吸入用于门诊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发生的不良反应维持时间较短,苏醒快,无明显的并发症.但对笑气敏感性与耐受性有个体差异,应该注意控制吸入量及严密观察患者.笑气吸入麻醉用于门诊人工流产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马秋英;莫伟敏;姚丽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磁共振对比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磁共振(MRI)表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将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0例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补肾强督汤+西医常规治疗)和西医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及x线检查.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MRI及x线影像学改变.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6%,西医对照组有效率为7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

    作者:李汉文;黄成辉;梁文;叶素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芳香化酶P45O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目的:检测P450芳香化酶(P450A)蛋白和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囊壁(巧囊组)、32例卵巢内异症的在位内膜(在位内膜组)和35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对照组)中P450A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巧囊组P450A mRNA表达量高于在位内膜组(P<0.01);35例正常子宫内膜中仅有2例呈阳性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巧囊壁P450A蛋白其表达特征与mRNA一致.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灶中有P450A表达,这种雌激素的合成酶能在异位灶局部合成异常的雌激素;卵巢内异症的在位内膜有P450A表达,提示在位内膜本身局部有雌激素的合成.其保护机制劣于正常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中P450A的表达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李晓玲;邹明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颈交感神经干离断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采用颈交感干离断(TCST)模拟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采用血管内线栓法行大脑中动脉栓塞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观察TCST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容积、缺血侧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SOD活力增加,而MDA含量和NO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TCST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和NO水平有关.

    作者:熊良志;史永霞;王清秀;肖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高压氧辅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压氧辅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影响.方法:95例(99只眼)根据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因、视力下降程度,50例(52只眼)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年龄(41.57±6.96)岁;45例(47只眼)接受高压氧辅助常规治疗(hvperbaric oxygen,HBO组),年龄(34.25±5.12)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底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HBO组眼底水肿减退、出血灶吸收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03,P<0.05);HBO组视力提高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83,P<0.01);治疗停止1个月,HBO组视力得到保持和持续改善病例数虽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3.140,P0.05).视网膜剥离HBO组1例,对照组3例.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能加快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眼底水肿和出血灶吸收,加快视力和视野的恢复,并得以保持和持续改善,HBO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安全的.

    作者:俞有皆;尹东明;黄中宁;涂超群;黄琴风;龙颖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微创肌肉非损伤性开胸在肺部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创肌肉非损伤切口在肺部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采取腋下背阔肌、胸大肌之间沿肋间切口或纵向弧形切口进行肺部手术43例,包括良性肿瘤切除3例、自发性气胸肺大疱切除或缝扎、胸膜固定35例,肺裂伤清创修补手术4例,一期双肺巨型肺大疱切除1例.结果:全组患者均在肌肉非损伤切口下完成手术,其中有27例患者应用胸腔镜辅助手术.无术中并发症和手术相关死亡.术后气胸复发2例,经引流和胸腔内灌注粘连剂后治愈.结论:肌肉非损伤性开胸不切断胸壁主要肌肉,出血少、损伤小,术后恢复迅速,符合微创外科理念;视野显露充分.尤其是应用胸腔镜辅助,可以极大地改善手术视野,操作简单,是肺部手术的良好入路.

    作者:魏慎海;田进涛;宋小平;陈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对膀胱镜检查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对膀胱镜检查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膀胱镜检查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加芬太尼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局部表面麻醉法.以两组患者入室后术前血浆皮质醇和血糖作为基础值,并于术后即刻抽血测定血浆皮质醇及血糖值.用放免法测定血浆皮质醇含量.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均高出正常范围,观察组血浆皮质醇术后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血浆皮质醇术后较术前则显著增高(P<0.01);两组血糖术后均增高,对照组增高较观察组明显(P<0.05),但均在血糖正常值范围内.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手术操作中的应激性反应.

    作者:朱克军;水祥兵;徐斌先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马凡综合征影像学的多系统表现

    马凡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多系统的结缔组织病,由原纤维蛋白-1因子(FBN1)突变引起.该综合征具有广泛的临床表现,心血管表现常见,大多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包括主动脉环扩张(不管有没有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壁夹层形成、主动脉瘤、肺动脉扩张和二尖瓣脱垂.

