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徐定修
目的:探讨采用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以减轻纤支镜检查的痛苦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共52例接受异丙酚静脉麻醉,男性35例,女性17例,平均54.28岁.按1.5~2 mg/kg给药,静注速度20~30 mg/10 s,并以30~60μg·kg-1·min-1维持静滴,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镜检.结果:异丙酚起效快,平均静注后(41.68±7.67)s,出现睫毛反射消失,停止注射药物后平均(5.32±1.99)min可出现呼之反应,完全清醒时间(11.03±2.85)min.异丙酚组在检查前、检查中(给药后)、完全清醒时的血压改变呈下降趋势,平均比检查前收缩压下降(12±4.8)mmHg、舒张压下降(8±2.5)mmHg,但在停用异丙酚3~5 min后血压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心电图监测也未见明显的心肌缺血和严重的心律失常.结论:异丙酚用于纤支镜的检查和治疗时具有效果满意,患者完全无痛苦,利于纤支镜操作,安全性高,麻醉复苏快和完全等优点.
作者:瞿长春;张志广;王世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作为第三阶梯止痛药物对骨转移癌患者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将我科于2002年3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24例晚期恶性肿瘤合并骨转移患者采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止痛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5.8%,显效率为83.3%.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能提高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曾谦;刘洁凡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导致泌尿系统损伤的易发因素及诊治、预防措施.方法:对40例妇产科手术操作所致膀胱、输尿管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对40倒分析发现,妇产科手术原因导致的泌尿系统损伤多发生于子宫全切术(40%),广泛性子宫全切术(50%),次广泛性子宫全切术(5%)和剖宫产术(5%),以输尿管损伤较多见.结论:妇产科手术导致的泌尿系统手术较少见,但并发症严重,严格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关系,是预防妇产科手术导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关键.
作者:石硕文;崔线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黄芪颗粒辅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效果.方法:患儿按照同日就诊先后顺序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1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黄芪颗粒1个月,对照组(104例)只作常规治疗,同时观察两组试验前和3个月后血清IgG、IgA、IgM变化.结果:试验组RRI次数明显减少,治疗后IgG、IgA值上升,而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结论:黄芪颗粒能提高患儿体液免疫水平,对治疗RRI有较好的辅佐作用.
作者:邱亿腾;周才;李容汉;林少勇;曾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复习探讨跟痛症的分型基础,比较跟痛症分型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3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跟痛症患者依临床诊断分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对跖筋膜型行切断松解术,骨内压增高压型行钻孔减压术,跟腱滑囊炎型行滑囊及跟骨结节切除术,神经卡压型行神经分支切断术等.结果:分型手术治疗共73例,总有效率88.54%.结论:跟痛症术前诊断分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汤敏生;张志;何建釿;彭伟雄;吴少坚;杨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妇女子宫肌瘤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64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观察组每天服用米非司酮25 mg,连续90 d;对照组未进行米非司酮治疗;两组均未使用激素类药物.于治疗前后用B超测量子宫和大肌瘤体积,并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用药后子宫和大肌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临床症状明显减轻(P<0.05),血清VEGF浓度明显降低(P<0.05);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米非司酮适用于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保守治疗,其作用机制中可能包括对VEGF的作用,血清VEGF有望成为检测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浮;王曙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抢救急性重度中毒的疗效.方法:对30例伴昏迷的急性重度中毒患者均给予吸氧、洗胃、特异性解毒剂以及对症支持治疗;13例患者除上述治疗外,给予活性炭血液灌流.结果:13例接受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中1例(7.6%)死亡,12例存活患者均于血液灌流后2~12 h意识转清,平均8.7 h;17例没有接受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中5例(29.4%)死亡,病死率明显高于血液灌流组(P<0.05).在血液灌流过程,3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经补充血容量后血压很快升高;2例灌流器凝血,无寒战、发热,无出血、栓塞.结论:血液灌流抢救急性重度中毒安全有效.
作者:杨建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创伤和外源物质入侵的保护和防御反应,神经系统可能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但是对迷走神经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本文综述了胆碱能抗炎效应及其机制,同时也讨论了应用药物或电刺激迷走神经对炎症反应的作用.
作者:赵延华;王祥端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国产干扰素(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的疗效.方法:IFNα-2b 3MU/次,肌注,隔日1次,疗程半年.慢性乙型肝炎(CHB)重度病例先行对症治疗,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2倍以下,再停用其他药物.应用IFNa-2b,不加用其他抗病毒及抗纤维化药物.结果:治疗前血清层粘蛋白(HA)、透明质酸(LN)、血清Ⅳ胶原(CIV)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一致,随肝纤维化程度同步升高,至S4水平高.除S3与S4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血清HA、LN、CIV水平随CHB病程进展而逐渐升高,与中度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重度与肝硬化组除HA差异有显著意义外,LN、CIV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均有下降.治疗后HBVDNA明显下降,肝纤维化及肝组织病变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表明国产IFNα-2b不仅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还具有阻止或减轻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和振坤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硫酸镁治疗产时胎儿窘迫临床效果,提高优生优育率.方法:对60例诊断为产时胎儿窘迫并准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病例作为实验组,术前给予硫酸镁治疗;选择60例符合相同条件的病例作为时照组.观察治疗后产妇的宫缩抑制情况、异常胎监图形恢复情况、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pH和术中出血量.结果:用药后宫缩显著抑制(P<0.05);异常胎监图形明显恢复(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脐动脉血p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硫酸镁通过有效抑制宫缩、改善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对于产时胎儿窘迫者用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珮瑜;郭洁斐;张玉琼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时机、适用范围、操作要点及术后的处理.方法:对42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应用GDC栓塞,并在术后行脑脊液引流置换、钙拮抗剂及3H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结果:完全栓塞动脉瘤36个,大部分栓塞5个,部分栓塞1个.出院时临床完全治愈30例,遗留较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6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尽早采用GDC栓塞,同时术后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邓伟华;潘小平;黄翚;周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200例60岁以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成莫沙比利、胃复安、安慰剂3组进行4周的治疗和对照研究,观察3组病人用药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莫沙比利组治疗前后病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改善,与安慰剂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停药4~8周后,莫沙比利组与胃复安组比较复发率低(P<0.05).结论: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副作用少.
