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前列腺炎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李云;王惠萱;李忠涛;夏正武;瞿良

关键词: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感染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对 CN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 232例前列腺液中共检出 CNS 64株,阳性率为 27.59%(64/232),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38株,占 CNS的 59.38%(38/64).药敏结果显示,CNS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其中万古霉素、磷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性低,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MRCNS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P《 0.01).结论:慢性前列腺炎中 CNS的感染率较高,耐药性较严重,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内直视术后并发精神症状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分析心内直视术后并发精神症状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对 42例心内直视术后并发精神症状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根据不同的原因总结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充分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合理使用镇静药物、防止意外情况、改善 ICU病房环境、维持循环稳定、加强呼吸管理、监测血糖及肾功能.结果:本组 42例病人均治愈出院,经 3个月~10年随访,无再发精神症状.结论:采取精心全面的护理措施是促进心内直视术后并发精神症状的病人痊愈的关键因素.

    作者:张维青;石琴;赵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37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经验.方法:对 37例误诊病人从临床特点、误诊疾病、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中误诊为急性肠炎 13例,急性胃炎 8例,消化道溃疡出血 4例,肠道蛔虫病 4例,急性菌痢 3例,急性阑尾炎 2例,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例,肠套叠 1例.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不难,误诊原因主要是病史采集不全面或体检不仔细,也可因紫癜延迟出现造成误诊.故详细采集病史和全面查体并密切观察病程中体征变化是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的关键.

    作者:张微;张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骨骼肌卫星细胞纯化及培养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骨骼肌卫星细胞纯化及培养方法.方法:取成年雌性 SD大鼠前肢肱三头肌,用胶原酶和 Dispase进行消化,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纯化骨骼肌卫星细胞,用含 20%胎牛血清的 Hams-F10培养基进行培养,α-骨骼肌肌动蛋白(α-sarcometric ac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成功地分离培养了成年大白鼠的骨骼肌卫星细胞.结论: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可以成功纯化骨骼肌卫星细胞,为将来自体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打下了基础.

    作者:陈从波;姚启盛;王卫民;王晓康;陈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自制免疫组化显色平板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是病理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其实验步骤复杂,任何一个步骤操作上的不当都可能影响到染色的终结果.而在诸多步骤中,有关时间方面,若要求得不严格或可以用定时器按照操作规程中所要求的时间执行操作,唯有显色这一环节需实验者光镜下控制显色效果,故能否制作出良好的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恰到好处地控制显色时间就显得比较重要.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并制作出一种免疫组化显色平板,制作方便,价格低廉,对免疫组化显色有较大的帮助,现介绍如下.

    作者:范广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慢性肺心病合并意识障碍的临床特征

    目的:分析肺心病患者意识障碍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对本院近 5年收治的 360例诊断为肺心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出现意识障碍 94例,占住院肺心病的 26.1%;由肺性脑病引起者 46例,占有意识障碍人数的 48.9%;低渗性脑病 18例,占 19.1%;脑梗死 12例,占 12.8%;药物引起者共 10例,占 10.6%;消化道出血 3例,感染中毒性脑病和中毒性休克 3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2例,共占 8.51%.结论:肺心病患者一旦出现意识障碍,并非都是肺性脑病所致,需要鉴别诊断,对症治疗.

    作者:李红梅;陈建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抗生素应用策略

    随着新生儿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发展,新生儿、早产儿抢救效率大为提高,患儿存活率、存活时间等指标也不断提高.在系列生命支持技术中,新生儿、早产儿的呼吸支持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呼吸机使用频率增加的同时,由于呼吸机使用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成了 NICU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系到新生儿抢救的转归.可以肯定的是 VAP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增加住院天数,同时大大提高了治疗费用.

    作者:王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端粒酶活性及其hTERT基因在增生性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增生性组织中的表达状况.方法:采用 Kim的TRAP法和 RT-PCR技术检测增生性肉芽组织、子宫内膜组织以及部分生长旺盛的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基 hTERT基因的表达.结果:以 Hela细胞对照作为阳性对照,3类组织可部分检测到低水平的端粒酶活性及hTERT基因的表达.结论:端粒酶在生长旺盛的增生性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与细胞的生长状态有关.

