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骊工;罗鹏飞
目的:提高贲门癌的早期诊断,外科治疗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3年1月至2003年4月69例贲门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明确诊断后手术探查除发现有广泛转移者,分别给予近端胃部分切除、食管部分切除、全胃切除和合理的消化道重建.结果:肿瘤切除率为71%,3年存活率为13%,5年存活率仅为8.6%.结论:贲门癌由于部位的特殊性,病理学上多为恶性程度高的低分化弥漫型腺癌,诊断较晚.为改善恶劣预后,应注意早期诊断和适当的肿瘤切除方法,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作者:岑多养;梁元;李克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细胞间的通讯是心脏信号传导的基础,已证明此行为由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GJ)通道所介导.间隙连接通道由连接蛋白(connexin Cx)构成[1].
作者:夏晓英;陈慎仁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针对目前临床增敏的计算方法各不一致,缺乏合理的公式,通过对比计算,试图建立临床统一评价增敏效能的通用计算方法.方法:根据国际公认的放射增敏比的概念和现代医学统计学对截尾数据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增敏剂临床增敏数据的研究,强调了在实验室条件下与临床条件下试验数据性质上的差异,即前者属于完全数据,后者多属于截尾数据.比较了截尾数据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计算增敏比结果的影响.结果:半数肿瘤半消(PRD50)或全消(CRD50)时的放射剂量适用于对截尾数据的计算,它能反映全部病人消退信息,结果重复性好,且敏感度高,通用性强,便于在临床研究中与其他药物或其他增敏方法进行比较.结论:增敏比等于单放组与增敏组二者半数肿瘤消退之放射剂量之比.
作者:杨光伟;李亚利;连俊彦;王振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布地奈德、生理盐水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布地奈德、生理盐水联合雾化吸入,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者气促缓解的时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气促缓解时间分别为(1.70±0.82)d和(3.28±1.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氨溴索、布地奈德、生理盐水联合雾化吸入可明显缩短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气促时间.
作者:何丽仪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男,36岁,工人,在入院前半小时饱食脂肪餐后,被从2 m高处落下的沙袋击中背部.当时无昏迷,感头痛、头晕,胸闷、胸痛、耳鸣.
作者:王海文;宋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2001年间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术前纤维十二指肠镜的确诊率为83.3%(30/36),磁共振胆管造影确诊率为77.8%(28/36),B超确诊率为39%,CT确诊率为56.3%.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4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3例,胃肠、胆肠吻合短路手术9例.手术切除率为75%,切除术后三年、五年生存率分别为33.3%和22.2%.结论:联合应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和磁共振胆管造影能较理想地诊断十二指肠肿瘤,手术切除肿瘤能获得较好的远期生存效果.
作者:郑江华;简志祥;区应亮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植物状态是指由多种原因造成脑损害而形成的一种意识活动丧失但醒觉存在的状态,其持续达1个月以上即为持续性植物状态(PVS)[1].
作者:李茂林;王祝峰;刘鑫;胡炜;王东杰;焦扬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及其扩增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继而诱导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并传代培养.用TRAPezeELISA法和TRAP银染法分别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前后端粒酶活性.结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时具有快速增殖能力,在特定环境中诱导分化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特征;增殖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低水平表达,一旦经过诱导分化其端粒酶活性表达上调,在5代内其端粒酶活性不因细胞传代而下降或消失.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有限扩增和诱导分化时保持端粒酶活性,维持组织干细胞特性,为内皮祖细胞的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何朝荣;刘先军;严世荣;张群林;刘雪琴;王晓勋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脐血CIK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通过第1天在脐血淋巴细胞中加入IFN-γ,第2天再加入IL-2和CD3单抗进行细胞培养,就可获得名为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de killer cells)即脐血CIK细胞.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台盼蓝拒染法计数细胞.结果:脐血CIK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抗K562细胞活性明显优于CD3AK细胞,短期培养后其增殖活性低于CD3AK细胞;但是G-CSF的加入可以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脐血CIK细胞是一种有效的杀伤活化细胞,脐血在多种细胞因子适当组合的诱导下即可提高杀瘤活性,又能保留重建造血功能的作用.
