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建堂;郭振华;李三喜;刘桂芳;边艳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7月-2005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者118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
作者:杨丽萍;刘俊;王春云;乔建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丰富康复训练能否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功能表现的改善.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7只,体重160-200g,随机分为缺血丰富训练组(Ischemia+Enriched,IE组,n=36),缺血对照组(Ischemia+Standard,IS组,n=8),假手术丰富训练组(Sham+Enriched,SE组,n=21)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Standard,SS组,n=12),使用线栓模型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并再灌注,丰富训练组自术后2d至28d群居于丰富环境笼并按步骤给予跑笼、转棒及杂技训练,记录杂技时间,对照组则独居标准环境笼,不予任何训练.再灌注1d、7d、14d、21d和28d分别进行各项行为功能测试.结果:杂技运动时间日益缩短,14d以前IE组显著性劣于SE组(P<0.05),14d以后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前,缺血组间和假手术组间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和感觉运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组则显著性劣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训练后,28d时Bederson评分IE组显著性优于IS组(P<0.05),感觉运动评分中仅21d时斜笼测试IE组显著性优于IS组(P<0.05);肢体放置测试和足失误测试中IE组与IS组间始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IE组恢复趋势优于IS组,缺血组仍显著性劣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结论:丰富康复训练可促进脑缺血大鼠行为功能表现的改善.
作者:江城;廖维靖;杨万同;蒙兰青;周琴;胡晓琴;程明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62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排除颅内血管瘤、非血管占位性病变、血栓等病变继发者.将就诊的患者随机分为五组配穴组(观察组81例)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81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38岁;左侧病变43例,右侧3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75例,面神经麻痹后遗症6例;平均病程4.3年.
作者:董宇翔;褚春华;李宏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8年2月-2003年3月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60-72岁;病程2-13年;均为文职工作者,右利手;震颤型12例,痉挛型2例.多为缓慢起病,书写时由于不自主的肌紧张和痉挛而致前臂和手的姿势异常,握笔困难、书写抖动或不能连续书写,严重者左手垫于右手小鱼际肌下方或用左手抓住右手腕方能书写.
作者:聂建堂;郭振华;李三喜;刘桂芳;边艳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整体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98例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而心理护理组则在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每次30-40min,每周3次),连续5周.并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前两组抑郁标准分及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抑郁标准分均明显降低,但心理护理组下降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心理护理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理护理不仅可改善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还可促进其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总体疗效.
作者:梁翠萍;王欣淼;张和振;郭宗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8年7月-2004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2例,男87例,女45例;年龄4-72岁.交通事故98例,跌落伤28例,击打伤12例,其他4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硬膜外血肿38例,硬膜下血肿16例,脑挫裂伤49例,脑干损伤29例.
作者:张国庆;刘世勤;燕景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参数的变异性,为拓展表面肌电图的临床应用建立可靠的依据.方法:健康受试者进行伸膝等长收缩,以及10m自由步行的动态运动,分别记录下肢相关肌群表面肌电,考察各参数的变异系数.结果:对于静态收缩,即使分析时宽短至1s,除了AEMG以外,各参数的变异系数均<0.100.对于动态的步行运动,取1s的分析时宽,MF、MPF的平均变异系数近于0.100,ZCR、AEMG的平均变异系数在0.150左右.结论:无论静态收缩,还是动态收缩,表面肌电图的基本参数MF、MPF、ZCR、AEMG稳定可靠,变异系数一般不大于0.100-0.150.频域指标较时域指标的信度更高.
作者:李青青;吴宗耀;罗利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鼠短暂缺血性脑损伤后,当归多糖对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60只,体重180±15g,随机分为当归多糖治疗组(治疗组)25只,缺血对照组(对照组)25只,假手术组10只,制作右大脑中动脉血供阻断(MCAO)模型,缺血2h后,恢复灌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血管生成素-1和-2在缺血损伤再灌注后6h,12h,1d,3d,7d的变化.结果:3组Ang-1均持续中等强度表达,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ng-2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均有表达,除6h亚组外,治疗组其他亚组梗死灶周围Ang-2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假手术组Ang-2蛋白表达极弱.结论:大鼠短暂缺血性脑损伤后,当归多糖能显著促进Ang-2的表达.
作者:胡晓琴;廖维靖;杨万同;江城;周琴;程明高;毕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对27例30膝行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从入院至术后1个月内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针对病情和心理特点,制订个体化、全面的康复训练方法.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和临床效果评价康复训练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全程通过围手术期康复,HSS评分由术前40.25分提高到围手术期结束后71.22分.配对t检验显示,治疗前后HS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用个体化的综合康复计划,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李彦;张长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38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脑梗死374例,脑出血264例;男343例,女295例;年龄28-83岁,平均52.10±5.64岁;既往有高血压病354例,冠心病史155例,糖尿病史197例,溃疡病史49例.
