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蓉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1999年相继入院的60例老年性ACST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24 h以内手术的病死率为17.14%,48 h以上手术的病死率为58.33%,非手术治疗的病死率为61.54%。结论:24 h以内手术与48 h以上手术术后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凡诊断明确的老年ACST,除有严重的心肺衰竭或出现MOF,均应尽早手术。
作者:刘宏杰;谭卫民;曾山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ICU患者院内肺感染的易感因素和主要病原体,指导临床的防治。方法: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1998年9月~2000年7月住院的49例院内肺感染患者的临床与细菌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9例院内肺感染患者有多方面易感因素;(2)痰培养检出细菌168株,G+球菌26株(15.5%),G-杆菌125株(74.4%),真菌17株(10.1%),其中绿脓假单胞菌79株(47.0%),居首位;(3)168株致病菌对所选抗生素有较高耐药率。结论:原发病危重,气道开放、机械通气时间长,住院时间长,高龄患者是ICU院内肺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G-杆菌为院内肺感染主要致病菌,真菌感染有增加趋势。
作者:周子权;郭志勤;温步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时下腹部手术中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和血压的变化,了解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下腹部手术患者45例,麻醉方法为硬膜外阻滞麻醉,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4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硬膜外腔不应用可乐定;B组,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75μ g;C组,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150μ g。测定3组患者术前、术中60 min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变化,并观测不同时点血压的变化。结果:(1)与术前值相比,3组患者皮质醇和β-内啡肽均下降,与A组相比,3组中B,C两组下降更明显,持续时间长,且呈量-效关系;(2)与术前基础值相比,B和C组患者术中血压均下降,C组血压降低幅度大。结论: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可减少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分泌,降低血压,从而抑制术中应激反应。
作者:黑子清;陈宇;陈秉学;黄文起;袁宝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静注、口服胺碘酮进行复律治疗,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择房颤发作>48 h的65例患者,平均年龄(63±8)岁,男32例,女33例,均无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心脏传导功能及窦房结功能不全。1.2 方法 入选患者经过有关基础情况检查后,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2例)和安慰剂组(33例),治疗组患者首先1 h内静注胺碘酮300 mg,以后24 h内静注20 mg/kg,并同时给200 mg口服,每天3次,1周后改用每天一次400 mg维持3周,安慰剂组患者第一天静注生理盐水,同时口服安慰剂片,口服时间与治疗组相同。1.3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在1个月内恢复窦性节律则认为复律成功。1.4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t检验和多变量逐步逻辑回归分析。1.5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及有关检查等基础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组32例患者有16例(50%)在治疗结束时已转复为窦性心律,而安慰剂组33例在用药的初24 h或出院前均未转复为窦性心律(P<0.01)。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前3 d中均无复律。直径较小的房颤患者比直径较大者复律更易成功。复律成功患者的左房直径为(41.8±7.25)mm,而复律不成功者左房直径为(50.3±5.8)mm,两组比较P<0.001。药物复律成功患者和未成功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经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左房大小是预测房颤药物复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胺碘酮治疗期间未出现需停药的副作用。2 讨论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过去认为该药半衰期长,副作用大,而将其列入二、三线抗心律失常药,本文通过对房颤持续时间>48 h的患者,用胺碘酮静注和口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复律安全且有效,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且作者认为左房大小是预测复律能否成功的唯一独立指标。
