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面部带状疱疹65例临床分析

刘慧锋;秦智勇

关键词:疱疹, 带状, 头面部,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通过对65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分析,以探讨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的特点.方法:分析65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5.1岁.好发于春秋季(66%),大部分有明确诱发因素.皮损分布多在三叉神经(63%).寻常性皮损占89%.并发症有疱疹后遗神经痛占38%.结论:头面部带状疱疹病情重,并发症多.治疗该病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及联合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减轻神经痛十分有效.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14例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技术和价值.方法:在14例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中,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取患者右股动脉穿刺插管,首先送入6F或5F型号的Cobra导管做支气管动脉造影,即采用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逐支造影并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或(和)聚乙烯醇微球(PVA)颗粒栓塞剂栓塞.结果:14例病人均插管成功,术后咯血停止,但因病变多发,部分需行二次栓塞,本组有2例因血供复杂,第一次栓塞后2个月再发少量出血,行二次栓塞成功.经5~10年随诊,没有咯血再发.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逐支病变插管,采用明胶海棉颗粒+超液化碘油或(和)PVA的介入方法,对治疗多发支气管扩张咯血安全有效.

    作者:屈国林;郭宝忱;徐晓明;张志虎;陈学忠;杨淑惠;吕春燕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的方法,观察其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方法:128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将桡动脉分为Ⅰ、Ⅱ型,Ⅰ型选择小角度穿刺置管法,Ⅱ型选择大角度穿刺置管法.结果: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0.6%,Ⅰ型桡动脉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0.1%,Ⅱ型桡动脉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1.2%.结论:桡动脉分类穿刺置管法可获得满意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作者:陈开文;程磊;李建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喉罩通气全麻在乳腺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喉罩在乳腺外科手术全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乳腺外科手术的女性患者60例,均分为气管插管(TT)组和喉罩(LMA)组.入室后开放静脉,监测生命体征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观察气管插管、置入喉罩即刻和苏醒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PETCO2值,记录拔管时及苏醒后的不良反应等.结果:TT组插管及拔管即刻的MAP、HR明显高于置管前及LMA组(均P<0.05).结论:喉罩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全麻下乳腺外科手术,可有效减少应激反应,用药量少,复苏快,气道并发症少.

    作者:罗中华;王晓亮;邢素珍;徐晨婕;徐磊;史宏伟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诊断和预防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的诊断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7月至2007年4月间482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临床资料.对其中3例术中发生膈肌、十二指肠损伤和网膜出血的原因、处理措施进行详细阐述.结果:膈肌损伤1例,十二指肠浆膜损伤1例,胃小网膜出血1例,本组3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坚持直视下操作和程序性探查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非手术区域损伤性并发症发生的根本途径.

    作者:汤朝晖;宗明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143例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06年经手术病理确诊143例大肠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大体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1),以浸润深度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为首位.结论: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病理分级,而浸润深度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首要因素.

    作者:张磊;许延发;李冠雄;廖新华;霍雄伟;孙炜;阎文锋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9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病例,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并结合文献讨论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诊治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呼吸困难为常见的症状,胸片和CT及肺功能改变可提示诊断,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和肺活检可确诊,单侧或全肺灌洗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虽然少见,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只要提高认识,诊断并不困难,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和肺活检多可获得诊断,治疗以灌洗治疗为首选,效果显著.

    作者:史玉凤;刘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治裂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包容的较小和中等大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 259例,全部为局麻经皮后外侧入路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患者,男772例,女487例,年龄17~88岁,平均39.8岁.结果:随访6~71个月,平均44.4个月,住院时间平均1.1 d.临床结果以MacNab标准评定,优542例(43.1%),良625例(49.6%),可14例(1.1%),差78例(6.2%),成功率(优+良)92.7%.并发症73例:一过性感觉减退49例(3.9%),一过性感觉麻木13例(1.0%),一过性肌力降低11例(0.9%).差的病例全部作了翻修手术.结论:包容的较小和中等大小的腰椎间盘突出可以采用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纤维环成型术微创的方法有效治疗.

