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护理

周秀云;江红

关键词:老年人, 急性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 酮症高渗性昏迷, 病死率, 治疗措施, 发生率, 临床, 护理, 病例
摘要:急性脑血管意外 (ACVD)并发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NKHDC)老年人多见 ,易被临床忽略 ,病死率高.本文通过对 24例老年病例的分析 ,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护理 ,减少其发生率及病死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发性胸椎骨折1例

    我科近日收治 1例胸椎病变患者,由于患者病情不典型,检查结果不支持,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红军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氟康唑加碳酸氢钠佐治肺念珠菌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氟康唑加碳酸氢钠雾化吸入治疗肺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68例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予针对基础病、加强营养、增强病人抵抗力、静脉或口服应用氟康唑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将上述综合治疗中的口服或静脉应用氟康唑改为雾化吸入并加用 3%碳酸氢钠雾化吸入,每日 2次.用至痰菌转阴.结果:治疗组治愈约 94.4%,对照组约 90.6%.痰菌转阴时间,治疗组 (10± 6)d,短于对照组 (14± 7)d, P< 0.05.且治疗组能节约医药资源,副作用小.结论:氟康唑加碳酸氢钠雾化吸入治疗肺念珠菌病能缩短痰菌转阴时间,减少抗真菌药物副作用,缩短住院日,节约医药资源.

    作者:黄泽宽;罗书裕;杨丹晓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反向斑点杂交法快速检测肺炎支原体

    目的:探讨早期、快速检测肺炎支原体的方法.方法:根据肺炎支原体特异的 P1基因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合成一段特异的 162 bp长链 DNA探针,采用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生物素标记支原体 DNA,并应用于痰标本的检测.结果:所合成的 162 bp DNA探针具有高度特异性,只和肺炎支原体杂交,与其它细菌、真菌、病毒无交叉反应,该探针低可检测出 1 ng的 DNA.杂交法和培养法分别检测 100份痰标本,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 12%和 2%.结论:该方法快速、特异,对肺炎支原体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樊慧珍;于化鹏;黄文杰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现状

    脑动静脉畸形( AVM)是一种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病,近 20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神经放射学和麻醉学的迅速发展,其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切除.但对于大型、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 AVM治疗仍然非常棘手.

    作者:赵刚;王伟民;梁军潮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婴幼儿肺炎合并SIRS时C反应蛋白、血小板及血乳酸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 C反应蛋白 (CRP)、血小板计数 (PLT)和血乳酸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中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131例肺炎患儿根据小儿 SIRS诊断标准分为 SIRS组 (n=59)和非 SIRS组 (n=72), SIRS组根据其符合 SIRS诊断标准 2项、 3项以上分为 S1组 (n=44)、 S2组 (n=15),于入院第 1天分别测定 PLT、 CRP、血乳酸.结果: SIRS组与非 SIRS组 PLT、 CRP、血乳酸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S2组比 S1组 CRP、血乳酸明显升高, PLT明显下降 (P< 0.01).结论: PLT、 CRP、血乳酸可作为诊断重度 SIRS的辅助指标.联合检测肺炎患儿的血乳酸、 CRP和 PLT有助于准确评估病情的危重度,血乳酸、 CRP明显升高、 PLT明显下降,预示有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可能.

    作者:黄如章;钟斌才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呼吸机配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重度毒鼠强中毒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呼吸机配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重度毒鼠强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 57例重度毒鼠强中毒患者随机分为 2组,呼吸机配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重度毒鼠强中毒 29例(观察组),观察治疗效果,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呼吸机配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重度毒鼠强中毒,其有效率为 93.1%.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5).结论:呼吸机配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可明显提高重度毒鼠强中毒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林明;张兆顺;樊庆辉;刘玉桥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胰腺癌43例误诊分析

    胰腺癌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 1%~ 3%,占消化道肿瘤的 8%~ 10% [1].由于本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在 35.5%~ 87.5%之间 [2].我院 1990年 6月至 2005年 6月收治胰腺癌 78例,其中误诊 43例,误诊率 55.1%,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霍滨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晚期产后出血42例临床分析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 24 h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是产褥期重要并发症之一 [1].笔者对 1995年 5月至 2004年 5月在我院诊治的 42例晚期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发生原因,加强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作者:尉江平;陈利形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肾病综合征合并少见部位血栓4例

    肾病综合征 (NS)是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可出现感染、血栓、肾功能衰竭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而 NS并发的血栓多见于外周静脉,如股静脉、肱静脉等.近来我们收治了 4例 NS合并少见部位血栓,现报道如下.