作者:张忠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外伤性双侧硬膜下积液,临床并不少见。当积液量大,压迫脑组织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时,必需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但是经常发现双侧硬膜下腔不相通的现象。为了使一次手术能解决问题,我们设计了左、右硬脑膜下腔串联腹腔分流的术式,疗效确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22~71岁,系脑挫裂伤恢复期患者。伤后多次CT扫描见双侧硬膜下积液不断增加。逐渐出现神志淡漠,语言不畅,大小便障碍,意识不清,精神症状,步态不稳等额叶、胼胝体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经药物,多次腰穿放液等治疗无效,且症状日趋严重,为此,采用此术式治疗。1.2 手术方法 根据CT提示,于发际后(为了美观)中线旁3 cm左右,硬膜下积液的范围内,左右两侧各钻孔1个,切开硬膜,可见积液流出。于帽状筋膜下,两个骨孔间置入内径1.5 mm左右的硅胶管1条,两侧各伸入硬膜下前2~3 cm。管的两端1.5 cm内各剪2~4个侧孔并加以固定。完成左,右硬膜下腔的串联。再于右侧的骨孔内置入相同口径的硅胶管1条,远端经耳后皮下通道直至腹部,硅胶管末端置入腹腔20 cm左右,妥善固定,完成手术。1.3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额叶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无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2个月复查CT,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受压脑组织复位。2 讨论 随着CT的应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病例被发现日益增多。积液量有多有少,少量积液者,经药物等非手术疗法,可以自行消散。积液量多且不断增加,用常规方法无法控制其发展,特别是双侧积液的患者,往往因为出现额叶及胼胝体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而必须采用手术引流积液。手术引流有两种方法:(1)外引流:因为需行引流术的患者,往往由于病程较长,受压的脑组织难以在短时间内复位。而外引流超过1周以上,极易发生感染,所以不宜使用。(2)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法:双侧硬膜下积液经常被发现有互不相通的现象,而术前又无法判断是否相通。经多次教训后,笔者设计了此术式。实践证明,此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避免了外引流的缺点,既可达到较长期的引流,使受压的脑组织有足够的时间复位,又避免了引起感染的可能。
作者:杨波;黄金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提高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对15例因各种原因所致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的患者,根据其狭窄程度及部位分别或联合采用激光切除、瘢痕切除粘膜修复、胸锁乳突肌骨膜瓣修复、舌骨瓣修复、气管端端吻合、T形硅胶管持续扩张等方法。结果:随访1.5~6年,12例成功拔管或治愈,成功率80%。结论: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重在预防,治疗应根据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中注意各个环节,方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余东晖;张奇峰;杨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占80%~90%,其它多为头痛、头晕和视、动眼、滑车、三叉、外展等颅神经被压迫受损症状。一般认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占人口的1%~2%,其中一半左右会破裂出血,而破裂出血的早期病死率约为30%~40%。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主要有载瘤动脉的闭塞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两类。对于梭形动脉瘤和巨大型、部分大型宽颈动脉瘤,如果侧支代偿良好或通过颅内外动脉搭桥建立良好的旁路代偿血流,可以闭塞载瘤动脉。一般半年后动脉瘤可逐渐皱缩吸收,其压迫症状减轻或消失。1971年Serbinenko发明了可脱性球囊,1975年Debrun又进行了改进,由此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逐步兴起。由于用球囊进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操作比较困难、相对危险和容易复发,目前球囊主要用于载瘤动脉的闭塞。1991年Guglielmi报道了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颅内动脉瘤。GDC的临床应用,使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产生了新的飞跃。