    作者:杨波;金大地;LEE Sang-ho;王吉兴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十二指肠镜在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内镜医师经验的积累,治疗性的十二指肠镜技术趋于成熟[1-2],十二指肠镜下治疗梗阻性黄疸疾病取得了与外科相似的结果.十二指肠镜治疗可在不麻醉、不开腹的情况下进行,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肯定、治疗后即可下地活动等优点.现将我院从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应用十二指肠镜技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疾病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浩文;董卫国;余春丽;胡桂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介入治疗在辅助宫颈癌手术或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宫颈癌患者于放疗前或放疗过程中,以及部分Ⅱa期以前患者术前采用动脉灌注化疗和介入栓塞治疗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31例来我科进行介入化疗的Ⅰ b~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并定期随访.结果:31例治疗的患者中,Ⅰb~Ⅱb期15例,经1~2次介入治疗后,行广泛性子宫切除2例,次广泛子宫切除10例;Ⅲ期宫颈癌16例,放疗过程中出血7例,治疗后放疗得以继续进行,其余9例于治疗后常规进行放疗,效果较好.结论:介入化疗及栓塞治疗可作为宫颈癌患者术前及放疗过程中的新辅助化疗手段,应用前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辛晓玲;张斌;赵汝珠;刘志杰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持续性枕后位1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母儿并发症.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28例持续性枕后位孕产妇(枕后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枕前位分娩的128例作为对照组(枕前位组),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枕后位组胎头下降延缓、第二产程延长、剖宫产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P<0.01),产钳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于枕前位组(P<0.05),而自然分娩率明显低于枕前位组(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早诊断与处理潜在问题并选择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俞斌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乙肝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的处理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的处理.方法:12例患者中,11例术前检查均为HBsAg(+)、HBeAb(+)、HBcAb(+),1例HBsAg(+)、HBeAg(+)、HBcAb(+),乙肝病毒DNA阴性,术后常规服用拉米呋啶.结果:术后随访4~12个月,8例患者于术后2周内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异常,均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乙肝病毒DNA检测呈阴性,经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并给予护肝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受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应正确区分是病毒性肝损害还是药物性肝损害,及时采取相应处理,并给予护肝治疗.

    作者:黄志恒;王平;戴澄;张新涛;朱量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抢救严重酸中毒患者16例体会

    目的:探讨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抢救严重酸中毒患者的体会.方法:对16例严重酸中毒患者行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均得到有效控制,11例患者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后病情逐步得到控制,5例效果不佳而死亡.结论:CVVH治疗可有效控制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的病情.

    作者:林荣海;徐颖鹤;单仁飞;崔可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治疗宫颈妊娠3例

    目的:观察及探讨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治疗宫颈妊娠的疗效及价值.方法:采用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结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3例宫颈妊娠患者.治疗后监测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B超,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例患者化疗后血清β-HCG值下降明显,保守治疗均获得成功.结论:宫颈妊娠的治疗已趋向于保守治疗.对于血β-HCG值>104mlU/mL或甲氨蝶呤治疗失败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可获得保守治疗成功,此方法安全有效.

    作者:李田;邓妮;刘稳玲;杨越波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转归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研究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转归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3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全部具有影像学资料,其中26例摄取常规X线平片,12例使用数字化X线摄片装置,11例行CT扫描,随访2~21年,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3例根据典型影像学特征及追踪随访诊断,总结缺损转归的X线及CT特点.结果:共累及43骨,47个病灶,缺损表现为杯口状或蝶状,内缘有硬化线与骨髓腔分隔,外缘无骨壳.23个病灶随访复查大小无变化,16个病灶痊愈,2个病灶逐渐扩大并广泛累及髓腔,手术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2个病灶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自愈倾向,缺损亦可长期存在,病灶扩大有可能转化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缺损有可能合并局部骨发育障碍.