作者:徐丽姝;麦韵萍;张瑛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妊娠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1993年7月至2003年4月间收治住院的晚期妊娠并确诊为病毒性肝炎孕妇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肝炎组年龄22~34岁,平均(24.6±1.8)岁,妊娠29~42周.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5.6±2.7)岁.妊娠30~42周.比较两组孕产妇病死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采用χ2或校正χ2检验.结果:两组孕妇在孕产妇病死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上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孕产妇病死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均较正常为高,多学科的协作及正确的产前、分娩及产后处理有助于降低这种危险性.
作者:张松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对全静脉营养(TPN)早产儿血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OT)水平的影响.方法:对32例TPN早产儿随机分成干预组(17例)和禁食组(15例).干预组生后予服金双歧进行干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早产儿生后第1天和第7天血中GAS、MOT水平,两组进行比较,并与正常肠道喂养、胎龄和出生体重相仿的早产儿作对照.结果:各组早产儿生后第1天血中GAS、MO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以后均随日龄而逐渐升高,至生后第7天,正常喂养组血中两种胃肠激素明显高于干预组和禁食组,干预组也显著高于禁食组.结论:微生态调节剂能使早产儿血中GAS和MOT分泌增加,将能促进其胃肠道的发育和成熟.
作者:丘惠娴;周曙明;邱小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鞘内联合注射甲氨喋呤(MTX)和地塞米松(DXM)在治疗全身活动不明显的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疗效.方法:对2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DAI评分<12分),临床上具有精神和神经的异常表现,确诊为NPSLE的患者,在神经科药物及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缓解的情况下,单纯鞘内注射MTX和DXM,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结果:24例病人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总有效率为92.3%.结论:鞘内注射MTX和DXM,是治疗全身活动不明显的神经精神狼疮的一种有效安全副作用少的方法,避免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全身使用,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
作者:崔阳;张晓;石韫珍;罗日强;董光富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蒙诺对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9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蒙诺组)50例和对照组(圣通平组)46例,治疗组予蒙诺10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予圣通平10 mg口服,每日两次,疗程8周.每日测血压2次,每2周测Scr、BUN、血钾一次,并记录心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压均有下降,治疗组(蒙诺组)显效4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圣通平组)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肾功能影响两组间差异并无显著性.结论:蒙诺能有效控制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有一定保护肾功能改善心功能作用.
作者:杨水铭;刘冠贤;钟伟强;石咏军;陈伟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O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116例AMI患者,溶栓再通组36例,未通组16例,非溶栓组64例,比较3组QTd.结果:溶栓再通组OTd值明显减少,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值增大,且后两组QT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溶栓再通后AMI患者QTd值明显降低,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作者:唐志群;吴定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方法:对2072例急诊病人随机分成传统组(n=1 127)和改进组(n=945),分别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传统组阳性942例(83.6%),改进组243例(26.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脱敏后均无一例过敏.结论:改进的TAT皮试的判断标准和脱敏注射方法比传统方法阳性率大幅度降低,省时、安全、有效、痛苦小.
作者:谭秀莲;丘宇茹;谭绮尹;王吉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产程中应用B超联合阴查诊断和处理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在我院B超检查提示为枕后位的单胎初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研究组在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3 cm时用B超检测并结合阴道检查确定胎儿脊柱及胎方位.诊断为枕后位的孕妇指导其同胎背同侧俯卧待产,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的顺产百分率(84.4%)明显高于对照组(14.4%),P<0.001,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剖宫产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82.2%),P<0.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产程中应用B超联合阴查能早期准确的诊断枕后位,在产程中正确指导产妇侧俯卧位能有效地纠正枕后位,降低难产的发生率.
作者:隗洪进;张爱思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可调蛙式外固定架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长期疗效.方法: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先天髋脱位程度,髋臼指数大小,术前预先订做蛙式髋关节外固定架,术中行手法复位,C臂X线监视下穿戴蛙式架,并作调整,以保证髋关节复位.结果:在33例34个脱位髋关节中,进行1.5~10年观察随诊,除2例髋关节轻度半脱位外,其余髋关节及下肢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可调蛙式外固定架治疗3岁以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固定可靠,费用少,操作、护理方便,疗效满意.
作者:王巧民;周良安;陈之白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