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PCR扩增人IL-10基因片段的佳反应条件并构建人IL-10原核表达载体.方法:运用降落PCR扩增5'端GC含量高的人IL-10基因片段,主要对退火温度和热启动等因素进行优化选择;载体和PCR产物经拓扑TA克隆技术连接,常规方法转化、筛选阳性重组质粒.结果:PCR反应的佳退火温度为68.5℃,此时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符合预期设想,并通过菌落PCR和DNA测序得到证实.结论:在上述条件下获得的PCR产物纯度高、非特异性产物少,成功地构建了人IL-10原核表达载体.并提示降落PCR是一种潜在的一步找到佳扩增条件的方法.
作者:李明才;何韶衡;陶爱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构建含FADD及TNFR1基因功能结构域的融合基因TFL,稳定转染入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中,检测建系细胞T-TFL的生物学性状,并初步观察T-TFL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方法:反转录PCR获得人FADD及TNFR1基因cDNA,重组PCR法构建含二者功能结构域的融合基因TFL;阳离子脂质体法稳定转染TFL基因入Tca-8113细胞中,Westem blot检测融合蛋白TNFR1/DED表达,通过生长曲线检测T-TFL细胞的生物学性状;MTT法检测γ射线对T-TFL细胞的作用效应.结果:获得了人FADD及TNFR1基因并构建成功融合基因TFL,转染入Tca-8113细胞后,能表达融合蛋白TNFR1/DED活性,且T-TFL细胞与亲本Tca-8113细胞的生物学性状无明显差异,T-TFL细胞明显增强了对辐射的敏感性.结论:T-TFL细胞能增强对辐射的敏感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刘大庆;司徒镇强;周树夏;王成济;杨安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CT对肠道淋巴瘤分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肠道淋巴瘤的CT影像表现.结果:肠道淋巴瘤的CT影像表现的主要特点如下,(1)肿块型,肠壁局限性增厚凸向肠腔形成大于3 em肿块;(2)结节型,肠壁不均匀增厚,形成多个结节;(3)浸润型,肠壁广泛增厚,肠腔变窄;(4)所有病例除肠道病灶外,同时伴有腹腔或腹膜后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或散在分布,或融合成块,增强扫描肿块和肿大淋巴结为轻度强化.结论:CT可较好地显示肠道淋巴瘤以及肠外淋巴结受累情况,对肠道淋巴瘤的分型和分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正兵;曹惠霞;于凤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单剂赛尼哌联合低剂量普乐可复(FK506)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预防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将同期首次肾移植受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1)观察组(单剂赛尼哌联合低剂量FK506+MMF+Pred);(2)对照组(常规剂量FK506+MMF+Pred).两组受者HLA 错配≤3,CDC及PRA试验均阴性,且两组间性别、年龄、原发病、冷热缺血时间、血透时间、HBsAg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所有受者口服FK506 后12 h的血药谷浓度,观察组和对照组谷浓度的控制范围分别为5~10μg/L和10~15 μg/L.观察术后60 d排斥反应的发生、药物的肾毒性和肝功能异常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谷浓度均值分别为(7.2±2.6)μg/L和(12.1±3.8)μg/L,两组全血FK506谷浓度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观察组1例次,对照组2例次(P>0.05);肾毒性,观察组0例次,对照组5例次(P<0.05);肝功能异常,观察组4例次,对照组6例次(P>0.05).结论:术前使用单剂赛尼哌,术后FK506谷浓度维持在5~10μg/L水平,既能有效预防AR发生,又能减少 FK506的肾毒性.