综合国外多家大宗病例的报告,80%~90%的动脉瘤可一次栓塞治愈,10%~15%的动脉瘤需要再次栓塞,栓塞后的动脉瘤再次出血率在0.5%以下,栓塞的死亡率和永久残废率均在2%左右。栓塞结果不仅完全可与外科手术结果相媲美,而且还具有创伤微小和术后恢复很快的优势。 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技术:(1)篮筐技术(basket technique):指在动脉瘤内放置第1,2个弹簧圈时,使其沿动脉瘤边缘盘旋形成一包含整个动脉瘤腔的篮筐,后续弹簧圈紧密地填塞于筐内,达到完全栓塞。(2)重塑技术(remodelling technique):对宽颈动脉瘤,可将一球囊导管放置于载瘤动脉内,球囊面对动脉瘤瘤颈,放置弹簧圈的微导管头端置于动脉瘤内,先用对比剂将瘤颈处的球囊充盈以挡住瘤颈,然后经微导管在动脉瘤内放置弹簧圈,如此反复栓塞动脉瘤。(3)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double micro-catheter technique or hand in hand technique):也常用于宽颈动脉瘤的栓塞。用2根微导管,经1根向动脉瘤内推送1个弹簧圈,先不解脱;经另1根推送另1个弹簧圈,2个弹簧圈相互缠绕使支撑更加稳定,此时解脱第1个弹簧圈;再放入第3个弹簧圈,然后解脱第2个弹簧圈,如此反复进行栓塞。(4)蚕食技术(piecemeal technique):对于不规则形的宽颈和长形动脉瘤,第1个弹簧圈应选其直径相当于动脉瘤的横径,当瘤顶填塞紧密后,利用弹簧圈的后几个袢突向瘤颈再形成筐网,随后再紧密填塞,如此直到瘤颈。临床实践表明,篮筐技术适用于大多数动脉瘤的栓塞,尤其在形态较规则的(如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瘤常能奏效。重塑技术和双微导管(连环)技术虽然巧妙,但两者均须载瘤动脉较粗和无严重血管痉挛。前者对于克服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放置时容易脱出或不稳定,以及由于瘤颈处缺乏对弹簧圈的反作用力,使弹簧圈不易填塞紧密很有帮助;后者则无须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血流,并从容应付后续弹簧圈将前面弹簧圈顶出的可能,栓塞时弹簧圈比较稳定。蚕食技术是将动脉瘤“分块”栓塞,一个难点是选择合适直径和长度的弹簧圈,以达到既把动脉瘤先栓的部分填紧,又能留出足够的长度在后栓的部分形成新的篮筐。以上几种技术可以联合使用。
作者:王大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36例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和痰菌分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死亡组和存活组病例的年龄、生命体征、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呼吸频率(P<0.05)和氧合指数(P<0.01)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常不典型,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趋势明显上升,氧合指数可作为评价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刘良安;陈国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变应性亚败血症系一临床综合征。临床误诊率较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缩短确诊时间及减少误诊率,现将笔者于1990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变应性亚败血症2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15~20岁3例,~30岁8例,~40岁3例,~50岁4例,>50岁2例。入院后确诊时间12 d~80 d,平均31 d。1.2 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 发热20例(100%),过高热18例,畏寒15例,热型多为间歇热及弛张热,以午后或傍晚发热多见。晨间体温降至正常。多数患者虽然反复高热,但一般情况较好,中毒症状轻。多种抗生素对发热无效,而对糖皮质激素、非类固醇药物治疗有效。皮疹17例,皮疹多在发热高峰时出现,多随热退后消失。皮疹以斑丘疹多见,呈多形性改变,以颈、胸部四肢多见。关节肌肉疼18例,呈游走性或固定性,以膝关节多见。肌肉疼痛多为全身性,以腓肠肌、颈、腰部肌肉明显,疼痛程度与发热密切相关。咽痛12例,常在发病初或发热时出现。肝脏肿大2例,脾脏肿大3例,腹痛2例。1.3 实验室检查 低色素性贫血15例,轻中度贫血12例,重度贫血2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20例,白细胞>15×109/L 17例,20例血沉均增快,>100 mm/h 8例,血沉高低与发热密切相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粘蛋白增高11例,免疫复合物增高12例,类风湿因子阳性5例,SGPT增高4例,IgG增高10例,IgA增高7例,IgM增高3例。20例多次血和骨髓细菌培养均阴性。20例骨髓涂片18例为感染象,2例正常,淋巴结活检8例均为非特异性炎症或反应性增生。1.4 误诊情况 20例中误诊为败血症10例,结核病4例,药疹1例,SLE 1例,胆道感染1例,疟疾2例,淋巴瘤1例。本组从发病至确诊时,误诊时间为1个月~1年者占30%。