    作者:庄永泽;俞国庆;林沁;王丽萍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异丙酚在重症哮喘机械通气时的应用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重症哮喘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压力、血流动力学和氧合的作用.方法: 30例重症哮喘患者静注异丙酚 50 mg后立即行气管插管. 15例重症哮喘机械通气患者观察应用异丙酚 50 mg前及用药后 2、 5、 10、 15和 30 min气道峰值压 (PIP)、气道平台压 (Pplat)、血压 (BP)、心率 (HR)和经皮血氧饱和度 (SpO2)变化. 结果: PIP、 Pplat、 BP和 HR于应用异丙酚后 2、 5、 10、 15和 30 min均明显降低 (P< 0 001),在用药后 5 min低 (P< 0 001). SpO2在用药后 5、 10、 15和 30 min均明显升高 (P< 0 001),在用药后 30 min高 (P< 0 001).结论:重症哮喘机械通气患者静注 50 mg异丙酚具有安全镇静和支气管扩张作用,异丙酚可用于严重哮喘患者的气道插管及机械通气治疗.

    作者:罗显荣;伍伟玲;叶小群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经鼻(面)罩BiPAP通气并雾化吸入治疗重症哮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鼻(面)罩 BiPAP通气并雾化吸入对重症哮喘的疗效.方法:将 46例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23例.对照组予常规吸氧、解痉、平喘、应用激素、水化、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经鼻(面)罩 BiPAP通气并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情况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动脉血气分析参数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经鼻(面)罩 BiPAP通气并雾化吸入治疗重症哮喘有效且安全.

    作者:林辉斌;苏伟强;陈虹;莫俊德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有偿献血员血源感染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1例

    艾滋病 (AIDS)主要传染途径为血传播、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 ,90年代初 ,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地下采血 (浆 )的现象 [1],1995年初在河南部分地区的有偿献血员中出现了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流行 [2],本例艾滋病病人为当时有偿献血员之一.

    作者:韩利民;李键球;江勇;赖剑波;朱浩峰;鲁杰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6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31例,对照组 31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 20 mg, 3次 /d,阿托伐他汀 20 mg/d,睡前口服,连服 8周.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显效 20例( 64.5%),有效 10例( 32.3%),总有效率 96.8%.对照组显效 10例( 32.3%) ,有效 13例 (41.9% ),总有效率 74.2%.两组治疗显效率、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 2=6.458,χ 2=6.369; P< 0.05).结论: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好,副作用小.

    作者:朱红秋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效果的临床观察

    血管通路直接影响终末期肾病病人血液透析的效果,为探讨更有效的血管通路,我院对 57例维持血液透析的病人分别采用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插管进行透析对比,报道如下.

    作者:陈方树;林加豪;郑鹏哲;雷金凤;陈华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状态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状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瘦素和 TNF系统的相关影响.方法:对 27例正常人和 65例 COPD患者 [营养不良组 (COPDⅠ组 )35例,营养正常组 (COPDⅡ组 )30例 ]测量体质指数、理想体重百分比、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中部臂围及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血瘦素、 TNF-α和 sTNFR1水平.瘦素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 TNF-α和 sTNFR1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分析瘦素和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期 COPD两组血瘦素、 TNF-α和 sTNFR1高于稳定期和正常组;稳定期 COPDⅠ组血瘦素低于Ⅱ组和正常组, COPDⅠ组血 TNF-α和 sTNFR1均高于Ⅱ组和正常组. 65例 COPD稳定期和 27例正常组的血清瘦素分别与其营养参数呈明显正相关. COPD患者血瘦素水平与 TNF-α无相关性;稳定期 COPDⅠ组排除了 BMI和年龄的影响,血瘦素与 sTNFR1明显相关( r=0.458,P< 0.01).结论: COPD营养不良患者血瘦素和 TNF-α系统联合作用可能参与营养不良的发生.