    作者:徐红卫;王锦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人精子顶体反应后质膜脂肪酸的变化

    目的:研究顶体反应后人精子膜脂中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变化,以此探讨膜脂肪酸参与精子顶体反应的重要性.方法:用孕酮诱发精子顶体反应,并用特殊染色法评价顶体反应率.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精子顶体反应前后膜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发生顶体反应后,精子细胞主要脂肪酸成分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和廿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有显著升高.结论:人精子膜脂中个别脂肪酸可能参与并在顶体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金建远;倪崖;郑晓春;石其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小剂量布比卡因-芬太尼用于老年人腰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布比卡因-芬太尼腰麻用于老年人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择期行下肢及会阴部手术老年患者40例,ASA Ⅰ-Ⅱ级,分为两组,每组20例,0.75%布比卡因1.6 mL组(A组),O.75%布比卡因+0.8 mL芬太尼20μg组(B组),记录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生命体征及给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感觉阻滞高平面、达感觉阻滞高平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轻、恢复快,血流动力学稳定(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见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芬太尼用于老年人腰麻安全有效.

    作者:吴蔚华;吴国保;林国雄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联合应用托吡酯与丙戊酸钠对癫痫幼鼠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托吡酯(TPM)与丙戊酸钠(VPA)对癫痫幼鼠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阳性对照组、TPM单药组、VPA单药组、合药组为慢性癫痫组,TPM单药组、VPA单药组、合药组于戊四氮腹腔注射后分别给予TPM 40 mg/kg、VPA 200 mg/kg、TPM 40 mg/kg+VPA 200 mg/kg: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连续用药2个月.常规固定、包埋,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l区神经元线粒体的结构.结果:与阳性对照组比较,TPM、VPA单药组线粒体的结构基本完整,但间隙肿胀(尤其是嵴部分),合药组海马线粒体的线粒体肿胀较明显,嵴出现断裂和脱落,部分线粒体空泡化.结论:TPM、VPA对癫痫发作所致的线粒体损伤有保护作用,而TPM与VPA联合用药可削弱这种保护作用.

    作者:蔡淑英;任榕娜;王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志敏;童耀英;俞向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左半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术中肠道灌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术中肠道灌洗配合一期切除吻合应用于左半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的可行性.方法:对38例左半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者行术中肠道灌洗.结果:本组38例患者中,1例因高龄、术前存在糖尿病、肺心病等基础疾病而死亡:1例因术后吻合口水肿狭窄而行造瘘术;2例术后出现轻度切口感染;余34例患者均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结论:术前合理评估患者病情,术中充分肠道灌洗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利于一期吻合的实施并可显著避免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谢舜峰;王梅子;许建衡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隐睾123例的诊断与治疗

    隐睾是男性泌尿生殖系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在农村中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断及手术的治疗时机,造成患者生殖功能损害.我院自2002年4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隐睾患者123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建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目的:研究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的脑保护作用.方法: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微创术组和内科治疗组,生物化学法测定入院时及治疗后2、3、5、7、10 d血清SOD和MDA水平,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deficiencv score.D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daily living,DL).结果:微创术组SOD浓度较内科组明显增高(P<0.5),DA浓度显著降低(P

    作者:程泽沛;蔡志友;赵立波;晏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一句谢谢有多重

    腊月廿八,科里收治了一名脊髓肿瘤的病人,由于肿瘤压迫神经,病人日夜遭受着剧烈疼痛的煎熬,无法行走,躺在床上也是坐卧不宁,后连翻身都成为困难.

    作者:青松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人工神经网络在脑卒中早期快速分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出血与缺血两类不同性质的脑卒中(acut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ACVD)做出快速的早期分类诊断,以达到提高早期诊断率,从而减少脑卒中的病残率.方法:编制调查表,通过调查员的快速调查获得患者基本信息及血常规信息.结合评分法的指标及瞳孔改变和神经系统体征(巴彬斯基征),把这些信息经过数据处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两个结局变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把样本随机分成训练样本、检验样本和测试样本,利用软件statistics neural network(ST NN)建立误差反向传播网络预测模型,然后训练网络,进行结果预测.同时对样本进行Siriraj评分,其结果与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Sifiraj评分法对脑出血诊断的准确率为91.6%;神经网络为97.6%,X2=10.7,P=0.001.Siftraj评分法对脑出血诊断的误诊率为4.7%;神经网络为2.4%,x2=2.4,P=0.12.Sifiraj评分法对脑出血诊断的漏诊率为3.7%.Siriraj评分法对脑梗死诊断的准确率为92.3%;神经网络为97.7%,X2=14.8,P=0.000 1.Sifiraj评分法对脑梗死诊断的误诊率为3.5%;神经网络为2.3%.X2=1.3,P=0.25.Siriraj评分法对脑梗死诊断的漏诊率为4.2%.结论: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指导院前急救分类以及临床医生对脑卒中患者采取有效及时的救治措施,障低致残率,提高治愈率和康复率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李雅洁;吴伟;周宝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超声波加超短波治疗小儿斜颈的疗效观察

    小儿斜颈多为产伤引起胸锁乳突肌挛缩或发生血肿而造成的畸形,常见于难产患儿.我们采用超短波加超声波与单用超声波治疗此类患儿,并进行分析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