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育驰;张天益;潘梅英;刘惠玉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高压氧疗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以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术后高压氧治疗 5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 4~ 24个月 ,骨折均愈合 ,功能恢复良好,有 3例外固定松动, 1例发生轻度髋内翻.结论:利用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高压氧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并发症少 ,是临床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周雄清;李焕雄;张红红;叶运廷;李亦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我们对 59例化疗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由于患者在化疗后出现的各种症状的原因不同,我们采取了针对性的饮食护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模威;孙永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不断地增加且趋向年轻化 [1],为此,宫颈癌的治疗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宫颈癌治疗方法是以手术及放疗为主.手术适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中晚期患者通常采用放疗.尽管手术及放疗技术不断提高以及放疗设备不断改进及更新,但宫颈癌的总体治疗效果并无明显提高, 5年生存率仅在 50%左右 [2],仍然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或局部未控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及放疗只针对局部病灶,对于一些晚期宫颈癌或已经转移及扩散的患者,手术或放疗则受到较大的限制.而对于化学治疗,通常认为宫颈癌对化疗药物多不敏感,尤其是分化差或一些特殊类型的宫颈癌.此外,宫颈癌患者经过手术或放疗后盆腔脏器周围组织纤维化,血液供应网络被破坏,化疗药物难以进入肿瘤部位发挥作用.因此,宫颈癌的化疗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应用较少,仅作为宫颈癌姑息治疗的一种辅助方法,用于一些晚期或已经转移的病例.
作者:徐建平;罗新;黎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八厘麻毒素结构改造物( Rh2)对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 3组 ,对照组、小剂量 Rh2组及大剂量 Rh2组.同步监测血压,于给药 2 h后取心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Fas及 Bcl-2的表达.结果: Rh2明显升高血压,使心肌细胞 Fas及 Bcl-2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光镜下心肌结构基本正常.结论:八厘麻毒素结构改造物可升高血压,上调心肌凋亡相关蛋白 Fas 及 Bcl-2,但不影响心肌的基本结构,不促进心肌的重构.
作者:易卫平;邱汉婴;张国红;荣举;邓利芝;崔华中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先天性无阴道是双侧副中肾管发育不全所致,为女性生殖道的发育畸形,发生率约 1/5 000.成年后须行人工阴道成形术来恢复其生理功能.国内外治疗先天性无阴道的方法很多,如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回肠代阴道成形术、游离皮瓣阴道成形术、羊膜阴道成形术等 [1].目前国内多采用前三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作者:林小美;华七妹;王沂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将异种煅烧骨、Ⅰ型胶原、骨形成蛋白、去甲万古霉素制备为活性缓释材料后与骨水泥复合,探讨其体外缓释万古霉素和体内对兔感染性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洗提实验和抑菌实验观察缓释系统体外释放能力.建立兔感染桡骨缺损模型,使用缓释材料修复骨缺损,通过 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和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抗感染和成骨情况.结果:缓释系统体外洗提实验结果, 1 d时平均浓度为 (474.5± 46.8)μ g/mL, 30 d时为 (8.9± 1.5)μ g/mL.缓释系统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抑菌圈 1 d平均直径为 (22.1± 1.6)mm, 30 d为 (5.9± 0.3)mm. X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显示缓释材料有较强的抗感染修复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缓释材料有较高的空隙率.生物力学测量结果显示,缓释材料修复兔桡骨大扭转强度平均为 (0.82± 0.03)Nm,接近自体骨组的 (0.76± 0.05)Nm( P >0.05),明显高于煅烧骨组的 (0.26± 0.01)Nm( P< 0.05).实验组大弯曲载荷平均为 (172.2± 6.1)N,接近自体骨组的 (162.6± 4.1)N( P >0.05),明显高于煅烧骨组的 (46.8± 6.8)N( P< 0.05).结论:缓释材料具有较强的缓释药物能力和抗感染修复成骨能力,可望成为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韩涛;范清宇;张殿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女, 21岁,主因右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并有成熟脑组织术后 3年,因为婚前检查 B超发现卵巢肿物就诊入院.患者曾于 3年前左侧卵巢囊肿剥除术,术中发现右侧卵巢肿瘤,遂行一并切除.术后病理回报左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右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并有成熟脑组织.妇科检查:外阴未产型,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偏右,正常大小,活动好,无压痛,双附件:子宫左上方可触及一 12 cm× 10 cm× 10 cm囊实性肿物,活动可,边界清楚,张力大,无压痛、反跳痛. B超示: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实质回声均匀,左侧附件可见一肿物,约 10.8 cm× 7.9 cm,内为低回声,有强回声分隔,腹腔未见明显游离液体.术中见腹腔内少量血性液体,部分大网膜增厚,其上散在无色囊泡样改变,子宫正常大小,前位,左侧卵巢囊性增大约 12 cm× 8 cm× 7 cm,周围肠管、大网膜粘连,左侧输卵管延长、迂曲于左侧卵巢肿物上,右侧外科性缺如.肿物冰冻病理诊断:卵巢畸胎瘤,有脑组织,部分幼稚.切除卵巢肿物、大网膜和左侧输卵管送检.