作者:邓德成;李志坚;潘光辉;廖德怀;陈伟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胸腺瘤患者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的情况及预后,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在肌无力危象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38例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12例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治疗过程中查血气分析,出院后随访.结果:发生肌无力危象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气分析明显改善,提高了治愈率,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仅有1例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出院后随访表明,大部分患者不再需要药物治疗.结论:胸腺瘤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高,及早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适时脱机,同时行血浆置换、化疗、胸腺放疗、吡啶新斯的明、强的松等综合治疗措施,防治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秦成名;刘伯毅;刘安永;郑翔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检测临产前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以探讨Fbg增高易诱发产妇发生血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了63例临产妇,40例中期孕妇及50例正常未孕妇女的血浆Fbg水平.结果:临产组血浆Fbg水平明显高于中期妊娠组和正常未孕组(P<0.01),中期妊娠组也高于正常未孕组(P<0.01).结论:高Fbg是妇女分娩前、中、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及时观察并给予干预性预防和治疗,对提高产妇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有较实用的意义.
作者:王融;唐希才;关秀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来讲,是一种必需脂肪酸,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饱和双键的长键脂肪酸,根据其结构中甲基端起第一个不饱和双键所联结的碳原子在碳链中的位置不同,将此分为n-3、n-6、n-9等系列.人们认识它已有70多年的历史,早期工作的重点在n-6系列中,它包括亚油酸(LA)和花生四烯酸(AA),它是生长、生殖和维护正常皮肤所必需的.近,通过研究可知n-3系列中α-亚油酸(AL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人体更为重要.
作者:严文波;施诚仁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自1995年开始,我院采用经尿道电气化加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45例,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作者:简百录;邓小枫;张康泰;王亚晖;宦启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合并重型尿道下裂的两性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991年1月至2001年3月我院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假两性畸形20例,真两性畸形9例,46XX男性综合征4例,染色体性别畸形(未能分类)3例和混合性腺发育不良2例.33例行性腺探查.结果:终性别32例定为男性,6例定为女性.结论:对临床上重型尿道下裂特别是合并性腺未降的病人应常规行性染色体检查,有阴道的性别定为男性的病人应行阴道切除.
作者:黄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输尿管结石是常见多发病,其治疗方法很多,我科采用物理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秀华;高璞;陈勇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窥镜结合切割吸引器技术行小儿腺样体切除术中麻醉方法及管理对手术及小儿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53例患儿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即开始实施血液稀释,先用乳酸钠林格氏液10 mL·kg-1·h-1,继之输注贺斯10 mL·kg-1·h-1,速度均为5 mL/min,然后用乳酸钠林格氏液维持.手术开始时实行控制性降压,用尼卡地平及艾司洛尔,先分别给予负荷量,前者为10ug/kg,后者为0.5 mg/kg,继之分别用微量泵输注维持量.尼卡地平以1~2μg·kg-1·min-1速度调整MAP60~70 mmHg之间,艾司洛尔50~100μg·kg-1·min-1速度使HR在70~80次/min.术中麻醉维持用安氟醚或异氟醚,静脉点滴阿曲库胺.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吸入麻醉药,加用异丙酚分次静注1~2 mg·kg-1·次-1.结果:全组53例患儿术中麻醉及血流动力学均保持平稳.术中出血量少,无需输血.术后均清醒拔除气管导管,无误吸及肺不张,无心衰及肺水肿.结论:通过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以减少出血,加强术中监测、强调围术期管理及术后彻底清醒是手术麻醉的关键.
作者:刘晓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过敏性紫癜是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常见,易累及肾脏,并且过敏性紫癜肾炎治疗中无特殊药物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我院应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凯时注射液治疗紫癜肾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舒远琴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我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急性喉炎患儿9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绮平;陈崇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男,44岁,混合痔,1%利多卡因注射液骶管阻滞麻醉后,混合痔外修内扎术,麻醉手术顺利,计45 min.术毕血压17/11 kPa,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送回病房.