作者:乔玉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1996年1月~1999年8月对34例脑性瘫痪患儿做颅脑MRI检查,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6个月~1岁8例,~3岁10例,~7岁12例,~12岁4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14例。新生儿窒息16例,其中轻度窒息6例,重度窒息10例,颅内出血2例,核黄疸1例。34例均无脑炎,脑膜炎,脑外伤史。1.2 临床表现 痉挛性截瘫20例。四肢瘫6例,手足徐动症1例,偏瘫3例,失张力性1例,共济失调型1例,无法分类型2例。伴癫痫发作10例,伴智力低下30例,3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1.3 MRI检查结果 大脑半球发育不全4例,丘脑畸形1例,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透明隔缺如伴第五脑室形成1例,脑软化4例,脑萎缩2例,小脑发育不良1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1例,脑积水2例,蛛网膜囊肿1例,硬膜下积液1例,V-R间隙增多4例,脑白质发育不良7例,合并脑隙灶4例。2 讨论 34例脑瘫儿颅脑MRI表现依次为脑白质发育不良,脑萎缩,大脑半球发育不全,脑软化及V-R间隙增多。MRI分辨率高于CT,能显示细微脑结构异常,对大脑白质灰质分辩清楚。MRI的主要优势还在于:其一因为它不象CT那样,在显示颅底方面没有骨质伪影,后颅凹与脑干结构显示得十分清晰。其二是无须变动体位即可显示多个层面。其三它的信号取决于组织的理化特性,因而对诊断某些疾病特别敏感,尤其是脱髓鞘疾病及退行性病变。国外学者用MRI诊断发现半数脑瘫病儿有脑白质减少现象,髓鞘形成越差发生脑瘫的越多,程度也越重。国内61例脑瘫儿MRI诊断发现25例髓鞘形成障碍。
作者:马晓红;王彩霞;赵延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精子密度及精子运动质量的关系。方法:将258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进行UU培养及精液计算机辅助分析。结果:无精子症组、少精子症组、精子密度正常组三者之间UU感染阳性率有明显区别(P<0.05),以少精子症患者UU感染阳性率高。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比较,精子运动质量无明显差别(P>0.05),但前者运动线性有明显下降趋势(P<0.01)。结论:UU感染可对男性的生精功能及精子质量有一定影响,从而使精液整体质量下降。
作者:刘运科;郭彩娇;陈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下颈椎骨折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5例患者经3~6个月随访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只要患者全身状况良好,1周内行前路减压植骨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颈椎稳定。
作者:区广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本院1996年7月~1999年7月308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足月分娩产妇308例为对照组,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对年龄、月经史、妊娠史、人流史、盆腔炎、阑尾炎、不孕史、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史、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盆腔手术史、避孕方法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月经规则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月经规则的比值比小于1,其余因素比值比大于1。结论: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是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月经规则是保护因素。
作者:蔡坚;黄顺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2年1月~2000年5月采用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2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1992年1月~2000年5月共收治肝内胆管结石366例,其中行肝部分切除121例。男25例,女96例。平均年龄52.57岁。急诊入院32例,其中6例急诊手术,其余治疗好转后择期手术。1.2 结石分布 左肝叶87例(72%),右肝叶8例(6%),左右肝叶26例(22%)。1.3 手术方式 全部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32例同时行胆管空肠Roux-Y型吻合,其中23例左右肝管开口狭窄,行胆管切开整形术,全组有48例为再次胆道手术。肝切除部位:左外叶91例(75%),左内叶部分6例(5%),左半肝19例(16%),右肝部分5例(4%)。1.4 术后并发症 膈下脓肿3例,胆瘘合并腹膜炎4例。1.5 治疗结果 术后经B超、T管造影有残留结石24例,大部分经胆道镜取出。死亡1例,为肝功能衰竭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病人痊愈出院。本组获随诊73例,随访3个月~7年,复发结石7例,3例经胆道镜治疗痊愈。2 讨论2.1 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必要性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以胆色素为主的泥沙样结石。传统的胆总管切开取石很难取净第3级胆管的结石,术后易复发,造成手术短期内常需再次手术,本组属再次手术的患者占39.67%。