    作者:曹梅;谢灿茂;陈飞鹏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谷维素联合维生素B6治疗老年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2例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AD)的主要治疗措施现为停用抗生素,口服微生态制剂,如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CD)感染导致的腹泻,可行甲硝唑或万古霉素等口服治疗 [1].我科自 2001年 2月起试用谷维素联合维生素 B6治疗老年患者 AAD,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翟金盛;苏全胜;史兆荣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曲菌病1例

    患者女, 44岁,因咳嗽、呼吸困难、发热 10 d于 2001年 8月 29日入院.患者 10 d前有受寒史,在门诊抗炎治疗,效果差,查血糖为 38.2 mmol/L,以呼吸道感染, 2型糖尿病收入院.入院前咳黄色脓痰,无咯血、心悸、尿多、腹泻等,精神欠佳,食欲减退.既往有糖尿病史 3年,未治疗,长年从事收购废纸皮工作.

    作者:朱卫华;李小强;龙桂英;蓝芬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急性肺栓塞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急性肺栓塞的易患因素及临床表现,选择正确的诊断程序及治疗措施. 方法:对 2003年 1月至 2004年 11月确诊的 20例急性肺栓塞住院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临床评估分析. 结果: 50~ 60岁肺栓塞患者所占比例高. 20例肺栓塞患者中,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占 60%, D-二聚体 >500 μ g/L占 100%,超声心动图呈典型改变者占 70%,肺通气-灌注核素扫描提示呈肺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并与通气不匹配者占 100%, CT肺动脉造影( CTPA)诊断敏感性为 100%.接受溶栓治疗 8例,抗凝治疗 12例,死亡 1例,退出 1例, 14例患者已随访 3个月, 1例复发,国际化标准率( INR)均达有效抗凝水平( 2~ 3之间). 结论:肺栓塞发病率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无创检查可快速确立诊断并指导治疗;溶栓及抗凝治疗均可提高肺栓塞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张向霞;邱晨;付应云;陈升汶;韩雪梅;史菲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自控镇痛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自控镇痛在无痛分娩中用药时机.方法: 2002年 9月至 2005年 3月我院 120例产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自控镇痛( PCA)无痛分娩时,采用不同用药时机(实验组在宫缩一开始就实验镇痛,对照组在宫口开至 5~ 6 cm时才实施),比较两种方法在产程、产钳使用率、产后 2 h出血量及新生儿 Apgar评分上的差异.结果:两组在产程、产钳使用率、产后 2 h出血量及新生儿 Apgar评分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05).结论:在产程初期开始实施的孕妇自控镇痛,安全、有效.

    作者:宁贤友;谢卫农;尹学军;戴安萍;蒋道韫 刊期: 2005年第21期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哮喘患者血清IL-5水平及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轻中度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5( IL-5)水平、肺功能( FEV1)、气道反应性( PC20FEV1)和治疗有效率等的影响及其程度,探讨 IL-5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评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43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 20例口服孟鲁司特(顺尔宁) 10 mg,每晚 1次;对照组 23例吸入糖皮质激素(必可酮 )500 μ g/d. 两组患者均可根据需要吸入β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万托林),不再加用其它平喘药物,疗程 4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 IL-5水平、 FEV1、 PC20FEV1,记录治疗前后万托林、必可酮吸入量(次数)和每周哮喘发作次数,同时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记分,作出临床症状评价和疗效评价,计算治疗有效率.结果: (1)两组治疗后血清 IL-5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性下降 (P< 0.05). (2)两组治疗后 FEV1和 PC20FEV1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性改善 (P< 0.05). (3)两组治疗后哮喘发作次数、万托林吸入次数、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减少( P< 0.05). (4)两组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5)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0%和 9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 (6)哮喘患者血清 IL-5水平与 FEV1、 PC20FEV1之间,以及与哮喘发作次数和临床症状评分之间无相关性. (7)两组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 10%和 26.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显著抑制哮喘患者血清 IL-5水平、减轻哮喘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的程度、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改善哮喘症状以及减少β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吸入次数.

    作者:王华;陈艳波;张孔 刊期: 2005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