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

岑梅珠;黄林贤;胡志华

关键词:病窦综合征,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摘要: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选用经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5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患者组心率明显慢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患者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提供较多的心率和心律变化资料,适用于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能明显提高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结核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目的:探讨结核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从生物、理化、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结核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性.结果: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结论:合理应用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可减少结核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

    作者:沈惠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恶性胸腔积液导管引流并胸腔化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恶性胸腔积液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胸腔化疗的疗效.方法: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尽胸腔积液后注入卡铂联合四环素的方法治疗(治疗组),另一组采用引流并注入四环素的方法治疗(对照组),观察其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33,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胸腔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高、简单、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赖善福;张惠光;易娇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普通裸支架对冠心病患者近远期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Cypher和普通裸支架对冠心病(CHD)患者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1月至2005年12月接受Cypher治疗的CHD住院患者83例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接受普通裸支架治疗的CHD患者85例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相近;两组皆在术后9个月内接受电话或门诊随访及冠脉造影或冠脉螺旋CT扫描,了解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支架再狭窄率;并评价合并糖尿病及其他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组83例共植入支架112枚,植入成功率为98.8%,其中29例(34.9%)接受冠脉造影,1例接受冠脉螺旋CT扫描检查.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2.0%(10/83),其中猝死1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再次血运重建8例(1例为新的病变),与Cypher支架相关的再狭窄及血栓事件发生率为10.8%(9/83);对照组85例共植入支架117枚,成功率100%,接受冠脉造影的有27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7.6%(15/85),再狭窄率为21.2%(18/85).两组在总再狭窄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方面差异存在显著性;两组近期血栓事件发生率为2.4%和3.5%,差异无显著性.亚组分析,两组在糖尿病、弥漫病变、重叠支架、长支架时的再狭窄率分别为11.1%和20%,11.8%和27.8%,12.5%和18.2%,12.5%和18.9%,差异有显著性;高血脂因素在两组为7.8%和8.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CHD患者,Cypher较普通支架有较低的再狭窄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近远期疗效是安全、可靠的,尤其对于弥漫较长病变需要安放长支架或重叠支架以及患者合并糖尿病时.

    作者:刘怀昌;刘映峰;熊华峰;李公信;简勋;魏向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结构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m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睡眠呼吸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患病率为4%.OSAHS的主要改变之一是由于缺氧引起的睡眠结构紊乱.本文总结了我院近来3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结构变化,对其睡眠结构及其与年龄、体重指数(BMI)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作者:陶维华;魏永莉;王凌伟;韩雪梅;邱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我院肺炎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肺炎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抽取2005年9-11月出院的肺炎患儿病例资料111份,统计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使用频度、联合用药情况等,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我院肺炎治疗中使用频度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其中,单用占83.8%,二联用药占16.2%,首选宜选药物占77.5%.结论:我院肺炎治疗中抗菌药物大多为单用,且多选用宜选药物,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仍存在某些问题需要改进.

    作者:李荣;朱慧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中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酶切及电泳分型等方法对45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和45例非高血压妊娠妇女(对照组)的AGT基因M235T多态、ACE基因I/D多态、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1)AGT M235T多态的TT基因频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ACE基因DD、ID、Ⅱ型在两组中分布无明显差异.(3)AT1R基因A1166C AA、AC、CC型在两组中分布无明显差异.(4)子痫前期组具备TY基因型者,其合并DD基因型的95%CI为1.473~31.919,合并1166C等位基因C的95%CI为1.316~18.991.结论:AGT变异基因235T与子痫前期发生有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子痫前期的易感基因.ACE基因DD型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限于携带有M235T等位基因的患者.携带有AT1R基因C等位基因和AGT基因TT型的妇女子痫前期发病危险升高.

    作者:宋成文;谢守珍;唐瑛;王晶;连俊红;杨李;陈枝岚;吴超英;王泽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COPD患者诱导痰的细胞学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诱导痰中细胞组成的变化,COPD患者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对33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A组)、27例稳定期COPD患者(B组)、14例健康吸烟者(C组)、14例健康不吸烟者(D组)进行肺功能测定及痰诱导,痰液处理后沉渣作细胞学分析.结果:(1)A、B、C、D组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分别为(10.2±5.28)×106/mL、(44±1.63)×106/mL、(3.0±1.45)×106/mL、(1.9±1.07)×106/mL,细胞分类中A、B、C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别为(70.9±13.6)%、(57.0±10.9)%、(52.3±11.1)%,而在D组中则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分别为(34.8±6.9)%、(25.6±8.2)%、(26.9±7.3)%;(2)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稳定期患者、健康吸烟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吸烟健康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2)气道局部中性粒细胞增多与COPD患者气流受限存在密切的关系.