采用肝部分切除术可解决肝内胆管结石及胆管狭窄,去除感染病灶,减少残留及结石的再生机会[1],预防胆管癌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需行肝叶切除:(1)肝叶或肝段纤维性萎缩并失去正常机能;(2)肝叶或肝段胆管环形狭窄,结石形成鹿角状,无法取净或肝内胆管多处囊性扩张者;(3)肝内胆管结石并发局限性胆管源性肝脓肿;(4)一侧胆管结石并发肝内胆管大出血,其他方法不能止血者;(5)多次手术取石后仍然复发者;(6)肝脏局部形成炎性假瘤或癌变。应该强调的是细小孤立的肝内胆管结石,病程短无发作史者,无需手术治疗,宜定期复查追踪。2.2 联合手术方式的选择 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常是在胆道探查的基础上附加肝部分切除,多联合采用其他的手术方式,如胆总管切开探查,胆肠吻合等。作者认为:(1)胆管狭窄部位在3级胆管以上,且肝组织已纤维化及萎缩,应把狭窄段以上的肝组织切除,无需强调肝段的规则切除。(2)胆管狭窄段位于2级胆管,呈管状狭窄时,应行肝断面胆管-空肠吻合术(Longmir's手术),以保留较多的肝组织,如呈膜状狭窄,则行局部扩张或胆管整形。(3)肝内胆管明显扩张,狭窄段位于左右胆管汇合部,或1级胆管反复多次手术及炎性狭窄者,应行肝门部胆管的整形及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以消除下段胆管的相对狭窄,导致结石的复发。如肝内胆管结石实在难以取净,可把Roux-Y吻合的失功能肠攀延伸至腹壁皮下,用钛夹标记位置,把乳胶引流管置于胆管内,自失功能肠攀引出腹壁,术后可行纤维胆道镜取石。如日后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可在X光定位下行失功能肠攀切开,纤维胆道镜通过该肠攀进入胆管取石,以避免多次手术的风险。
作者:杜嘉林;区应亮;区金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从1974年Gruntzig等首次开发用于扩张治疗的球囊导管以来,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lplasty,PTA)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或管腔闭塞/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治疗,特别是在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的治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30%~50%,成为PTA发展的障碍。管腔内支架(endoluminal stent,ES)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TA治疗的不足,但其再狭窄率仍达20%~30%。这严重影响了PTA和ES的效果,已成为国内外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治疗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1 血管再狭窄的原因 目前对再狭窄的成因已有许多研究报告,通常认为与纤维细胞性内膜过度增殖有关,主要成分是平滑肌细胞[1~3]。基础研究表明再狭窄是局部血管损伤后的一种修复反应;是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介导的局部血管重建和再塑;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凋亡及细胞的基质分泌和堆积的结果;是一系列基因异常表达所引起的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4]。ES的应用损伤并刺激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由静止收缩态进入合成态,导致细胞转移、增殖分化并形成新内膜是再狭窄的主要病理机制,平滑肌细胞是再狭窄组织的主要成分[5]。也多有报道在再狭窄的新内膜中有凋亡的平滑肌细胞,提示细胞凋亡与新内膜形成有关,细胞凋亡参与再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4,6,7]。因此,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是预防内膜过度增生致再狭窄的基础。2 放射治疗的现状 许多学者在防止再狭窄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包括基因治疗(直接转移基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反义核酸技术)、药物治疗及新的介入治疗法(定向斑块旋切术、高速旋磨术、激光球囊成形术、射频成形术)等,但尚未取得满意效果。近年来有人报告放射治疗可以防止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许多学者在探索PTA及ES放射治疗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理论认为分裂中的细胞在G2/M期对电离辐射敏感,放射线可以抑制增生活跃的细胞分裂,通过减少分裂来限制增生过程,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8]。体内血管平滑肌细胞通常不呈现活跃的增生状态,在机械损伤或其它刺激下可诱发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及产生基质,在这种状态下,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升高,射线就可以通过杀死或抑制这些分裂合成旺盛的平滑肌细胞有选择地抑制新内膜形成及有效的预防再狭窄。目前用于放射治疗和预防再狭窄的研究方法大致包括三方面:(1)在ES治疗后采用动脉内后装治疗(intraarterial afterloading),即将192铱(192Ir)丝送入冠脉病变部位进行照射,达到一定剂量后退出导丝放射源。