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联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

陈汉清

关键词:疱疹, 带状, 神经痛, 四联疗法
摘要:目的:了解用四联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方法:入选47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24例用四联疗法肌注α干扰素100万U,每天1次连用14 d,口服泛昔洛韦500mg、西米替丁0.2g、强的松5 mg,每天3次连用14 d.对照组23例用三联疗法肌注α干扰素100万U,每天1次,连用14 d,口服阿昔洛韦缓释片0.4g、西米替丁0.2 g,每天3次连用14 d,分别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记录临床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9.2%和69.6%,结束后4周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8.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疼痛程度缓解比例四联疗法明显高于三联疗法,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提高治愈好转率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性自发性气胸2例误诊原因分析

    老年人有肺部慢性疾病基础者并发气胸,因其症状和体征常和原发病相似,易被误诊为原发病加重.本文即是通过2例这样的病人分析其误诊原因,借以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阮玉姝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肾移植受者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监测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快速诊断肾移植受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方法.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催化信号扩增法通过抗巨细胞病毒pp65单克隆抗体AAC10对外周血白细胞中的人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进行标记识别.结果:检测61例肾移植受者中,HCMV pp65抗原阳性36例,活动性感染率为59%(36/61),有症状的HCMV 20例,占所有受者33%(20/61),平均抗原指数(98±31)个/2 ×105 WBC;而无症状的活动性感染HCMV pp65抗原指数平均为(21±22)个/2×105 WBC.同时检测50名健康人,结果pp65抗原全为阴性.结论:该法敏感、简便,可作为肾移植后HCMV病的早期诊断并可指导抗病毒治疗.

    作者:罗先红;罗蓉;刘秀卿;黄瑞宏;张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络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络德(国产卡维地洛片)的降压疗效.方法:服用安慰剂2周后口服络德20~40mg,每日分两次服用,总疗程4周,共治疗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结果:治疗4周后血压下降显著,总有效率为88.6%,其中显效率69.7%,有效率18.9%.动态血压监测表明,络德对白天的血压降压作用较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与对照药美托洛尔比较,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对心率影响较小,患者耐受性较好.结论:络德是一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治疗高血压病药物.

    作者:陈伯钧;丁邦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川芎嗪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以探索基层医院提高AMI治疗效果的新途径.方法:将339例符合溶栓标准的AMI病人分为治疗组(加用川芎嗪120 mg,每天1次)和对照组,两组的尿激酶溶栓和常规治疗基本相同.观察两组的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结果:再通率治疗组76.6%(131/171),对照组71.4%(120/168),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治疗组56.1%(74/131),对照组73.1%(87/120),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溶栓后两组在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加用川芎嗪能有效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不能增加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对心功能降低的抑制作用近期不明显.

