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分析

龙文;夏良斌;胡静;杨菁;李爱斌;黄晓阳

关键词:不育, 女(雌)性, 腹腔镜检查, 输卵管阻塞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女性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下输卵管疏通术 83例和同期开腹输卵管疏通术 67例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60.05± 16.71) min,术中出血(45.12± 9.50) mL,术后平均(1.03±0.60) d体温恢复正常,术后住院(4.20±1.25) d.开腹组手术时间(80.24±19.52) min,术中出血(70.12±11.05) mL,术后平均(2.24± 0.8) d体温恢复正常,术后住院(7.10±1.08)d.腹腔镜组中 83例术后输卵管通液, 67例通畅, 9例通而不畅, 7例不通.开腹组中 67例术后输卵管通液, 52例通畅, 9例通而不畅, 6例不通.结论:腹腔镜诊治输卵管性不孕症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目前较好的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股沟疝自体疝囊成型修补10例的临床报告

    传统疝修补手术后有较高的张力性并发症和复发率 [1];人工材料无张力手术,因为材料费用昂贵以及异物刺激的一系列并发症 [2],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重视.作者自 2003年以来,应用自体疝囊成型修补治疗腹股沟疝 10例.经过两年随访观察,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支刚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瘢痕子宫全子宫切除55例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全子宫切除手术技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科 1992年 1月至 2000年 7月腹式全宫切除术 11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瘢痕子宫全宫切除术 55例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腹式全宫切除术病例 55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研究组 38例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其中 7例尤为严重;对照组术中均无粘连.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5± 26) min和(81± 19) min,差异有显著性(t=6.916, P<0.0001),对照组所需时间要短于研究组;两组的平均出血量为(397.11± 118.80) mL和(180.50± 48.78) mL,研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12.578, P< 0.0001);两组中无泌尿道及肠道损伤.研究组术后病率 14.50%明显高于对照组 3.6%,差异有显著性(χ 2=3.960, P< 0.05).研究组有 8例,对照组有 11例采用横切口.腹部伤口愈合不良率分别为 16.4%和 3.6%,差异有显著性(χ 2=4.949 P< 0.05).结论:瘢痕子宫全子宫切除时,手术操作困难.若采用一定的手术技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未见增加,但是,术后病率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率明显增高.

    作者:陈新;谢杏美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含铜宫内节育器与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临床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含铜宫内节育器(IUD)和米非司酮片用于紧急避孕的临床对比.方法:对要求紧急避孕的健康妇女300例,根据知情选择原则, 150例放置含铜 IUD,150例口服米非司酮片,比较两组方法的有效性和副反应.结果:两组避孕有效率分别为 100%和 69.4%.结论:两种方法用于紧急避孕,均为有效措施,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其中之一.

    作者:李飞霞;钱晓君;吴伟平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手术配合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某些工业化国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第 1位的致死原因.该病经内科治疗,心绞痛仍不能缓解而影响工作和生活,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其主干和主要分支明显狭窄、而远端通畅者以及心肌梗死后某些严重并发症,均应考虑手术治疗,该病的手术数量约占心脏手术的 2/ 3[1].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作为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更是一种蓬勃兴起的新术式,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不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作者:张爱云;葛秀玲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氯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时血浆肾素活性(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变化及氯沙坦(losartan)对其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60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enalapril)组,疗程 12周.测定治疗前、治疗第 1、第 12周血浆 RA、 AngⅡ、 ALD 、 NO及 ET-1变化. 3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 RA、 Ang Ⅱ、 ALD 、 ET-1及 NO水平升高(P< 0.01), NO/ET-1值降低(P< 0.05).氯沙坦治疗后血浆 ALD、 ET-1及 NO水平降低(P< 0.01), NO/ET-1值升高(P< 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 Ang Ⅱ、 ALD 、 ET-1及 NO水平升高是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氯沙坦治疗后可获得有益的临床及神经激素效应,且有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张传焕;鲁爱娟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神经导航引导下取出颅内金属异物5例

    目的:探讨利用 CT定位,在神经导航引导下取出颅内金属异物的治疗效果.方法:对 5例颅内金属异物经 CT导航定位,在术中神经导航的直接引导下,利用锁孔神经外科技术在微创的条件下直接将异物取出.结果:手术定位非常精确,异物均成功取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CT定位神经导航引导下利用锁孔神经外科技术在微创的条件下取出颅内金属异物是此类手术的佳选择之一,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等优点.