作者:任国仓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化疗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常并发糖尿病.轻者治疗中断,延误原发病治疗,重则引起代谢紊乱,糖尿病性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在恶性血液病治疗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是保证完成治疗的基础,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稳静;陈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STV3R~V6R↑≥1 mm及STⅢ↑/STⅡ↑≥1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心电图对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ARⅥ组26例,其中心电图25例STV3R~V6R↑≥1mm,24例STⅢ↑/STⅡ↑≥1,对照组38例,其中心电图1例STV3R~V6R↑≥1mm,2例STⅢ↑/STⅡ↑≥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STV3R~V6R↑≥1 mm及STⅢ↑/STⅡ↑≥1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STV3R~V6R↑≥1 mm是诊断ARⅥ的主要依据,而STⅢ↑/STⅡ↑≥1可作为诊断ARVI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梁勇;孙芸芸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黄疸的临床特点、分析黄疸的病因、探讨黄疸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5例出现黄疸的VLBW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VLBWI血清胆红素浓度>255μmol/L(15 mg/dL),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9例,占44.62%(29/65),患儿胎龄平均为31周,出生体重平均为1 362G;黄疸出现时间平均为55.46h,黄疸达高峰时间平均为6.8 d,血清胆红素浓度高平均为327.5μmol/L(19.15 mg/dL),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22 d.血清胆红素浓度<255μmol/L(15 mg/dL)者36例,占55.38%(36/65),患儿胎龄平均为30周,出生体重平均为1 198 g;黄疸出现时间平均为36.7 h,黄疸达高峰时间平均为4 d,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10 d.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出现黄疸与红细胞寿命较短、肝功能发育不成熟、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根据患儿日龄、出生体重、疾病情况行蓝光治疗,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换血和核黄疸发生率.
作者:佘文;宋燕燕;吴育群;李坚;黄翠玲;高伟玲;叶青青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单侧迷走神经支配下的胃动力.方法:选用12只健康成年家兔,全麻下将测压导管置于胃窦内,分别以电刺激兴奋双侧迷走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右迷走神经,测量三种不同状态下胃蠕动频率及蠕动波压力,并进行相互间比较.结果:单独刺激左迷走神经、右迷走神经兴奋时胃动力指数分别占双侧迷走神经兴奋时胃动力指数的69%(0.69±0.22)和22%(0.22±0.20),左迷走神经兴奋时的胃动力优于右迷走神经兴奋时的胃动力,并高于基本胃动力标准.结论:左迷走神经是影响胃动力的优势神经,食管癌切除术中只要保留左迷走神经,仍可望获得满意的胃动力.
作者:吴发福;周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拟对线粒体基因D环区的一个特异和高度多态性的D310多聚C区域的变异情况进行评估.方法:对149例肿瘤组织和匹配的正常组织的线粒体基因D环区进行PCR扩增,并同时进行时相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扫描和D310区域的序列测定.结果:43个(28.86%)肿瘤具有D310单核苷酸重复区的体细胞性插入或缺失突变,其中绝大部分为1-2 bp插入或缺失,与以前报道的该区域多态性变化一致.约34.9%肿瘤组织中的突变为同质状态,65.1%处于异质状态.结论:线粒体基因D310单核苷酸重复区变异在人类肿瘤组织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作者:谭端军;刘玲玲;卢才义;刘鹏;Julia Chang;Kun-Tu Yeh;Lee-Jun C Wong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奥平栓联合多西环素治疗衣原体感染的宫颈糜烂疗效.方法:衣原体感染的宫颈糜烂200例随机分两组,A组口服多西环素治疗,B组联合运用奥平栓和口服多西环素治疗.观察记录临床疗效和衣原体的阴转率.结果:联合运用奥平栓和口服多西环素治疗组总有效率和衣原体阴转率明显高于单纯口服多西环素治疗组,P<0.05;在症状改善方面,前者也明显优于后者,P<0.05,无严重副反应发生.结论:奥平栓联合多西环素治疗衣原体感染的宫颈糜烂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合于治疗轻中度宫颈糜烂的病例.
作者:杨新民;刘丽华;孟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