作者:黄倩;张渝候;邹典定;文志华;许家琪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肾小管早期损害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病组48例,其中Ⅰ期28例,Ⅱ期15例,Ⅲ期5例.正常对照组30例.取第1次晨尿分别检测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尿白蛋白(Alb)、血肌酐(Cr)和血尿素氮(BUN).高血压病组患者给予缬沙坦80 mg,持续半年,半年后再次检测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血Cr和血BUN.结果:高血压病组RBP、β2-MG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高血压病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后RBP、β2-MG、Alb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后血Cr、血BUN变化不大(P>0.05).结论:缬沙坦可改善高血压患者肾小管早期损害.
作者:余丹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女,22岁,因反复脐周疼痛2年,加重1 d入院.患者腹痛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时有腹胀,无呕吐、腹泻,无畏寒发热,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改变.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般情况好,心肺(-),腹部稍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脐周及右下腹压痛,可疑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
作者:陈战;涂永久;林大富;孙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人工眶内植入材料,但其术后仍有不少并发症发生,常见的并发症是结膜切口裂开,巩膜溶解坏死,HA暴露.
作者:易贵荣;张红敏;白宗禧;卢鹭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红霉素、阿奇霉素联合短程和红霉素、阿奇霉素常规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否具有相同的疗效,并比较两种方案的安全性.方法:将1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静脉滴注红霉素30 mg@kg-1@d-1后同时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1@d-1,连续3 d.对照组100例静脉滴注红霉素30 mg@kg-1@d-1,连续7 d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1@d-1,连续3 d.详细记录症状、体征、X线等及复查肝功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 d后,两组均能较好地控制发热,咳嗽等症状,治疗2周后X线检查病灶均基本吸收,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红霉素、阿奇霉素联合短程与红霉素、阿奇霉素常规治疗疗效无差异,安全性相同.但前者既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用药频率,同时可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作者:袁惠华;张雪宇;黎小秀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我科自1990~2003年间应用中药三七方剂外用治疗婴儿急性湿疹92例,并以醋酸去炎松霜治疗婴儿急性湿疹40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挺;徐洁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对1998年3月~2002年12月连续68例肺部肿瘤患者行肺上叶切除术作总结.34例施标准上叶肺切除术(为对照组),随后的34例施相同手术,但在关胸前附加做胸顶部帷幕状胸膜成形术(胸膜组),两组病人作术后肺漏气时间比较,以评价这种附加手术对减少术后余肺残面漏气及并发症的作用.
作者:邵仲凡;陈光辉;Young GEM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37岁,因发现下腹肿块3年,逐渐增大伴腹胀,而于1997年6月19日入院.患者无腹痛、发热史,饮食、大小便均正常,平时尚能从事体力劳动.
作者:王健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足月新生儿败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关系,探讨DIC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将1998年5月至2002年5月足月新生儿败血症56例分为DIC组与非DIC组,比较2组原发病起病时间、血pH值、肺泡动脉氧分压(A-aDO2)、血小板(Plt)数、硬肿程度、器官功能损害情况等与DIC的关系.并比较D-二聚体、Plt计数在DIC不同病程中的情况.结果:生后5 d内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其DIC的发生率(60%,27/43)显著高于出生5 d后发生败血症者(23%,3/13)(X 2=6.33,P<0.05).两组患儿血pH值、A-aDO2、Plt数及硬肿程度等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DIC不同病程中D-二聚体、Plt计数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败血症起病越早,病情越重,DIC发生率越高.D-二聚体检测、Plt计数等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作者:张喆;赖剑蒲;陆玲;周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男性,41岁,因体检发现腹部肿物1周而住院.自觉无何不适,饮食及大小便等均正常.体检除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外,未发现其它阳性体征.实验室各项生化参数均未见异常.
作者:王小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呼吸机)应用抗生素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CPR前无感染的86例患者,按入院时随机列入治疗组(抗生素预治疗)和对照组(未用抗生素治疗),观察两个治疗组的院内感染率包括细菌和真菌感染率及感染后死亡率.结果:两组院内细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治疗组的真菌感染显著增高.结论:CPR中机械通气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无明显效果,应严格临床无菌操作.
作者:牛广团;陈欲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35例颅内动脉瘤.结果:栓塞达100%126例(93%);栓塞达90%以上8例(6%);栓塞达90%以下1例(0.7%).全组手术死亡4例(3%);术中出血4例,载瘤动脉痉挛3例,脑梗塞1例,GDC外逸1例.本组有15例栓塞后6~17个月进行造影随访,均无变化.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有效、适应证广的优点,经验丰富的操作医师可将并发症降到低点.
作者:曾少建;舒航;李贵福;李昭杰;许作奎;林晓风;詹升全;周东;唐凯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