    作者:高寒;王伟民;李建亭;王玉宝;蒋晓星;蔡加宁;李天栋;白红民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冷冻损伤部分肝叶Glisson管道二级分支后,相应肝组织保留价值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深低温冷冻损伤部分肝叶 Glisson氏管道系统后,相应肝组织有无保留价值.方法:14只小猪,随机分为2组,用冷冻头深低温冷冻实验组动物左肝外叶Glisson管道区域3 min,对照组仅阻断肝门血流3 min.分别在术后4、8周行肝组织活检,了解患肝病理改变,并对患肝组织进行糖原(PAS)、酸性磷酸酶(ACP)、琥珀酸脱氢酶(SDH)、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染色,注射 99mTC-植酸钠了解枯否细胞吞噬功能,并用彩超了解受冻肝叶管道情况.结果:动物可耐受上述冷冻,冷冻可造成受冻胆管壁的坏死,但肝动脉、门静脉分支的血流保持通畅,所属肝叶萎缩、纤维化;受冻管道所属肝叶的枯否细胞吞噬功能和肝细胞线粒体的功能明显减弱 ,但肝细胞的糖和蛋白质代谢功能变化不显著.结论:深低温冷冻损伤部分肝叶 Glisson氏管道系统二级分支后,相应肝组织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作者:刘建平;陈涛;陈小萱;区庆嘉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烧伤后期关节处的瘢痕康复与残创防治

    笔者对烧伤关节有瘢痕的患者采取关节的主动与被动牵拉运动训练、理疗、水疗、瘢痕松解术、矫形器应用及残创防治等疗法,形成系统康复,改善了烧伤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邓建林;李建新;申美平;李杰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治子宫纵隔4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监视下行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开术对子宫纵隔的治疗效果.方法:对 44例有自然流产或不孕病史,经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纵隔患者,进行腹腔镜检查并在腹腔镜监视下行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开术,术后随访追踪患者妊娠和分娩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作出讨论.结果: 44例患者中,自然流产患者 31人,原发不孕患者 13人,术前自然流产发生率为 94.6% , 早产 2例,足月妊娠 2例.全部患者施行了腹腔镜监视下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开术, 44例术中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等并发症.术后 31例自然流产患者失访 3例,追踪 28例中,总怀孕次数 41次,计划内妊娠 33次,自然流产发生率 21.2% , 足月妊娠率 66.7% , 早产12.1%; 13例不孕患者中失访 3例,随访 10例中,有 4例足月妊娠, 1例现妊娠 4个月.结论:腹腔镜监视下行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纵隔的方法,术后患者足月妊娠率明显升高,自然流产率下降,对于原发不孕患者则可以提高怀孕率.

    作者:康金玉;陈勍;彭永排;张娟;林仲秋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护理观察

    房间隔缺损(ASD)的介入治疗是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 X线引导下利用房间隔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方法.此方法患者无须传统的开胸手术,术后不留瘢痕,痛苦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减少了护理强度,适应证广,是治疗房间隔缺损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于敏;张维青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记忆合金骨卡环加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干长粉碎骨折17例

