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群;吴定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O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116例AMI患者,溶栓再通组36例,未通组16例,非溶栓组64例,比较3组QTd.结果:溶栓再通组OTd值明显减少,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值增大,且后两组QT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溶栓再通后AMI患者QTd值明显降低,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作者:唐志群;吴定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癌症抑郁性障碍的疗效.方法:用前瞻性随机非双盲实验方法,使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入组病例,用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评价疗效.实验组50例服用氟西汀每天20 mg,疗程6周,对照组用安慰剂.结果:实验组用药后HAMD分值为15.94±5.65;对照组用安慰剂后HAMD分值为19.58±5.07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1,P=0.001).实验组用药后HAMD抑郁程度:无抑郁者6例(12%),轻度抑郁者25例(50%),中度抑郁者17例(34%),重度抑郁者2例(4%).对照组用安慰剂后HAMD抑郁程度:无抑郁者0例,轻度抑郁者17例(34%),中度抑郁者23例(46%),重度抑郁者10例(20%).两组比较,χ2=13.757,P=0.003.结论:氟西汀治疗癌症抑郁性障碍疗效显著.抑郁分值明显降低,抑郁严重程度也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力;郭良君;李丽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方法:对2072例急诊病人随机分成传统组(n=1 127)和改进组(n=945),分别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传统组阳性942例(83.6%),改进组243例(26.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脱敏后均无一例过敏.结论:改进的TAT皮试的判断标准和脱敏注射方法比传统方法阳性率大幅度降低,省时、安全、有效、痛苦小.
作者:谭秀莲;丘宇茹;谭绮尹;王吉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初步评价倍恩片(醋酸甲羟孕酮)结合美他特龙(89Sr)对乳腺癌转移性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乳癌骨转移合并疼痛病人口服倍恩片并静脉注射美他特龙14.8~22.2 MBq(40~30μCi/kg).结果:治疗后,72例骨痛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为83.72%;骨显像有51例骨转移病灶代谢减低,缩小总有效率为59.3%.对51例治疗前后转移病灶进行ROI内放射性比值计算,ROI比值以x±s表示,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有24例(27.9%)出现Ⅰ.~Ⅱ.血液学毒性反应,对心、肝、肾功能几乎没有影响.结论:孕激素结合内放射治疗对乳腺癌骨转移瘤缓解疼痛有较好的疗效,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副作用小.
作者:周明;刘枫;赵光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者女,70岁,拟在局麻+强化下行背部脂肪瘤切除术,入室时生命体征稳定,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改变,血氧饱和度(SpO2)98%.局部注入0.5%利多卡因20 mL浸润麻醉后开始手术,患者诉痛,即静滴盐酸哌替啶50 mg,给药5 min后,病人SpO2降至80%,即面罩给氧,SpO2仍继续下降至30%,此时患者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立即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5 min后SpO2恢复至95%,15 min后自主呼吸恢复,30 min后呼吸基本恢复,术中辅以吸入低浓度安氟醚,手术历时40 min,术毕病人清醒拔管,送回病房,7 d痊愈出院.
作者:林治燕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临床表现为胃潴留,而无明显腹痛,大多数肛门排气正常.消化道造影可见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1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胃瘫确诊后可行保守治疗治愈,而不需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郑辉琴;钟文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游泳对新生儿体格及行为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5例顺产新生儿随机分为游泳组32例和对照组(沐浴组)33例,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出生、出院时的体重,并对新生儿进行20项行为神经测定.结果:游泳组新生儿的体重增长及行为神经发育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游泳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曼华;谢朝琴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常规行胸导管结扎并发乳糜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1983年3月至2003年8月,共遇到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患者12例,其中8例再次手术结扎胸导管.经右侧开胸结扎胸导管6例,经左侧开胸结扎胸导管2例,4例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组7例治愈,1例失败.其中,右侧开胸结扎胸导管6例治愈,左侧开胸结扎胸导管1例治愈.保守组2例治愈,愈合时间长,且并发症多.结论:术后一旦确诊乳糜胸,应争取及早手术,并以右侧开胸入路为宜,结扎胸导管应在低位结扎,保守治疗持慎重态度.
作者:杨宇扬;朱妹花;刘宇斌;冼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为明确长期冰冻保存的单采血小板的功能,并对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保存时间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冰冻保存前后的单采血小板进行回收率、粘附率、聚集强度和Ⅲ因子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冰冻保存后的回收率为83.8%±8.3%,粘附率为59.0%±9.2%,聚集强度为66.1%±13.2%,Ⅲ因子活性为(18±3)s.结论:冰冻保存后的单采血小板仍具有较好的功能活性.
作者:张宏;邬旭群;陈云龙;王飞;孙凤杰;孔令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a)[Lp(a)]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87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88例健康个体的Lp(a)浓度,行对照分析,并将2型糖尿病患者的Lp(a)浓度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其它血脂项目分别作偏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的Lp(a)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糖尿病组的Lp(a)水平与上述诸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Lp(a)水平较正常人群高,糖尿病的病情或病程、胰岛素抵抗程度、其它血脂成分的变化对Lp(a)均无影响.