Wiedermann等[9]通过导管将192Ir置于靶血管,照射后发现再狭窄程度减轻63%~62.5%;Teirstein等[10]报道5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其中加192Ir管腔照射26例,空白对照29例,结果内照射组在平均小腔内直径、后期血管腔缩小值和管腔直径缩小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也有学者将90Sr/Y制成丝状放射源,用导丝送入照射,得到了与192Ir相同的效果[11]。(2)以ES作为载体,通过反应堆或回旋加速器处理,将放射性核素直接依附在ES上,成为放射性ES。将这种放射性ES通过PTA置入管腔内,在达到常规ES作用的同时产生辐射生物效应,双重作用的结果使之抑制内膜增生,防治再狭窄。Hehrlein等[12]于1993年在海德堡大学首先开展了放射性支架的实验,他们通过反应堆产生的含几种射线的支架对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观察,证实该方法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Laird[13],Carter[14]等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均认为放射性支架对防治血管再狭窄有效。用回旋加速器处理的不锈钢支架,经过高速粒子轰击而产生了一系列同位素。有55 Co,56Co,51Cr,52Mn,57Ni,及55Fe,释放β,γ,Χ射线,这种混合性放射性支架中以55Co释放的β射线起主要作用,另一种是采用32P放射源,将其包裹在金属内支架中置入血管内进行照射[15]。(3)经球囊导管直接将放射性核素送入狭窄部位进行照射。北京医科大学霍勇等[16]发表了32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预防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结果认为内照射使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受抑制,其机制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改善血管重塑形成。
作者:蒋宁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腮腺良、恶性混合瘤的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科1991~1998年各例腮腺混合瘤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术后畸形不明显,且仅有1例复发。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减少患者创伤,外形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
作者:叶永康;江穗;陈仲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报告34例肺曲菌球病及外科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34例肺曲菌球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自1990年6月~2000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肺曲菌球病34例,占同期肺部手术的2.7%。行肺切除术2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曲菌球清除术5例,无术后并发病。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10年无复发。结论:肺切除术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切除肺的曲菌球清除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简单易行,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穗;区瑞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临床应用较广泛,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为其常见的副作用,易引起临床医生注意,但导致结肠损伤的报道甚少。现将NSAIDs引起老年人结肠溃疡并出血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 男,62岁,因便血1 d于1999年4月2日就诊。患者5 d前因肩周炎口服双氯芬酸钠(75 mg/d),1 d前排鲜血便2次,具体量不详,无腹痛及腹泻。患者既往健康。体检:一般状态良好,无贫血外观,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降结肠近脾曲处可见数条环绕肠腔的充血粘膜,其上伴有散在不规则的浅溃疡,直径0.3~0.5 cm,底覆薄白苔,诊为结肠多发溃疡。停用上述药物,给予止血及对症治疗,未再便血。20 d后复查肠镜病变处粘膜恢复正常。 例2 男,67岁,因间断便血1周于2000年3月8日入院。1个月前患者因坐骨神经痛服用消炎痛(150 mg/d),1周前排暗红色血便,每日3~5次,量约800 ml,伴腹胀,无腹痛。在当地医院经止血、对症治疗及间断输血1 600 ml,治疗1周后,因疗效不佳而转入我院。既往曾患高血压病。体检:血压16.0/8.0 kPa,轻度贫血外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无包块,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浮肿。结肠镜检查可见升结肠腔内中等量新鲜出血,散在多处类圆形溃疡,直径0.3~0.8 cm,溃疡间粘膜正常,诊为结肠多发溃疡。立即停服消炎痛,给予止血及对症治疗,3 d后患者便血停止。1个月后复查肠镜,升结肠处溃疡消失,粘膜恢复正常。