    股骨干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高能量损伤,多为带有长骨折片的粉碎性骨折,术后常伴有膝关节僵直,临床上治疗起来较为棘手.自 2000年 3月至 2004年 3月,我院应用记忆合金骨卡环加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干长粉碎性骨折 17例,均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黄寿国;王晓辉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烧伤患者创面葡萄球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烧伤病人创面感染后葡萄球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2002年 6月至 2004年 6月所有从烧伤创面分离出的葡萄球菌用常规方法进行鉴定,用 K-B纸片法检测其对 1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并以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判断其是否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结果:从烧伤创面共分离葡萄球菌 14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84株(57.93%),溶血葡萄球菌 25株(17.24%),表皮葡萄球菌 25株(17.24%),其它葡萄球菌 11株(7.59%).共检出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 120株(82.76%).万古霉素对 MRS有很高的敏感性,其次为呋喃妥因和利福平,其它常用抗生素对 MRS表现为高耐药性.结论:葡萄球菌已成为烧伤创面重要医院感染菌, MRS是其主要病原菌,临床医生应重视葡萄球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刘行超;韦祖兴;候露;贺英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新生儿唇裂24小时内即刻整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初生唇裂患儿24 h内即刻整复的安全性、实用性,观察其临床效果,并与常规年龄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总结新生儿唇裂即刻手术整复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对 64例出生 24 h以内的单侧和双侧唇裂患儿进行即刻手术整复,对手术效果进行 1~12年的随访观察,并与常规年龄组整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64例新生儿唇裂即刻整复手术全部成功,与常规年龄组整复效果比较表明,新生儿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年龄组.结论:唇裂患儿出生 24 h内即刻手术整复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患儿的正常发育,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艾秋萍;兰建宏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上腹手术病人围术期ACTH、COR、IL-6、IL-8及TNFα联合检测的意义

    目的:观察ASA不同级别的病人行上腹手术围术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 IL-6、 IL-8及 TNF α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手术麻醉对病人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及对病人免疫力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病人20例及 ASAⅢ级病人 15例,均行单纯全麻.所有病人于麻醉前、切皮后 5min和60 min、术毕及术后 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 ACTH、COR、IL-6、IL-8及 TNFα的含量.结果:(1) ASAⅢ级病人与 ASAⅠ~Ⅱ级病人相比,血浆 ACTH、COR、IL-6浓度于术毕、术后24h明显高于 ASAⅠ~Ⅱ级病人;IL-8浓度于术后 24h明显高于 ASAⅠ~Ⅱ级病人.(2)两组患者在各时点血浆 ACTH浓度与麻醉前相比,切皮后 5min和 60min差异有显著性(P< 0.05或 P<0.01),术毕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浆 COR、IL-6浓度与麻醉前相比, 术毕及术后 24 h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 P<0.01);IL-8浓度与麻醉前相比 ,术后 24 h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 P<0.01);TNFα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动态观察病人围术期血浆 ACTH、COR、IL-6、IL-8及 TNF α的浓度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价由手术创伤所导致的病人应激反应程度及不同的免疫反应 ,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尹正;崔连东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尺骨鹰嘴骨折手术疗效不佳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骨折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及其预防办法.方法:对本院 2000年 1月至 2004年 6月收治的 14例尺骨鹰嘴骨折手术疗效不佳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结果: 14例中内固定选择不当致治疗失败 3例,术中克氏针处理不当致内固定失败或功能恢复不佳 7例,术后没有指导功能锻炼或石膏固定过久导致关节僵硬 4例.结论:尺骨鹰嘴骨折为关节内骨折,治疗应根据病人具体受伤机制、骨折特点选择不同的张力带固定,术中应轻柔操作,忌反复穿针,牢固固定骨折、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作者:李健;谭平先;高梁斌;颜登鲁;张在恒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8年 1月至 2004年 1月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 43例,其中男 29例,女 14例.平均年龄 36.1岁.闭合骨折 31例,按 AO分型: A型 13例, B型 11例, C型 7例;开放骨折 12例,按 Gustilo分型:Ⅰ型 8例,Ⅱ型 4例.闭合复位 30例,开放复位 13例,有限扩髓或非扩髓,静力型固定.结果:平均随访 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 4.6个月.无继发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主钉或锁钉断裂等情况发生,其中胫骨上段骨折向外小于 7°成角 1例,向前小于 10°成角 1例.膝、踝关节活动优良.结论:带锁髓内钉是治疗胫骨骨折的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谭平先;李健;高梁斌;颜登鲁;张在恒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Rofecoxib放疗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 Rofecoxib对负载 Lewis肺癌(LLC)的荷瘤小鼠的放疗增敏效应.方法:建立负载 Lewis肺癌肿瘤细胞的 C57BL/6小鼠的动物模型,肿瘤接种 12 d后直径增至 0.5~ 0.7 cm时应用医用直线加速器 6MV-X线对荷瘤小鼠行局部肿瘤分次放疗, 5 Gy/次, d12,14,16,18;将浓度为 4%的 Rofecoxib灌胃 200 μ L/只, 1次 /d, d12~ 16;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电子天平称肿瘤湿重;免疫组化法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观察小鼠的生存期.结果:治疗后 27 d,放疗联合 COX-2抑制剂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生理盐水组、单纯放疗组和 COX-2抑制剂组的 1/5、 1/2、 1/3;联合治疗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免疫组化法显示联合治疗组小鼠的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 结论:对荷瘤小鼠, Rofecoxib联合放疗能够抑制负载 LLC肿瘤细胞的小鼠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期,起到增效作用.