作者:颜勤明;高祖华;虞朝黎;泮绍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时机、适用范围、操作要点及术后的处理.方法:对42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应用GDC栓塞,并在术后行脑脊液引流置换、钙拮抗剂及3H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结果:完全栓塞动脉瘤36个,大部分栓塞5个,部分栓塞1个.出院时临床完全治愈30例,遗留较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6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尽早采用GDC栓塞,同时术后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邓伟华;潘小平;黄翚;周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鞘内联合注射甲氨喋呤(MTX)和地塞米松(DXM)在治疗全身活动不明显的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疗效.方法:对2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DAI评分<12分),临床上具有精神和神经的异常表现,确诊为NPSLE的患者,在神经科药物及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缓解的情况下,单纯鞘内注射MTX和DXM,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结果:24例病人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总有效率为92.3%.结论:鞘内注射MTX和DXM,是治疗全身活动不明显的神经精神狼疮的一种有效安全副作用少的方法,避免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全身使用,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
作者:崔阳;张晓;石韫珍;罗日强;董光富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正常腮腺组织、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组织周围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形态计量学变化.方法:收集腮腺混合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病理蜡块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利用自动图象分析系统对其瘤组织周围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从腮腺正常组织、良性肿瘤到恶性肿瘤,其瘤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管腔面积、管径及面数密度有逐步增高的趋势.其中,前两者在整体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后者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之间以及同一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腮腺上皮源性肿瘤以上参数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腮腺恶性肿瘤较混合瘤在诱导毛细淋巴管增生方面有更大潜力,而这种潜力与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
作者:赵建江;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国产干扰素(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的疗效.方法:IFNα-2b 3MU/次,肌注,隔日1次,疗程半年.慢性乙型肝炎(CHB)重度病例先行对症治疗,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2倍以下,再停用其他药物.应用IFNa-2b,不加用其他抗病毒及抗纤维化药物.结果:治疗前血清层粘蛋白(HA)、透明质酸(LN)、血清Ⅳ胶原(CIV)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一致,随肝纤维化程度同步升高,至S4水平高.除S3与S4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血清HA、LN、CIV水平随CHB病程进展而逐渐升高,与中度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重度与肝硬化组除HA差异有显著意义外,LN、CIV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均有下降.治疗后HBVDNA明显下降,肝纤维化及肝组织病变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表明国产IFNα-2b不仅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还具有阻止或减轻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和振坤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晶状体脱位的治疗方法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64例(66眼)不同原因所致晶状体脱位眼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晶状体角巩膜缘娩出法、晶状体切除法、晶状体超声乳化法、晶状体超声粉碎法以及一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或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64例(66眼)脱位晶状体均顺利取出,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矫正视力较前提高者56眼(84.85%),不变者6眼(9.09%),视力下降者4眼(6.06%),其中≥0.3者42眼(63.64%).结论:对于晶状体脱位的病例,根据晶状体脱位的部位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术后视力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黄慧君;晏世刚;罗书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两种胰岛素给药方法对迅速控制高血糖的差异.方法:把糖尿病患者分成多次注射(CIT)组和胰岛素泵连续注射(CSII)组,比较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在5 d内血糖控制水平、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上的差异.结果:胰岛素泵连续注射比多次注射能显著控制高血糖,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CSII治疗较CIT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并减少低血糖发生.
作者:楼雪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产程中应用B超联合阴查诊断和处理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在我院B超检查提示为枕后位的单胎初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研究组在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3 cm时用B超检测并结合阴道检查确定胎儿脊柱及胎方位.诊断为枕后位的孕妇指导其同胎背同侧俯卧待产,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的顺产百分率(84.4%)明显高于对照组(14.4%),P<0.001,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剖宫产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82.2%),P<0.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产程中应用B超联合阴查能早期准确的诊断枕后位,在产程中正确指导产妇侧俯卧位能有效地纠正枕后位,降低难产的发生率.
作者:隗洪进;张爱思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卵巢良性畸胎瘤腹腔镜手术的处理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分为两组:术中使用标本袋的43例为A组,不使用的32例为B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年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体温高峰、肛门排气时间及术中瘤体破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B组住院天数和术后伤口不愈或感染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两组均无血管和脏器损伤、腹腔感染、肠粘连及肿瘤复发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应综合临床、影像以及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等检测结果进行卵巢肿瘤良恶性判定;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畸胎瘤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术中使用标本袋能明显减少术后伤口不愈或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燕冰;顾正田;林乔儿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镜对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胃镜下诊断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患者,进行X线确诊,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843例胃镜检查中,胃镜下诊断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者94例,经X线造影确诊者88例,诊断符合率94.8%.88例中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者84例,占95.5%.结论:胃镜对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有一定诊断价值,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除外食管裂孔疝的存在.
作者:王成文;赵艳;金松杰;刘永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创伤和外源物质入侵的保护和防御反应,神经系统可能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但是对迷走神经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本文综述了胆碱能抗炎效应及其机制,同时也讨论了应用药物或电刺激迷走神经对炎症反应的作用.
作者:赵延华;王祥端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