    作者:曾勉;刘凌云;张式鸿;严英硕;吴健锋;王辉;贺云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与中青年肺结核临床特点比较

    目的:探讨老年及中青年肺结核各自的临床特点,针对老年肺结核的特殊性,提出相应的诊断策略.方法:选择89例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患者及同期住院60岁以下中青年肺结核患者124例,从肺结核临床表现、痰菌检查、胸部X线特点、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结核菌检查结果差异无显著性,X线胸片特征及病灶类型不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老年肺结核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发症多、易误诊、痰涂片找结核杆菌阳性率高,是重要的传染源之一,故临床医师应掌握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马为;赵子文;赵祝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的现状.方法:收集我院近两年2 583例(共3 121例次)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调查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目的、适应证、主要并发症、病例来源科室、操作地点和操作者.结果:(1)诊断目的1 592例次(51.01%),主要适应证为肺占位、慢性咳嗽、肺弥漫性病变、咯血、肺不张、难治性感染和其他.治疗目的1 529例次(48.99%),主要适应证为气道护理、介导气管插管、气道内球囊止血、气道内支架、气道内激光、气道内异物取出、气道内球囊扩张.(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0.90%,分别为气胸、大出血、窒息、血胸、精神异常和昏迷.(3)病例主要来源于呼吸科、胸外科、门诊、监护室、急诊科、烧伤科、骨科、耳鼻喉科和儿科.(4)纤支镜室检查1 841例次(58.99%)、床边检查1 280例次(41.0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操作者主要是呼吸内科医师2 856例次(91.51%),其次为ICU医师、急诊科医师和麻醉医师.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是诊断和治疗并重、安全性高、主要并发症少见、病例不再局限于呼吸内科、操作者也不再局限于呼吸内科医师、床边检查相对多见.

    作者:汪斌超;陈正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肺隐球菌病2例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 tococcosis)是由新生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正常人吸入所致肺部局限性感染,一般症状少,不少能够自愈,若因过度劳累或有免疫缺损的慢性病患者(如晚期恶性肿瘤,白血病,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广谱抗生素及抗癌药治疗等),吸人真菌后在肺内形成病灶,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且多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无明显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易被误诊为肺部肿瘤.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对正确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对近半年来经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隐球菌病2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本权;张天托;饶宪;毕筱刚;周凤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小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小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肺功能的变化.方法:20例符合ALI/ARDS诊断标准的机械通气病人作为肺损伤组(ALI组),同期机械通气而无肺损伤病人20例作为对照组(NALI组).入选同时记录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呼吸机参数、血气指标.结果:本研究4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病人中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10例(25.0%),其中ALI组7例(7/40,占病人的17.5%),NALI组3例(3/40,占病人的7.5%),本组病人死亡7例(占17.5%),其中ALI组死亡5例(占12.5%),NALI组死亡2例(占5.0%),所有死亡病例均并发MODS.ALI组肺顺应性(Cst)、氧合指数(PaO2/FiO2)与NALI组比较明显降低,而肺内分流(Qs/Qt)明显高于NALI组(P<0.01).发生ALI的病人机械通气参数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呼气末正压(PEEP)明显增高,与NAL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小儿SIRS/MODS早期监测肺功能的改变,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ALI,阻止MODS的发生、进展,对降低危重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剑珲;曾其毅;陶建平;杨镒宇;洪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混合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特征

    目的:探讨混合型肝癌平扫和动态增强CT特征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诊断为混合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平扫和动态增强图像,评估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肿瘤易患因素、血清甲胎蛋白和肿瘤形态、密度及增强特点.结果:20例患者中,16例为男性(80%);患者年龄范围在38~78岁之间(平均为59岁);15例患者伴有上腹部症状(75%)、12例患者合并有肝硬化(60%).CT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楚的低密度肿块(90%),并有肝内胆管扩张(25%)、淋巴结增大(35%)、卫星灶(45%)等恶性肿瘤的特征.典型的动态增强表现为部分瘤体在动脉期不均匀性增强(89%),在静脉和延迟期可见到肿瘤持续强化部分(60%、67%).结论:混合型肝癌临床特点无特异性,在增强CT上,如果出现混合性强化特点,应考虑混合型肝癌的可能.