    作者:任志刚;李平;谢正强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及麻醉后苏醒拔管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及麻醉后苏醒、拔管的影响.方法:选择 32例 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胸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组(Ⅰ组, n=16);芬太尼、咪唑安定-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组(Ⅱ组, n=16).分别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毕苏醒、拔管情况.结果:Ⅰ组,气管插管前 HR、 SP、 DP较诱导前明显下降(P<0.05),其它观察时点较诱导前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插管前上述指标明显下降(P<0.05),而插管即刻、插管后 2 min,上述指标明显上升(P< 0.05),Ⅱ组拔管即刻比拔管前 HR、 SP明显上升(P<0.05).组间比较:插管即刻, HR、 SP、 DP较诱导前上升幅度,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舒芬太尼-咪唑安定复合维库溴铵静脉全麻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后苏醒良好.

    作者:张胜;吴新文;李建玉;朱道明;辛博;朱和生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功能矫正器治疗安氏Ⅱ类错颌软组织侧貌变化分析

    目的:通过对下颌后缩畸形安氏Ⅱ类错颌患者进行功能治疗,测量分析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的变化,评价功能治疗对软组织侧貌的改变作用.方法: 20例下颌后缩型Ⅱ类错颌病例,年龄 9~14岁,男 8例,女 12例,全部病例在混合牙列期及恒牙早期采用 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矫正骨骼的矢状关系,时间 6~ 9月,恒牙期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精细调整,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软组织测量,比较治疗前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软组织侧貌的改变为:面突角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 2.035°;颏突角增加 1.99°;上唇-审美平面距减少 1.223 mm;下唇-审美平面距减少 1.2875 mm;下唇厚度减少 2.8475 mm;下唇凹厚度增加 1.8705 mm.结论:功能矫正器结合固定矫正器治疗下颌后缩畸形对患者的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有较好效果.

    作者:黄妙琼;冯航 刊期: 2005年第20期

  • 挫伤性前房积血45例分析

    眼球挫伤常导致前房积血,现将我科收治的 45例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年龄分布及致伤原因 45例前房积血中年龄小的 4岁,年龄大的 62岁,其中 4~ 7岁 4例, 8~ 40岁 32例, 40岁以上 9例.致伤原因常见是碰撞伤,其次是拳击伤及玩具击伤,石块、泥块、铁块击伤及爆炸伤.

    作者:李军;沈兵 刊期: 2005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