    作者:谢金卫;周俊梅;杜贻鹏;陈展辉;卢长娣;陶莎;周俊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两种不同的质子泵抑制剂与西咪替丁治疗胃十二指肠大出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质子泵抑制剂与西咪替丁治疗胃十二指肠大出血的疗效.方法:35例胃十二指肠大出血病人分成 3组,14例予奥美拉唑 40 mg,2次 /d.12例予潘托拉唑 40 mg,2次 /d.9例予西咪替丁 0.8 g,静脉滴注,3次 /d.3组药物连用 3 d.结果:奥美拉唑组、潘托拉唑组、西咪替丁组平均止血时间分别为(1.4± 0.4)、(1.3± 0.3)、(3.3± 1.1)d,短止血时间分别为 0.8、0.7、1.9 d,止血率分别达 92.9%、100%、77.8%.两组质子泵抑制剂平均止血时间、短止血时间、止血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与西咪替丁组平均止血时间、短止血时间、止血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结论:在治疗胃十二指肠大出血方面,奥美拉唑与潘托拉唑疗效相当,均优于西咪替丁.

    作者:李捷壮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双腔管冲洗外引流在脑室出血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原发性脑室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病例逐年增多,随着 CT及 MRI的普及应用,使该病的早期诊断率逐年提高,而以脑室系统大部或完全铸形的重度脑出血,临床上也不少见,此类患者过去治疗采用单侧脑室外引流,不能很快地排出脑室内积血,而且有时引流不畅,致使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很高.笔者收集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在 2004年 8月至 2005年 4月期间收治的病人 24例,应用双腔管行双侧脑室穿刺及脑室内定时滴入尿激酶溶解血凝块,拔除引流管后行腰穿蛛网膜下腔引流的方法治疗重度脑室出血,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修辉;罗毅;陈勇;赵得志;周全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BiPAP呼吸机在撤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时应用 BiPAP过渡脱机的可行性.方法:对 24例较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经鼻(面)罩 BiPAP通气辅助撤机.结果:BiPAP通气后收缩压有所下降,舒张压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心率明显下降.血气分析及呼吸功能变化示无创通气治疗后 pH值、PaO2、SaO2、VT与机械通气时相比下降不明显(P 》0.05).脱离 BiPAP机后的 Pa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无创通气 1h时的 PaCO2上升,其余时刻 PaCO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治疗后的均值有所下降.24例患者除 3例因排痰不畅,导致二氧化碳潴留,需重新插管机械通气,其余 21例经 BiPAP通气 1~3 d,成功脱离 BiPAP支持,自主呼吸及咳嗽排痰均较好,无出现明显的无创通气的并发症.结论:合理地应用 BiPAP无创通气协助早期脱离有创通气是可行的,既可明显减少机械通气的应用时间,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又能改善呼吸功能,同时允许任何时相的自主呼吸,同步性好,无需应用镇静剂,耐受性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脱机方法.

    作者:王晓蓉;潘景业;朱椰凡;王丹;林锡芳;冯霞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早产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机制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并发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称为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VAP是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出现 VAP后,易造成撤机困难,严重者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导致机械通气失败、患者死亡,因而引起广泛的关注.早产儿 VAP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早产儿呼吸道与全身防御功能低下、内源性感染、侵入性操作致外源性感染以及各种其他影响因素.

    作者:吕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86例X线表现分析

    目的:分析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 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 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 86例临床诊断明确的患者的胸片、CT片、支气管体层摄影片,结合纤维支气管镜与病理检查.重点观察病变气道内壁及管腔的形态学变化以及其病变远侧肺实质的病变情况.结果:CT及体层片发现气管、支气管改变 61例,占 70.9%.其中管壁不规则,弥漫性增厚 39例,明显增厚 22例.管腔狭窄 39例,占 45.3%,闭塞 6例.管腔局限性扩张 13例.气管、支气管周围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13例.肺不张 11例,局限性肺气肿 15例.合并肺内活动性结核 54例,占 62.79%.结论:X线作为无创性检查,能够为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提供依据,有助于了解病程,指导临床治疗,对危重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前定位准备及估计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余庭山;孟家晓;龙显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重复异位妊娠23例临床分析

    异位妊娠为妇科常见的急腹症,1997年 6月至 2003年 6月我院共收治异位妊娠病人 504例,其中重复异位妊娠 23例,笔者对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作者:隋延霞;田明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

    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早产儿呼吸机治疗过程中肺部受到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它的存在不但影响患儿肺部的正常发育,使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提高,而且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导致死亡,因此,对 VAP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是降低早产儿病死率十分必要的手段之一.根据 VAP的发病机制,VAP的发生与病原侵袭机会增多和宿主防御能力减弱两方面有关,故采取的预防措施应有针对性.具体如下.