作者:黄勇;李宏伟;胡海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利用经阴道超声和宫腔镜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方法.方法:经阴道 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120例,在经阴道 B超下行宫腔生理盐水造影,然后行电视宫腔镜检查和治疗,以宫腔镜及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结果: 120例经阴道 B超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超声造影诊断 96例,宫腔镜诊断和治疗 92例,经阴道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 95.83%)明显高于经阴道 B超诊断符合率( 76.78%).结论: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有利于提高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率,联合宫腔镜可达到较好的诊治效果.
作者:刘芸;何凌云;何晓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普通凸阵探头与高频线阵探头联合应用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 3.5 MHz凸阵探头和 7.5 MHz高频线阵探头对 575例临床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腹部扫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病理诊断对照.结果 :575例临床疑似急性阑尾炎中, 3.5 MHz凸阵探头对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5.00%、 88.00%、 85.91%、 94.18%、 71.96%; 7.5 MHz高频线阵探头对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0.20%、 90.48%、 90.26%、 97.12%、 72.15%;普通凸阵探头与高频线阵探头联合应用对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3.72%、 92.78%、 93.57%、 98.46%、 75.00%;高频线阵探头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 76.00%、 73.85%、 68.00%和 60.00%,明显高于普通凸阵探头的 62.50%、 61.54%、 60.00%和 50.00%.两者联合应用后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检出率分别为 84.00%、 80.00%、 76.80%和 66.67%.结论 :普通凸阵探头与高频线阵探头联合应用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
作者:罗向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临床上,髓室底穿孔多由于龋损、病理性吸收及牙髓治疗造成,尤以多根牙常见.三氧化无机物( MTA)以其高度亲水性、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良好的诱导牙本质再生能力在临床上治疗髓底穿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术后患牙临床症状和 X线检查,评定 MTA修补髓底穿孔的效果.
作者:任国亨;徐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 4种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分别采用自体静脉移植、人工血管移植、对侧大隐静脉转流术、大网膜移植术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患者 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4种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4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不同适应证及技术水平灵活选择.
作者:刘勇;裴国献;姚旺祥;梅良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部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32例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管修复方式为血管缝合修补、端端吻合、自体血管移植修复、血管结扎、介入填塞、碘纺纱压迫止血.结果:本组 15例死亡,病死率达 46. 9%,腹部大血管损伤病死率更高达 78.6%. 结论:腹部血管损伤大多病情凶险,没有条件作过多辅助检查,应紧急开腹探查、止血.遵循首先止血、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挽救生命,然后是正确修复血管损伤以保证组织恢复正常的灌注这个治疗原则,才有可能救治伤员,降低死亡率.