    作者:汪克林;唐雄修;余泳;黄强成;黄英虎;黄金水;何树发;黎子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复苏后心功能不全与炎症因子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犬心跳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体外电击诱发犬室颤,3 min后复苏,12只犬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CP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复苏前和复苏后6 h的心输出量(CO)和肺动脉楔压(PAWP),同时抽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放免法).结果:两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心跳骤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组的MAP在复苏成功即时高于正常对照组,随后开始下降,在复苏后4、6 h低于正常对照组.CPR组的PAWP从心跳骤停前的(5.0±1.26)mmHg一直上升,到复苏后达高峰(28.83±4.79)mmHg,各观察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CO在复苏成功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6 h降至低,复苏后各观察点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电击前.TNF-α、IL-6浓度在复苏后即时和2 h开始出现明显的升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与本组电击前及同时间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整个实验过程均未能检测到IL-10的浓度.细胞因子TNF-α和IL-6与CO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电击诱发室颤犬复苏成功后存在着心功能不全和TNF-α和IL-6水平的升高,TNF-α和IL-6可能导致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作者:江慧琳;陈晓辉;张弋;许松青;田朝伟;李昭骥;林珮仪;李燕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葛根素联合苯海拉明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目的:探讨葛根素、苯海拉明合用于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29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葛根素5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另外给予苯海拉明注射液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则使用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观察两者疗效,并进行x2检验.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8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葛根素联合苯海拉明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作者:苏启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抗肝纤维化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早期肝纤维化疗效.方法:对照C组30例,单纯应用甘利欣、益肝灵、茵栀黄等护肝降酶退黄药物治疗;治疗A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C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B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鳖甲软肝片.观察3组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及B超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组间差异不明显;治疗A、B组中多数患者的B超指标有改善.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早期肝纤维化疗效显著,并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陈啟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香丹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9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香丹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诊断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用香丹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45例,用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 d,随访1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而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U=3.4202,P<0.01).结论:香丹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盛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并探讨乌司他丁(UTI)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扩容、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常规治疗,治疗组从入ICU后开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10万U+生理盐水100 mL,静脉点滴,每8 h 1次,连续用药7 d;检测两组第1、4、7天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6(IL-1、IL-6)的浓度,并观察比较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病例数,ICU的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的第4、7天所测血TNF-α、IL-1和IL-6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UTBI治疗组MODS的发生率、ICU的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UTI对感染性休克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1和IL-6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减轻组织器官损伤,缩短患者在ICU的住院天数.

    作者:潘利伟;孙来芳;郭蕾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鼻咽部恶性淋巴瘤误诊2例

    原发于鼻咽部的恶性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的一种,其临床表现与鼻咽癌相似,在病理诊断上,因部分病理形态与鼻咽癌相近,易引起混淆,极易引起误诊.现报道2例误诊病例,就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减少误诊的措施,以吸取经验教训.

    作者:蔡晓菁;朱欠元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低钾性瘫痪104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低钾性瘫痪的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04例低钾性瘫痪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低钾性瘫痪的常见病因有低钾性周期性瘫痪,甲亢性周期性瘫痪,肾小管性酸中毒等.血钾水平与肌无力不完全平行,血钾越低患者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的变化也就越重,治疗效果也越差.患者肌力下降可不对称,71例(68%)有肌痛或主观感觉障碍,58例(56%)有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呼吸肌麻痹和致命性心律失常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血钾水平与肌无力症状不完全平行,可出现肌痛、主观感觉异常、CPK增高.呼吸肌麻痹和致命性心律失常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典型低钾性瘫痪应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等进行鉴别.

    作者:周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脑脊液TNF-α和sICAM-1的变化

    目的:测定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脑脊液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探讨其在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VE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脑脊液TNF-α和sICAM-1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轻症组和重症组血清、脑脊液TNF-α和sICAM-1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症组较轻症组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后重症组TNF-α和sICAM-1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轻症组治疗后TNF-α、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VE患儿治疗前血清和脑脊液TNF-α和sICAM-1水平显著升高,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

    作者:董胜英;布月青;孙红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胰岛素瘤低血糖致痫性发作误诊癫痫1例

    患者,男性,48岁,以发作性抽搐7个月入院.患者7个月来每天晨起1个多小时后突发抽搐,伴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持续20 min至1 h左右,有时缓解,有时进入深睡状态.

    作者:臧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皮下埋植疣体治疗多发性顽固性扁平疣87例

    扁平疣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好发于面颈部、前臂、手背等部位,疣体呈褐色,为大小不等的扁平状丘疹.我们采用皮下埋植疣体治疗多发性、顽固性扁平疣8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萍;杜莉;王培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黄杨宁治疗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黄杨宁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黄杨宁组)和对照组(心律平组),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86.9%,对照组治疗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60.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黄杨宁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优于心律平,副作用少.