作者:李建英;于皆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45岁,体重90 kg。因咳嗽、咳痰渐进性加重半年,临床诊断为:左下肺癌?左下隔离肺?拟行左下肺切除术。患者自幼即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麻醉选择硬膜外阻滞加浅全麻,麻醉满意(气管插管为ID8.5的单腔管)。用KONTRON ABT5300麻醉工作站施行机械通气(VT650 ml,f 12次/min),监测生命体征(BP,EKG,SpO2,PETCO2),右侧卧位下打开胸腔见左胸腔广泛粘连,尤以下基底段为著,予以手术分离,手术进行约30 min时,监测显示SpO2下降达92%~93%,呼吸机气道压力达40 cmH2O,遂改手控呼吸,捏皮球感气道阻力增大,听诊双肺可闻喘(痰)鸣音,其间SpO2继续下降,低达67%。当时考虑:痰液堵塞气管导管或气管导管口移位贴气管壁(术前侧卧位下听诊正常)?喘息性支气管炎发作?予以吸痰(吸出少许黄白色粘痰),静注地塞米松、氨茶碱,反复吸痰,并将气管导管拔出2 cm左右,急查血气,约30 min左右SpO2渐上升达96%,手控呼吸(加大氧流量)觉气道阻力降低,血气结果显示:pH 7.247,PCO2 61.0 mmHg,PO2 83.37 mmHg,SaO2 94.6%,遂调整呼吸参数继续机械通气,呼吸机气道压力显示为15 cmH2O。约10 min左右上述症状又出现并迅速加重,10 min内SpO2下降达48%,同时出现血压下降达9/5 kPa,听诊下肺呼吸音低,有痰鸣音。再次考虑患侧痰液或分泌物或血液逆流至健侧可能。手控呼吸下嘱术者立即暂停手术,置患者平卧位。气管内给予肾上腺素,静注多巴胺,复查血气,同时反复吸痰,吸痰效果不理想,考虑痰液位置较深,吸痰管(尿管)较短,遂果断截断气管导管露于口腔外之部分,再吸痰见先是大量黄白色粘痰,继之有大量的褐色脓样物吸出。遵循吸痰—吸氧—再吸痰的原则,充分吸痰,吸氧期加大氧流量,患者病情不再恶化。急查血气分析:pH 7.196,PCO2 81.4 mmHg,PO2 35.2 mmHg,SaO2 54.4%,已构成呼衰。遂给予加快输血输液,给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654-2改善微循环,冰帽物理降温,定期(半小时1次)复查血气,根据血气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经过3 h的积极处理,患者病情渐平稳,BP 12/8 kPa,HR 130次/min,SpO2 92%,PETCO2 35 mmHg,复查血气pH 7.399,PCO2 33.7 mmHg,PO2 50 mmHgBE-4.5 mmol/L,SaO2 88.8%。考虑患者病情危重,患者肥胖换气管导管危险性大,决定中止手术,在密切监护及调控生命体征下关胸。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带管回ICU继续呼吸支持,用900C(西德产)呼吸机行SIMV+PSV呼吸支持20 h,定期从气管导管内吸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复查血气正常,予以脱机,继续护理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并加大剂量抗生素应用。半个月后复查胸片及CT示:左下肺肿块影仍在,但密度变淡,2个月后行双腔管插管全麻行左下肺切除,肿块约6 cm×6 cm×6 cm大小,术后病理报告:左下肺慢性机化性炎症。后诊断:左下肺脓肿。
作者:王冰舒;王业贵;强万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成人麻疹由于出疹时间缓慢,并发症多,症状严重,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现将近两年来我院收治的成人麻疹48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资料均为1998年5月~2000年5月住院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14~20岁5例,~30岁33例,>30岁10例。本市常住居民17例,流动人口31例。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者10例,未接种者18例,接种史不详者20例。1.2 临床表现 48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中呈稽留热型者34例,14例为不规则热,有26例超过39℃;明显流泪、畏光及结膜充血者37例;明显流涕、喷嚏及咳嗽者25例;病程中出现柯氏斑者32例,其中蔓延至整个口腔、颊粘膜持续3 d以上者20例;发热后3 d出疹者16例,5 d出疹者25例,8 d出疹者5例,>8 d者2例。皮疹首发部多为耳后、发际渐向全身蔓延,疹形为红色斑丘疹、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多2~5 d出全,出疹后持续3~5 d有8例,9 d有35例,>10 d有5例,皮疹消退时出现瘙痒者21例,皮疹均遗留不同程度色素沉着。1.3 合并症 48例患者中出现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及呕吐者12例,腹胀、腹痛及腹泻者10例;结膜炎37例;上呼吸道感染25例;支气管肺炎18例,单或双侧肺闻及干性罗音或水泡音,X线出现肺纹理增粗或片状阴影;大便WBC(+)以上 26例;有心悸18例,ECG检查示早博15例,窦性心动过速过缓8例,T波异常4例;肝大9例,肝功能异常26/42例;肾损害中尿蛋白(+~+++)8例,RBC(+~+++)25例,颗粒或管型2例。1.4 误诊情况 本组病例中曾诊为上感者10例,支气管炎或肺炎者8例,药疹者8例,其余多数以发热或皮疹查因收住入院。
作者:张择榕;陆春;黄怀球;苏向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