    作者:李惠民;曹桂民;苑青龙;李哲;龚雪鹏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硝酸甘油贴膜与硫酸镁联合治疗早产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硝酸甘油贴膜与硫酸镁治疗早产的疗效及其新生儿的预后.方法:选入孕28~37周之间的先兆早产患者共213例,随机分组分别接受联合用药或单一用药.联合用药组给予硝酸甘油贴膜及静脉滴注硫酸镁,单一用药组仅用硫酸镁.观察比较两组妊娠延长的时间及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两组入选病例的临床特征相似.联合用药组发生在孕32周前的早产减少,新生儿发病率明显降低(P<0.05).但硝酸甘油贴膜有一定的副作用.结论:联合应用硝酸甘油贴膜与硫酸镁治疗早产更为有效,可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作者:王林;陈必良;辛晓燕;杨红;滑玮;张俊茹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含量的影响.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机械通气组(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及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并评估患者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机械通气组在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病死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可有效地限制血清IL-6水平的升高,改善预后.

    作者:刘伯毅;罗杰;郑翔;陈黎;黄云飞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抑肽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浆ET-1、IL-8的影响

    目的:研究抑肽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患者术中、术后血浆内皮素-1(ET-1)、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40例CABG患者分为两组,抑肽酶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6万kU/kg),对照组不加.放免法测定两组血浆ET-1、IL-8水平.结果:两组体外循环前血浆ET-1、IL-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以后各时点抑肽酶组血浆ET-1、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阻断前血浆ET-1水平达到高峰,开放30 min时血浆内皮素水平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6 h抑肽酶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IL-8水平于开放60 min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结论:体外循环及缺血再灌注是导致ET-1、IL-8释放的直接因素,抑肽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成伟;李继良;骆铁波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咪唑安定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咪唑安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结肠镜检查患者70例,分为两组,R组单次给予咪唑安定0.04 mg/kg后,雷米芬太尼以效应室靶浓度2.0 ng/mL给药.P组单纯丙泊酚以效应室靶浓度3.0 μg/mL给药.连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插镜至回盲部时间、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检查后患者满意度.患者给药前、停止给药后10 min进行数字符号匹配试验(DSST)评分.结果:P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较R组下降显著(P<0.01),两组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差异并无显著性.R组患者停止给药后10 min的DSST评分明显高于P组(P<0.01).两组患者检查后满意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能有效地用于结肠镜检查的镇静镇痛,且与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相比其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患者麻醉停止后认知功能恢复更快,但是在术后恢复期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值得关注.

    作者:倪育飞;连庆泉;陈奕;何红利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急性脊髓损伤后并发重度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后并发重度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10月至2005年12月间我科共收治358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其中121例(33.8%)发生低钠血症(血清钠<135 mmol/L),对其中8例重度低钠血症(血清钠<120 mmol/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5~51岁,平均36岁,均因车祸或高处坠落致伤,7例为颈脊髓损伤,1例为胸髓损伤,均为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 A级),2例合并有轻度闭合型颅脑损伤.平均出现低钠血症时间为伤后(5.7±1.8)d,低血清钠浓度为(111.6±4.0)mmol/L,出现低钠高峰时间为伤后(8.1±2.0)d,低钠持续时间(20.9±5.9)d.8例均给予深静脉插管,行中心静脉压监测.6例经限水、补钠等治疗后低钠血症纠正,2例低钠血症进行性加重,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合并有肺部感染.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易并发低钠血症,由于其症状隐匿,常不被重视,一旦出现重度低钠血症,治疗非常棘手,死亡率高.

    作者:朱志刚;金大地;陈建庭;江建明;王吉兴;瞿东滨;鲁凯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 长托宁与阿托品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前用药的比较

    目的:观察长托宁作为术前用药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和腺体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分为阿托品组(A组)和长托宁组(B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给予阿托品和长托宁,观察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血糖浓度和腺体分泌量.结果:围术期B组患者心率明显低于A组,血糖浓度低于A组,腺体分泌量少于A组.结论:长托宁作为术前用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小、腺体分泌少的特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术前用药.

    作者:明艳;胡忠诚;李进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