作者:谢俊杰;温学文;罗劲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龄膀胱癌病人并存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0年 1月至 2004年 10月间收治的 95例 70岁以上高龄有并存病的膀胱癌病人的外科治疗方法.结果:并存心脏病 40例 ,高血压 17例 ,糖尿病 13例 ,呼吸系统疾病 13例 ,贫血 26例 ,肾功能不全 15例,低蛋白血症 21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4例.并发症为伤口感染 8例 ,肺部感染 21例 ,心功能不全 1例,应激性溃疡 10例.结论:虽然并存病增加了手术风险 ,但术前全面了解病情 ,加强并存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彭玉声;潘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 106例婴幼儿的护理,总结该术式的护理工作对治愈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重要性.方法:针对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前术后的护理,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 106例中, 104例封堵成功, 2例行心外科手术,成功率达 98%,经过术前、术后的仔细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 106例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 3个月~ 1年,无与护理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难点是婴幼儿年龄小,不会诉说,要求工作人员精心、耐心、用心去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电、血压、体温、尿色、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温及心脏杂音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做好护理工作,协助医生及时处理.
作者:刘利香;陈玫;张雪芳;黄晓燕;胡沛仪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为了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PSTT)合并肝硬化腹水的诊断、治疗与效果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 PSTT合并肝硬化腹水病例 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并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行 EMA-CO方案化疗,随诊至今,患者无不适,β-HCG检测正常.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占杰;李东峰;张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 (echocardiography)评价骨髓基质细胞 (marrow stromal cells, MSCs) 移植前后兔缺血心肌局部运动及心功能,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机制.方法 : 20只日本大耳白兔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移植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 1 d、心肌梗死后 1周、移植后 4周行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前壁厚度( AW)、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射血分数( EF),左室前壁收缩期峰值速度( 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 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 VA).对 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行抗肌钙蛋白 T和Ⅷ因子免疫荧光检测,探讨其分化和转归.结果 :MSCs移植后 4周,移植组较对照组 LVDd缩小( P< 0.05), EF、Vs和 VE则增高( P< 0.05).部分移植细胞抗心肌特异肌钙蛋白 T染色阳性,显示清晰的心肌横纹表明向心肌细胞分化;另有部分细胞 VⅢ因子为阳性,证实成功分化成为内皮细胞.结论 :超声能够检测到兔梗死心肌 MSCs移植后心肌局部运动与心脏功能的改善,其机制与 MSCs向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分化有关.
作者:易方方;唐其柱;冯斯婷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患者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系统性回顾我院器官移植中心实施的 10例再次肝移植患者的资料,总结再次肝移植患者术后护理方法及经验.结果:本组患者 8例出院 , 其中 6例存活至今,复查肝功能良好; 2例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继之出现严重腹腔感染和肺部感染,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再次肝移植是移植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严密的监护和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陈雪霞;黄婉琳;张利锋;廖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随着脑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其相关的术后并发症日益得到重视.我院进行脑血管造影术的 4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双目失明 2 例,经积极处理后视力恢复,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志峰;王翊飞;张永革;蒋伟浩;尤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紧急处理措施.方法:对 23例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积极抗感染、纠正休克和电解质紊乱的同时,行急症引流手术.其中 8例行急症开放手术解除梗阻并内置双 J管, 3例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后置双 J管内引流, 2例在 B超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置管, 5例经皮穿刺置管, 5例单纯行双 J管内引流.结果: 23例患者术后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9例在术后 24~ 48 h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休克得到纠正.结论:对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积极抗感染、纠正休克及电解质紊乱的同时,急症手术引流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开放手术能一并解除病因.
作者:陶桂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缓释厄贝沙坦涂层支架置入对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广西种的微型猪动物模型,分别置入普通裸支架和缓释厄贝沙坦涂层支架.于支架置入后 3、7、28、90和 180 d截取支架段血管连同邻近的近端正常血管段,通过病理组织学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支架局部内膜增生情况.结果:正常血管段表达 PCNA mRNA在各个时间段差异没有显著性.普通支架置入后 3 d局部血管壁 PCNA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并在术后 7 d达到高峰.术后 90 d PCNA mRNA的表达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正常血管段,并且差异一直持续到术后 180 d.术后第 3天药物支架段 PCNA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并在术后 7 d达到高峰.术后 7 d药物支架段 PCNA mRNA的表达已显著低于普通支架段,并且差异一直持续到术后 90 d.术后 90~ 180 d药物支架段内膜加中膜面积明显小于普通支架段.结论:缓释厄贝沙坦涂层支架置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支架置入后内膜的增生反应.
作者:李光;林曙光;陈纪言;谭虹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