    作者:何少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肌钙蛋白Ⅰ和肌酸激酶在急性冠脉事件中的变化意义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改变导致急性心肌供血不足的一组综合征,包括 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N)和 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塞(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N)与不稳定心绞痛(UAP)[1],它们均以起病急、猝死率高为特点.笔者通过心电监测并对肌酸激酶(CK)和肌钙蛋白Ⅰ(TnⅠ)的检测,分析联合检测 CK及 TnⅠ对评估 ST段不同改变的急性冠脉事件的意义.

    作者:康素娴;刘品晶;王秀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乳酸酸中毒的特点分析

    目的:对 12例服用二甲双胍伴发乳酸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借以分析其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分析,总结其共性.结果:老年、服药依从性不高、肝肾功能损害是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乳酸酸中毒的易发因素,感染特别是肠道感染是主要的诱因,严重酸中毒可引起淀粉酶升高,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能有效纠正酸中毒.结论:对年龄大、并发症多、依从性不佳、无监测血糖的患者,虽无明显的二甲双胍禁忌证,也应慎用,并进行充分宣教;CVVH效果明确,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对危重患者血压相对稳定但未达正常范围也应考虑 CVVH治疗.

    作者:于华众;李章平;吴朝明;程俊彦;陈寿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常温体外循环中经氧合器吸入异氟醚的临床观察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多应用静吸复合麻醉,静脉以芬太尼为主,吸入以异氟醚为主.但体外循环转流开始后,因肺循环停止无法通过呼吸系统吸收异氟醚,另一方面静脉药物被体外预充液稀释、体外管路吸附等,使麻醉深度难以保证,常引起生命体征波动(尤其是常温情况下),往往不得不给予较多血管活性药物[1].近笔者应用了经体外氧合器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的方法,完成常温体外循环手术 13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结合术中、术后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李宝珠;栾永;安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腺苷酸环化酶多克隆抗体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腺苷酸环化酶多克隆抗体(adenylate cyclase polyclonal antibody,AC pAb)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vasogenic brain edema,VBE)的保护作用.方法:将 60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脑水肿组、脑水肿甘露醇组、脑水肿 AC pAb组共 4组.Wistar大鼠腹腔注射苯肾上腺素造成 VBE模型,然后分别股静脉注射甘露醇、腹腔注射 AC pAb,用 Evans blue(EB)法测定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通透性,并以远红外水分分析仪分别测定各组脑灰、白质水分含量百分比.结果:AC pAb组同甘露醇组相比,对降低 BBB通透性及大脑白质水分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对灰质的脱水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AC活性与 VBE中 BBB的通透性改变有关,AC pAb对 VBE尤其是脑白质水肿有选择性治疗作用.

    作者:陶珍;陆兵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广州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和耐药性调查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对广州地区 1999-2004年从临床分离的 1 556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用 WHONET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8株(46.1%)分离自痰标本,从尿液和血液分离到 261株(16.8%)和 164株(10.5%);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其次是头孢吡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比率达 41.3%~44.7%;从尿液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从其它部位分离的菌株.结论: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当务之急.

    作者:叶惠芬;刘平;陈惠玲;林丹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2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3组,中医治疗组 69例,西医治疗组 7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77例,10 d为 1疗程,治疗 1个疗程评价疗效.结果:中医治疗组治愈 24例,好转 30例,无效 15例;西医治疗组治愈 28例,好转 26例,无效 17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 45例,好转 28例,无效 4例.3组疗效经 Ridit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中医治疗组(u=3.062 0,P《 0.01)和西医治疗组(u=2.7170,P《 0.01),而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u=0.225 9,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邱建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