作者:张敏;张琦君;段艳培;李治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经关节突入路神经根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及手术前后康复治疗的综合疗效,并阐明该术式的适应证.方法:经关节突入路行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随访40例,平均年龄58.2岁.患者选择标准为症状以腰痛伴腿痛为主,体征多表现为神经根受压,CT和MRI显示椎管内的压迫不明显,脊髓造影显示椎管大致通畅,滑脱节段的一侧或双侧神经根袖充盈欠佳.术前、术后均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平均随访时间1.65年.结果:术后采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临床优良率为87%,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7.81%.术后无螺钉松动、断裂或者滑脱加重等并发症.结论:以神经根受压为主要表现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患者,手术应选择经关节突入路神经根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并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国川;张英泽;丁文元;张仲;李宝俊;申勇;张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关节松动手法(joint mobilization)是西方现代康复治疗的基本技术之一,是用来治疗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及关节僵硬的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具有手法轻柔、针对性强,显效快,患者易接受等特点[1-2].在这一手法发展过程中,澳大利亚的Maitland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故又称澳氏手法.我科自2000年采用关节松动手法治疗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单纯使用牵引法与用关节松动法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对照分析.
作者:李晓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结合Wells临床评估量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344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98条下肢)进行回顾性分析,用D-二聚体、Wells临床评估量表及两者结合方法作为诊断标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诊断,并与彩色多普勒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二聚体对近端和远端深静脉血栓灵敏度分别为88.7%,80.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97.9%;Youden指数分别为0.43,0.31.Wells临床估价量表对近端和远端深静脉血栓灵敏度分别为83.9%,6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6.5%;Youden指数分别为0.40,0.08.两者结合对近端和远端深静脉血栓灵敏度为98.4%,90.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3%,98.6%;Youden指数分别为0.42,0.29.结论:D-二聚体和Wells临床评估量表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规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筛检价值,便于快速普查,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两者结合起互补作用,可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敬峰;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吞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高压氧冶疗.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及藤岛一郎吞咽疗效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饮水试验评价得分及吞咽疗效总有效率均明显改善(治疗组93.6%,对照组73.2%),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方面比常规吞咽训练具有更好疗效.
作者:刘敏;林秋兰;黄兆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脑血管意外是一类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在中国,脑血管意外的致残率在众多疾病中居于首位.随着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群体逐渐年轻化,要更好的促进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恢复,减少残疾和残障,提高生存质量,尽早回归社会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江城;廖维靖;杨万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接受早期康复训练的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偏瘫患者43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法分为早期站立训练组(治疗组)与一般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经颅脑CT或MRI确诊,均为急性脑卒中初发者,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意识清楚,无感觉性失语,发病24-48h后病情稳定.无严重的心、肾及血液系统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范文双;楚佳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面部烧伤患者康复过程中心理问题,以期指导该时期的平稳渡过.方法:深浅Ⅱ度烧伤患者各30例,以问卷方式按其实际情况与自我感受独立完成,分别在康复护理开始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各包括20个项目,按1-4级评分,总分经过1次转换,得到的标准分>50,则为有焦虑症状或抑郁症状.结果:每个时段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康复护理初期为恐惧与自卑心理,中期为急躁和渴望心理,而愈合为满足和自我保护心理.结论:结合各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是完全必要的.
作者:卢军玲;路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情况及通心络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后3d、7d、14d以及21d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SGZ)GFAP的变化.给予模型大鼠通心络灌胃,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结果:GFAP阳性细胞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值增加,第7天、第14天、第21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造模后通心络组BrdU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和BrdU+GFAP免疫双标荧光强度值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起其缺血侧SVZ、SGZ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和增殖:而通心络可显著增加MCAO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
作者:卢昌均;陆兵勋;王立新;尹瑞雪;刘忆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耳周穴位(角孙、听宫、耳门、翳风)注射脑蛋白水解物结合微波辐射、临床心理辅导及常规采用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对就诊的90例(耳)突发性耳聋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耳周穴位注射脑蛋白水解物结合、微波辐射、临床心理辅导及常规采用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结果:研究组42例,治愈22例(52.38%),显效10例(23.81%),有效6例(14.29%),无效4例(9.52%),有效率90.48%;对照组48例,治愈19(39.58%),显效11例(23.06%),有效6例(12.50%),无效12例(25%),有效率75%.结论:耳周穴位注射脑蛋白水解物结合、微波辐射、临床心理辅导及常规采用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爱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为了帮助肢体残疾人使用计算机,适应社会生活.方法:开发了一种基于脑部电磁跟踪的残疾人计算机辅助系统.该系统通过三维脑部电磁跟踪,捕捉人脑运动轨迹.结果:实现了高精度、可靠的人-机接口,使肢体残疾人通过训练就可根据脑部的运动使用计算机.结论:本系统较之单纯利用脑电的脑-机接口有更高的识别效率,理论上可基本消除误操作,是一项非常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残疾人计算机辅助系统.
作者:王皓;江国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