    作者:梁碧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中晚期鼻咽癌40例疗效观察

    目的:对74例中晚期鼻咽癌作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疗效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74例Ⅲ、Ⅳa期鼻咽癌(92分期)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34例和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组40例,放疗均采用常规放疗:鼻咽原发癌灶DT 70Gy,颈部预防照射DT 50 Gy,转移灶DT 64-70 Gy.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组加顺铂(DDP)及氟脲嘧啶(5-FU)化疗5疗程:第1疗程在放疗前4周,第2疗程在放疗前1周,第3疗程在放疗第4周,第4、5疗程在放疗结束后1~2个月内完成.结果:1、3、5年生存率:放疗加化疗组为94.9%、84.6%、66.7%,单纯放疗组为84.8%、63.6%、3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3、5年局部控制率:放疗加化疗组为94.9%、87.2%、66.7%,单纯放疗组为81.8%、60.6%、4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疗加化疗组的远处转移率(17.9%)较单纯放疗组(51.5%)低,出现远处转移的平均时间放疗加化疗组为21.6个月,单纯放疗组为7.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放疗加顺铂(DDP)及氟脲嘧啶(5-FU)化疗综合治疗中晚期鼻咽癌可以提高生存率、局控率,降低远处转移率.

    作者:潘辉林;宋慧胜;冯正富;黄岩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滋肾健脾法对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雌二醇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滋肾健脾法(消斑汤)对女性黄褐斑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2)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消斑汤治疗,对照组用维生素C治疗,两组同时外用复方维甲酸霜,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清E2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为71.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9<0.05);治疗组患者血清E2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消斑汤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显著,对患者血清E2水平有降低作用.

    作者:熊德;陈绿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四联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

    目的:了解用四联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方法:入选47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24例用四联疗法肌注α干扰素100万U,每天1次连用14 d,口服泛昔洛韦500mg、西米替丁0.2g、强的松5 mg,每天3次连用14 d.对照组23例用三联疗法肌注α干扰素100万U,每天1次,连用14 d,口服阿昔洛韦缓释片0.4g、西米替丁0.2 g,每天3次连用14 d,分别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记录临床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9.2%和69.6%,结束后4周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8.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疼痛程度缓解比例四联疗法明显高于三联疗法,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提高治愈好转率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作者:陈汉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肠道菌群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检测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和非住院患者、3代头孢菌素应用3 d以上患者与其他患者之间肠道菌群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actainase,ESBLs)菌的检出情况,以及两组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方法:将两组标本分别接种到麦康凯平板、含1μg/mL头孢他啶的麦康凯平板和含有1μg/mL头孢噻肟的麦康凯平板上,35℃培养,细菌鉴定采用MicroScan WalkAway 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NC 21鉴定板鉴定,保留大肠埃希菌做进一步抗菌药物体外敏感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做10种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试验,ESBLs的检测和确定用双纸片确认试验,依照NCCLS的判断标准.数据分析采用WHONET 4软件进行.结果:从366份住院病人粪便标本中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98株,对照组标本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菌6株,两组相差显著,P<0.05;两组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的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相差显著,P<0.05;用3代头孢类药物3 d以上的住院病人和其他病人肠道中产ESBLs菌的检出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抗菌药物的应用可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的耐药性,增加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比例.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的同时防止机体正常菌群中产ESBLs菌的大量产生,是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株内源性或医源性感染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者:丁进亚;刘讯;彭晓丹;董玉梅;齐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p21,p27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增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差速贴壁法体外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CFs,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ngⅡ处理组,洛沙坦(losartan)+AngⅡ处理组.作用24 h后,收集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形态;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与p21和p27的蛋白表达.结果:AngⅡ可显著提高CFsMTT-OD值,使S期细胞比率增加,G1期细胞比率下降,并降低细胞p27蛋白的表达,而对p21的蛋白表达无影响.AT1受体拮抗剂Losartan可完全阻断AngⅡ的作用.结论:AngⅡ通过AT1受体促进CFs增殖的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p27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周艳芳;黄培春;鲍波;欧阳静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