    作者:吕国士;许乙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0.2%5-氟尿嘧啶热溶液外泡治疗多发性跖疣

    笔者于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对47例多发性跖疣患者采用0.2%5-氟尿嘧啶热溶液外泡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霞;赵洪波;鲁英;任海燕;翁燕荣;陈玉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住院病人梅毒感染检出情况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住院病人梅毒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梅毒在住院病人中的存在现状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住院病人中梅毒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14例梅毒患者中有显性梅毒28例、先天梅毒5例、后天隐性梅毒163例、先天隐性梅毒1例、神经梅毒17例;住院患者中梅毒病人数逐年增多;隐性梅毒在大于60岁年龄段患病人数较其他年龄段多;隐性梅毒分布于外科、内科、皮肤科、妇科等9个科室,神经梅毒则分布于神经科、皮肤科.结论:住院病人中梅毒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隐性梅毒在住院患者中数量多、分布较广.因此,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常规梅毒筛查是及早发现隐性梅毒并防止其传播及减少职业性感染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作者:黎志刚;曾仁山;杨捷;吴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婴儿回肠-结肠套叠并肠扭转1例

    患儿男,5个月.因阵发哭闹伴呕吐16 h,血便1次来诊.就诊前16 h患儿无诱因阵发哭闹,期间呕吐胃内容物两次,非喷射性;来诊时解黏液血便1次,量少.患儿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神倦乏力,心肺无异常,腹胀、软,肝脾不大,未触及明显包块,肠鸣音亢进.予补液扩容后行空气灌肠.立位腹平片见中腹部软组织肿块影,中腹部、右中、右下腹见充气扩张肠管,结肠未见空气.空气灌肠显示降结肠软组织肿块影向近端推移至左上腹约相当于横结肠位置停止,逐渐加压未能复位.套鞘较松弛,套头呈分叶状.空气灌肠过程中突发心跳骤停,即行心肺复苏,约半小时后出现自主室性心律.患儿呈深昏迷,无自主呼吸,血压测不出,唇周肢端紫绀,双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腹胀,呈板状腹,肠鸣音消失.

    作者:梁穗新;郭予雄;钟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调查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并与健康人作对照,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患者一般情况、多种生化检查结果及糖尿病相关问题.结果: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健康人,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得分有的与多种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显著降低,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

    作者:潘明政;李玲;庄晓明;范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在评估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及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MBCDI)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初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建立MBCDI,分别比较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初发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分析初发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不相关(P值分别为0.620 0和0.245 1),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P=0.277 8);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 1),并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2 98和-0.343 73),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P=0.0001);化疗后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 1),并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8 69和0.386 07),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MBCDI依次下降,相互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1).结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预后无关,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均可用于预测患者完全缓解、持续缓解及长期生存的可能性,MBCDI的相关性更强.

    作者:刘伟红;吴日荷;方炳木;李琳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不同检测次序对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肺容量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次序检测肺活量对有不同阻塞程度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肺容量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先吸气后呼气和先呼气后吸气两种不同次序检测肺活量方法,对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A组(轻度阻塞)、B组(中度阻塞)各30例进行观察.然后,每例患者均进行功能残气量测定(氮冲洗法),通过计算得出两种不同次序下的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补呼气量(ERV)、残气量(RV)、肺总量(TLC)、残总百分比(RV/TLC)值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先吸气后呼气测得的呼气肺活量(EVC)、ERV值较先呼气后吸气测得的吸气肺活量(IVC)、ERV值低(P<0.01);采用IVC换算出的IC、RV、RV/TLC值均比EVC换算出的低(P<0.01);而两者测得的TL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无论是轻度阻塞或是中度阻塞,IVC及其组成部分ERV值均较EVC及其组成部分ERV值高.而IVC中的IC值较EVC中的IC值低.

    作者:严英硕;周燕斌;郭禹标;黄建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肺功能表现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肺功能表现,并就其异同作一比较.方法:测定69例结缔组织病患者的常规肺功能,其中RA组39例,SLE组30例,并设64例非吸烟健康人作对照组,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RA组和SLE组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每升肺泡通气量之CO弥散量(DLco/VA)、残气容积与肺总量之比值(RV/TL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皆有显著性(P<0.05),RA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大通气量(MVV)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RA组DLco与TLC、RV正相关(r=0.35,P<0.05和r=0.43,P<0.05),SLE组DLco与TLC、RV正相关(r=0.40,P<0.05和r=0.43,P<0.05).结论:结缔组织病患者肺功能损害以弥散功能为主,肺功能检测可以作为结缔组织疾病肺部受累早期的诊断标准,也可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杜宏春;钟韵;李志平;郭禹标;黄建强;彭丽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神经生长因子在哮喘神经源性炎症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症细胞、细胞组分及神经递质参与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对哮喘肺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深入研究,由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介导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airway neurogenic inflammation)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调控神经源性炎症关键的细胞因子,发现它可通过连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而发挥放大气道炎症的作用[1].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神经生长因子在哮喘神经源性炎症及其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旨在为探讨哮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邹威凤;汤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